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遗产保护与传承论文_熊明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遗产保护与传承论文_熊明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遗产保护与传承与乡村发展城镇化模式的矛盾不断加深,引发了多重问题。本文是通过分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宏观层面整体区域建设发展基础上的乡村景观建设,得出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有效落地的路径和实施措施。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乡村遗产 保护与传承

我国悠远的农业文明很大程度上保存在广大乡村地区。陈志华先生说过“不研究乡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历史”。国外的田园乡村景观,都是经过了城市化进程的洗礼之后,对其本身的建设进程进行了反思而定型并保留下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正是对乡村遗产保护及传承发展的思考与运用。但是由于居住人口逐渐的远离,造成了乡村遗产的流失。由此,通过分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宏观层面乡村景观建设,得出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遗产传承能有效落地的路径和实施措施。

1、乡村遗产

1.1乡村与城市的特质差异

乡村与城市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区别,其之间的差异集中体现在集聚规模、生产效率、生产力结构、职能、物质形态及文化观念上。但是它们又是和谐统一的,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尤其在各种交通、通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现象愈加明显。这使得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瓦解,在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大量农民迅速获得市民身份,而与之相对应的身份认同感并没有及时形成。

城市的特质是发达、充满活力与现代化气息的;而乡村则是宁静、自然生态的。现代乡村在物质文明上不断向城市靠拢,但是在精神文明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是很多城市人集体记忆的源泉,它寄托了人们的归属感,也即升华为“乡愁”。机械刻板的城市生活使市民产生逃离欲望,宁静的乡村自然成为“诗意的栖居”的最佳场所。

1.2乡村遗产

1.2.1乡村遗产中的物质遗产,如山、水、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和农业工具和农业物质等。一般的乡村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组成,包括了村民聚居形成的村落;承担着生产功能的农业景观;作为生态或者风水意义,少有改造或干预的自然环境。这三者共同形成了乡村的实体组成,承载着乡村具体生产、生活、生态的活动。乡村的传统形态空间格局及建筑群是具有原真性的历史遗产,大量乡村传统建筑算不上精美,甚至有些过于朴素,但却真实地反映出我国的农业文明和农村社会生活。乡村地区则由于过去社会变迁不如城市剧烈,还保存有许多较长历史时期的传统建筑。乡村地区的传统建筑价值并不只是其“老”,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建筑群在整体上所展现出来的地方乡土特征。

1.2.2乡村遗产中的非物质遗产,即文化遗产,如农业技术、文献、农业名产和乡村民俗等。传统乡村内向的封闭性和外向的开放性,使乡村文化记忆发挥着多种功能。在内向上,它促进了身份固化。村庄里的祠堂、庙宇、节日场所等,通过祭祀、供奉、庙会等仪式赋予村子里的人以“村民性”,因为“文化记忆的客观化表达是通过一种肯定(我们是谁)或否定(这与我们正好相反)意义上的认同决断得到界定的”(奥斯曼,2011)。在外向上,它引发了文化重构。这是一种在传承基础上的变革能力,而这些乡村文化是乡村遗产中之“魂”。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存活下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与人文环境,让民众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切领略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人文魅力。因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中走出来,就必须充分做好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有继续生存的可能。

2、乡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乡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是在整体区域背景下,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精神共鸣,对乡村进行“定形扬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融互补协调”,而乡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则需要大力推进整体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城市来乡村消费,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发展注入的活力和推动乡村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文化是一个可以观赏的去处,场所本身已经成为了展览。通过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展示,场所本身具有了可参观性而呈现为旅游目的地。乡村遗产文化的展示是一种乡村文化记忆的意义再生产实践。乡村文化遗产的修复、媒体的宣传,甚至可进入条件的改善,都是文化展示过程。乡村遗产呈现为被展示的实体,具有了可参观性,其蕴含的文化记忆才有可能被感知和体认。它消除各种限制性因素,将传统民居、故事传说、节日习俗、民间信仰等集中于一个场域之中,通过物品、文本、声音、图像等媒介的混合表达,构建起一个综合性的乡村文化表征体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再现”,即呈现可以体验的独特的乡村生活。

3、实施措施—基于皖南国际旅游的示范区的案例分析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是全国第一个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区域规划。皖南示范区范围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七市,共47个县(市、区),其中黄山市、池州市以及宣城市和安庆市的部分县区为核心区。提出将皖南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围绕实现这三大战略定位提出,到2020年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领先、文化旅游产业显著发展、文化旅游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等五大目标。

在整体资源整合的条件下,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呈现,主要实施措施综合如下:

首先,完善基础设施的可达性。抓住合福高铁等线路开通机遇,打造“美丽安徽行”成为最具美感、最富特色、最有效益的精品旅游线、文化线、生态线。沿途引领区域城乡旅游,以此对精品线路进行整合,区域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其次,加强投资融资等措施,金融支撑作用显著。深入推进与沪苏浙旅游分工合作,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合作平台。加强与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联动发展,合作开发长江黄金水道,联手打造一批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示范区多层次资本市场均衡发展,强力支撑区域发展。

再次,通过综合策划,科学定位,突出地域特质。强化“山水皖南 文化徽州”整体旅游形象包装,构建示范区旅游营销联盟。充分调查乡村的景观资源利用情况,民居村落遗产、饮食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遗产、地域特产遗产和文教资源利用。打造具有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产品,关注科技创意、体育、养生养老、研学、低空飞行等旅游新业态。众多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新业态产品不断呈现,示范区旅游产品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的格局逐步形成。

4、结语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因此,需要在宏观层面上,统筹区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乡村景观建设与发展步伐。在形成有类别、有主次的乡村景观建设分布规划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结合乡村景观风貌特征,争取乡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能有效的落地。

参考文献:

[1]邵诏亚.我国乡村传统建筑保护性利用的多元困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15-17.

[2]徐旺生.当代新农村建设中传统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价值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2013(09):69-73.

[3]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04):8.

论文作者:熊明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20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遗产保护与传承论文_熊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