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_心理健康论文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_心理健康论文

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问题论文,青少年论文,农村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最突出的问题: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数量惊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调查表明,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

而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

(一)孤独无助

父母长期外出,使留守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许多孩子时常感到孤独无助。实证研究表明,农村留守青少年对“感到孤独无助”这一问题选择“经常有”、“偶尔有”的分别为22.7%、34.9%。中小学教师实际观察也发现,留守青少年大多性格内向,不开朗;时常在作文、周记和日记中流露出寂寞与苦闷。

(二)焦虑不安

研究还发现,留守青少年焦虑程度普遍高于正常儿童。他们担忧自己的财物,担忧自己的安全,担忧自己的学习与交往,担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等。

(三)敏感脆弱

留守青少年敏感情绪比较严重,他们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把别人的关心当作有意的挖苦;心理也异常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当应激事件发生时,多选择哭泣、逃避或自我伤害等。

(四)自卑自闭

农村留守青少年或因家庭困境自感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或因学业困难、行为不良交往遭受拒绝。同时,许多心里话无人诉说,心理日趋封闭和对外排斥。他们寡言少语,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为人处世孤僻,不合群。

(五)逆反敌对

一些留守青少年具有强烈的逆反和盲目反抗心理,总感觉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言行与他人对立。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敌意。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更有甚者出现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以及暴力倾向。

(六)早恋倾向

心灵的孤寂,使一些留守青少年容易在异性同伴中寻找情感补白。留守孩子中,早恋现象比普通孩子多得多。另外父母一方长期在外导致的女孩“恋父情结”、男孩“恋母情结”,有可能影响到留守青少年日后的感情生活。

二、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最大的忽视:心理忽视

造成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忽视留守青少年生存状态带来的后果,而其中最大的忽视莫过于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忽视。

(一)家庭:亲情及心理健康观念的缺失

没有亲情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父母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亲情无法替代的。父母外出务工的现实,使留守青少年内心充满无奈和惆怅。他们与父母相处时间短,平时通话机会少,大部分情况是父母主动打电话回家,家里除非有什么急事,他们才会给外面的父母打电话。由于许多留守青少年家里没装电话,到邻居家接听,所以通话时间很短,限制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

在农村,许多家长和监护人并未意识到亲情的剥夺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不少人头脑中根本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在留守青少年的监护中,隔代监护者居多,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对留守青少年的监护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留守青少年觉得爷爷奶奶思想老化,极少愿意与他们交流沟通。当留守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时,祖辈难以及时察觉。

(二)学校:针对性心理关爱的缺乏

首先,农村中小学缺乏心理关爱的观念。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而重智育、轻心育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因此,青少年尤其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未真正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在教育活动中很少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很少有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少针对留守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相关活动。

其次,农村中小学缺乏心理关爱的技术。即使一些学校和教师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引导,然而由于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相应的关注是零星的,不系统的;相应的引导多倾向于思政式,很少触及青少年心灵深处,因而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农村中小学缺乏心理关爱的条件。一则大多农村中小学是大班教学,教师很难顾及到留守青少年的特殊心理需求;二则一些学校实行的寄宿制虽对留守青少年的监护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大部分农村学校中小学寄宿条件差,既无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也没有使班主任的额外管理得到相应的补贴。负担重、低报酬,使班主任或无暇顾及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或心理辅导的热情不高,这也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青少年的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

(三)社会:对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忽略

调查发现,县级政府部门,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落实了一些相关鼓励政策,但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出台针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政策及措施。大多数村干部认为,留守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是农民工自己家的私事。基于这种意识,村干部自然没有就留守青少年问题有所考虑和妥善安置,更谈不上关注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采取力所能及的引导措施了。

三、农村留守青少年最亟须的援助:心理援助

(一)重塑农村留守青少年家庭心理环境

教育科学相关研究表明,小学和中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支持。这个时期父母双方甚至一方的“缺席”,都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某种障碍,影响其今后人格健全发展。还有,当孩子进入青年期时,父母的管教、引导已很难奏效。这就提醒农村父母有必要重新权衡外出打工的利害得失,做出慎重的选择。如果不是迫于生计,尽可能缩减外出打工。须知生活的改善倘若是以孩子的成长问题为代价的,那将是得不偿失。

如果在不得不外出打工时,若工作栖息地固定,最好将孩子带到身边,就近入学;若无力带在身边,要经常保持与孩子及监护人、老师的联系和沟通,全面深入地关心孩子在家乡的学习生活,多给予孩子精神和感情上的关注,在心理和生活上的交流,尽可能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在难得与孩子见面的时间里,要更多地用在与孩子聊天、下棋、打球等活动中,多给孩子心理温情;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接触,多和老师、监护人交流等。另外,打工父母应有意提升自己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闲暇时不妨购买、阅读有关青少年心理教育方面的书籍、报刊,学校组织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尽可能参加。

(二)强化学校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关爱

1.学校整体工作中增设留守青少年心理关爱内容

第一,建立专门机构。有专门人员来承担与留守青少年家庭的联系,建立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青少年父母及监管人经常性联系。第二,动员全员参与。大力宣传心育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树立心理关爱的意识,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关爱的基本技术,给寄宿制管理班主任以适当的补贴,对重视心理辅导且业绩明显者大力表彰。第三,定期举办心理辅导。针对留守青少年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请优秀班主任和心理专家为留守青少年或家长、监护人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学生心理信箱。第四,重视环境熏陶。譬如,布置宣传栏,宣传心理健康常识,传授情绪调节方法,展示留守青少年自立自强典范材料等。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来吸引学生,鼓励留守青少年积极参与,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使其精神和情感有所依托。

2.将对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关爱作为班主任和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温暖留守青少年失落的心灵。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要用一颗爱心,积极创造宽容、仁爱、平等的心理氛围,使留守青少年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被接纳的、被欣赏的。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青少年的一般情况,而且密切留意来自学习、交往、家庭各方面生活事件对这些青少年的心理冲击,悉心洞察其心理反应、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不失时机地加以疏通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心理归属。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结合留守青少年实际情况,课堂上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关心、关照留守青少年,开启他们的心扉,耐心聆听他们的倾诉,让他们时时处处感觉到艰难的日子里,有老师与之同行。

其次,加强与留守青少年父母或监护人的沟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向留守青少年和家长公布自己的联系电话;通过开家长会、打电话等形式向家长汇报留守青少年各方面的情况;还要经常指导留守青少年主动写信、打电话向家长汇报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促进他们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加深对父母外出打工艰辛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对留守青少年进行心理关爱时,都应把握心育的一般程序:悉心洞察心理问题——设法疏通不良情绪——积极引导下面认识——努力推动实际行动。

3.帮助留守青少年提升心理自助的能力

心理辅导是一种职业性、教育性行为,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所谓“助人自助”。为此,学校对留守青少年他助的同时,还要注重其自助能力的培养。(1)使留守青少年懂得困境总是难免的,它既是一种挫折,也是一种挑战,更是自我成长的契机。(2)教会他们疏通负面情绪。当面临心理危机时,通过向亲人倾诉,向老师求助,写日记及体育锻炼方法宣泄郁闷,利用听音乐、看漫画和同伴玩耍转移注意力;学习简单的放松技术,如调节呼吸或放松肌肉来减轻心理紧张和焦虑。(3)掌握应对各种事件的具体策略。譬如,特别想念父母的时候怎么办,和监护人沟通的方法有哪些,怎样化解同伴冲突,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等等。(4)注重正面反馈。对能够做出自我心理调节的留守青少年及时发现,宣传表扬,以感染和带动其他留守青少年及全体学生。

(三)整合社会对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援助的力量

“面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可能会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这一论断尽管我们难以接受,但绝非危言耸听。”是啊,1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确实不仅是农民之痛,更是社会之痛,中国之痛。因此,社会各界都应关注农村留守青少年,整合各方心理援助力量。除政府须考虑从制度上根本解决留守青少年问题外,其他社会层次再也不能把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当作农民工自家的私事,应有当地政府部门出面,建立社会和家庭协调机制,发挥村委会的作用;以学校为纽带把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组织起来成立留守青少年心理活动中心,用亲人般的关怀满足孩子心理需要;社会要对家长、临时监护人进行心理关怀的培训,提高其监护和心理援助能力;当地文化、妇联、工商部门,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启动留守青少年关爱工程,开设留守青少年心理成长热线等等;使家庭、学校、社会对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

总之,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全社会的特别关注和重视。关注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关注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重视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重视培训各方人员具有心理援助意识和基本的心理援助能力。切实给予农村留守青少年以有效的心理援助,保证农村留守青少年健康成长。

标签:;  ;  ;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