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疗法在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评价论文_陆剑萍

陆剑萍

(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广西 崇左 5322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在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患者或其家属意愿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80例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胰岛素联合低分子肝素等内科治疗,观察组则同时采用血浆置换疗法,观察两组患者血常规(WBC)、血糖(GLU)、血脂(TG)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淀粉酶、脂肪酶。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参考组75%(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WBC、GLU以及TG水平均分别为(7.56±0.56)×109/L、(7.08±1.03)mmol/L、(6.01±1.55)mmol/L,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PR、PCT、血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疗法在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的治疗中能够快速降脂、促使机体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血浆置换疗法;高脂血症胰腺炎;炎性因子;预后

【中图分类号】R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228-02

流行病大样本资料调查显示,所有急性胰腺炎中,高脂血症胰腺炎的发生率占1.3%~3.8%。日本学者研究显示,与其他病因的急性胰腺炎相比,高脂血症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且严重的高脂血症是复发性胰腺炎和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临床实践中常会误判[1]。虽然医学学者对高脂血症胰腺炎的研究不断深入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关于本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探讨疾病的诊断与合理治疗方法仍然任务艰巨。笔者通过对我院收治的80例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本病研究提供参考,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男46例,女34例,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5.68±3.65)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常规、血脂、尿常规等全面检查,患者APACHEII评分7~14分,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批准,按照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订的《2013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标准[2];(2)血清TG11.30mmol/L,或TG为5.65~11.30mmol/L,血清呈乳糜状,并且排除AP的其他致病因素,同时存在高脂血症的病因或诱因及上述的一些特异性体征有助诊断;知晓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酗酒、肿瘤、胆道疾病、外伤等诱发的胰腺炎患者;合并可影响观察指标、判断的其他病理或生理患者;床边血浆置换禁忌症患者;意识障碍或昏迷患者;传染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禁食禁饮,插胃管胃肠减压、抑制胰酶外分泌、抑酸、静脉营养、补液等治疗。同时给予两组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每天2次,每次0.1ml/kg,两次间隔为12h;普通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每日定时注射。观察组患者则同时接受血浆置疗法进行治疗,使用仪器为德国产Fresenius HasmafltLxP2S型血浆分离器,床旁进行置换,患者滴注4000IU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进行抗凝,若有出血现象则立即停止抗凝。血浆总量2000ml/d~3000ml/d,置换速度为100~150ml/min,连续2~4h,根据患者病情每周进行血浆置换1~2次,共置换4周。置换期间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则需立即放慢血浆置换速度或者停止治疗,并进行及时处理。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二日晨起8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对两组患者白细胞(WBC)、血糖(GLU)以及血脂(TG)水平进行观察;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观察两组患者CRP、PCT等炎性因子及血淀粉酶、脂肪酶水平;记录一周患者治疗后效果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胰腺假性囊肿、肠瘘、胰瘘、腹腔室膈综合征、高血糖症等)。

1.5 疗效判定

痊愈:治疗后急性胰腺炎相关体征及症状彻底消失,血常规、血脂、炎性因子等水平均恢复至正常状态;有效:治疗后相关体征及症状明显缓解,血常规、血脂、炎性因子等各项指标尚未恢复至正常状态;无效:治疗后各项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血常规、血脂及炎性因子各项指标无下降甚至升高。治疗总有效率为痊愈率与有效率总和[3]。

1.6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计量单位采用(x-±s)表示,以t检验,以双侧α=0.05为检验标准。计数单位采用%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痊愈21例(52.5%),有效16例(40%),无效3例(7.5%,死亡1例,转院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参考组治疗痊愈16(40%),有效14(35%),无效10例(死亡3例,加重2例,转院5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BC、GLU以及TG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WBC、GLU以及T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GLU以及TG水平指标均出现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具体见表1。

2.4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肠瘘、2例患者出现高血糖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参考组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并发症发生率为5%,两组比较无t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大量动物研究显示,高脂血症为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诱因之一[4],而急性胰腺炎代谢异常的一个重要表现为高脂血症,二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高脂血症胰腺炎发生原因如下:大量游离脂肪酸作用下,胰腺细胞在急性脂肪浸润作用下受到损伤,同时患者胰腺微循环及小动脉可能出现急性脂肪栓塞现象。具体而言,其发生机制如下:TG分解产物作用下,胰腺细胞出现损伤,胰蛋白酶原被激活,胰腺腺泡出现病理性损伤,自身消化能力明显增强;血糖升高,患者血液黏度显著升高,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进入胰腺组织后产生微循环障碍,引起缺血性坏死。目前临床多采用禁食禁饮、纠正电解质失衡、抑酶、抑酸等传统内科治疗,然而效果不佳;药物治疗降脂效果较慢,同时患者无法进食,易造成患者机体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等[5]。

血浆置换疗法是近年来临床新型治疗方法,能够快速将体内的胆固醇、三酰甘油进行消除,达到快速降脂的效果;同时可以对体内的炎性因子进行清除,补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有效控制病情[6]。本次研究中在胰岛素、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快速消除患者体内的有害炎性细胞及介质因子、酶类因子,预防患者多器官衰竭;在胰岛素、低分子肝素与血浆置换的共同作用下,血脂水平可以快速下降,促进患者体内微循环的改善,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结果中,两组患者治疗前CPR、PCT、血淀粉酶、脂肪酶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表明血浆置换疗法能够在抑制炎性因子的合成与释放方面可较快起作用,降低TG水平,阻断全身炎症反应[7]。总之,血浆置换疗法在高脂血症胰腺炎治疗中能够快速控制急性胰腺炎的发作,降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血脂、血糖水平,可行性较高。然而本次研究受到时间限制,未对本治疗长期预后进行观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NAGAYAMA D,SHIRAI K.Hypertriglyceridemia-induced pancreatitis[J].Nihon Rinsho,2013,71(9):1602-1605.

[2]王兴鹏, 李兆申, 袁耀宗,等.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J].中华胰腺病杂志, 2013, 13(02):73-78.

[3]钟玮平.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急性高脂血症胰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4):40-44.

[4]李伯和,彭广飞,孟凡勇,等.双重血液滤过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3):305-309.

[5]孙诚谊, 潘耀振.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4):343-349.TNF-α、IL-2、IL-6和IL-8水平

[6]王晓涛,杨春伟,王长友等.胰岛素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对症状改善、APACHEⅡ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11):1513-1515.

[7]杨磊,张超,刘大川等.重症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与重症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比较[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9):692-695.

论文作者:陆剑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  ;  ;  ;  ;  ;  ;  ;  

血浆置换疗法在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评价论文_陆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