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吴昭阳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吴昭阳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人民医院 四川 自贡 643100)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入院治疗,采用CT以及MRI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应用价值。结果:MRI检查阳性率与CT检查阳性率存在较大差别,χ2=6.99,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椎间盘脱出率、椎间盘真空像率与CT检查结果有较大差别,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MRI;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02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MRI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admitted between November, 2015 and November, 2016.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and MRI. Two kinds of examinations were evaluated. Value.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MRI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T (χ2 = 6.99).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MRI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rate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isloc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MRI and CT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s of high value and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Lumbar disc herniation; MRI; CT; Diagnosis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是患者腰椎间盘纤维环破损,髓核突出,使得神经根、马尾神经根受压迫等刺激而出现的病症[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通常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一侧下肢放射痛等症状,患者身体活动受限,使得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腰4~5-骶1,占比约为95%[2]。腰椎间盘突出症使得患者较为痛苦,临床上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诊治患者,从而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因此,及时、准确地对该病患者诊断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MRI和CT均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但是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对此,本文现对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在本院出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既有CT影像资料、又有MRI影像资料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满意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既有CT影像资料、又有MRI影像资料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急性炎症等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检查、手术病理检查等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60例患者中,男患者31例,女患者29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45.79±11.68)岁,患病最长时间10年,最短时间3个月,平均病程(4.98±2.29)年。所有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15例伴随腰侧弯,55例直腿抬高试验结果为阳性,12例腰神经压迫试验结果为阳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和CI检查,其中,CT检查: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微屈下肢,在摄取定位图像上将扫描线设定好,对患者腰1~2、2~3、3~4、4~5、腰5~骶1的椎间盘进行扫描,扫描每个椎间盘,电流250mA,球管电压120kV,扫描基线尽量平行于椎间盘边缘线,且每个椎间盘扫4层或5层,每层间隔、层厚均为3mm,扫描过程中,采用软组织窗以及骨窗观察椎间盘情况,仔细观察椎间盘的具体位置、密度、形态等情况,了解其与椎体、椎弓、椎小关节的关系。

MRI检查:采用永磁MRI检查仪,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进行常规矢状面SE序列T1WI成像以及横断面T2WI成像和快速SE序列T2WI成像扫描,T1WI:TE16ms和TR500ms,T2WI:TE90ms和TR5100ms。扫描过程中,仔细观察矢状位时椎间盘信号变化以及信号的特点,了解椎体的形态,在矢状位和横断位观察椎间盘膨出和突出、脊髓和硬膜囊受压迫情况和椎管各径线宽窄等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种检查方法获得的阳性率,阳性率=100%×阳性例数/总例数。并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研究中,相关的统计结果均以数据的形式来进行表达,使用Epidata3.0进行录入,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进行统计推断。检验水准为P=0.05。

2.结果

本次60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MRI检查阳性率为96.67%(58/60),CT检查阳性率为75.00%(45/60),MRI检查阳性率与CT检查阳性率存在较大差别,χ2=11.58,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病理检查中,5例椎间盘膨出、11例椎间盘游离、10例椎间盘脱出、9例椎间盘真空像、4例椎间盘Schmorl结节、21例椎间盘突出。MRI检查中,4例椎间盘膨出80.00%(4/5)、10例椎间盘游离90.91%(10/11)、10例椎间盘脱出100.00%(10/10)、12例椎间盘真空像100.00%(12/12)、2例椎间盘Schmorl结节100.00%(2/2)、20例椎间盘突出100.00%(20/20)。CT检查中,3例椎间盘膨出75.00%(3/4)、7例椎间盘游离63.64%(7/11)、6例椎间盘脱出60.00%(6/10)、8例椎间盘真空像66.67%(8/12)、2例椎间盘Schmorl结节100.00%(2/2)、19例椎间盘突出95.00%(19/20)。MRI检查椎间盘脱出率、椎间盘真空像率与CT检查结果有较大差别,χ2=5.00、4.8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的椎体是椎间盘以及其韧带连接组成,但是腰椎弧度靠前,骶椎弧度偏后,使得腰骶椎交界处所承受的压力比其他部位要大,发生劳损的机率以及程度也比较严重,因此,腰椎间盘发生病变的机率较大。腰椎盘主要结构有透明软骨板、纤维环、髓核,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或在外界暴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使得腰椎神经受压迫和刺激,最终使得患者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腰腿痛病症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发病率较高疾病,大部分患者均是活动强度较大的青壮年,且大部分人右侧腰背肌比较发达,因此,如果在外力作用下,外界作用力会从右侧传至左侧,使得腰椎间盘左侧发病,因此,腰椎间盘多发生在左侧[3]。患者机体局部承受压力大小、活动度大小直接影响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哪个节段。在对腰椎间盘症患者进行诊断时,临床上常用方法主要有检查体征、观察临床症状以及询问病史等,也会利用多种先进技术和设备来对患者进行检查,包括X线、CT、MRI、CTM、脊髓碘水造影等[4]。其中,X线、CT检查和MRI检查是临床上应用范围较广的影像学检查措施。在X线检查中,通常行腰骶椎前后位、侧位、斜位平片,能将椎间隙异常情况显示出来,可将肿瘤、结核、脊柱滑脱等疾病排除。本次研究中,MRI检查阳性率与CT检查阳性率存在较大差别,χ2=6.99,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椎间盘脱出率、椎间盘真空像率与CT检查结果有较大差别,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与CT检查相比,MRI检查的诊断准确性更高。CT检查扫描范围较大,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较大,在检查腰椎间盘症患者时,能将突出物的位置、大小直接显示出来,检查医师能对硬膜囊、神经根受压迫情况以及伴随征象进行观察,可判断是否有神经瘤,因此,临床上普遍应用该检查方式[5]。但是CT检查具有放射性,会对患者身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通常是采用其他检查方法无法确诊时,采用采用该检查方法。相关研究指出,如果椎间隙存在明显的狭窄情况,则利用CT检查并不能有效地检出腰椎间突出症具体情况,无法将脊髓变性改变等情况显示出来。而MRI检查能有效弥补CT检查的缺点。MRI检查能对无骨骼伪影进行多方位、多参数的成像,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将纤维环破损、以及髓核与硬膜囊、神经根的关系、腰椎管是否狭窄等情况显示出来,可形成全方位图像,可清晰地显示患者的椎间盘游离、椎管内结构、椎间盘真空像等情况,能为医师提供更为详细地诊断依据,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有学者在腰椎间盘症诊断研究中,采用MRI技术和CT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发现MRI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94.44%,CT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83.3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相关研究中,分别应用MRI和CT对腰椎间突出症患者进行检查时,MRI检查阳性率比CT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RI在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诊断率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MRI检查能有效降低漏诊率,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准确性较高,且诊断该病征象的效果较好,但是CT检查的时间短、费用少。且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在软组织方面,MRI检查显示效果较好,但是在骨组织方面,MRI则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诊断时,注意根据患者病情、经济水平来采用适合的检查方法,合理、互补使用两种检查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MRI和CT的优势。例如,临床上可将CT检查作为首选方式,如果检查结果与临床结果有差异,则采用MRI技术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从而有效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患者急性发作腰腿疼痛,尽管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也可以引用MRI和CT进行检查,从而及时了解患者腰椎间盘情况,排除该病因。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郝健.CT与MRI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1(2):96-98.

[2]刘旭平.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观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5):60-61.

[3]张海青,蒋大海.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诊断中CT与MRI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9):101-103.

[4]杨成睿,李江峰.腰椎间盘患者MRI与CT的临床诊断准确性差异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5):934-936.

[5]冯晓婉,张旭.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J].健康前沿,2016,23(7):259-259.

论文作者:吴昭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5

标签:;  ;  ;  ;  ;  ;  ;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吴昭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