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康复治疗方法对脑性瘫痪患儿及其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_娄明星

不同康复治疗方法对脑性瘫痪患儿及其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_娄明星

娄明星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小儿康复科 410008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脑瘫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针刺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54例小儿脑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与生活质量评估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更佳。

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小儿脑瘫

脑瘫主要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因各种原因而导致非进行脑损害综合征[1]。患儿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等情况,同时还可伴有不同程度智力低下和语言障碍等。我们国家脑瘫发病率大约在1.8‰~4.0‰[2]。脑瘫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且伴有不同程度瘫痪。随着患儿年龄地不断增长,其部分症状会得到改善,但仍会影响其生活自理能力。我对收治的小儿脑瘫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54例小儿脑瘫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小儿脑性瘫痪定义和诊断条件、分型》[3]。排除先天性心脏疾病先天性脑积水等。采用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瘫。年龄在1.2~5.2岁,平均为(2.5±0.2)岁;男性34例,女性20例;痉挛型20例、肌张力低下型10例、强直型12例、混合型12例;癫痫22例、语言障碍16例、视听觉障碍16例。比较两组患儿年龄和病情等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头穴:双侧百会透曲鬓穴。体穴(躯干及肢体部位腧穴):为双侧配穴。头穴采用透刺留针法;百会穴到双侧曲鬓穴连线,采用28号1.5~2.0寸毫针。分为2段,并依次呈30°角刺入到患儿头皮下,然后以200转/min的速度捻针。并持续捻转2min,留针时间为50min,期间需捻转1次。2周为1疗程,休息2d然后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法与对照组一致,康复训练如下:

头部康复训练:

痉挛型:指导家长尽量将其两手放置在患儿头间两侧,然后尽将患儿颈部尽量向上拉。并使用前臂将患儿肩膀往下压,增加压力。然后将抓住其前臂,将手抬高,并向外转。

徐动型:指导家长应该将其手臂拉直并往内转,但要稍微向下压,尽力地让其手在放松之后,再慢慢地将其拉坐起来,使患儿头部保持抬高并向前。

肌张力低下型:指导患儿使用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并用其大拇指顶在患儿胸前,将患儿肩膀向前,协助患儿将头抬起。

四肢训练方法:

上肢:将患儿手臂抬高、伸直并向外转。然后将拳头张开并让其放松,如果患儿肘部出现明显的弯曲,则让患儿肘部向内转,同时让其手臂伸直。

下肢:如果患儿下肢呈现为僵直并处于加紧的状态,控制其膝关节,让其双腿外转,这样双腿就会自然分开。当两腿加紧时,则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对其进行旋转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测试;生活质量由观察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组成;共14个问题,每个问题均由4个选项,按照程度从重到轻依次评分为0、1、2、3 分;评分≥12分表示对生活质量无影响[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GMFM评分、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生活质量比较( ±s,分)

组别GMFM评分生活质量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27例)46.89±16.7571.59±22.36*#8.29±2.4118.29±4.02*#

对照组(27例)46.92±16.7756.23±21.67*8.31±2.3814.94±2.95*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采用针刺治疗,可有效地调整患儿阴阳平衡,加速患儿功能恢复,改善患儿脑瘫情况。脑瘫患儿脑组织周围还存在一定范围的可逆性损害区域,此处脑组织主要表现为水肿和苍白,血管会形成血栓,采用毛刺直接刺激患儿肌肉皮肤,有效地调节患儿运动系统潜能,恢复患儿假性肌瘫。关刺直接刺激患儿瘫痪的筋肉神经支配区,能够将各个神经支配区域的刺激传至到大脑。恢刺能够改善患儿局部肌肉的供血情况,加速患儿运动终板点位的形成。所以,采用针刺治疗,可促进患儿拘挛肌筋松弛,恢复患儿萎缩肌肉,加速患儿肢体功能的恢复。

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实施康复训练,其可弥补运动功能未完全恢复者,达到补偿效果。针刺治疗脑瘫患儿需做到早诊断和早治疗及早期运动,早期康复治疗也十分关键,必须在家长的不懈努力配合下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经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提高,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因此而说明采用针刺和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均对脑瘫患儿具有改善效果,但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更好。此外,治疗前,两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无明显差异性,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儿家属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但但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提高更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与患儿病情改善,家属心情变好,心理压力减少等有关。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其能够加速患儿肢体功能改善,提高家属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栩,杜元灏,熊俊等.针灸与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03):408-413.

[2]葛舒颖,姚志芳.近5年针灸治疗小儿脑瘫概况[J].中医儿科杂志,2011,7(02):57-60.

[3]程凤花.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382-2383.

[4]王育新,王志敏,沈德新等.针刺联合中药外洗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86例[J].中医儿科杂志,2012,8(04):38-40.

论文作者:娄明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  ;  ;  ;  ;  ;  ;  ;  

不同康复治疗方法对脑性瘫痪患儿及其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_娄明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