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论文_李忠坚

李忠坚

湘潭县人民医院 湖南 411228

【摘 要】目的:观察和对比B超及高分辨率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均先后采用B超检查和高分辨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分辨MRI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检出斑块数均明显高于B超检查,(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B超检查相比,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相对更高,能够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有效的评估。

【关键词】B超;高分辨MRI;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价值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血管病,其临床特点为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该疾病主要发生于冠状动脉、颈动脉、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等部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度危险因素之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评估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采用B超检查和高分辨MRI检查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7.68±7.19岁;其中有16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21例患者合并有长期高血压疾病。对本组50例患者先进行B超检查后,在采用高分辨MRI进行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B超检查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将探头频率设置为7MHz~11MHz。使患者体位取平卧头仰位,检测部位包括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起始处、颈总动脉分叉处、距颈总动脉分叉处1cm处、双侧颈总动脉起始约2cm处。检测内容为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形状、回声及内膜厚度等情况。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2mm作为粥样斑块的形成标准;按照回声的特点进行病理学分型,包括硬斑、软斑、溃疡斑及扁平斑等[2]。

1.2.2 MRI检测

开始检查前将患者身上的金属物品去除,仪器采用超导性磁共振仪,体位取仰卧位,于头侧先入,将线圈两侧对称后置于患者的颈部位置,使野中点和线圈中点保持一致。扫描范围为颈总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24mm位置。扫描序列:3D-TOF MRA(TR 20mm,TE2.3ms,FA20°,FOV 200×200mm,层厚设置为1.0cmm,层间距为0,NEX1);FSE-T2WI(TR3400ms,TE107.8ms,FOV180×180mm,矩阵设置为256×256,重建矩阵设置为512×512,层厚设置为4.0mm,层距设置为2.0mm,NEX4);DIR-T1WI(TR 1875ms,TE42.2ms,FOC 180×180mm,矩阵设置为256×256,重建矩阵设置为512×512,层厚设置为4.0mm,层距设置为2.0mm,NEX4);Gd-DTPA增强SET1WI,给予Gd-DTPA0.1mmol/kg肘静脉注射。图像由2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独立分析。粥样斑块标准[3]:①Ⅰ~Ⅱ型,动脉壁无钙化,且厚度为正常;②Ⅲ型:图像显示具有小的偏心性无钙化斑块;③Ⅳ~Ⅴ型:斑块纤维组织附近具有伴有钙化的坏死核心或脂质;④Ⅵ型:合并有缺损、表面出血及血栓等复杂的斑块;⑤Ⅶ型:具有没有脂质核心的纤维化斑块,且间或合并有小钙化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x2比较方法进行比较,以率(%)进行表示,当(P<0.05)时,代表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本组50例患者中,高分辨MRI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检出斑块数均明显高于B超检查,(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对比

2.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检查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MRI检查显示的AHA分型及分布位置情况。

表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MRI检查情况

3 讨论

颈动脉是心脏和脑部的主要联系动脉,其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累及的概率较高,因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的形态结构与成分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直接影响到斑块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发展情况的早期准确诊断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4]。B超是临床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的常用方法,其具有操作简单、诊断方便及费用低廉等有限,可以有效显示斑块的软硬度、分布位置及累计范围等情况,但是B超对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效果相对较差,对于不均匀软斑块内部的具体成分、脂质核心、坏死及纤维帽的形态均不能进行明确的显示,特别是当斑块表明出现钙化情况时,往往无法明确斑块的成分[5]。

近年来,MRI在临床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该技术可以更加清晰的显示血管壁的结构和复杂斑块中的不同成分,从而将出血、钙化、脂质坏死核心及血栓等组织成分清晰的区分出来,确定管腔的狭窄程度。同时,采用多序列MRI技术还可以对斑块中的炎性浸润、纤维帽的完整性及斑块中的新生血管等病理改变进行有效的评价[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分辨MRI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检出斑块数均明显高于B超检查,(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与B超检查相比,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相对更高,能够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有效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张艳,卢红,张萍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联素、白介素-8水平的相关性[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3):174-176.

[2]阳成英,毕诗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B超检查价值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2):1330-1332.

[3]张婧,王显龙,于昊等.高分辨MRI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特征、负荷及其与脑组织缺血征象的关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6):621-626.

[4]杜亚强,雷立存,王伟秀等.深部脑白质缺血患者MRI表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7):1874-1876.

[5]潘秀珍.B超与高分辨MR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820-821.

[6]刘栋云,郭伟,李晓华等.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5):168-169,172.

论文作者:李忠坚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  ;  ;  ;  ;  ;  ;  ;  

B超与高分辨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效果比较论文_李忠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