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通与浴火重生--面对“新网络工程”_农民论文

农村流通与浴火重生--面对“新网络工程”_农民论文

农村流通,浴火重生——“新网工程”面面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网论文,浴火重生论文,农村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苦撑危局”28年:浴火重生迎春天

据说,当年中原地区的人们,农耕和渔猎的收获超过了个人和家庭的需求,就拿到一个叫“商”的地方去销售,需要这类物品的人们也拿着自己生产的物品到“商”地来,以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长此以往,那些被人们专门用来交换的物品就叫做“商品”,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商场”,而那些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们,就被叫做“商人”。专家们考证说,中国商品经济起源于农村集市贸易。

时间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政治上的独立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体系的形成,农村流通体系也日趋成型,这就是对应于城市商品流通由国家统治的商业系统掌握,而农村就以代表国家和农民利益的供销合作社系统负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资、日用工业品的货源及价格由国家统一控制;农副产品、废旧物资的流通渠道和价格同样由国家统一掌握。屡受冲击的农村集贸市场上,只有少得可怜的农民自留地生产的农副产品、部分家庭喂养的家畜家禽、加工的一些手工制品。城乡流通“大一统”的理想冲动,导致了供销合作社与国有商业系统的“三合三分”的故事。凭心而论,这也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发展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

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分田到户”为标志,中国农村率先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并显现出巨大成效。农村为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示范。国内流通领域以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在农村流通领域,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优势主要体现在经营场地和营销网络上,是在政府支持下,以巨大的集体奉献作为支撑的。当农村流通的政府支持减少、以经济效益为主导、以个人承包为主要形式运行时,农村流通体系出现“网破、线断、人流失”就在所难免了。这并非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和干部职工“战斗力差”和拒不努力,而是因为在农村流通领域,农民的购买力决定了农村单个经营网点不可能做得很大;供销合作社的优势不在于单个经营网点的大或强,而在于以众多网点为基础的经营网络可以做得相对较大、较强。所以,供销合作社运作经营网络有传统的基础,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更有现实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2002年起,供销合作社系统就把包括“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在内的“四项改造”方针,作为改革发展的主线,而且是会会强调,年年重申。就好像“誓与阵地共存亡”的阻击部队,最后迎来了兄弟部队的增援、迎来了大反攻一样,立足服务“三农”、苦苦支撑农村流通的供销合作社,终于迎来了国家和政府部门由衷的赞同和获得有效支持的机遇。2005年2月,商务部以重新构建农村流通体系为目标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供销合作社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仅用一年时间,就以占该项工程试点企业35%、新建和改建店铺数量60%以上的佳绩,让世人刮目相看。

200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主持召开会议,同意供销合作社“启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要求供销合作社“在改造传统经营服务网络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供销合作总社将“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命名为“新网工程”,即“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农村流通体系的新时代开始了!

记者点评: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算起,经过22年努力,中国城市终于可以看到与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蓝图;从1978年农村改革算起,用了几乎整整28年时间,像浴火重生的凤凰一样,中国农村流通体系终于迎来了再生的春天!真不容易。

农资经营服务网络重生:将服务网延伸到田间地头

吉林省永吉县一位农民的水稻秧苗得了立枯病,一周内用了5种药,没有任何效果,眼瞅着秧苗快死了。无奈中,他来到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农公司)的连锁网点。销售人员听了他的诉说后,推荐他使用网点经销的新药“瑞苗青”,并对他说,用药后三天见效。这位农民回去一试,没几天就跑到销售点,说:“你们的药真神了,就是三天,出新根了,我的秧苗得救了!”一时间,这个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中农公司网点的经销商深有感触地说,卖“中农”的药即使赚不了大钱我也愿意,在关键时刻真能帮农民兄弟解决问题,网点有信誉。

中农公司的销售网络在农村中深受欢迎。中农销售网络是顺应农村、农民的要求建立起来的。 1998年农资市场开放后,农资终端市场特别是面向农户的零售市场及农资服务市场出现了百舸争流的局面。面对这种局面,有实力和有远见的农资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的广阔空间。自2001年起,中农公司就积极探索实施“中国农资连锁配送为农服务工程”,他们在源头上与有一定实力的生产企业联合,在销售上与农资企业联合,在农村地区建立直营或加盟连锁店(超市)、庄稼医院等农资供应服务网点,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中农”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并已成为中国农资流通领域最大的经销商和服务商。目前,中农公司已在全国20多个省(区、市)建立了800多个农资配送中心和1800多个农资连锁经营店,经营辐射地域达1200多个县,并相继控股、包销、租赁了3个化肥厂,与区域性农资公司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截至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开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1176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6.74万个。在开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中,在县(市)供销社占1038家。经工商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企业178家,其中,中农公司、安徽辉隆、山东农资、江苏苏农、新疆农佳乐、黑龙江倍丰、福建龙得宝、四川邦力达、重庆丰谷等企业的农资连锁经营和配送年销售额,都在10亿元以上,已成为全国和区域性的知名品牌。

记者点评:现在去很多农资连锁流通企业采访,都会产生一种惊讶。感受最深的是当前农资连锁网络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们在惊叹农资连锁流通企业进步的同时,也欣慰地看到,农资流通企业在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资网络时,已经系统地提高了农资商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在市场中,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资销售渠道,而是成长为一股能主导农资市场变化的经济力量。

农副产品购销市场重生:“一个市场、两个中心、两个系统”

徐州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是经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批准由徐州市供销社投资兴建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于1997年10月投入运营。经过8年多时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域内规模较大,门类齐全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目前市场成交量已由 1998年的3亿公斤,发展到2005年的22亿公斤,市场交易范围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区,已与500多个县,近千个乡建立了供求业务关系,建立了30多个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拥有3000吨恒温冷库及信息中心、农药残留检测中心、结算中心、配送中心等配套服务系统。

一个月前,批发市场的电子结算系统全部到位,传统的磅秤变成了通过电脑操作的电子秤。前来交易的农民们反响不错。一位农民说:“以前我就怕找假币,现在我把桃子往秤上这么一搁,多重、卖了多少钱就传到人家结算中心那儿去了,我走时拿‘一卡通’去刷一下就行了。方便,而且秤得准啊!”

总经理熊学旻说,信息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批发市场作为一个信息集散地,应充分利用这种资源。

为规范市场管理,及时掌握市场交易情况,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市场已经建设了完善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此外,市场还建设了 40平方米的彩色视频显示屏系统及交易区价格显示系统。

近年来,市场先后建立了130多家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都较高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签订了联合产销协议。市场且为基地提供各项最需要的服务。

早上6点,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经理李成浩已经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了。 他说自己已经一个多月没休息过了。原来他们正探索在社区创建一张配送网络。李成浩说:“随着代理、配送、连锁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快速发展,批发市场的竞争优势正逐渐削弱。以我们市场为例,身处农产品主产区,我们算得上是个产地批发市场,有较强配送能力的物流企业完全可以绕过我们直接去基地进货。如果批发市场不在传统业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提升,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据了解,现在很多徐州周边地,区的基地都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的管理,希望进入“七里沟放心菜”的配送渠道,真正打出自己的品牌。李成浩还兴趣盎然地对记者谈起了他对未来的种种设想。“配送中心一期扩建的资金已经到位了,我们必须加快配送网络的建设步伐。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这里将是可以提供信息、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各方面服务的现代化物流园区,而不只是一个批发市场。”

记者点评:构建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就是要把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顺利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是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建设的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应当包括“一个市场、两个中心、两个系统”,即包括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检验检测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要充分利用好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优势、营销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选好突破口,全面推进;要全面引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各类传统农副产品市场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带动作用;要突出供销合作社特色,既体现市场化的特点,又发挥合作制的优势;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提升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各个节点的整体水平。

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重生:“四个坚持、四个实现”

浙江供销超市前身绍兴供销超市的创办可谓白手起家,几个人搭一套班子,三个月盖起一栋简易房当办公楼,买来其他单位淘汰的办公设备,四处找网络,摸索着开超市。

供销超市创办伊始是为了解决绍兴县供销社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超市开办后,却创出了“小商品、大连锁,小超市、大网络”的“特色”。这个特色的形成,是被“逼”出来的:其一,卖“小商品”,是因为供销超市势单力薄,不能像实力雄厚的国有商业公司那样卖家电等大宗商品,只好在食品、日用品上做文章;其二,办“小超市”,是因为供销超市不能像其他部门那样拿出一两千万元开商场,也不能像国有商业公司那样抢占黄金地段,只能开办面积不大、离城乡居民比较近的小超市。

最初,供销超市用的是基层供销社的营业房和骨干员工创办超市连锁网点。1997年9月,当供销超市第一家连锁店——钱清店开业时,头两天的销售额就突破20万元,创造了销售奇迹。接下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马山镇、齐贤镇、平水镇、华舍镇开出了6家连锁店,当年的销售额达到1250万元。

到目前为止,该超市已在浙江12个县、市、区拥有700多个连锁网点。其中在绍兴县实现了村村都有网点的目标。走到今天,供销超市采取了参股、控股、特许加盟三种方式。

要向农家店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又要保证超市的竞争力,浙江供销超市也存在毛利空间缩小的风险。为此,他们发起成立了“浙江连锁超市采购联盟”,最初有6家企业加盟,如今已经吸引了11个地市32家企业,采购量达43.5亿元。

叶耀庭说,单个企业是势单力薄的,但把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就是“航空母舰”。作为联盟的理事长单位、A级企业,他们每年要付出10万元费用,但得到的实惠却是100万元,甚至更多。“我们还要将联盟做大,让‘浙江供销’品牌打得更响。”叶耀庭说。

记者点评: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是“新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建设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必须以“四个坚持、四个实现”为指导原则,即坚持因地制宜,实现“小超市、大连锁”;坚持以点带面,实现网络整体联动;坚持点面结合,实现区域集中发展;坚持梯度推进,实现东西互动发展。其建设模式是:以供销并举为着力点,致力于农村的双向流通;以县城市场为切入点,夯实县乡村网络基础;以联合发展为立足点,走直营店带加盟店的低成本扩张之路。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重生:“三点一线”、“三位一体”

在上海的长宁区,“在线收废”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且日益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线收废”是长宁区供销社主任薛光明想出来的。当时长宁区正在实施“数字长宁”,所有单位、街道都用上电脑,这给薛光明一个启发:一来长宁区供销社只剩废旧物资回收这个阵地,社会上还没有那么多人来抢这个“饭碗”;二来原有废品回收方式亟待改变,如果用新的理念、手段,而不是传统经营和管理手段来占领市场,发展空间一定很大。

他想,有“网上购物”,为什么就不能有“网上收废”?为此,他做了大量的调查,了解到废品回收是一个“富矿”,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每年产生的废品约240万吨,流失的价值达到17亿元。于是,仅仅靠着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商品房、两部电话、五台电脑,2003年7月18日,新锦华废品交授网络中心正式开张了。开始的时候,长宁区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分头敲开一家家居民的门,拜访一个个居委会,宣传“在线收废”。

上海安顺路上的01号废品交投站,与以往传统印象中的回收站完全不同,不再是臭气熏天,而是白墙灰地,很是整洁。交投站内,公平秤摆放一侧、价目表高挂墙上、各类废品分门别类,还另设了一只废电池收集箱。

象安顺路这样的废品交投站,在长宁区有10个。长宁区供销社把长宁区划为十个片区,每个片区均有一个废品交投站。只要市民点击“在线收废”网站,输入需要上门回收的废品、地址等相关资料,网络中心就会及时跟距离客户最近的交投站联系,由她们负责上门收废。

接到网络中心的指令后,交投站负责人马上安排人员、车辆上门服务。长宁区的10个交投站有180辆统一的废品回收专用三轮车,穿着统一服装的工作人员成天忙碌在大小街区。交投站将废品回收车回收的废纸、废钢等物资整理、打包、再卖到造纸厂、钢厂等地。

对很多市民来说,“在线收废”的好处不仅仅是能在家卖废品,重要的是能帮他们解决比较麻烦的问题。一位名叫朱慧琳的客户家里装修,急着将家里一套组合五件套家具、旧音响以及其他好多零零碎碎的东西清理掉,于是她找到了“在线收废”,让他们帮忙解决。

新锦华废品交投网络中心总经理沈金龙说,以前摇铃收废品是四处“撞”生意,现在工作人员是有的放矢。得到便利的还有很多企事业单位,他们有大量的废旧物资需要处理,是“在线收废”的重要客户。长宁区供销社主任薛光明告诉记者,虽然“在线收废”家庭客户众多,但企事业单位的废品回收额占了“在线收废”的85%,“只要你这家单位点击了我们网站,你就成了我们跟踪服务的对象。”

上海市长宁区供销社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新锦华废品交投网络中心废旧物资销售额1.2亿元,2005年达5亿元,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达3.5亿元。今年6月底,该网站的点击率已达49407次。长宁区供销社主任薛光明说,今年销售额有望达8亿元。

现在,长宁区供销社有了将品牌做大的具体设想。第一步,在上海市供销合作总社的牵头下,力增今年10月份开通全市9个中心城区的网络平台,“这个区域联合起来一年废旧收购额可达到60到70亿元。”薛光明说。第二步,他们想与“长三角地区”的供销社合作,建立“长三角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平台”,“这个区域的废旧额有100多亿!”第三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平台,这个市场就无可估量了。

记者点评:上海市长宁区供销合作社“在线收废”是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它的新生说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我们一定要根据国家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充分整合、规范和利用现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的基础上,结合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抓住回收网点建设、市场集散交易和综合利用处理三个环节,构建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要统一规划,实现“三点一线”,“三点”即通过整合现有回收网络资源,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城乡统一规划,建立布局合玛的交易集散市场;开拓以集中加工生产再生工业原料为主的综合利用领域。“一线”即以城市为单位,形成从回收、加工到综合利用的管理有序、协调发展的再生资源产业链条。

“新网工程”:“历史使命”的重生

“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大事,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好事,是为农民服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办的实事,同时也是供销系统适应现代流通要求,强化自身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必须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其生存之需、发展之要。”国务院文件这些强调性的规定,再清楚不过地说明:“新网工程”是一副历史重担,是一种历史责任,关系到供销合作社荣辱兴衰乃至生死存亡!

多年来,在实施“四项改造”过程中,供销合作社系统积累了建设、改造经营网络的丰富经验。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服务网络是一篇大文章,还有许多新知识需要我们学习,还有许多新领域需要我们探索,更不要说,还有许多困难甚至风险需要我们去克服、去战胜。还有,“新网工程”如何统筹规划、如何把握建设节奏、如何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建设道路等等,都等待供销合作社人给出答案,有些问题就迫在眉睫,无法回避!

毋庸置疑“新网工程”是供销合作社系统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是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这是历史的规定、现实的需要、未来的希望所在!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只能迎难而上,杀出一条血路!当年,债务重重、内外交困、生存危机,那种岁月我们都挺过来了,现在的条件比那时好得多了,现在不搏,更待何时!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殚精竭虑,不辱使命,积极主动,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描绘生动靓丽的画卷!

标签:;  ;  ;  ;  ;  ;  

农村流通与浴火重生--面对“新网络工程”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