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疗效观察论文_杜凯,丁志文

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 331100

摘要:目的 探究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老年患者实施早期介入治疗后发生癫痫的原因及机制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所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4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发病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实施早期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癫痫的发病率,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癫痫;发病分析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因素复杂且病因较多主要是脑脊髓及脑底部表面血管发生损伤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1]。凡是能引起出血的疾病都可导致该病发生,而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各个机能都处于衰退阶段,身体素质较差,手术耐受性不好,因此不宜采取手术治疗措施,因此早期介入治疗使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该治疗方式会引起患者出现并发症,导致患者癫痫是其中一个并发症之一,如何控制癫痫的发生已经成为了现研究的重点[2-4]。本文主要是分析实施早期介入治疗后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的发病情况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所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4例,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患者17例,女患者15例,年龄为54-78岁,平均年龄为(66.3±7.1)岁,癫痫发病与药物治疗间隔时间为5d-1年,平均间隔时间为32.21±2.3d。观察组32例患者中,男患者20例,女患者12例,年龄为55-76岁,平均年龄为(67.3±3.1)岁,癫痫发病与介入治疗间隔时间为4d-1.2年,平均间隔时间为34.2±1.2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等一般资料比较中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都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且不对患者实施外科干预。实施0.6g抗血纤溶芳酸与500ml5%葡萄糖混合液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每日1次,连续治疗3周;125-250ml20%的甘露醇静脉滴注,用药间隔时间为4-6小时1次,30mg尼莫地平,每日3次。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介入治疗,通过血管内治疗方法,将患者全身麻醉及造影后实施血管内治疗,选择水解和电解弹簧圈,并根据患者的动脉瘤情况选择弹簧圈,以编框技术为主,蚕食技术为辅,对于宽颈动脉瘤患者主要以球囊辅助及支架结合。球囊辅助选用HyperForm,支架选用美国EV3生产的LEO或美国Boston生产的neuroform。使用支架后不需使用全身肝素化,且使用支架之前用300mg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1.3观察指标

经过治疗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癫痫的发病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0处理,±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经x²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发病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癫痫发病率的比较

3 讨论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建立起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我国目前面临比较研究的人口问题,即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其中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中高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本文经过研究偶认为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介入治疗后发生癫痫的主要原因有: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次研究对象因蛛网膜下出血导致癫痫的患者有11例,说明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实施介入治疗的患者即使弹簧圈栓塞及动脉瘤夹闭成功后,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一旦发生出血会对脑组织造成一定伤害,在脑组织恢复过程中瘢痕组织影响脑部异常放电,从而导致癫痫的发生。

(二)脑部异物存留。因为实施介入治疗时需要将由铂、肽等等材料制成的金属弹簧圈进行填塞,而弹簧圈的数量根据动脉瘤颈的宽窄而定,动脉瘤越宽大使用的弹簧圈数量越多,如果弹簧圈长期滞留在脑部组织中会对神经传导及电生理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再加上金属具有放射的特性,所以就影响大脑皮层的放电,最终导致癫痫的发生。

(三)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的影响。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症状表现为血管的强烈痉挛,临床上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6小时才会出现痉挛,并在10小时后有所缓解,早期采取尼莫地平片来缓解患者血管痉挛的情况,但是如果未采取正确措施,不仅会造成脑部组织因受到痉挛而出现缺血缺氧的情况,还会使电生理发生变化而出现癫痫。

(四)其他原因。在介入治疗中,由于需要通过动脉瘤的填塞,而实施动脉瘤填塞之后使血流动力发生改变,再加上金属弹簧圈滞留就容易造成血管形成血栓,导致局部脑部组织缺血,局部脑组织缺血容易形成血栓后造成组织坏死,从而引起癫痫。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早期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癫痫的发病率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实施早期治疗能有效降低癫痫的发作,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该方法值得被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晓云,王翀,黄嵘.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7,(4):502-503.

[2]胡伟,陈云.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1):1075-1076.

[3]张丽,周岱,王中.老年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TCD检测[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1):85-86.

[4]李楠.60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6):82-83.

论文作者:杜凯,丁志文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9

标签:;  ;  ;  ;  ;  ;  ;  ;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疗效观察论文_杜凯,丁志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