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的共性比较_国际大都市论文

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共同特征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大都市论文,特征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由之路。它是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际大都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崛起了一批大都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按人口数量为主要依据的划分标准,80年代初,全球93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中国有19个: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太原、济南、青岛、南京、广州、武汉、西安、兰州、重庆、成都、昆明、台北、高雄;25个5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中,中国有3个:北京、上海、天津。目前,北京、大连、武汉、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的专家学者已着手研究和提出在下个世纪初建成国际大都市的构想。

本文力图在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比较这一新领域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以为国际大都市与国际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借鉴和依据。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都市的重要功能是高等教育中心

国际大都市一般均为所在国或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心,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是:具有领先全国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拥有一批国内、洲际甚至国际知名的名牌大学;形成具有龙头地位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聚散、辐射体系。

1.高等教育规模具明显优势。作为高等教育中心,其首要特征是形成具明显优势和占重要比例的发展规模,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聚集、接纳在大都市兴办高等教育。如韩国汉城集中了258所高等院校,占全国536所总数的48%;日本东京集中了全日本50%左右高校,拥有超过全国半数的高校在校生;曼谷集中了泰国80%的高校;巴黎拥有全法国43%的技术人员,60-70%的研究人员和法国的四大科学院,全国五分之一的综合大学;多伦多有12所综合大学,占加拿大大学总数的18%。高等学校及高级专门人才在大都市的高度集中,形成了高等教育中心,成为国际大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共同特征。

2.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具领先地位。拥有一定数量的名牌、特色大学是成为高等教育中心的又一特征。总体上,作为高等教育中心的大都市,在质量和水平上也处于先一步高一层的领先地位。如以纽约城为主体的城市群拥有全美100所最优秀大学中的11所,而以洛杉机、旧金山等都市组成的加利福尼亚城市圈也拥有其中的10所。东京在70所正规大学中拥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立教大学、明治大学、法政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在大伦敦区域及周围,有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据统计,英国历史上40位首相,有29位毕业于牛津大学;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金以来,有56位英国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获奖,其中47人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或任过教。在巴黎,除了名牌大学以外,还有一批如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国立行政学校等特色学校。这类特色学校如西点军校、一桥大学等,在世界大都市中均有分布。

3.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聚散、辐射体系。与大都市的其它功能和流通体系相匹配,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的第三大特征具有聚散效应,形成人才、科技成果、信息等教育资源大进大出的流通、扩散体系。

(1)人才培养的聚散度高。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对人才的接纳与输送远强于其它城市和地区。如东京有106所大学,接受在校生592653人;79所短期大学,接受在校生80505名;4所高专,接受在校生4084人;440所专修学校,接收在校生24173人。对人才的吸收和输送超过全日本总数的一半。

(2)新思想与创造发明的吸收、传播能力强。根据德国学者对西欧城市的调查证实,大都市对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吸收能力。大部分新思想、新发明、新技术都是首先引进大城市,然后迅速传播到周围地区及中小城市的。美国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大部分发明创造发生、聚集在大城市。

(3)科技成果的研究、产业化水平高。世界大都市在竞相探索一种现代化的崭新城市模式:科学、教育、产业三位一体的联合体。这种被称为产、学、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以大学、研究所为主体,集科研、城市生活、产业为一体的科学城,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大都市周围。70年代,在旧金山南郊出现了“硅谷”后,美国已出现数十个科学城,其中三分之一聚集在大都市周围。东京东北60公里的筑波科学城,日本教育和企业界投资42亿美元,经30年努力,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其中聚集了3所大学,54个研究所,3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科研人才及大学生数万人,占全国科技英才的40%。日本政府1983年通过的《技术城市法》,认定产、学、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是21 世纪中心城市的代表。

4.信息传输的枢纽作用明显。大都市高等教育借助其与国内、国际的信息联系优势,充分地发挥了信息传输中的枢纽作用。如原西柏林高等学校借助其与外界的联系,发展了信息专业,对原联邦德国的信息传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东京、纽约、香港等城市高校信息专业发展已十分迅速。在日本,仅京都大学就集中了包括西日本地区在内的大部分日本的信息,建有计算机信息中心。

二、大都市高等教育结构与城市功能紧密配合

实践证明,大都市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中心,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最根本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功能形成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表明,以三次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分工(经济结构)的梯度转换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一次产业的居民点在农村;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第一次社会分工孕育了城市的诞生;而以制造业、矿业、建筑业为主的二次产业(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以包括商业、金融、交通、邮电、服务业及科教文卫等非物质生产为主的三次产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的现代化。三次产业愈发达,城市愈有活力,经济水平愈高。而城市现代化水平愈高、城市发展愈快,其三次产业必然发达,且占有主要地位。与此相适应、相联系,国际大都市的高等教育结构(这里主要指学校、专业和办学结构)与城市的功能、城市的经济结构一般都联系紧密。

1.学校、专业结构与大都市“三、二、一”产业结构相匹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比重趋向“三、二、一”排序,即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与此相匹配,高等教育的学科科类、专业结构也趋向于“三、二、一”排序。以香港为例,人口职业结构已呈如下趋势,即:第一产业人口减少;第二产业人口有增减,第三产业人口持续上升。(见表)

香港劳动人口职业结构 单位:万/%

(引自吴郁文编《中国省市区经济地理丛书》)

与此相适应,香港与第三产业相关系的专业就读学生呈上升趋势,增长明显快于一、二产业。(见表)

香港大学分专业(学科)在校生代表年份情况表 男/女

(香港教育手册·香港教育资料中心编,商务印书馆1988、10)

另一个例子是,新加坡虽然城市(国土)面积小,资源缺乏,国内市场有限,经济上也难成体系,但是却扬地处交通要冲、地理环境优越之长,成为国际主要的金融、贸易和空、海运中心,虽然只有5所高校,人才培养也主要依赖国外,但国立大学的专业结构和学科比例却与经济相适应,比较合理(见表)。

专业学科1981-1982学年

1982-1983学年

学生数百分比 学生数百分比

会计与企业管理 2,095 19,99 1,459 20.77

建筑与房屋管理 657

6.27

769

6.49

人文与社会科学 2,117 20.20 2,493 21.05

工程

2,334 22.27 2,432 20.54

法律

406

3.87

486

4.10

医学

939

8.97

1,039 8.78

理科

1,931 18.43 2,163 18.27

合计

10,479100.00 11,841

100.00

引自《新加坡的高等教育》

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与国际大都市经济相适应,高等教育的一个普遍趋势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曼谷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四部分组成:(1)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2)中等职业教育,又分为职业学校和学院;(3)职业培训中心;(4)业余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为工业、农业、商业、家政、手工业等。由于曼谷的职业教育与大学相通,且形式多样、科目齐全,因而适应了城市发展和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汉城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重视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尤其重视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短期职大。

三、大都市高教布局的区域化走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区域化的过程,因而大都市高等教育的布局也明显呈现出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在不同大都市有不同的区域化,主要有以下类型:(1)向城市群发展;(2)向郊县和卫星城镇扩散;(3)学校集团的母子型分布;(4)学校群分布。

1.高校布局向城市群的发展。这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都市比较明显。本世纪70年代起,由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高度发展,在日本出现了关东(东京、23区、横滨市、川崎市)、东海(名古屋)、近几(京都、大阪、神户)三个连成片的城市群,形成了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中心城市的都市圈。都市圈的形成,更加剧了高校布局的密集程度。

1986年日本三大都市圈大学生数及占全国比例

大学

短期大学 计

学生数 构成比 学生数 构成比 学生数 构成比

南关东

821876

43.7

121019

30.5

942895

41.4

近幾 373901

19.9

9149323.1

465394

20.4

东海 136592

7.34272110.8

179313

7.9

全国 1879532 100.0 396455

100.00 2275987 100.0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省学校基本调查》

2.高校布局向郊县和卫星城镇扩散。由于城市群引起的新的集中也带来了高校布局的不均衡。大都市高等教育行政当局已提倡高校由中心城向外扩散。在以东京为中心城市的北关东都市圈内,从中心到50公里之间,为避免高等教育机构的过分集中,大学和研究机构正在向50公里外100公里内的都市圈内移动和扩散。伦敦也是类似情况,伦敦市是围绕着伦敦城逐步发展而成的。伦敦城加上内外伦敦合称大伦敦市。伦敦城面积1.6平方公里,大伦敦面积则达1580 平方公里,伦敦的高等学校也正在向大伦敦圈扩散。

3.主要大学的母子型联合体式分布。在国际大都市内,一些著名的大学规模效益相当高。往往采取以中心学校为核心,办成许多分散在都市圈各地的分校或学院的学校集团或联合体,比较著名的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往往形成母子结合型的星状分布,构成了大都市高等教育学校布局的主轴线。

4.以科学园区为主的学校群分布新趋势。大都市高等教育学校群的分布既是传统特色,又带有时代的特征。在洛杉矶、东京等大都市内已形成了新的学校群。传统的学校群是由于学术联系和地理环境有利于学术研究而形成,而新的学校群则由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纽带、以科学园区为核心而形成。国外往往将这些新的学校群称为大学城。

四、大都市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大都市高等教育因其教育中心的地位和聚散、辐射功能,加上带有城市的高度流通的特点,其开放程度和多样化形式均优于一般城市。

1.接收留学生规模较大。大都市高等教育在国际校际交流、师资引进与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面都具有远比一般城市高的开放度,然而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接收留学生的规模。以纽约为中心城市的纽约城市群的高等学校中共有外国留学生40558人。其中纽约大学外国留学生2279人,占该校学生总数的6.9%;纽约理工学院、纽约市立大学市立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占上述两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高达10.4%和12.8%。以洛杉矶为中心城市的加利福尼亚城市群共接收外国留学生55168人,其中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占该校学生总数的8.3%,共2921名。东京大学有外国留学生1600名,目标在东京大学的研究生中每34人就有一名是留学生。伦敦大学的外国留学生规模更大,几乎占该校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在澳大利亚,每10万名大学生中就有4000名留学生,而且大多数外国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悉尼的一、二所大学内。当然,在国际上围绕着接收留学生的开放度有种种议论。英国OST调查结果表明:一所大学若留学生比例占该校学生数5%以下,那么该大学的学术是闭塞的;若在25%以上,那么该大学将会出现麻烦。据分析,一所大学留学生的比例在10%至15%较为合适。此外,外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也是大都市高等教育开放度的一个标志,如香港、新加坡在海外、国外就读的大学生几乎与两地的高校大学生人数相同,仅香港每年有超过和一万名学生出国留学。国际大都市留学生教育的开放,对该城市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的提高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2.大都市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趋势。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是世界性的共同趋势,但是,大都市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却带有城市的特点。

多样化的时间制教学方式。根据香港各行各业对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种需求,香港高等教育的学制有多种形式,如全日制、厂校交替制、部分时间给假调训制、夜间兼读制、短期调训制,混合学习制等。如香港理工学院1984学年注册学生中,全日制学生约7230人,厂校交替制770人,部分时间给假调训制3960人,夜间兼读制13400人,混合学习制约240人。

多种学制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伦敦的开放大学根据大都市的特点共设大学本科、研究生和专题课三种学制,本科学制一般为6年,毕业考试及格后发给文凭,资格与正规大学相同;研究生学制8年,论文及格后即授予学位;专题课有14个专题,学习期限半年至一年不等,课题完毕考试及格后,发给结业证书。

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洛杉矶的高等教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样化教育方式:学生可一边学专业,一边参加实践活动;学生还可参加早期独立的研究工作;学生可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学习专业和课程。

标签:;  ;  ;  ;  

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的共性比较_国际大都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