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的地位更加突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地区论文,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世界形势的一个突出之处是亚太地区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冷战后出现的多极化趋势在这一地区表现最为明显。随着亚太地区的崛起,世界主要大国或国家集团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一、东亚经济增长放缓
1996年,东亚经济增长的主体——东亚地区各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估计将由上年的8.6%降为7.6%左右。这是东亚经济在经过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首次出现放缓迹象,已引起各方关注。有人担心,1996年是否将成为东亚发展中经济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东亚奇迹”的终止,从而将应验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两年前的预言?
东亚经济增长速度减慢,从直接原因来看,主要有两个:一是一些国家为防止经济过热而进行了宏观控制,调低了增长速度;二是世界贸易增长放缓,导致东亚发展中经济出口增长率下滑,特别是1996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需求减少,价格下跌,使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要出口产业的东亚经济体出口额大幅度下滑。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原因,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作使东亚产品在该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下降,欧洲经济不景气也殃及东亚的出口。再从贸易结构来看,由于东亚内部贸易额增长过快,导致相互依赖程度提高,一旦外部出口不畅,便会产生“负传递”效应,波及整个地区。
尽管东亚经济整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今年平均增长率仍高于世界其它地区。东亚经济,主要是发展中经济体,从总体上看仍处于上升阶段。由于内部活力依然强劲,区内相互投资有增无减,今后一个时期内其增长率仍将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从历史经验和经济发展规律来估计,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持续快速增长不会在短短几年内结束,因为这一地区仍然具有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因素。所以,1996年不会成为东亚经济“走下坡路”的转折点。速度适当放缓并不影响东亚地区的崛起和它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反而有利于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内部的调整。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东亚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增长机制的转变和结构调整等重要问题。
二、地区经济合作加快
1996年,亚太地区的各种区域经济合作都在迅速发展。从全地区来看,亚太经合组织在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及推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1月下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及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取得了多项成果,通过了《马尼拉行动计划》、《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架宣言》、《经济领导人宣言》等重要文件。《马尼拉行动计划》包括18个成员于1997年1月1日起将要实施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单边行动计划及集体行动计划,这表明去年的《大阪行动议程》已得到落实。虽然各成员在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上速度有快有慢,但都在向《茂物宣言》所制定的时间表前进。在短短的一年中取得《马尼拉行动计划》这样重要的成果,很不容易,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尼拉会议上18个成员首次就经济技术合作问题达成共识,从而摆正了它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位置,使经济技术合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从而充分表达出发展中成员的期望。而且,合作的概念与方式都出现新的发展。亚太经合组织进行的经济技术合作突破了传统的“发展合作”模式,即发达国家出钱、发展中国家受益的“金融资源单向流动”模式。亚太经合组织正在创立一种由各个成员共同投入资源(不仅仅是金融资源)、分享合作成果的新模式。这种合作是建立在亚太地区的多样性和互相尊重、互利互惠原则基础上的。同时,合作将吸引私人部门广泛参与,由市场力量来驱动。
1996年亚太次区域的经济合作也取得明显进展。东南亚,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了进程,其内部的关税壁垒在迅速拆除。湄公河流域有关国家已开始实施共同开发这一地区的计划。东北亚,图们江开发计划在停滞数年后出现突破性进展。无疑,东亚的开放与合作将使亚太地区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安全结构出现变动
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的解体,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面临调整和重组。美国自克林顿上任后,一直在推行“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战略,力图实现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和安全两个轮子的目标。在经济方面,美国利用自身庞大的市场及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影响力,基本上实现了目标。但在安全方面,由于东盟国家主导了正在形成中的亚太多边安全结构——东盟地区论坛,美国的意图难以实现。美国因此而另辟蹊径。1996年的一个突出动向是,美国加强了与东亚盟国的双边军事安排,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主、以与盟国的双边军事安排为基础的亚太安全结构,乘东盟地区论坛羽翼未丰之际,夺取亚太安全的主导权。其主要行动有:
(一)加强和调整美日安全安排。4月克林顿访日,双方签署了《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此举有多种意图;一是使美军继续留驻日本,以控制日本,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二是监控朝鲜,以防不测;三是遏制中国,牵制俄罗斯;四是将美日同盟的适用范围扩展至东北亚以外地区。美国将这着棋作为夺取亚太安全主导权的重要一步,而日本则借机扩大军事力量和作用,加重其作为政治大国的筹码。
(二)发展与澳大利亚的军事关系。7月,美澳发表了《澳美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的声明,这是一次重要的双边安排。它与新的日美安全安排遥相呼应,加上与泰国、菲律宾和韩国的双边军事安排,形成了从自北而南的西太平洋安全体系,其主角和核心便是美国。这样的系列安全安排,无疑能让美国在亚太地区取得实际主导权。
(三)提出亚太安全新战略。5月,国防部长佩里宣布,美国推出冷战后新的亚太安全战略——“预防性防务战略”。这一战略包括四大支柱;(1)维持与亚太盟国的军事安排;(2)促进多边安全合作;(3)与中国保持和扩大“接触”;(4)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其中第三点很值得注意,表明美国已将中国作为其在亚太地区安全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由于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因此在亚太地区,各国安全战略的重心也在转向防御。今后亚太多边安全结构也将更多地体现出防御性和非对抗性的特点。
四、亚太地区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因各位都谈到了大国关系,我就补充谈一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东盟与中国的关系在1996年也进一步改善了。东盟接受中国升格为其对话国的要求,表明东盟认识到中国在亚太地区中的重要地位。东盟与中国都在崛起,双方有许多共同点,关系会进一步密切。
最后要提到的是,中美日三角关系的走向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调整正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1996年末,随着桥本、克林顿相继连任和对外政策的调整,中美、中日、美日三个三边关系已出现微妙变化,这不但会影响到中、美、日本身,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地区。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日本的对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