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论文_王雪剑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论文_王雪剑

山东省招远市玲珑镇罗山初级中学 265400

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个人认为核心素养重在“核心”,语文教学也应该转向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过程、人格与能力、信念与价值,关注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能力的完整的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语文知识,还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以下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与大家共享:

一、尝试实现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的蜕变

就语文教育而言,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的目标:一是让学生具有成为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此基础上,语文教育还应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心性、情感、想象力;其三,还应包括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以及文化内容中的生命智慧,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意趣等。从语文能力的培养到生命智慧的养成,要培养终身阅读者、负责任的表达者,让静态的语文知识能够活化为学生的生命智慧。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所精选的篇目,不少都蕴含着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教学《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一文时,我试着让学生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在钓鱼岛和黄岩岛的问题上,我们是选择为了保全自己沉默旁观还是随时准备捐躯报国展开讨论,并对自己所选的行为放大到整个民族进行最终后果的想象。联系历史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等屈辱的近代史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懂得将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时代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挖掘文本内涵,落脚学生的文化基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科学思想教育也是构成文化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科学思想,让学生信仰并追求科学真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并与人文底蕴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杨振宁的《邓稼先》就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好教材。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节、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通过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引领学生总结出主题: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领悟到只有保持我们民族每个个体优秀,每人都秉承科学探究精神和奉献精神,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三、在拓展阅读中实现自主发展

站在功利的立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书都是没有用的。但是只要认真读进去了,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学生生命的底子。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只能通过看似无用的阅读来养成,无用之用才是大用。

拓展阅读我一般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推荐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诸多方面的积累,更有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是开展专题活动。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增强阅读和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空洞的理论,干燥乏味的说教,既倒学生的胃口,也让学生在学习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失去了自主发展的可能。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质疑、去感悟,使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此,要致力于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专题辩论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对活动进程进行评估和调控,最终达到认识自我,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生动活泼地把自主学习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生命化的语文课堂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以情感为体验,更好地尊重生命、体贴生命、扶持使命,让生命成长的过程变得更精彩。所以在以后的课程实施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课程的内容是否贴近生活,还要努力使课程学习能真实地改变生活,进而影响一个人,让核心素养的种子真正地在教学中落地生根。

论文作者:王雪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  ;  ;  ;  ;  ;  ;  ;  

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论文_王雪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