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研究综述论文

国内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研究综述

杨 银,拓小娟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 要: 近年来,医教结合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成为特殊教育界的焦点,并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争鸣。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主体、年代分布、文献期刊载文数量等方面,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6)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医教结合的99篇文章进行计量分析,认为“医教结合”今后的研究主题要均衡、研究方法应综合、研究队伍有待建设、研究视角要扩展。

关键词: 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文献计量

一、问题提出

医教结合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教育模式。[1]从已有文献而言,医教结合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及由何人最先提出虽尚未确定,但在实践中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相结合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与康复的做法早已有之。毫无疑问,医教结合的出现且在我国特殊教育与医疗康复领域得以被广泛关注的缘由,离不开教育与医疗二者的关联、学科发展需求及基本国情。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主张,医教结合逐渐被写入到政府的相关文件中,予以确定下来[2]。上海市在2009年8月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医教结合”,规定以实施“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为要求。[3]2009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布《关于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的通知(教基二司函〔43〕号)》,决定建立“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并向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推广。[4]这表明医教结合开始由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初步尝试逐渐走向全国范围的探索,亦说明特殊教育在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方面有所拓展。随后,国家在2010年,明确将“医教结合”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中,这使得“医教结合”在全国范围上升一个新的台阶。2014年颁布实施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指出,“要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5]至此,“医教结合”上升到宏观的政策层面予以规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使得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延伸、拓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关于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相关实验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且学术界针对医教结合的研究与争论也逐渐增多。

目前,医学领域与教育领域协同作用以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且医教结合拓展了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新空间。但从各自角度出发,国内学者对医教结合仍存在诸多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医教结合”能否作为一种政策进行宣导,“医教结合”是否会混淆特殊教育的学科属性,以及“医教结合”理念下如何设计课程与教学模式等问题。如,彭兴蓬认为,医教结合本身能否作为一项政策推出,应取决于政策制定背景、文化环境、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6]邓猛从西方特殊教育发展范式及特殊教育学科规律视角下,认为医教结合在我国仍属于“似热实冷”之话题,批判性分析了特殊教育的学科属性及教育本质。[7]杜志强则认为医教结合的模式,尤其是医学康复课程与特殊教育课程的融合是最佳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进而认为应培养“双师型”教师以便于特殊教育实践。[8]梁晓明则在医教结合背景下,分析了特殊学校课程设置中“医”与“教”现实定位。[9]此外,有关医教结合的内涵与外延、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参与人员等也有较多争论。

为整体把握有关学者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研究动态,厘清“医教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进展,笔者检索了2001—2016年间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相关文献资料,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回顾了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医教结合”作为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的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其后续的研究面向及重点应为何。

书法教育需要薪火相传。在书法教育的师资力量的培养中,更需要与时俱进地培养书法教育的创新型人才,不断引入“活水”,引导书法教育走向崭新的教育天地。在对书法的师资培养中,要注重从师范教育入手,夯实师范教育。从幼儿教师的书法培训作为起点,不断推进小学教师的师资培养,都要与时俱进地进行相关的师资培训,努力将教师的书法水平,提高到崭新的阶段。在师资培养中,注重“老、中、青三代的传递式”的师资培养模式,不断引导青年教师继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实现创新。

二、研究设计

笔者采用文献搜索,并配合人工查找的方法,对近十五年(2001-2016)公开发表在国内正规刊物上关于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文献进行检索,再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主体、年代分布、文献期刊、载文数量等角度对文献进行计量学的分析研究。

同时,从表2可以看出,近十五年(2001—2016年)来,国内公开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上关于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文章占17%,而其中有14%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教育学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各占1%。一方面表明《中国特殊教育》作为国内特殊教育领域内唯一一本的核心刊物,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对话、交流特殊教育的主要平台,在推进各学者针对“医教结合”的理论探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国内关于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研究不仅从量的增长上体现其广度,更从质上突显出“医教结合”的内涵式发展。

三、研究结果

1.研究主题

递阶层次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只包含一个要素,一般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期望实现的结果;准则层包括了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由若干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等;方案层表示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案、措施[5]。

表1 “医教结合”研究主题划分

2.研究方法

从图3可以看出,近十五年(2001—2016年)来,我国关于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研究从无到有,虽然研究成果在数量上有所波动,但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根据相关地区及国家施行的政策文件节点及已有文献的分布趋势,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2001—2010年,医教结合的有关研究相对较少,发展缓慢,这一时期研究者关注较少,国家重视也不足。随着医教结合被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医教结合的研究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从2011—2014年,医教结合的研究发展速度较快,研究者在政策引导下,意识到教育与医学的协同作用对特殊教育发展的意义所在。第三阶段为稳步发展阶段,从2014—2016年,医教结合的有关研究逐渐走向稳定发展,尤其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颁布后,医教结合逐渐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的焦点话题,因而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可见,在政策的宏观指引及特殊教育实践发展需求下,医学与教育的结合势必成为特殊儿童身心成长的强大推力,其后续研究与实践之势必然有增无减。

图1 “医教结合”研究方法百分比

3.研究主体

结合以上对研究方法的分类,从图1统计中显示出研究者采用了思辨、实证、实践的方法开展医教结合的相关研究。因受医教结合的政策导向,众多学者采用哲学思辨的形式论述医教结合的学理性及实践的可能性。这表明在医教结合实行前期,理论层面考究医教结合的必然性及契合性是其主要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主要以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为主。而在实践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借助个案的形式展开对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尽管医教结合已有研究中都有采用三类研究方法,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其单一方法收集处理资料而存在局限。例如,思辨研究只停留理论分析层面而忽视实证方法所带来的益处,亦或是采用实证方法来搜集资料,分析现象总结经验而缺乏理论基础。因此,在医教结合的研究方法上,应基于实践与证据,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医教结合的研究展开全方位审视,以多重研究方法的三角验证克服单一研究方法所造成研究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缺乏的弊端。

图2 “医教结合”研究主体类型

4.文献年代分布

根据德国学者布列钦卡(W.Brezinka)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可分为三类:一是哲学研究或思辨研究,主要是文献研究法;二是实证研究或叙事研究,包括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质的研究往往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历史研究法,量的研究往往采用实验研究、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三是实践研究或实践的行动研究,包括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10]对已有文献的计量分析(详见图1),可以发现已有文献中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研究采用思辨性方法最多,比例为40%。尤其是当“医教结合”被写入政策层面,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项政策进行宣导,使得相关学者围绕医教结合能否作为一项政策而展开激烈的学术争鸣,各个学者各执一词,皆从各自价值立场与医学、特殊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对医教结合进行思辨探析。此类研究对学者自身的理论功底要求较为严格,因而研究人员多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接着就是实证研究的比例为32%,一些研究者采用量的方法,主要以实验法为主,一些研究者采用质的方法,主要以观察法为主,还有一些研究者将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相结合开展混合研究,充分弥补了单一研究方法所带来的不足。最后采用的实践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比例为28%,主要是选取自闭症、ADHD、智力障碍等某一类特殊儿童为研究个案,利用医教结合的策略进行干预和康复训练;而行动研究较少,一般是特校或康复机构等教师和相关人员在行动中为探索、优化医教结合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而开展的。立足于医教结合理念,研究者运用各类研究方法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开展相应的研究,其研究领域与视角各有所不同,因而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有所差异。总体而言,从已有文献中可发现,研究者较多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经验总结等方法,且个案研究方法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中也逐渐兴起。

图3 “医教结合”文献年代分布折线图

5.期刊载文量

从图4可以看出,近十五年(2001—2016年)来,我国发表的关于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在以下期刊中,从发文量上依次是现代特殊教育、中国特殊教育、教育生物学杂志和绥化学院学报,分别为53篇、14篇、10篇、8篇。此外,特殊教育作为多学科交叉学科,也有部分研究成果发布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教育学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等期刊上。刊物中探讨聚焦于“医教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且刊物类型涉及医学、生物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这不仅表明特殊教育工作者、医疗工作者等相关人员注重探究“医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而且由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彰显出特殊教育发展的学理融合与学科融合倾向,引发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员对“医教结合”的持续关注。

图4 “医教结合”期刊载文量分布

首先,进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采取高级检索,将检索年限限定为“2001-2016年”。其次,通过“篇名、主题、关键词”将“医教结合”、“特殊教育”、“医疗康复”进行搭配检索,共检索115篇。然后,初步阅读文献篇名、关键词及摘要,以“是否关于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为筛选标准,进行初步筛选,并进行文献追踪以防文献遗漏,剔除与医教结合研究无关的文献,如无作者和时间的文献、会议信息、论文集、学习通知等。最终得到有效文献99篇,其中期刊论文97篇,硕士论文2篇。

表2 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医教结合研究论文情况

四、分析与讨论

1.研究主题有待均衡

如表1所呈现的“医教结合”研究主题,基础研究侧重医教结合的理论思辨,各学者围绕医教结合的内涵与外延展开争论,质疑医教结合作为政策进行宣导的适切性,特殊教育的学科属性的定位,以及教育过程中医学与教育何为手段、何为目的。[11]各理论涉及相关主题的研究中虽立场及论点较为多元、各异,但分布较为零散,停留于理论反思上,不免囿于主观,并未对特殊教育中进行医教结合的实践提供具体可行的实践策略或指导。在应用研究中,一线教师站在自身教育经验的立场上,将医教结合作为一种政策以在教育场域中执行与贯彻。因而,医教结合在实践中更多表现为一种干预策略以选取某一类特殊儿童进行干预,亦或是一种理念而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校本化课程。在医教结合实践主题上多为经验总结,研究的学术性与理论性水平有所欠缺。基础理论主题的研究与实践主题二者间各自为政,缺乏一致性认识。因此,为避免医教结合的研究偏向理论或实践其中一侧,造成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畸形发展,后续医教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主题应有待均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双向支持,以实现医教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上的系统化、规范化。

2.研究方法有待综合

从已有文献作者所属类型可以清楚地看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科研人员的构成(如图2)。根据图2可以看出,已有医教结合的研究中,一线教师所占的比例最大,为50%,这表明特殊教育一线教师不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逐渐重视从教学实践中进行科研工作。同时,这也表明特殊教育一线也更为注重一种理论能否在实践中有多大程度的运用价值,能否最终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满足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在医教结合研究中所占比例为38%,是研究的中坚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医教结合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高校科研人员更多从理论思辨上对医教结合的问题进行思考,对于充实医教结合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理论基础具有积极作用。而医生或康复人员在医教结合研究中所占比例为8%,这是医教结合研究除高校科研人员及特殊教育一线教师之外的另一主体,拓展了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研究中的人员构成体系与学科关联。此外,教育相关部门、特教中心、幼儿园等相关主体也对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开展相应的探索,其比例占4%。这表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关人员共同围绕医教结合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运用而展开一系列的合作,大大地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

我国学者裴娣娜依据研究目的、功能或作用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其中,基础研究旨在发展和完善理论,诸如教育的本质、过程、对象等。而应用研究目的在于应用理解,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根据检索到的文献,将研究主题进行了划分(见表1)。已有文献对医教结合的研究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由表1看出,我国2001—2016年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在研究的主题上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基础研究占38.4%,主要体现在对医教结合的学科基础、医教结合内涵界定、医教结合的模式建构、医教结合的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理论的争论与研究。国内学者对医教结合的基础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较多探讨医教结合中医学与特殊教育学科的契合性、医教结合的理论内涵及医教结合的必然性等层面,从理论层面对医教结合在特殊教育中的发展进行合理性辨析,有助于廓清其发展定位及特殊教育本身的学科属性。而应用研究占51.6%,主要探求医教结合在脑瘫、自闭症、肢体残疾、ADHD、智力障碍等特殊儿童干预和康复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策略,特殊学校康复机构等医教结合课程的实施模式等方面的探讨。由此说明,在特殊教育一线实践中医教结合较为注重其实践价值,注重采取一系列合理策略满足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个别化需求。

3.研究队伍有待建设

从以上研究主体的分布以及期刊性质的数据显示,医教结合的研究已经广泛得到高校教师、医疗人员、一线教师、特教中心、康复机构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关注。但如上所述,对医教结合的研究主体是以一线教师为主,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中坚力量,医生或康复人员为补充。结合医教结合研究主题的分布而言,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为高校相关人员,而一线教师等人员侧重医教结合的实际应用,各研究主体各自为政进行医教结合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虽在研究人员上较为多元化,但更多以个人为单位开展研究,合作研究较少,并没有形成该领域核心的研究队伍。同时,医教结合研究的人员参差不齐,高校研究人员与一线教育工作者之间在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上存在不平衡,即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接触特殊教育对象较少,多限于思想意识层面;而一线教师能深入了解特殊教育对象,但理论素养有待提升。因而,为实现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长远发展,必然要求具备专业的研究队伍保障,即建设一支以教育学和医学为主,融合与特殊教育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人才的高质量高数量研究队伍,促使一线教师、高校师生、医生和康复人员等相关人员共同致力于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发展,提升特殊儿童教育康复质量。

4.研究视角有待拓展

在交互式交通控制方面,德国柏林交通控制中心的建设目标是高度集成化。通过采集、融合、分析路网实时交通流及环境数据,预测所有路网的短期、中期、长期交通状况和环境污染情况,并将信息实时传递到区域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会结合未来15分钟至30分钟的交通状况预测数据来优化交通管控。同时,柏林的多模式动态路径规划服务系统,可以融合公共交通与私人驾驶等多种出行方式于一体进行路径规划,进一步提高交通参与者出行效率。

目前,我国有关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自2009年《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首次正式提出“医教结合”概念后,随即作为一种政策导向,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引起了研究者的学术争鸣,研究文献逐年增多、文献类型日益丰富,表明“医教结合”逐渐由幕后走上台前。然而从研究内容来看,不同学者论述视角不尽相同。有学者立足特殊儿童身心发展需求的视角,提出“医教结合”是一种简称,它应当包括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多种干预、潜能开发等内容[12]。有学者从教育教学视角出发,提出“医教结合”就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13]。此外,还有学者从早期疗育出发,提出“医教结合”是指采用医学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对残障儿童实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14]。立足不同视角,相关研究者能丰富医教结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由单一视角出发开展的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教结合研究的纵深发展。因此,今后的研究应拓展研究视野,整合医学、教育、心理等多个视角,全面研究特殊教育医教结合问题,科学地、全面地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向多元模式转向。

五、结语

对近十五年来医教结合的已有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医教结合”自提出以来,便引发各家争鸣,观点纷呈,且在实践中已有诸多尝试,成效颇丰。这说明医教结合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备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彰显出特殊教育与时俱进的跨学科特性,以及希冀采用不同有效模式有效提升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质量的追求。这也诚如黑格尔所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无论是从国家宏观政策而言,亦或从特殊教育与医学的学科领域出发,相信今后我国医教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会在政府、学者及教师等诸多人员的协作中前进,更好地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苏建,张小燕.医教结合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展望[J].现代特殊教育,2015(21):22-23.

[2]顾定倩,刘颖.对实施“医教结合”实验的若干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4(5):3-7.

[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EB/OL].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404/node23357/node23359/userobject26ai19681.html,2009-08-31/2018-07-10.

[4]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gfd.sjtu.edu.cn/zcdxread.jsp?id=59,2010-09-09/2018-07-10.

[5]国务院办公厅.《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1401/t20140118_66612.html,2014-01-08/2018-07-10.

[6]彭兴蓬,林潇潇.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反思:政策分析的视角[J].教育学报,2016(6):51-58.

[7]邓猛,卢茜.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8.

[8]杜志强.什么是最佳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兼与张婷、陆莎商榷[J].中国特殊教育,2013(4):15-18.

[9]梁晓明.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体系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8):16-21.

[10]巧布列钦卡.教育知识的哲学[M].杨明全,宋春,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29.

[11]葛新斌,马学芝.“医教结合”的论争辨析及其推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8):12-15.

[12]谢敬仁.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实验和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1(2):5-7.

[13]张联弛.浅谈“医教结合”在培智学校学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1(3):12-14.

[14]张婷.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21.

Reviews on the Combin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China based on Bibliometrics

YANG Yin,TUO Xiao-juan
(Faculty of Special Education,College of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as a new concept,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has becomethe focus of the special education,causing great controversy in the academic world.Using the bibliometric analysis method,this article analyzes 99 articl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Full-text Database(CNKI)in the past 15 years(2001-2016),from the research topics,research methods,research subjects,age distribution,number of articles in the literature journals,etc.It is believed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theme of"medic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combination should be balanced,researchmethods should be integrated,research teams should be built,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Education;Special Education;Bibliometrics

中图分类号: G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39(2019)05-0144-07

收稿日期: 2018-07-20

作者简介:

杨 银(1993- ),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康复与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合成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大大提高了法国农民的收成和利润。但这些化学品污染了地下水、湖泊和溪流,还伤害了农场工人和野生动物的健康。这些开始引起消费者的警觉,到了20世纪70年代,公众对杀虫剂的反对声日趋强烈。

拓小娟(1993- ),女,甘肃白银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基本理论。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土建技术施工要充分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因为土建施工技术信息化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控制施工成本,同时还可以帮助企业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帮助管理层及时有效的掌握工程施工质量,这就需要土建工程的管理者以及国家对发展土建技术施工的信息化引起高度重视。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加大对先进土建技术及人才的引用,以提高整个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和施工效率,进而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作为国家应该加大对土建技术发展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帮助,以帮助企业土建技术朝着正规化,技术化方面发展,从而保障我国土建技术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责编:郎 禹 责校:明茂修)

标签:;  ;  ;  ;  

国内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