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句对比分析:一种虚词语义分析方法的尝试_陈述句论文

单句对比分析:一种虚词语义分析方法的尝试_陈述句论文

单项对比分析法——制订一种虚词语义分析法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析法论文,虚词论文,语义论文,单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单项对比分析的界定

虚词的语义比较“虚”,不容易捉摸,也不容易说清楚,所以往往众说纷纭,不容易取得一致意见。这里所说的虚词既包括现在通常说的助词,如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也包括介词、连词以及一部分语义比较虚的副词,如“都”、“也”、“还”等。

使用一种分析方法的前提是分析对象必须是有规律的,并且是成系统的。虚词是一个封闭类,相对而言有较强的系统性,在一个子系统内部各个虚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比较适宜使用单项对比分析。

“单项对比分析”中的“单项”也就是“单一变项”。“单一变项”指的是社会学调查的相关分析中影响因变变项的那个单一变项。影响某种或某些社会现象的社会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复杂的,并且经常是交织在一起很难完全分开的,但是起作用的社会因素即使不是单一的,也总有主次之分;为了找到起作用的单一因素或主要因素,就要尽可能排除各种无关的因素和次要的因素。实际上在自然科学实验中早就运用了这种方法,例如化学实验的定性分析就要求提纯化验的对象,同时还要保证恒定的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大气压力不变等条件,因为只有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以后,才能保证发生的变化是由特定的化学试剂和要测试的化学成分引进的,从而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可以认为社会调查的单一变项分析就是自然科学常用的单一变项实验在社会调查领域的运用。由于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所以不得不有所变通,而且社会调查的数据和结论也不可能像自然科学实验的结论那样客观,那样绝对。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在语言分析领域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更多地借鉴社会调查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当然还必须加以变通以便更适合用来分析语言现象。说得更具体一些,单项对比分析在分析某种语义现象的时候要尽可能排除句子内部其他语言成分以及整个句子的整体语义内容的干扰,把要研究的某个虚词作为单一变项“孤立”出来加以观察、比较、分析;而且在某种情况下不仅要排除句子内部其他语言成分以及整个句子的整体语义因素的干扰,还需要排除句子以外的上下文和语言环境的影响和干扰,一句话,就要像化学定性分析那样把分析的元素从化合物中“离析”出来,尽可能“提纯”分析对象,也要像社会调查的相关分析那样,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句子内部其他语言成分”的语义因素包括组成有关句子的各个词语的语义内容,不论是实词的语义内容,还是虚词的语义内容,以及各个层次的各种句法结构的语义内容,还有各种韵律成分,包括轻重音和句终功能语调的语义内容。这最后一类语言成分,也就是韵律成分的语义内容最容易忽略,但是也许是最不应该忽略的一类语言成分的语义内容。“对比”是语言分析中常用的方法,特别是虚词的语义不容易捉摸,即使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孤立地观察、揣摩,不容易得出确切的结论,而往往需要通过对比,有关虚词的语义才能够凸显出来。

制订单项对比分析方法的原则是力求创造一个不变的中性的语言环境,或者至少是一个对不同变项机会均等的语言环境,然后置换单一变项,通过对比观察引起的变化;或者是在变换语言环境的条件下控制单一变项不变,以便观察同一变项跟语言环境的协调或冲突,据此推论有关变项的语义特性和用法。在实际运用中,这两种方法往往需要结合起来使用。

“一种……分析法”这样的措辞表示这不是探索虚词语义的唯一分析法,而仅仅是“一种”分析法而已,而且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同时使用其他的分析法。过去探索虚词语义往往用的是“内省法”,也就是凭个人的语感和思辨得出认为合适的结论。不是说“内省法”完全要不得,一些语言学大师由于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识见,他们通过内省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十分精确的,完全符合语言实际。“内省法”的缺陷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所以一旦结论有分歧,就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制订某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分析手续,也就是分析方法,好处是能够说清楚是根据什么条件和什么标准得出有关的结论的,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重复性的可验证性。前人对虚词研究早已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指导性的意见,(注:早在三十年代何容就在他的《中国文法论》中提出了研究和分析语气助词那样的虚词的指导性的原则和具体方法。我们认为,他提出的原则和方法也适用于其他虚词。他说:“用助词来帮助表示语气的,当然还有个被这个助词帮助而表示语气的东西;那么我们研究这个助词的作用的时候,也就难免把这个被帮助的东西所生的作用,一并当作那个帮助它的助词所能生的作用。这是我们研究助词的作用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135页);“假如这个被帮助的东西没有助词便不能表示语气,或是能表示而和有助词帮助的时候所表示的不一致,那就更不可以把它所生的作用一并当作这个助词所能生的作用了;因为要是这样,就不免把这个助词所没有的作用也当成它的作用,把一个作用很单纯的助词当成作用很复杂的,而永远弄不清楚。”(何容1985:135页)他还说:“我们还有方法知道什么是语气:拿两句同样而一有助词、一无助词的话来比较,看那有助词的比没助词的多表示了一些什么,那多表示出来的东西就是语气;再拿两句不同样而只有一个相同的助词的话来比较,看这两句话所表的意思有什么共同之点,那个共同点就是语气。”(何容1985:133页))近年来有的语法学家也已经在总结虚词研究的方法,(注:陆俭明和马真在《现代汉语虚词散论》(1985)的《虚词研究浅论》一文中已经对研究和分析虚词的语义和用法进行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因此,现在似乎已经有条件开始制订某些更明确、更具体的分析方法。但是必须指出,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至少到目前为止,是无法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相比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尽量力求减少主观随意性,力求增加客观性,但是几乎每一步仍然会包含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因为任何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都无法自动给出结论,而都还有赖于研究工作者的主观认定。不过,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相对而言比较客观的方法总比“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主观认定要好一些。

2 单项对比分析法的理论前提

语言符号的价值在于“对立”。索绪尔说:“一个词可以跟某种不同的东西即观念交换;也可以跟某种同性质的东西即另一个词相比。因此,我们只看到词能跟某个概念‘交换’,即看到它具有某种意义,还不能确定它的价值;我们还必须把它跟类似的价值,跟其他可能与它相对立的词比较。”(1982中译本:161页)语言是一个系统,这是就其总体而言的,但是语汇系统的系统性相对而言不那么明显,更不那么绝对。不过虚词却是一个系统性很强很明显的系统,而每一个封闭的子系统就更是如此。在一个封闭的子系统内部,每一个虚词总是跟别的虚词联系在一起的,又是互相对立的,即使有交叉的地方,但是对立的一面必然更加突出。一个子系统的封闭性越强,包含的成分越少,相互交叉的可能性就越小,对立就会越明显。这就是单项对比分析适用于虚词的理论前提。

3 单项对比分析的分析步骤

我们先以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为例。这是因为语气助词的意义由于经常受到句子中其他语气成分和全句的整体语义的干扰,特别不容易捉摸,分歧意见最多。同一个语气助词往往可以出现在表示各种不同语气的句子中,似乎同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各种截然不同的语气。在这种情况下语气助词就几乎无所不能,互相没有什么区别了。原因恐怕是过去往往是“随文释义”,把句子中其他成分,如语气副词、表示不同语气的句法结构、句终语调等等的语气意义误加在句末的语气助词身上了。要真正了解有关的语气助词的意义首先必须排除所在其他因素的干扰,尽可能保证有关的语气助词是影响句子语气的唯一因素。这就是单一变项对比分析的一项基本原理。例如不少人看到“啊”可以出现在表示各种不同语气的句子末了,所以就认为“啊”既表示感叹,又表示疑问,又表示祈使,所以无所不能!例如:

(1)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是多么伟大的民族啊!

(2)在那些年月里,是多么焦心啊!

(3)瓶子里是酒啊,还是醋啊?

(4)你有什么主意呀?

(5)不要吵啊!安静一点!

(6)要努力呀!

(以上例句均引自孙德宣1957:39页)

孙德宣比较慎重,没有说“啊”表示什么语气意义,只是说“啊”可以“用在感叹语气的句尾”,“用在疑问语气的句尾”,但是对用在祈使句后面的“啊”就说“用在祈使语气的句尾,表示禁止、劝勉、催促”。事实上,祈使句句末即使没有语气助词“啊”,祈使句本身就有表示“禁止、劝勉、催促”等等语气:由于全句的内容不同,肯定的祈使句表示“劝勉、催促”等等,否定的祈使句表示“禁止、劝阻”等等。因此,祈使句的这一类语气跟“啊”没有直接关系。例如“啊”用在陈述句后面,如“你来啦(=了+啊)”就绝对没有这样的语气意义。《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的“啊”字条说:“啊”(1)表示赞叹的语气:多好的天[,儿]~!(2)表示肯定、辩解、催促、嘱咐等语气:这话说的是~|我没去是因为我有事情~|快去~!|你可要小心~!(3)表示疑问的语气:你吃不吃~?|你这说的是真的~?这同样是“随文释义”,解释的是全句的语气意义而不是语气助词本身的语气意义。

现代汉语的语气助词不多,是一个封闭的子系统,不同的语气助词应该有分工,说“啊”既表示感叹语气,又表示祈使语气,又表示疑问语气,无所不能,这就等于只是说“啊”是一个语气助词,其他什么都没有说。其他几个语气助词也差不多,大都可以出现在各种不同语气的句子中,情况就更复杂了。结果,所有的语气助词都差不多,也就是在一个封闭的子系统内部,不同语言成分之间没有差别,互相不对立,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但是,如果在同样的句子中,除语气助词以外全句的词语和结构相同,句终语调相同,那么就可以排除句子中其他语言成分和全句的整体意义对语气助词语义的干扰,不同的就只限于语气助词本身意义的不同。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显示不同语气助词互相对立的不同的语气意义。其他虚词也可以参照这种方法,通过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或变换句子内部各种相容和不相容的成分,来探索有关虚词本身似乎难以捉摸的语气意义。

为了标注平时最容易让人忽略的韵律成分和其他内容,我们采用以下符号:(1)“[']”重音/非轻声,(2)“↓”陈述语调(低调),(3)“↑”疑问语调(高调),(4)“↓↓”祈使语调(高降调,暂不区分命令和祈求),(5)“↓→”感叹语调(低长调),(6)“→”待续语调(平调),(7)“——”句子未完待续,(8)“*”例句不可接受。

3.1 统一句终语调

句终的语气助词和语调是全句语气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两者各自的作用又往往不容易分清。如果把句终语调统一改为中性的陈述语调,就可以把语气助词的作用孤立出来,凸显出来。如果句终语调改为陈述语调以后,全句原有的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随着语调的变化而消失,那么可以确定全句原有的语气是由语调决定的,而不是由句末的语气助词决定的,因为语气助词还在,没有发生变化;如果句终语调改为陈述语调以后,全句的语气保持不变,那么就有可能说明全句原有的语气是由句末的语气助词或句子内部其他表示语气的成分决定的;如果句子内部肯定没有其他表示语气的成分,包括表示某种语气的词语和结构格式,那么就可以肯定全句原有的语气是由语气助词决定的,因为改动句终语调以后,保留下来影响全句语气的唯一成分就是句末的语气助词了。例如:

(7a)他走了吗↑[怀疑+疑问语气]

(8a)[']四嫂呢↑

 [一般疑问语气] 

(9a)他是你弟弟吧↓

[不肯定+陈述语气]

(10a)你吃呀↓→

  [祈使语气]

(11a)[']多好的天[,儿]啊↓↓[感叹语气]

(7b)他走了吗↓[一般疑问语气]

(8b)[*]四嫂呢↓

 [不规范,有歧义:待续语气或疑问语气]

(9b)他是你弟弟吧↓

[不肯定+陈述语气]

(10b)你吃呀↓ [弱祈使语气]

(11b)[']多好的天[,儿]啊↓ [弱感叹语气]

(7a)的句终疑问语调改为(7b)的陈述语调以后,原有的表示怀疑的强烈的疑问语气变为不表示怀疑的一般疑问语气。这说明语调对全句的语气有影响,但是还不足以否定语气助词对全句的语气也有影响,因为改变语调前后都是疑问语气,仅仅在疑问语气内部发生了某些变化。事实上是单用疑问语气助词“吗”或单用疑问语调“↑”,都只表示一般的疑问,而既用疑问语气助词“吗”又用疑问语调,等于双重疑问,所以有较强烈的怀疑语气。

(8a)的句终疑问语调改为(8b)的陈述语调以后,句子不能成立。可以假设(8a)的疑问语气主要是由句终的疑问语调决定的,因为唯一的变项是句终语调,语气助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是因为(8b)不能成立,这种假定还需要通过其他步骤去检测。

(9a)和(9b)的句终语调都是陈述语调,因而没有起到检测作用,同样需要通过其他步骤去检测。

(10b)改用陈述语调后,仍然保留祈使语气,不过祈使语气有所减弱,因为语调不同,祈使语气只能由“(第二人称+)自主动词”这种祈使格式来表达。但是这无法排除“啊”也表达祈使语气的可能性,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检测。

(11b)改用陈述语调以后,仍然保留感叹语气,不过感叹语气有所减弱,因为语调不同,感叹语气只能由“多+形容词”这种感叹格式来表达。但是这无法排除“啊”本身也表示感叹语气的可能,所以也还需要进一步检测。

陈述语调是一种中性语调,陈述语气是一种中性语气,陈述句式是一种中性句式。这是说陈述句式并没有特定表示陈述语气的词语和结构格式,相对而言是无标记的句式。相对而言,其他语气是有标记的,除了特定的语调和特定的语气助词以外,疑问语气有疑问词语“谁”“什么”等,疑问格式“V不V”“V还是V”等;祈使语气有祈使格式“(第二人称+)自主动词”等;感叹语气有感叹格式“[']多/太/真+形”等。正因为如此,表示陈述语气的陈述句,随句末语气助词和句终语调的变化,可以转变为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但是其他各类功能句式,特别是有特定的语气词语和/或语气格式的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却是相互排斥的,对不同的语气助词和句终语调而言,也不是完全自由开放的。我们现在对功能句式和句终语调的分类暂时采用的是"4+1"的体制,也就是分为陈述语调陈述句、疑问语调疑问句、祈使语调祈使句、感叹语调感叹句四大类,外加待续语调的非独立小句。至于不肯定语气(受句子内容的影响可以体现为委婉、犹疑、商榷等等)、强调语气和附加不同程度的感情色彩的语气不是基本的功能语气,而是附加性的语气,可以附加在基本功能语气上,跟基本功能语气不对立,不互相排斥。句终功能语调和功能句式现在这种分类法符合形式和意义密切结合的原则,尽管比较粗,还是基本可行的。语气助词和语气意义的分类现在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不过可以采纳功能句式和句终功能语调的分类作为一个参照系统。就像一般疑问、反诘等可以归到疑问一类,命令、祈求、劝告、敦促、禁止等可以归到祈使一类,一般陈述、确认、猜测、委婉等可归到陈述一类,顿宕、迟疑、设问等可以归到待续顿宕一类。当然也可以超出"4+1"的范围,增加新类,特别是现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完全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设想和观点,互相补充,那样更有利于最终取得更深入的认识。本文不准备讨论这些分类问题,也不准备讨论具体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问题,只是为了讨论方法问题会涉及这些问题,所以只是在这里简单地提一下。

3.2删除语气助词

保留原有各句不变,句终语调统一改为陈述语调,删除语气助词,看看原有各句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如果有变化,可以认为原有的语气是语气助词决定的,因为差别仅仅在这个语气助词的有无;如果没有变化,可以认为原有的语气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但是不能肯定有关的语气助词在表示原有的语气中不起作用,也就是不能排除有关的语气助词也表示这种语气的可能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测试。

(7c)他走了↓[陈述语气]

(8c)?[']四嫂↓

[?表示呼唤]

(9c)他是你弟弟↓

[陈述语气]

(10c)你吃↓ [弱祈使语气]

(11c)[']多好的天[,儿]↓ [弱感叹语气]

(7c)删除语气助词“吗”以后,全句的语气变了:疑问语气消失了,全句成为陈述语气。这可以说明,(7a)和(7b)的疑问语气是语气助词“吗”决定的,而陈述语气则是陈述语调决定的,从而可以初步确定“吗”是一个疑问语气助词。

(8c)删除语气助词“呢”以后不再有疑问语气,这似乎说明疑问语气是“呢”决定的,但是,严格地说,(8b)“[']四嫂呢↓”和(8c)“[']四嫂↓”都不合规范,前者有歧义,后者既不是表示叙述语气的叙述句,也不是地道的呼唤声,只是听起来像是低声的呼唤,而常规的呼唤声是一个高平调,不是低平调。因此,“呢”的语气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检测。我们现在对功能语调分得比较粗,如祈求和命令合为祈使语气,其实这两种语气的语调很不相同,至于高平调的呼唤语调一般语法著作都干脆不予考虑。

(9c)删除语气助词“吧”以后,全句的语气变了,不肯定的语气消失了,而成了肯定的陈述语气。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不肯定”的语气是由语气助词“吧”决定的。“不肯定语气”在疑问句中就是所谓“商榷”,在祈使句中就成了“委婉”,在感叹句中就成了“无奈”,再受句子中其他词语的影响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语气变体。

(10c)删除语气助词“呀”以后仍然表示祈使语气,只是语气弱化了一些。虽然我们已知“(第二人称+)自主动词”本身是一种祈使格式,但是一时还无法排除语气助词“呀”表示祈使语气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测试。

(11c)删除语气助词“啊”以后,语气基本上没变,仍然是感叹语气。虽然已知“多+形”是一种感叹格式,但是还无法排除语气助词“啊”也表示感叹语气的可能性。

3.3删除句内其他语气成分

已知“(第二人称+)自主动词”是一种祈使格式,但是(10c)删除“你吃”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没法删。不过可以改动人称和动词的自主性,如:

(10c['])我吃↓[表示允诺等的陈述语气]

(10c["])你病了↓

[陈述语气]

已知“[']多+形”是一种感叹格式,删除这一格式后看看全句的语气意义会有什么变化。但是(11c)“[']多好的天[,儿]↓”删除“[']多好的”以后不成句,这种检测手续行不通,那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来检测。

排除干扰因素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讨论有争议的例句和分析真实文本中的例句,而且还并不是处处管用的。这是因为已有的例句有不少是不能随意删改的,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排除干扰因素”这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因此,就有必要设置适用范围相对宽广,测试结果比较明确的测试格式。

3.4 设置测试格式

设置测试格式来测定虚词的意义也许比较方便、快捷,但是测试格式本身往往是主观选择和确定的,用于测试的例句也不可能是穷尽性的,因此使用时应慎重,应尽可能减少主观性。

3.4.1 语气助词的测试格式

测试格式应该选择只包含语气助词一个变项而不包含任何表示语气的词语和结构格式的尽可能简单的独立句,也就是能脱离语境而独立的句子,主语应该尽可能选择中性的第三人称,句终语调一般应该是中性的陈述语调。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附加的语气助词是全句语气的唯一因素。因为全句不包含表示语气的其他词语和格式,句终语调都是中性的陈述语调,那么可确定加了语气助词后全句语气发生的变化是由语气助词决定的。以下试以“他走了↓”为例。

(12a)他走啦(=了+啊)↓ [感情色彩+陈述语气]

(13a)他走了吗↓

[一般弱疑问语气]

(14a)他[']走了呢↓ 

 [强调+陈述语气]

(15a)他走了吧↓

[不肯定+陈述语气]

(12a)加了“啊”,全句仍然是陈述语气,但是增加了感情色彩,这种变化显然是由语气助词“啊”决定的,因此可以确定“啊”是一个表示抒发某种感情的语气助词。

(13a)加了“吗”,全句由陈述语气变为一般疑问语气,这种变化显然是由语气助词“吗”决定的,因此可以确定“吗”是一个疑问语气助词。在这句具体句子里,只是由于句终没有用疑问语调而是用中性的陈述语调,所以是一般的弱疑问语气而不是表示怀疑的强疑问语气。

(14a)加了“呢”,全句仍然是陈述语气,但是强调突出了带重音的词语“走”。这种变化显然是由语气助词“呢”决定的,所以可以确定“呢”是一个强调语气助词。

(15a)加了“吧”,全句仍然是陈述语气,但是增加了不肯定的语气(猜测、估计等实际上都表示对陈述内容的不肯定)。这种变化显然是由语气助词“吧”决定的,因此可以确定“吧”是一个表示不肯定(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类似的说法)语气的语气助词。

陈述句是一种中性的句子,加用不同语气的语气助词都会改变全句的语气意义。如果我们假定的表示某种语气的语气助词加在陈述句后面而不引起预期的语气变化,那么那样的假定就是可疑的,需要更多的测试来证明我们的假定。例如不少人认为“吧”和“呢”是疑问语气助词,那么以下这些陈述句,或其他非疑问句,加“吧”和“呢”以后仍然是陈述句或非疑问句,就必须有强有力的证据来作出解释。

(16)他不是你的弟弟吧↓[不肯定+陈述语气]

(17)你先走吧↓↓

 [不肯定(委婉)+祈使语气]

(18)你们在[']开会呢↓ [强调+陈述语气]

(19)你才[']傻瓜呢↓  [强调+陈述语气]

(20)四嫂呢—— →

[待续语气]

3.4.2 副词的测试格式

副词的测试格式也最好选择只有一个变项的中性的陈述句,这样可以避免句式或句终语调带来的影响。常用的虚词往往是多义词,不只一个义项,测试当然应该分义项进行。如果多个义项混在一起分析,那么,恐怕用任何一种方法都难以得出确定的结论。

副词或其他虚词单一变项的测试格式往往采用对比的方法或置换上下文或语境的方法来显示不同虚词的不同语义特性和用法。这是因为虚词的意义很难捉摸,用对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区分细微的语义上的差别,而用置换上下文或语境的方法则可以通过有关的虚词和不同的上下文或语境是否能协调“共现”,还是有矛盾而不能“共现”来区分不同的语义特性和用法。这实际上是一种置换单一变项的方法,上文3.4.1节中测试语气助词的语气意义时就使用了类似的方法。

下面以“才”和“就”表示时间的义项以及“往往”和“常常”表示频度的义项为例来说明这种测试格式的使用方法(下面的例子和说明都引自陆险明和马真1985:23-24页;4-6页;例句序号因纳入本文序列而有所变动):(注:陆俭明和马真在《现代汉语虚词散论》(1985)中使用了很多很精当的例子。他们允许我使用他们的成果,我在此表示深挚的感谢。)

(21)他才来。

[已经来了]

 (24)他昨天就来了。

(22)他就来。

[还没有来] (25)他明天才来。

(23)他昨天才来。 (26)他明天就来。

“根据例(21)和例(22),我们可能认为‘才’和‘就’的差别只在于‘才’用于说明过去的事,表示行为动作是在说话之前不久发生或的,而‘就’用于说明未来的事,表示行为动作在说话之后不久会马上发生或进行。”但是,“例(23)、(24)说的都是过去的事,既可用‘才’也可用‘就’,例(25)、(26)说的都是未来的事,同样既可以用‘才’也可用‘就’。可见,‘才’和‘就’的根本区别不在前者表示过去,后者表示未来,而在于用‘才’表示在说话人看来行为动作发生或行得晚、慢,而用‘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行为动作发生或进行得早、快。”

下面再来看变化语言环境而保持单一变项不变的例子。

(27)星期天他往往去南河边钓鱼。

(28)每逢节假日,他往往去刘庄姥姥家玩儿。

(29)[*]他往往去刘庄姥姥家玩儿。

(30)[*]据说她往往来看戏。

(31)[*]以后,星期六晚上你要没有事,请往往来这儿玩儿。

(32)[*]希望你放暑假后,往往去看看姥姥。

(33)星期天他常常去南河边钓鱼。

(34)每逢节假日,他常常去刘庄姥姥家玩儿。

(35)他常常去刘庄姥姥家玩儿。

(36)据说她常常来看戏。

(37)以后,星期六晚上你要没有事,请常常来这儿玩儿。

(38)希望你放暑假后,常常去看看姥姥。

通过对比全句语义跟有关副词的协调和冲突,还可以跟近义的副词如“常常”对比就可以得出结论:“‘往往’只用来说明根据以往的经验所总结得出的带规律性的情况。‘常常’不受此限。”

这些方法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实际上对使用这种方法的人的要求很高,要求有敏锐的语感,对有关的虚词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要求选例精当,最后还要求推论准确。这说明,分析方法虽然很有用,但是单凭方法不一定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注:有的国外学者使用类似的方法、类似的用例,但是结论却很不相同,并且似乎不尽符合汉语实际,这就涉及语感和主观因素问题。)

4. 后记

制订某种分析方法很可能是一种自不量力的尝试。但是制订符合汉语特点和需要的分析方法是迟早应该做的工作。如果我们的尝试完全错了,给旁人留下一个教训;部分错了,旁人可以来纠正;不完善,旁人可以来修正和改进。

标签:;  ;  ;  ;  

单句对比分析:一种虚词语义分析方法的尝试_陈述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