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与发展”--一种面向研究的社会工作教育实践模式_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与发展”--一种面向研究的社会工作教育实践模式_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与发展”笔谈——研究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笔谈论文,取向论文,中国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指的是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参与到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流程中。理想上这个时间大约为400小时,所涉及的机构也主要是校外有自己服务定位的成熟社会工作机构。这种实习通常有两个目的:整合理论与实践和引导学生进入专业服务圈。不过,由于社会工作概念及理论从海外引入大陆时间不长,尚未与本土社会服务有效接轨,本土机构还未“社会工作化”,社会工作教育实习的这两个目的目前还难以实现。另一方面,高校教学制度中,缺乏实习经费和专职督导人员设置,也难以有效指导教育实习。因此现阶段需确立更有本土情境特点的实习目标及实施方法。在七、八年的摸索中,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了一套研究取向的实习模式,努力整合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国际与本土经验。

首先,教育实习的目标被设定为:师生合作,运用国际化的概念及程序了解本土实务,积累本土经验;以创新视角参与及拓展本土实践,与本土社会工作实践共成长;逐渐形成高校教师、高校实习生、本土实务人员三者互补的功能定位;提升本土经验的概念化水平,致力于发展社会工作研究。概括地说,就是实习的目的更多是研究取向下的实务探索与提炼。

其次,教育实习的实施过程被整合进课堂教学,这个整合过程突出研究训练。一方面是“课程实践化”,以《小组工作》及《社会调查方法》等方法类课程为主要实施领域,将课堂讲授与课下实践结合,促进学生运用与掌握这类专业方法。在《小组工作》的课下实践中,学生两到三人一组为新生做不同主题的小组活动。教师需将小组过程分解成一些重点技术环节,如带领游戏、引导讨论等,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集体督导。其次,注重科学的思维训练,提升实践的理性化水平。如在《小组工作》中,学生首先需要通过文献回顾、社会调查、焦点小组等方法进行需求评估及确定介入主题、形成小组理论框架,并要进行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课堂教学中则分别针对这些内容的设计及实施结果进行讨论和反思,促进概念与实践的整合。因其最终成果“小组成效报告书”占期末总评成绩的50%,学生也有强烈动机努力参与全过程。目前这个模式取得不错的成果,多位学生根据这类实践成果申请到校级、市级项目,2个小组报告书还获得民政部的奖项,而当时获奖人员主要为高校教师。这个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获得“教改成果奖”。另一方面,“实习课程化”,将部分专业选修课,如《老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等,设计成课堂教学与校外实习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阶段简介该领域的一般概念、理论、海外及本土实践概况,之后,带领学生到相关机构实习,精心选择主题,运用小组、社区、社会调查等方法开展服务活动,将研究与创新实践结合,学生围绕这个实践过程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收集数据,毕业论文完成后反馈给实习机构,供实习机构参考和运用。教师与实习机构对这个过程进行“双重督导”,教师负责督导“理论与研究的视角”,机构督导负责机构文化与实务支持。这个模式目前在教师科研与本科生毕业论文方面呈现可喜成效;教师申请的市级、部级课题越来越多地围绕本地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在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化方面开始了积累;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揭示了不同领域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状况。连续几年的积累,一些课题与论文逐渐围绕精神健康、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开始了初步的聚焦。

然后,教育实习开始围绕专题来整合实务、教学与研究。目前正在探索课程的“课题化”与“项目化”。围绕教师共同认为有意义、有特色的研究课题来设置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以教师团队来分担讲授及督导,最终希望可以凝练有一手资料、有本地特色、多重视角的选修课补充读本,弥补本土教学资料不足的现实并促进形成本专业的研究特色。“课题化”的方式可以迅速捕捉在高速发展的上海社会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及应对方法,深化对相关领域的理解,有助于提炼概念、发展理论。如果说“课题化”是以“高校为本”,那么“实习项目化”则是以“机构为本”。近两年上海市民政局利用福利彩票的收入大胆尝试社区服务与公益招投标,很多上海服务机构获得创投基金,开展新的更具社会工作理念的服务,因训练有素的工作者短缺,急切需要高校能提供运作与研发支持。上海师范大学也迅速回应这一需求,探索与新成立的、致力于某一专业服务领域的社会工作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参与及协助其项目运作与开发,力图逐渐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如参与某新成立的网瘾矫治机构的项目运作与评估,前期围绕此机构的项目招募学生志愿者,成立项目组,利用课外时间参与机构服务,熟悉相关项目。一些校内课程作业也围绕项目相关内容来组织,正式实习期间就直接参与一线服务,透过参与过程来积累专业知识,凝练毕业论文选题,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将直接服务于实务反思与拓展。

最后,研究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实习的核心是“以问题解决为本”。正是聚焦问题才发展了社会服务及相关研究,而这正是本土社会工作服务的弱项。由于“行政化”或“准行政化”,着力于执行“自上而下”的任务,本土社会工作服务一直以来没有形成一种专业积累模式,没有能通过持续地聚焦问题解决来积累专业词汇、专业思考、专业技术。而高等教育也同样如此,忙于“短平快”的论文生产,越来越脱离作为其立身之本的问题解决过程,酿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社会呼声。高校与社会服务机构共同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检验已有或西方的概念、理论,发展本土概念、理论,这是双方共同的发展需求。

社会工作教育虽然已存在近十年,但目前很大程度上依然是舶来品,与中国的实践还没有有效融合。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是个独特平台,提供了将国际化的专业理论与本土实践对话的机会。善用社会工作教育实习的过程,将研究融入本土实践中,是现阶段高校发挥所长、回应本土实践需求的有利途径。大陆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过程已逐渐铺开,但专业化的历程尚未有大的进展,透过社会工作教育实习,高校将“问题解决”的专业思维模式引入到实务中,促进专业文化的形成。在界定问题、解释问题及解决问题中形成可与国际同行互动的话语体系,同时促进本土实务的国际化与地方化,最终也为国际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总之,研究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在现阶段是社会工作教育服务于本土实践、与本土专业服务共成长的有效方式,值得广泛提倡和大力推广。

标签:;  ;  ;  ;  ;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与发展”--一种面向研究的社会工作教育实践模式_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