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服务营销管理研究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服务营销管理研究

丁全喜[1]2000年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服务营销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农村经济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农村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城市,我国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依然存在,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如何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尤其是目前大多数农村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量中小经济存在的情况下,信用合作就显示出其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合作金融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农村合作金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村合作金融在其发展中历经坎坷,多次动荡,如今农村合作金融的“三性”(即管理上的民主性、组织上的群众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已得到初步恢复,正在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发展的合作金融企业。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一直没有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且商业化趋势日益严重,农村资金非农化,使得“三农”的发展得不到信用资金的有力支持,延缓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何引导和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1996年国务院明确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建立和完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并指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把信用社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 内右摘要 但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全融业所面临的竟赖常硼,朋业内部经营风险日益加剧,金融资产质量有所下降,盈利空间缩小。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差,经营凤险逐步恶化,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农村信用合作社适应市场竟争,增强自身竟争能力,谋求自身发展,提高经营效益的角度,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服务营销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业经营管理的现状探讨完善和发展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服务营销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以期能对提高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业的整体经营管理冠质有所样益。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我国金融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从两个角度指出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必须专司合作性金融功能,并分析了在合作制原则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在简单回顾了金融业营销简史后,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否需要营销管理就成为本文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因而必须解诀合作制原则是否排斥盈利性的问题,在经营上是否应坚持市场导向,在此提出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坚持企业化经营和取得盈利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重要性。接着论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营销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营销战略选择一一服务营销战略。农村信用合作社取得盈利的合理性问题的解决为后面进一步研究其服务营销管理莫定了坚实的理论前提。接下来便借鉴芬兰著名服务营销学家克里斯蒂.格鲁诺斯的服务营销理论并结合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经营环境和竞争环境提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目标市场选择和改眷农村信用合作社服务营销管理的措施。 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是紧密结合改革的过程进行的,问题的提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服务营销管理这个实践性很强的研究体现出了较高的价值。 2.本文是借鉴西方最新的理论成果一一服务营销理论,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服务营用所做的探索性研究。 3.目前一些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服务营销方面不断创造出生动的案 第二页. 内容摘要 例,本文作为探索性初步研究,在理论方面予以总结,具有一定的指导 意义。 4.在观点方面,作者大胆提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盈利的观点, 并在理论上论证了合作制不能排斥盈利性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为“三 农”服务不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定位的新观点,指明了为“三农” 服务仅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全文包括前言和五个部分。 前言首先界定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其次论述了论文的特点和创 新之处;最后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并指出了对其进行研究的现实性和紧迫 性。 第一部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职能定位。在这一部分从 农村金融体系变革的大背景下,探讨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

李朋[2]2011年在《顾客价值链视角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营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营销中的顾客是生活人,有着复杂的生活消费需求,追求生活价值的最大化。所以企业必须认真研究顾客的生活价值链,围绕着顾客的生活价值实现和增值开展营销工作。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金融企业,其营销必须围绕着顾客(主要指农户)的生活需求和生活价值来开展。本文主要基于顾客价值链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营销工作。农户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日常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和投资需求。这些需要都是动态的,复合的。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长期官办的特点,营销意识淡薄,营销手段单一,产品主要是简单的存贷业务,所以很难满足广大农户金融需求复杂多样的要求。本文针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营销状况、市场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营销存在的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还没有围绕着顾客价值链的实现来开展,没有把顾客的价值实现当成打造农村信用合作社企业价值链的核心来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只有帮助社员的消费价值实现,生活价值实现,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而作为金融企业,只有有效益了,才能保证合作社的长期存在,才能真正保证顾客的利益,保证社员的利益。同时本文对日本、德国、印度这些农村金融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的农村金融工作进行了经验介绍。指出日本农村合作金融“需求追随型”的发展战略,德国农村合作金融的产品开发思路及印度农村合作银行关注与信贷管理相关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为农户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培训等经验,都是围绕着顾客价值链来开展的,都值得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借鉴。其后本文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顾客需求及需求体系,顾客的单项消费价值链,顾客的组合消费价值链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深入研讨了基于顾客单项消费价值链的服务营销策略、基于顾客组合消费价值链的共生营销体系与模式及基于提高顾客价值的盈利模式。最后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必须采取基于顾客价值链的营销策略,通过内部共生营销,提高员工(内部顾客)的满意度,并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外部共生营销,提高外部顾客的忠诚度,才能增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盈利。

车宁[3]2008年在《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2004-2007年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也体现了党及其领导人改变旧农业、农村、农民的决心。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从筹建设立时起,农村信用社一直肩负着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信贷机构和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资金来源。作为在农村发展最迅速、从业人员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农村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虽然农村信用社具有较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面对新形势新局面,它也面临极其严酷的竞争。优胜略态,适者生存,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从自身出发,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本文从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角度出发,研究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省农村信用社今后的长远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这对我省农村信用社更好更快的发展,以及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国内外金融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实地调查及对农户的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对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服务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实践的角度对农村信用合作社人力资本建设、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发展及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同时,研究农户和信用社之间的供需平衡:如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从业人员的服务、农村信用社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的研究,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如改善贷款业务的期限、利率和金额,根据需要增设农业保险、消费信贷等业务,建设农村金融电子网络系统,开创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手段,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户对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需求。建议农村信用社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信用社自身能力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出满足农户需要的调整,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把握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今后金融服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茜[4]2011年在《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SWOT法,对其经营的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其进行市场竞争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了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目标市场选择及定位以及应采取的市场竞争策略;结合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实际和吉林省金融市场需求情况及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管理的若干策略。第1章,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的现状与研究意义。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在业绩不断攀升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营销的引入和加强。近年来,其在市场营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探索:营销观念不断深入,服务功能增强,持续定位于服务“三农”,产品促销手段不断升级,市场营销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其市场营销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和内部问题。分析研究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的问题与形势,探索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对于推进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2章,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环境的SWOT分析。通过分析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宏/微观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机会/威胁、市场环境适应优/劣势,可以发现:虽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挑战日趋增多,但是吉林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外部机遇大于威胁,机会大于挑战。吉林农村信用社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经验,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抢占先机,加快实现战略转型。第3章,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既要明确目标市场的基本定位,即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动摇,还要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战略框架指导下,建立分层推进多元化市场定位战略,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并配合相应的战略措施,以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应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农服务”的同时,把培植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作为主攻方向,在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稳步扩大市场规模,针对不同的客户对象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以求得市场的快速拓展。第4章,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营销策略选择。从基本市场营销策略考察了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策略,包括技术和产品创新策略、人才策略、文化策略和形象策略。在创新策略上,要通过使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有机结合、密切衔接,加快产品创新进程和产品创新成果向市场的转化进程。在人才策略上,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引进高端金融人才,进行系统性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文化战略上,要从高定位出发,进一步凝炼企业核心文化价值观,将企业内部文化建设与外部文化形象树立有机结合起来,使富有吉林农信社特色的文化建设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实践行动。在形象战略上,应进一步突出系统性和全局性,进一步强化农村金融守护人的形象,进一步强化诚信形象,进一步加强有意识的形象塑造和公关活动。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应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市场竞争战略的重要性,真正从一种视其为“无用的、花钱的”的务虚行为的偏见中解放出来,通过采取综合性市场营销战略和措施,使其软实力“硬”起来,构筑强大的市场竞争综合实力。本文最后结合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营销管理的若干策略。1.在基本市场定位上,以服务“三农”为基本立足点;2.在客户选择上,围绕“三农”开拓中小企业客户;3.针对辖区内客户需求变化,对客户进行动态管理;4.发挥传统优势,扬长避短,降低风险,警惕“大企业陷阱”、“大客户陷阱”;5.积极推进金融创新与多元化差异化市场营销相结合,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和营销的类型、形式、内容上不断有所创新,推进业务品种多样化、服务渠道电子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6.优化经营方式,实施集约化发展。通过集中整合各种资源,在确保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前提下争取最大限度的赢利。

王乙棋[5]2013年在《县域农村信用社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深度推进,加剧了银行业之间的竞争。由于金融产品的单一化,同质化的特点,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异化目标市场以及营销能力的比拼。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金融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近年来,一方面,农村金融体制不断改革,银监会对全国县域农村信用社作出了在2015年全面改制为农商行的总体规划,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活动蓬勃开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势头良好,县域经济发展进入提速期,对金融需求十分强烈。可见,无论是宏观的政策规划要求,还是协调经济发展所需,都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当然,良好的外部条件只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催化剂,而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能力提升、制定一套与之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才是农村信用社抢占县域金融市场份额的关键。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相关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论文所涉相关理论,包括营销战略内涵、银行营销战略、PEST环境分析、SWOT市场分析、4P营销组合策略等基础理论;第三部分是介绍县域农村信用社的基本情况,包括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沿革,业务分类、类型划分,并分析制定营销策略的必要性;第四部分是介绍内江市东兴区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现状,包括规模简介、经营现状及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国内外金融机构营销经验启示;第六部分是东兴区农村信用社营销策略的制定;第七部分是东兴区农村信用社营销策略对其他县域农村信用社的启示;第八部分是结论,对论文的观点总结归纳。总之,农村信用社已经被推向改革的关键处,从传统的“被动营销”转变为具有时代精神的“主动营销”,从“辅助”县域经济发展跨越到“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制定现代营销策略是其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饶兴明[6]2012年在《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实现农民增收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大量的问题。本文运用规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划分为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商业金融、农村合作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四类,研究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如下问题:1、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不稳定。2、农村商业金融服务落后。3、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4、农村非正规金融秩序混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1、加大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政策扶持,确保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2、推进农村商业金融改革,改善农村商业金融服务。3、明晰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加强管理。4、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及小额信贷发展。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参考。

邹璐[7]2007年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营销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搞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新思路,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成立10年,伴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农发行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农发行信贷运营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客户基础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获准开办,一方面使得农业和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农发行从业务发展的开始,就要面临着从这些业务的原有供给主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那里,寻找客户源。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在农发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中发展的趋势不可避免,市场营销将是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简要介绍了农发行的发展历程、取得的经营成效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并以银行营销理论、“五种力量”模型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农发行加强营销管理的必然性,以及当前农发行在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加强农发行特色的业务营销管理,对于当前农发行改革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发德[8]2013年在《基于农户信贷需求的YN农村信用社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根本的立足点在于农民,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三农”经济。金融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运行效率决定了经济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运行效率。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农村金融的现实状况是广大农户由于资金需求金额小和缺乏信贷抵押品,难以获得信用社的贷款,农村信用社供需总量失衡、结构错位。本文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视角,为了促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目标,基于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对云南农村信用社服务体系构建进行研究,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并运用规范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云南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现状与特征,揭示了云南农村信用社供给瓶颈,寻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瓶颈的途径。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问题及背景、目标及思路、内容及结构、方法及资料;第二章,理论借鉴与概念框架,主要归纳金融组织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介绍农村信用社相关概念和目标;第三章,国内外金融服务对云南农村信用社服务体系构建启示;第四章,云南农户信贷需求分析,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农户信贷需求的产生及其特征;第五章,云南农村信用社供给现状与瓶颈分析,主要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当前云南农村信用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第六章,研究结论及其展望,对前文的分析和论述做出简要的总结,并针对如何构建云南农村信用社服务体系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王海波[9]2014年在《山东省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次创举,是金融监管部门着眼于农村经济的长期可协调发展做出的一次新制度安排。村镇银行自诞生那天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依据市场定位理论,在对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基于山东省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现状,探究了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可能的影响决定因素,并进一步对村镇银行目前市场定位战略下的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村镇银行目前的市场定位,能否实现其商业可持续发展。全文共分五部分:一是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一般分析(第1、2章),包括导论,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二是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第3章),主要分析了村镇银行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并从四个方面对全国范围内的村镇银行进行了比较;三是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第4、5章),主要依据市场定位理论,从目标客户、经营区域、业务产品等三个方面,对市场定位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然后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四是村镇银行经营绩效分析(第6章),主要从效益和效率两个方面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五是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第7章),在基于前文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观点,对论文进行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战略符合设立的政策初衷,且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截止2011年底,山东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74%,58.06%的村镇银行该比重超过了90%,村镇银行通过发放涉农贷款实现了服务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目标。通过对村镇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发现,村镇银行经营的安全性较高,但由于贷款的集中度较高,存贷比较高,使其面临一定的经营风险。村镇银行的整体盈利水平处于上升趋势,表现出较强的后续发展能力,而且成立时间较长的村镇银行已为股东带来了“超额利润”。通过对村镇银行进行X效率的实证分析发现,由于商业化经营,村镇银行的配置效率普遍较高,且村镇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2)村镇银行的目标客户定位于农户和中小微型企业。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基于农村金融供需现状,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商业经营逻辑,将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农业大户、中小微型企业。同时,基于金融共生理论分析认为,作为“小”银行的村镇银行与同样属于“小”客户的农户、中小微型企业存在较强的金融共生度,至于农户户均贷款余额较大一方面是由于农户大额的生产性资金需求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额越来越大,对同一借款人的最大贷款余额随之变得越来越大。(3)村镇银行经营区域出现一定的政策偏离。从全国范围看,41.04%的村镇银行位于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就山东而言,48.57%的村镇银行位于东部发达县市,且村镇银行76.76%的营业网点位于县城的城区或地级市的市辖区,位于乡镇一级的营业网点全部为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在进行网点选址布局时,更倾向于经济较发达地区,65.71%的村镇银行法人经营区域的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场竞争程度强的县市已经成立村镇银行,竞争程度弱的县市大部分尚未成立村镇银行,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先欠发达县、后发达县的村镇银行组建原则,与通过组建村镇银行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的目的相背离。(4)村镇银行业务产品种类少,同业存放业务功能异化,资金来源渠道有限。村镇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发放贷款和存放其他银行同业,贴现、投资等其他业务开展较少。贷款以保证贷款为主,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较少,针对农户的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更少。以方便资金清算为目的的同业存放业务,在村镇银行的业务实践中出现异化。同业存放业务已成为村镇银行解决资金流动性,获取盈利,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村镇银行由于自身支付结算系统不畅,不能加入同业拆借市场,支农再贷款的限制条件较多,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主要依靠吸收的存款,在出现资金紧缺时,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主发起人。村镇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诸多限制,业务量很少。(5)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将村镇银行作为风险转移的工具。在村镇银行开办的返售金融资产的买卖、转贴现业务中,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均充当了重要“角色”,主发起人利用控制村镇银行的便利性,通过开展以上业务将承担的风险转移给村镇银行,同时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村镇银行主发起人的持股比重越来越高,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甚至完全控股,危急了村镇银行的独立性,使村镇银行成为主发起人的“工具”。

张洪刚[10]2008年在《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06年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可谓风起云涌、一波三折,出现了群雄争霸的局面,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将被打破。2006年3月18日,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在福建省福清市邮政局融城分局邮储专柜率先开展,这是中国邮政恢复开办储蓄业务以来首次推出的资产类业务,标志着邮政储蓄持续20余年的“只存不贷”历史正走向终结。2006年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重回农村。农业银行的回归,意味着农村信用社一统农村的格局将被打破。2007年11月,我国第一家由外资银行独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已正式挂牌营业,它是我国批准的首个外资村镇银行。面对竞争压力、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消费方式的快速变化以及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差别化渐渐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焦点和内在要求,而创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的能力也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当代西方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为主要基础理论,首先从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的现状出发,从农信社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入手,层层剖析,挖掘出目前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的问题所在,以及产品创新不足的根源。问题的根源可以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信社的产权不明晰,致使农信社产品开发原始动力不足;二是信贷产品的扶贫性与农村信用社的商业性运作之间的矛盾;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有待完善;四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待完善。基于此,文章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农信社经营管理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拓必须加强市场营销;实施人才战略,强化激励机制;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农村信用社良好发展氛围;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好省联社的职能定位;呼唤政策援助,营造宽松经营环境。在对目前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拟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找农信社产品开发与创新的突破口,以期为农村信用社下一步的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打开思路。一是,发展新型农业保险,削弱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合作共赢”,为农信社发展再创新的机遇;三是,拓展客户经理制,塑造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的一条新路子;四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市场营销策略;五是,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的其他支撑点。最后,文章就目前产品开发与创新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产品开发与创新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应坚持的原则。二是,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它具体包括:处理好产品创新与市场定位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产品创新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各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等。三是,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的方法。四是,农信社城区与农村地区的差异化业务拓展策略。五是,农村信用社新产品的后期维护。一是防止新产品很快地被模仿。二是重视新产品的售后服务,注意跟踪调查和质量改进,对客户的建议和投诉要有有效的接受渠道和快捷的处理程序。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服务营销管理研究[D]. 丁全喜. 西南财经大学. 2000

[2]. 顾客价值链视角的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营销研究[D]. 李朋. 中国海洋大学. 2011

[3].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研究[D]. 车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4].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王茜. 吉林大学. 2011

[5]. 县域农村信用社营销策略研究[D]. 王乙棋. 四川师范大学. 2013

[6]. 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研究[D]. 饶兴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7].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营销管理研究[D]. 邹璐. 重庆大学. 2007

[8]. 基于农户信贷需求的YN农村信用社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 张发德. 云南师范大学. 2013

[9]. 山东省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研究[D]. 王海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10]. 农村信用社产品开发与创新问题研究[D]. 张洪刚.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服务营销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