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学历史中的应用论文_康万荣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学历史中的应用论文_康万荣

康万荣

(云南省腾冲县团田中学 腾冲 679113)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推广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辟了崭新天地,多媒体作为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育技术,它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在促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传统历史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就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历史教学 问题

历史是过去发生经历的事,时空跨度大,单靠教师口头讲述,再形象生动的语言,学生也会感到抽象、空洞,感到历史离他们很遥远。多媒体技术集视、听、触等多感官作用于一体,丰富了学生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主动、更积极,从而使其学习变得更赋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多媒体技术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积累 ,延长知识的存储期限。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应用。

一、巧妙应用多媒体导课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历史课是否成功,导课环节至为关键。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模拟逼真,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对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可采用图片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等多种导入方法。如: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时,可以投影显示油画《开国大典》的方式导入新课。又如,讲授《民主与法制》一课时,教师可制作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资料片课件,引导学生观看、评论后导入新课。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遥远的时代,对中学生而言是太过抽象、太过空洞,再加上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理解更侧重于感性认识,使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难以理解记忆。多媒体以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正好弥补传统教学的这一缺陷。多媒体技术融形、声、光、色、情景于一体,可以通过视、听等多种途径再现历史时空的演进,使学生生动直观地感知历史、认识历史、记住历史,改变了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口授为主的呆板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认知内驱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让学生通过这些画面对这段历史事实有直观的了解,并通过邓世昌为保家卫国誓死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和李鸿章为一己之私退缩避战的宣明对比,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如讲《三国鼎立》一课时,可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让学生的头脑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浮现出反映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一幅幅场面,在讲课过程中又适时插入三国人物图像、战争形势图、历史故事小插图等形象材料,让学生更直观、更感性地认识这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学科具有内容抽象、庞杂、地域空间概念强等特点。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差,教师仅凭通过语言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如果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学习感受历史,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感,又易突破重难点,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讲中国近代史“红军长征”内容时,对于红军长征行军路线,学生往往难以记忆掌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路红军的长征行军过程。在红军长征途经重要地点时,把这些地名的名称醒目地显示出来,遇到重大历史事件再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这样,学生看后就很清楚地了解红军的行军路线及发生的重大事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很好。又如有些历史地图,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相应位置,如战国七雄、三国鼎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等教学内容,可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的方式,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学生对该知识点也产生了经久不忘的深刻印象。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四、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多感官刺激,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知识通过声、光、音、色、形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给学生多种感官以强烈刺激,在他们大脑皮层上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图示教学法,图示教学可使知识要点形象、直观,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展示历史的发展进程,便于理解,易于记忆。如果把图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效果更佳。如张骞出使西域、红军长征、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五、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再好,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要想发挥最佳作用,关键在于恰到好处的使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能片面追求多媒体的“技术含量”,将课堂教学变为教学课件的展示平台,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用与不用,该用则用,不该用就不要勉强。第二,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教师应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的操作,做到有的放矢,发挥出多媒体的最佳教学功能。第三,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效果而摒弃传统教学手段,不能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传统教学手段有其优越的一面,应根据教学内容,综合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注重科学性,正确掌握多媒体运用的需求时机,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从而真正发挥多媒体的有效作用,真正达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电化教育》

【3】《课堂教学研究》

论文作者:康万荣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3年8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7

标签:;  ;  ;  ;  ;  ;  ;  ;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教学历史中的应用论文_康万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