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环境下企业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度测度研究

ERP环境下企业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度测度研究

王慧明[1]2004年在《ERP环境下企业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度测度研究》文中提出ERP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然而,在中国企业ERP的实施历程中,失败的案例很多。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与ERP所蕴含的管理模式不一致。为此,本文把ERP工程中企业信息平台与企业管理平台匹配度的分析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求测度两平台间的差距,为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提供理论和应用的参考。首先,阐述了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的概念,给出了匹配的定义,为企业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内部管理、外部环境、时间叁个维度建立了企业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的匹配模型。从体系结构、组织结构和业务过程叁个方面研究了ERP对企业模式的表达方式。第二,应用管理学理论、综合评价理论,并借鉴五角形平衡计分卡等思想和方法建立了企业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度测度模型。该模型对于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之间差距的测度,企业是否具有实施能力的判断,以及企业ERP软件产品的选型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叁,利用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度测度模型对企业ERP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包括事前评价、事中评价、事后评价叁类评价。利用该模型的评价结果,可以确定ERP实施的效益。第四,应用灰色关联度理论,提出了企业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的关联度模型,探讨了两平台之间的关联性。最后,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以F公司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和方案。同时证明了匹配度测度模型对企业ERP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王谦[2]2004年在《ERP工程中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理论及能力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制造业信息化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ERP 的应用与实施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多年来 ERP 在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状况难以令人满意。造成 ERP 应用风险较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与 ERP 所蕴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过程不一致,同时 ERP 实施过程不规范以及缺乏必要的项目管理方法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 本文从分析信息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运行方式入手,提出企业资源循环结构模型(ERCSM),阐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互动机制,揭示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方式,对信息系统价值的实现方式和度量方法进行了探讨。从企业微观角度初步揭示了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匹配问题。 在企业大系统中,基于 ERP 的信息系统不能脱离管理系统独立发挥作用,信息系统平台构建在企业管理平台之上,并通过与管理平台的紧密结合发挥作用,并以此实现信息系统的价值。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信息平台与企业管理平台匹配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系问题。并采用图论和企业建模等技术手段对平台匹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述。 ERP 项目实施过程是实现信息平台与企业管理平台严谨匹配的重要步骤,是企业成功应用 ERP 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全生命周期理论与项目管理理论与 ERP 实施过程结合,提出面向全生命周期的 ERP 项目管理理论,并对理论中的关键内容,如 ERP 项目阶段的划分与定义、ERP 项目评估手段以及 ERP 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了必要的说明与论证。同时,针对ERP 项目管理缺乏定量化评价手段的现状,创造性地提出 ERP 实施能力测度模型(ERP-ICEM),实现了对整个 ERP 项目实施团队能力的评价,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对比分析手段,为企业制订有针对性的能力改进策略提供指导。 最后,应用 ERP-ICEM 以 T 公司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 T 公司 ERP 实施团队进行能力评估,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改进策略和方案。 平台匹配理论从根本上阐明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真正含义,对于企业正确认识信息化作用,把握信息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对于以 ERP 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齐晓云[3]2011年在《信息技术融合及其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进入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开始应用信息技术(IT),然而很多企业的IT应用效果与预期相距甚远。许多研究证明,之所以产生“IT投资黑洞”,原因在于IT投资之后并没有被企业有效地融合,即在采纳与融合之间存在“吸收缺口”。如何促进企业组织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已成为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围绕着信息技术融合与应用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纵观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可知,信息技术融合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学者在研究信息技术吸纳全过程时分析了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后的融合阶段,但是他们更加关注IT实施前的采纳决策和实施中的安装过程,对实施后的信息技术融合过程关注非常少。仅有的专门研究信息技术融合的学者也大多站在信息技术吸纳前的角度分析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很少有人站在信息技术实施后、在既定的IS方案和实施效果下,研究组织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融合以发挥信息技术潜力。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目的和出发点不同,现有研究成果对融合的定义尚未统一,它们大都关注融合的某个侧面,未能抓住企业信息技术采纳后融合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更无法对信息技术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探索和系统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对信息技术融合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和考察。本文从过程视角来探讨如何促进企业信息技术融合以提升组织绩效,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信息技术融合的内涵和维度结构,提出信息技术融合的多维结构模型;(2)剖析信息技术融合各层次间的作用关系,揭示信息技术融合各层次的内在联系;(3)探讨为什么一些企业的信息技术融合现状好于其他企业,即信息技术融合的影响因素;(4)揭示信息技术融合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具体来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基于过程/层次视角对信息技术融合的概念内涵进行解析,建立信息技术融合的多维结构模型。该模型多视角、立体地描述了信息技术与组织的融合过程,抓住了企业信息技术融合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为深入分析信息技术融合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首先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探讨信息技术融合的含义,分析其定义视角,并提出本文信息技术融合的概念,指出信息技术融合的动态性、层次性和持续性。同时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剖析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从融合的广度、深度和层次叁个维度构建了信息技术融合的多维结构模型,使它抓住组织信息技术融合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并对各维度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叁个维度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其中广度维主要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组织融合在范围上的扩散,深度维主要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组织融合在应用方式上的演变,而层次维则体现了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元素在各管理层次的相互渗透与调整。本研究多视角、立体地描述了信息技术与组织的融合过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为深入分析信息技术融合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2)本文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技术融合层次影响因素模型,揭示出信息技术融合各层次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层次间的作用关系。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造成企业信息技术融合差异的原因;在影响因素的考察上充分考虑到了信息技术融合不同层次的特征,为企业针对性地提高各层次信息技术融合现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认为,由于信息技术融合各层次涉及的主体不同,因而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融合各层次间的作用关系,并在综述信息技术融合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研究,从各层次涉及的主体出发,提出融合的影响因素,并深入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本文的层次关系模型指出企业战略对应积极影响流程匹配;流程匹配积极影响员工接受;同时战略对应也积极影响员工接受。而本文的融合影响因素模型则指出了各层次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企业高层领导对IT与业务关系的认识、IT战略地位、高层领导的IT战略能力、IT经理的业务战略能力、高层领导与IT经理的沟通对战略对应有正向影响作用;高层领导支持、业务流程再造、创新意识、组织沟通、员工参与对流程匹配有正向影响作用;期望确认度、感知有用性、满意度、任务技术匹配、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员工接受有正向影响作用。本文的影响因素研究能够帮助企业发现各层次融合影响因素上的不足,为企业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信息技术融合现状提供理论依据。(3)本文揭示了信息技术融合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详细地分析了信息技术融合叁个层次对组织绩效四个维度的影响作用,构建了信息技术融合对组织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本研究首次从层次视角展开分析信息技术融合对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不同影响作用,拓展了IT投资对组织绩效的研究思路,细化了信息技术融合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发力点和着力点,为企业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融合提高组织绩效指明方向。本研究指出,IT投资是通过有效的信息技术融合来提高组织绩效的。同时本文认为信息技术融合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不仅仅反应在财务绩效上,更大程度地体现在改善企业内部流程绩效,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客户满意度等组织内部相关的非财务绩效方面。因此选用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评价的平衡计分卡来衡量组织绩效。同时根据信息技术融合层次模型,深入分析了战略对应、流程匹配和员工接受对平衡计分卡中财务绩效、客户绩效、内部流程绩效和学习与成长绩效的影响作用,指出叁个层次的融合对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均具有不同的正向影响作用。本研究结果拓展了IT投资对组织绩效的研究思路,细化了信息技术融合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发力点和着力点,为企业针对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融合提高组织绩效指明方向。(4)本文对构建的各研究模型进行实证,验证模型中相关假设的真实性。首先根据已有相关研究,构建了一套信息技术融合、影响因素及组织绩效的测度指标体系,并通过调研数据验证各模型及相关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大部分假设都成立,证明了本文所提模型的有效性,找出了各层次融合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指出战略对应是改善组织绩效的关键。本研究首先对各模型中的相关变量进行量表设计,构建了一套信息技术融合、影响因素及组织绩效的测度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收集数据,验证了信息技术融合各层次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大部分假设均成立,证明了本文所提模型及相关假设的有效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了信息技术融合各层次影响因素的总效应,找出了各层次融合的关键因素;并通过比较叁个层次对组织绩效的总效应,发现从对组织绩效的整体影响来看,战略对应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流程匹配,最后是员工接受。本文结论说明:信息技术融合对组织绩效有显着影响,信息技术只有被接受并充分应用达到与组织融合才可能增强企业绩效。但是融合的不同层次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略有差异,其中战略对应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同时各层次融合的影响因素也不同,企业要根据自身现状和条件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信息技术融合,提高相应的组织绩效。

杨英[4]2010年在《工程机械行业集团企业的ERP软件选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较多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如叁一、徐工等,已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集团化的大集团企业。由于集团企业组织机构复杂、业务发展迅速且量大,必须依赖信息化平台才能支持其发展规模。但其原有的ERP系统为面向单一企业的软件,已不适应集团企业对子公司加强管控的要求和跨国经营的业务发展需求。因此,选择适合工程机械行业集团企业的ERP软件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工程机械行业集团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与软件的匹配入手,提出采用产品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ERP-ICEM方法,旨在解决确定适合工程机械行业集团企业运用的选型方法,并按照此方法,结合对国外主流ERP软件的分析,准确决策,达到选取适合集团企业的ERP的目的。首先对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和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又简要描述了适用于工程机械行业的ERP选型方法现状。其次,依据工程机械行业集团企业的现状,从战略管理、业务管理活动需求、对ERP维护模式的需求等叁个方面深入分析集团企业对ERP软件的需求。然后,对叁种国外主流ERP软件的功能和能力成熟度及实用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再次,对常用的六种ERP软件选型方法进行比较性研究,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确定采用产品与企业需求的匹配(ERP-ICEM)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以叁一集团为对象,应用ERP-ICE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立足于企业管理平台与信息平台相匹配的选型方法,是工程机械行业集团企业进行ERP选型的一种很好的评价工具。不仅可用于选型,而且帮助企业通过评价发现自身管理的问题,将对集团企业管理及其信息化的发展有较大地促进作用。

宋立夫[5]2006年在《ERP实施方法体系及诊断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小企业迅速崛起,经历了第一次ERP实施失败的企业也呈现出理性回归的特点,我国第二次ERP高潮即将到来。本文面向我国离散制造业,以提高ERP实施成功率为目标,在对ERP实施关键成功因素、项目可行性分析、ERP科学选型、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匹配等理论和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展开了对融合理论、广义系统分析方法、ERP实施方法体系、ERP实施原型系统、ERP实施诊断模型等内容的研究。首先分析了企业管理实践与信息系统互动发展关系,指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企业管理提升,提出信息化工程融合理论;根据ERP工程的复杂特性,提出广义系统分析思想;在ERP实施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包括时间顺序维、项目管理维、量化监控维的叁维ERP实施方法体系,指出量化监控维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然后基于叁维ERP实施方法体系构建了ERP实施原型系统,指出项目可行性分析阶段的重要意义;在界定ERP实施诊断模型研究范围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ERP实施诊断参考模型;沿着先分析企业管理基础、再选择对应软件、最后判断二者匹配程度的思路,建立了ERP实施诊断模型;针对诊断过程以评价为主要手段的特点,进行了诊断方法研究。根据ERP实施诊断模型的映射关系和诊断顺序,阐述了管理成熟度诊断过程,提出基于时间、质量、成本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出运用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能够确保诊断的客观性;详述了软件分类选择和软件适宜度评价过程,从软件系统功能状况、软件系统技术水平、供应商资质与实力、项目投资情况四个方面构建软件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建议采用模糊AHP评价方法;通过对管理系统与软件系统匹配度诊断原理的分析,提出企业管理分解和ERP软件分解方案,建立系统匹配度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诊断过程的特点,建议采用灰色关系度评价方法。最后以Y集团K1系统实施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详细叙述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管理成熟度评价过程,基于模糊AHP方法的软件适宜度评价过程,以及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系统匹配度诊断过程。

黄斯颖[6]2007年在《企业管理与信息系统战略匹配动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开始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因此企业管理和信息系统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而要保证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和投资的有效性,企业管理和信息系统的战略匹配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战略匹配的影响机制及动态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企业和信息系统两个角度提出了战略匹配影响因素模型。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提出了修正的战略匹配影响因素模型,并对各个因素的作用机理作深入分析。其次,运用阶段成长理论分析方法提出了战略匹配阶段模型。本文运用阶段理论及其在企业发展与信息系统发展中的应用等基础理论与研究成果,把战略匹配过程分为弱匹配、局部匹配、集成匹配、跨组织匹配四个阶段。同时,定性分析在不同匹配阶段主导影响因素的作用。接着,运用混沌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战略匹配的动态机制。本文引入混沌管理思想,通过阐述混沌理论和战略匹配校准之间的相似性,论证了运用混沌理论分析战略匹配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应用混沌理论中Logistic方程的特性,分析战略匹配过程的分叉和混沌行为,研究战略匹配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机制及分析各影响因素在各匹配阶段的作用机理,论证战略匹配的动态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分析具体企业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中战略匹配的具体情况,从定性的角度分析各影响因素在各匹配阶段的不同作用,进一步论证战略匹配动态机制的合理性。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了创新:一是运用阶段分析理论,提出战略匹配阶段模型,并深入分析各阶段的主导影响因素。二是引入了混沌理论,借助混沌理论和战略匹配之间的相似性,从动态的角度研究战略匹配演变过程,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甄阜铭[7]2007年在《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ERP是着名信息咨询公司Gartner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概念,经过若干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被称为下一代企业级信息系统。成功的应用ERP可以使企业的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ERP的应用作为一种企业信息管理和经营管理良好平台的同时,也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自我学习的过程。但是,ERP在现实应用会给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带来巨大的变化,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影响企业的各个层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信息化宣传的鼓动下,企业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采用理性的方法成功实施ERP,从而导致ERP实施的失败。因此,本论文研究的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具有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起点是ERP系统引起企业的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给企业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可能使企业不适应。因此无论是ERP系统还是应用ERP系统的企业在管理和控制上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即企业技术环境变化(ERP应用)——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变化——内部控制和管理发生变化。本文给出了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演化模式,和这一过程的管理控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是:第一,提出一个基于多目标的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模型。即ERP系统实施是企业能力成熟度一种改善,需要企业系统要素在一致性、匹配性和协同性方面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ERP系统给组织带来的效益。第二,本文提出的理论可以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治理工具。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模型可以用来指导信息系统应用实践活动,演化为信息技术治理的ERP实施指南。第叁,论文综合地解释了ERP实施失败的原因,即:解释了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的成因。ERP的风险不是存在于某个因素,而是一种工作系统机制内部以及工作系统环境之间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不确定性。对于工作系统的某一个要素而言,其风险在于企业自生的成熟度(或称能力度),对于要素之间的风险体现为ERP系统内以及与企业的其他工作系统的一致性、协同性和匹配性。

董海[8]2014年在《XX终端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新型知识经济时代,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公司管理信息化理论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与定性分析,研究了 XX终端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本文首先通过调查XX终端公司管理信息化的环境与现状,分析了其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于XX终端公司对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的管理信息化规划、缺乏专门的信息部门和管理信息化人才等,公司管理信息化存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关系链间信息沟通不畅、难以满足市场营销的需求等问题。而XX终端公司管理信息化的最大需求来自于市场营销,其次是公司管理。然后本文从目标与原则、体系架构、运营模式叁个方面研究制定了 ××终端公司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方案;进一步从基础准备、保障措施、功能模块实现叁个角度研究了管理信息化方案的实施问题;最后从目标与原则、方法与指标、评价与改善叁个方面探讨了公司管理信息化的评价。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将ERP、SCM、CRM系统应用于XX终端公司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中,从而构筑了公司内部信息一体化与公司外部信息一体化的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信息化研究对象的应用创新。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改善××终端公司的管理信息化现状,并为同类型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杨小兵[9]2007年在《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的ERP软件比较及其组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企业都重视了信息技术的采用,其中ERP即企业资源计划更是得到了企业的青睐和重视,ERP的应用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开展。ERP在我国应用的前期,主要是在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成本和风险的不断降低,中小企业也加快了应用的步伐。在以往ERP的应用研究中,由于过多的是侧重在实施过程理论和方法等的研究,而对ERP软件本身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软件之间的比较及其组合研究较少,造成很多企业在选择ERP之前,对其软件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并不了解,更多的只是了解企业提供有何种软件以及应用推广情况。本论文进行了ERP软件的组合结构与应用研究,开创了ERP应用研究的新思路。研究总结了国内外有关ERP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应用面临的问题,阐明了对ERP软件的组合深入研究的必要性,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外ERP软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SAP Business One与金蝶K/3 ERP软件为例,结合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特点和关键需求,ERP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趋势,深入比较研究了软件所具有的技术、功能、业务流程、扩展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ERP软件的叁维组合结构,完成了SAP Business One和金蝶K/3软件的组合应用设计与实现,提出了组合系统对企业流程、组织结构、协同商务和工作模式改变等管理的要求,并应采取集成应用、基于成本驱动的ERP管理模式和分布实施策略,以满足企业内部业务管理和外部协同的需求,为企业利用不同软件的优势来适应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提供了一点有益的参考。

唐佩雄[10]2009年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网点结构、虚拟化、弹性化、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公用化、多元、互补等复杂环境特质下,企业资源整合系统(ERP)功能从未达完备程度,决策支持技术工具又不断推陈出新,ERP系统在不断汰换、统合的动态过程中,夹杂众多变革抗拒、对立结构间的政治行为,造成企业管理系统极为庞大复杂的问题及压力,并经常处于极大的乱度中。综观资源整合系统(ERP)、平衡计分卡(BSC)等相关文献研究及系统发展,不是仍陷入「系统整合与个性化」、「弹性与固化」的矛盾中,就是落入几乎无限上纲的「整合」瓶颈内。且因最现实的「操作性」问题迟迟无法有效解决,导致ERP、ABC、BSC等先进理念始终无法有效落实在中小型企业之应用上,也使得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整合」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解。相对于一般所强调理论上的创新与贡献,本研究则更关注于(1)因操作性、工具性问题所引发对现行管理理论无法有效应用的重大影响方面,试图兼顾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建构一个易操作、简化、可增生之模块系统,去适应「复杂」结构的诸多难题。(2)基于平衡计分卡之决策聚焦特性,辅以「KPI」结合企业策略与ERP等系统支撑下的内部优势资源,应用「自主抉择」、「互补」方式克服「多元整合」问题。(3)探索建构一个分离的、辅助性的、且基于支持「BSC决策导向」之DSS雏型系统,以突破现行ERP的「整合」瓶颈。研究中除需面对如何落实复杂的高阶管理问题外,也涉及高深的程序设计理论等一系列计算器技术问题,试图以简御繁的背后仍然是一项庞大繁复的研究工程。本研究分从管理理论、系统工具(包括实施环境)等相关理论,包括深入推导BSC、DSS、ERP之间与本研究模型的衔接关键,结合过去多年研发之Excel管理案例模块群、Excel提供之强大工具群及应用技巧,建构出本研究用以决策支持的实作模型。模型主要结构特色包括:(1)建立以BSC为基的「通用策略」知识库范例模型,为包括主策略、子策略、衡量项目等多栏式策略架构,并辅以「通用KPI指针库范例」,以供企业主管易于筛选、修正、建立自己的策略链,提供辅助管理阶层与组织成员一套可掌握策略整合、沟通、查询、调校之弹性工具。(2)模型为叁层式结构,第一层是浓缩企业所关切之核心问题的「综控图」;连接至第二层的「检核清单」,清单本身具有本研究开发的柔性文件管控功能、目录管理功能及向下探勘明细数据的有效方法,也为建构、管控第叁层「数据仓储」的技术支撑;「数据仓储」则包括支持个案推理的各类「模式库」、「知识库」,以及结合企业最底层各分散系统的庞大数据群,所共同组成的数据供应源。本研究希以简易、互补、低成本的弹性工具降低现行系统乱度及中小企业E化风险,顺应企业提升管理决策能力之迫切需求。相关模型、案例也可辅助学习者藉助更有效率的工具及技巧,快速深入的了解当前企业信息系统之特质及问题,对提升管理教育训练方面也具有相当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ERP环境下企业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度测度研究[D]. 王慧明. 天津大学. 2004

[2]. ERP工程中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理论及能力评测研究[D]. 王谦. 天津大学. 2004

[3]. 信息技术融合及其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齐晓云. 吉林大学. 2011

[4]. 工程机械行业集团企业的ERP软件选型的研究[D]. 杨英. 中南大学. 2010

[5]. ERP实施方法体系及诊断模型研究[D]. 宋立夫. 天津大学. 2006

[6]. 企业管理与信息系统战略匹配动态机制研究[D]. 黄斯颖. 厦门大学. 2007

[7]. ERP系统实施风险管理研究[D]. 甄阜铭.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8]. XX终端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 董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9]. 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的ERP软件比较及其组合研究[D]. 杨小兵. 湖南大学. 2007

[10].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唐佩雄. 暨南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ERP环境下企业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度测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