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英译事业及其研究论文_阙红玲

《黄帝内经》英译事业及其研究论文_阙红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英译本由于原版本众多,加上译者的不同解读而使得各英译本风格迥异,内容差异极大。本文通过考察《黄帝内经》英译事业的描述及研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黄帝内经》;英译

2016年度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

项目名称:《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对比及其对中医文化传播的启示研究

项目编号:16Q143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该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与《灵枢》两部分,各81 篇,共162 篇论文,多数篇章以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体裁写成,语言精炼,文化色彩浓厚。

一、《黄帝内经》的英译事业描述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目前已有多个英译版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素问》英语翻译始于1925 年,截止2005 年已有11部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包括:1) Dawson 节译的《素问》(1925);2)美国医史学家Ilza Veith《素问》前34 章的英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1949);3) 广州孙逸仙医学院院长黄雯医师《素问》前2 章的译本Nei Ching, 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 (1950);4)加拿大人亨利?C 陆(Henry C. Lu)《内经》和《难经》的合译本《内、难全集》(1978);5)美国华裔中医师Maoshing Ni 的《素问》编译本Nei Ching—— the Chinese Canon of Medicine(1995);6)旅美华人中医师吴连胜和吴奇父子的《黄帝内经》的汉英对照全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anon Internal Medicine(1997);7) 周春才,韩亚洲编绘的《黄帝内经》养生部分漫画本The Illustrated Yellow Emperor 's Canon of Medicine (1997);8)临床中医师朱明的《黄帝内经》节选重排译本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2001);9)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Paul Unschuld)《素问》的评述译本Huang Di Nei Jing Su Wen, Nature, Knowledge, Imagery in an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Text(2003);10) 海外学者吕聪明博士的《黄帝内经》和《难经》的合订本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Nei Jing and Nan Jing(2004);11) 李照国教授的《素问》全译本Huangdi Neijing— 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2005)。

二、《黄帝内经》的英译研究

中医在古籍方面的翻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内经》的翻译就涌现出了很多精彩的译本,但仔细研究后,不难发现其译本中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第一、医古文自身行文特点及中医理论的深奥精深,语言晦涩难懂。第二、译者中医理论知识薄弱,出现错译、误译,译者缺乏娴熟的双语转换能力,英语语言功底差,译文质量偏低。

通过对比李照国教授和伊尔扎?威斯的版本,我们发现李照国译本有以下特点: ①翻译策略: “译古如古,文不加释”,即译文要尽量保存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尽量不增加词语; ②翻译方法: 基本概念的翻译以音译为主,释译为辅,篇章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③译文的忠诚性: 注重译文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译文参照历代医家多种注释,很少误译或漏译,译本很好地传递了原著的医学信息,保留了原著的文化特色; ④译文的连贯性: 在篇章的翻译上,原则上遵守原文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译文中尽量不增加词语。译文的语法和词汇衔接欠妥,译文流畅性欠缺。

威斯译本有以下特点: ①翻译策略: 语文翻译法,即只翻译《内经》的内容大意,而不去深究字义。着重从医学史角度对《内经》的内容进行初步翻译介绍,并不涉及语言学和文字学的内容; ②翻译方法: 主要运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在处理难译词方面,采用了夹注和脚注等方法,为后人进一步检验提供了方便; ③译文的忠诚性: 译者在英译时,遇到了诸多困难,如翻译规模大、工具书匮乏、原著中有不少错误和遗漏、古汉语的无标点、一词多义等,制约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④译文的连贯性: 文字优美,语法和词汇衔接流畅,符合欧美读者的阅读习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的翻译存在的问题还很多,而《内经》的翻译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涉及到译者本身的修养和知识范围。众所周知,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就译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修养,提出了如下要求:首先要精通原语和译入语,其次要掌握所翻译的专业知识,此外译者还得有“移情”的本领,即能够领会原文作者的意图,同时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当然,前三点要求是中医翻译者必须具备的,尤其是第一、三点。即使译者对译入语掌握得再好,不熟悉中医知识,或者对中医以及中医语言特征等了解不透彻,也是不能胜任中医翻译的。

随着《内经》多种译本的出现,翻译研究不能再以“准确、忠实、对等”这样绝对的标准来评判一个译本的优劣。传统的对等理论以不能满足目前的研究需要,我们要从多元的视角来研究《内经》英译。

参考文献:

[1]李照国.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 [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2]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

[3]伍伊娜.从目的论比较两个版本的《黄帝内经》英译[D]. 上海: 复旦大学,2012.

论文作者:阙红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3

标签:;  ;  ;  ;  ;  ;  ;  ;  

《黄帝内经》英译事业及其研究论文_阙红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