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与自卑交织:90后青少年生活态度研究_初中生论文

自恋与自贱交织——“90后”青少年生命态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态度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11)08-0041-05

生命态度属于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国外的生命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引起其他国家关注。我国的生命教育首先是在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始被重视,2005年上海市正式颁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生命教育”理念开始走进校园。当前“90后”青少年生命状态如何?本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借助数据向人们呈现一些事实。

一、研究工具与对象

生命态度量表借用教育部关于《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课题组编制的量表。量表由两个分量表构成:对自然生命的态度和对价值生命的态度。对自然生命的态度包括是否珍惜生命和是否懂得珍惜生命;对价值生命的态度包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态度与对待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的态度。量表共设23道题。

研究分别以上海市长宁区、徐汇区、南汇区和宝山区四所初中四个年级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38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778份,有效率为93%。(见表1)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将生命态度变量分解为对待自然生命的态度和对待价值生命的态度,将生命态度根据得分准则分为四个等级,分别表示很积极、比较积极、比较消极和消极。(见表2)

统计结果显示,无论在对待自然生命还是对待价值生命的态度上,初中生在高分段的得分人数比例均不超过50%。从整体生命态度得分上,处在高分段的初中生比例只有42.9%,可见当前初中生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并不是非常积极。具体而言,当代初中生在生命态度上表现为一种自恋与自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

(一)生命态度:自恋与自贱交织

1.重价值生命,轻自然生命的倾向明显

在对待自然生命和对待价值生命的态度上,初中生表现出明显的重价值生命和轻自然生命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与自然生命相比,更看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表2生命态度量表得分情况可以看出,50%的初中生在价值生命态度上表现得很积极,他们生活目标明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40%的初中生则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关爱。

在平均数得分上,价值生命态度的平均数为3.5,自然生命态度的平均数为3.3,二者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说明当代初中生更赞同和认可价值生命的意义。在各题项的频数调查中也显示出当代初中生重生命价值的倾向:约40%的初中生部分或大部分认同“为理想可以放弃生命”;约70%的初中生部分或大部分认同“苟且偷生不如有尊严地去死”;约80%的初中生部分或大部分认同“舍生取义”精神;约45%的初中生认为可以为了工作而拼命。由此可见,在生命与理想、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尊严的关系上,不少初中生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这一结果与谢曼盈的研究比较一致。谢曼盈的研究表明,以累积物质和建立功业为生命价值的人整体表现较差,以精神层次的成就作为生命价值的人整体表现较佳。换言之,以外在意义作为生命价值指标的人在整体上表现较差,以内在意义作为生命价值指标的人在各量表上的表现较佳。①连社君对1921名青少年的生命道德态度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对未来充满信心。②

(2)在生命态度上,漠视生命现象较为明显

与重视价值生命相比,当代初中生显示出对自然生命、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和自贱的特征。31%的初中生认为“自杀是一种解脱”;13%的初中生认为自己“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10%的初中生回答自己“不懂得自救的知识”;30%的初中生认为学校进行体检没有必要;50%的初中生认为“为了风度可以不要温度”。在对待自己生命的问题上,不少学生表现出了不懂珍惜、漠不关心的一面。

(3)在生活态度上,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与此相应,在日常生活中漠视生命主要表现在是否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能够完全做到“为了身体健康不挑食”的初中生只有48%,约14%的初中生回答自己做不到这一点;约27%的初中生认为“为了打游戏可以不顾自己的身体”;约41%的初中生回答,不管是否对身体有益,看到爱吃的东西就吃。可见,当代部分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不懂得如何健康地生活,显示出自贱倾向。这一点尤其需要引起成人的注意并进行积极的监督和引导。

2.在生死问题上,表现出相对折中的生死观

在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和价值上,当代初中生表现出相对中庸的态度。在四个不同的层级上其比例都比较接近。约59%的初中生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他们能够认识到生活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对未来生活充满期许等。同时也有50%的初中生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能够认识到死亡并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在理想和正义面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等。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这一统计结果也表明了当代初中生在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意义上相对消极的一面,因为积极和消极的比例各居一半,从而反映出当代初中生在生命态度上相对中庸,自恋与自贱交织的一种复杂的矛盾心态。也许这恰恰是自我意识正在觉醒但又没有完全觉醒时个体的一种茫然状态。(见表3)

这一研究结果与刘慧的观点比较相符。刘慧的研究表明:生死问题时常困扰着中小学生,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生命本身的意义,不能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更不清楚结束生命的后果,因而对生命问题难以作出令自己和家人满意的回答。③

学校和家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生死教育,尤其是要加强死亡教育。

3.在自然生命态度上,“知多行少”特点比较突出

初中生在对待生命态度上表现出知行脱节现象,尤其是在对待自然生命的态度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即在是否珍惜生命和是否懂得珍惜生命两方面表现出不太一致的情况,其得分情况如表4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在对待自然生命上,初中生得分在高分段的比例仅为43.6%左右,整体偏低。从是否珍惜生命和是否懂得珍惜生命两个维度的得分来看,56%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很清楚应该珍惜生命,但从他们的实际表现来看,只有38%的人能够做到珍爱生命。

从平均数来看,是否懂得珍惜生命(M=3.5)高于实际上做到的珍惜生命(M=3.2),表现出明显的“知多行少”的情形。

这一结果启示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态度方面的教育时不能仅停留于口头的说教和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将生命态度落实到实际行为上来,在日常生活中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的质量。

(二)生命态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1.女生在生命态度和自我保护方面比男生更积极

男女生在生命态度上具有显著差异,调查显示:在生命态度(F(1,778)=4.134**,p<.01)和自我保护(F(1,778)=28.478**,p<.01)方面,均表现为女生对生命态度的积极性略高于男生,在珍惜自我和对待死亡的态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见图1)

图1 生命态度的性别差异

就性别差异而言,女生的生命态度比男生的更积极,这可能是因为男女生在某些心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社会认知上的不同。如,女生感性程度高于男生,因而在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上,女生可能更容易被表面的美好的现象所吸引从而感到知足,而男生更容易看到问题所在从而对生活感到失望;女生感情细腻、更多包容、富有同情心,更懂得关心和爱护自己,通常会用友善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能够接纳一些不被男生接受的事实,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指责。也许正是这些男女生的生理结构以及他们在生活中形成的不同性别角色差异,导致他们在对待生命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2.初三学生的生命态度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初中生在生命态度(F(1,778)=12.679**,P<.01)和自我保护(F(1,778)=8.835**,p<.01)上均具有显著差异,且均表现为预初生>初一、初二、初三生,初一>初三学生。初二和初三学生的生命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就年级差异而言,预初生在生命态度上比初中其他三个年级的学生更积极,初一年级的学生比初三年级的学生更积极。说明初三年级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对这一结果既可以从学习压力角度解释,也可以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解释。

学习成绩对生命态度有显著的影响已被证实,这种来自学习的压力在预初生与其他三个年级的比较上差异比较明显。预初生作为小学向初中的过渡期,其学习内容、学习压力相对小于初中生。初中二年级是一个学习的分化期,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下,学生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而产生消极心态;初三学生则面临中考的重任,他们的生活主要被学习充斥,在这种紧张而枯燥的学习生活下,难免产生比较消极的人生态度。就初中三个年级而言,初一学生相对比较轻松些,因而他们的生命态度比初三学生相对更积极。但是初一与初二、初二与初三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初中二年级处于初中的分化期,既具有初一的特征,又具有初三的特点有关。

3.成绩好的学生更懂得珍爱自己

当代初中生在生命态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在生命态度上(F(1,778)=15.448**,P<.01),优等生比中等生积极,中等生比成绩偏下生积极,即优等生>中等生>成绩偏下生。

在自我保护方面,(F(1,778)=10.714**,p<.01),其中优等生>成绩偏下生;中等生>成绩偏下生;优等生与中等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F(1,778)=4.405*,p<.05),成绩偏下生对待死亡的态度比中等生更理性和从容,优等生和中等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优等生和成绩偏下生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

可见,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生命态度相对也比较积极。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感受到的生活的意义也明显有差异,优等生和中等生更多地感受到鲜花和鼓励,自然对生活会充满热爱;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缺少自我认同感,从而使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相对消极。这一结果提醒我们,作为家有“差生”的家长,如何对待自己的子女?作为教师,是否更应该将鲜花与掌声送给那些最需要关爱的学生?

从初中生对自身健康保健的因素分析来看,优等生和中等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强于成绩偏下的学生,这是因为优等生通常获得更多的赞美和鼓励,他们自信而快乐,也更乐于善待自己,倾向于接受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成绩偏下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很难悦纳自己,甚至会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他们常常比较极端地处理一些事情,也会率性而为,甚至自虐。这一结果不由得使我们产生一种担忧:谁来关注“差生”的生命体验?

在面对死亡的问题上,成绩偏下的学生对待死亡的态度比优等生和中等生更理性和从容。在“死亡并不可怕”的问题上,成绩偏下的学生得分高于成绩好的学生,说明他们相对于优等生而言更能够正确认识死亡的问题。这一结果可能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一定关系。对于优等生而言,他们更多地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过度地保护和包办难免会使孩子在心理上变得相对脆弱和依赖。而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由于接受学习成绩差的现实,因而面对挫折会有无所谓或看得开的想法,在面对死亡的态度上也能比较冷静客观。从另一角度看,这些学生表现得更坚强些。同时也反映出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在对待生命态度上的差异。

三、讨论

(一)教育应引导学生珍惜自然生命

从前面的调查数据看,当前初中生表现出来的生命态度的确令人忧虑。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可能还在教育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生命教育一直是一种鲜明的“价值生命”的教育,“舍生取义”、“公而忘私”、“集体至上”、“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等观念深入人心,这种极端夸大价值生命意义而忽视自然生命的存在,或者将价值生命看得“重于泰山”,将自然生命看得“轻于鸿毛”的教育,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头脑中根深蒂固。加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死亡”的极力回避甚至将其看作“禁忌”之语,使得成人对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显得沉重或不吉利,以至于死亡对于青少年来说是雾里看花,自然很难有正确而清醒的认识。有的人觉得死亡深讳莫测,有的觉得无足轻重。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将“塑造知识人”作为教育信条,④充斥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功利化的追求,导致青少年生活与教育的脱节,忽视对生命的呵护和关爱,生命教育处于被搁置状态。

价值生命的教育固然重要,但首先要建立在对自然生命关爱的基础之上,只有对自然生命的真正关爱,才可能上升到更高境界的价值生命的层面,如果没有热爱自然生命的基础,对价值生命的认同仅仅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经不起时间考验。因此,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应首先从了解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和提升生命开始,最后才能使学生在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中获得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关注“差生”的生命体验

当前初中生生命态度存在学习成绩上的显著差异。其中,优等生的生命体验明显好于“差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优等生拥有优越感、安全感、认同感、成就感以及充分的自信。这些美好的感觉主要来自于家长、教师、同学和社会的肯定性评价,正是他们为优等生戴上了光环,学习成绩正是他们评价的依据。在这样一个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优等生因为有好成绩而拥有了更多地被社会认可的资本。

如果将这一现象看作正常的话,很显然,这里面存在一个荒谬的逻辑关系。我们目前对学生的评价是遵循这样一个逻辑推理:学习成绩好=好学生,进而好学生被赠予积极评价;学习成绩差=坏学生,进而坏学生被剥夺了享受赞扬的权利。在这里,成绩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退一步说,假设成绩真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那么,标准的合理性在哪?如果我们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那就如同我们承认一个记忆力有问题的学生是差生一样。因为学习成绩的获得与学生的认知有直接的关系,是与个人记忆力、理解力、阅读能力有直接关系的认知活动。如果仅仅是因为认知上的原因导致成绩的不良,我们便批评指责,那未免过于苛刻甚至可笑,这无异于我们批评一个人不能生病一样。感冒发烧是身体反应,不是主观意愿,这与一个人的品质好坏并不相干。同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许只是认知上的问题,即使是主观上不愿学习,这也不能成为判断好坏的标准。成人不能因此而剥夺他们被爱的权利,如果真要剥夺,那就是另外的一种解释,学生的学习成绩恰恰是成人所需要的东西。

如果所有的“差生”都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不能享受生命之快乐,那么学校也许真的要成为“规训与惩罚”的场所了。

生命体验更多地来自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初中生的生活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而他们的感受直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比较大。这一阶段的青少年主要以学习为主,学习生活成为他们对生命体验的重要之源,学习和考试成为他们最关心和担心的事情。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减少,从而造成被动地生活,对学习疲于应付而缺乏快乐的感觉。缺乏自觉和积极的生活体验直接影响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如何在学校和家庭中为青少年营造积极的生活环境应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

注释:

①谢曼盈,潘靖瑛.生命态度量表之发展[EB/OL].http://www.life-respect.tcu.edu.tw/fruition/91fru/fru_s4.htm.

②连社君.1921名学生生命道德教育需求与评价[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

③刘慧.生死教育:学校生命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之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2)

④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J],教育研究,2004,(6).

标签:;  ;  ;  

自恋与自卑交织:90后青少年生活态度研究_初中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