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囊癌的MRI诊断论文_徐根深,熊要兰,赵得荣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胆囊癌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患者16例,回顾性分析MRI表现。结果:16例胆囊癌中结节型5例,胆囊壁增厚型7例,肿块型4例,周围肝脏浸润11例,胆管受侵犯8例,淋巴结转移6例,合并胆囊结石13例。结论:原发性胆囊癌为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胆囊癌;磁共振成像;诊断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现往往较晚,手术根治切除率低,预后差。本文通过对1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原发性胆囊癌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提高对胆囊癌MRI影像诊断的认识。

1.材料和方法

本组16例中,男4例,女12例。男女比例约1:3,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6岁。16例均有右上腹胀痛或不适症状,上腹部扪及肿块6例,出现黄疸7例,其他症状还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消瘦等。临床采取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手术9例,姑息性治疗或剖腹探查术7例。

全部病例术前均行MRI扫描,检查使用SIEMENS Sonata 1.5T磁共振成像设备,常规作轴位、冠状位扫描,扫描层厚5~10毫米。T1WI:TE4~6毫秒,TR130~150毫秒;T2WI:TE30~90毫秒,TR4000~6300毫秒。14例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静脉推注后行轴位T1WI扫描。9例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采用重 T 2 加权 TSE 序列。

2.结果

MRI表现按胆囊癌的形态改变分为:(1)结节型5例(5/16,31.25%)(图1),表现为胆囊壁向腔内隆起的结节影,基底部宽窄不一,形态不规则,单发或多发,增强后结节影强化明显,MRCP显示胆囊腔形态不规则,有充盈缺损或部分囊腔消失;(2)胆囊壁增厚型7例(7/16,43.75%),显示胆囊形态正常或略增大,胆囊壁不均匀增厚,胆囊壁增厚不规则,增强呈不均匀强化,MRCP上胆囊腔形态欠规则(图2~4);(3)肿块型4例(4/16,25%),胆囊腔形态往往无法辨认,其内充满实性密度不均匀肿块,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或等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信号欠均匀(图5、6)。胆囊病灶直接向周围肝脏组织浸润11例(11/16,68.75%),呈肝方叶或右叶前段内片状或环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肝内转移2例(2/16,12.5%),为肝实质内多发的大小不等的长T1、长T2信号灶,边界欠清(图7)。胆管受侵犯8例(8/16,50%),MRCP示胆管管腔局部不规则狭窄或中断,其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淋巴结转移6例(6/16,37.5%),见肝门、胰头周围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腔内少量积液5例(5/16,31.25%)。合并胆囊结石的13例(13/16,81.25%),表现为胆囊腔内结节样低信号影。

本组16例手术病理结果显示,腺鳞癌4例,腺癌12例(12/16,75%)。所有病例均为中晚期病理改变,病变已侵及胆囊壁全层。

3.讨论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胆囊癌约占全部癌肿的 1 %,占消化道癌肿的 20 %,占胆囊手术的 2 %[1]。临床上起病早期并无特异性,多伴有胆囊炎、胆结石。当患者有右上腹持续性疼痛,肿块扪及,并出现黄疸、腹水时,病变往往已为晚期,手术根治切除率低,预后差。故胆囊癌早期诊断值得关注,这就不应只集中于以往CT和超声影像诊断上。

胆囊癌多见于老年女性,其好发年龄为50~70岁之间[2]。本组16例胆囊癌,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为56岁,其中50岁以上14例,占87.5%。女12例,占75%。符合有关胆囊癌发病人群的研究资料。

胆囊癌常合并胆囊结石。本组病例MRI扫描发现胆石13例。占81.25%。有资料表明,胆囊癌的发生与胆囊结石所伴发的长期慢性炎性刺激相关[2],因此在诊断胆囊结石的同时对胆囊癌的MRI征象应予重视,以提高对胆囊癌的正确诊断。胆囊癌的组织学类型以腺癌居多。本组中腺癌占75%。由于胆囊壁没有粘膜下组织,故胆囊癌易直接侵及肌层并突破浆膜向周围侵犯。本组所有病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病变已侵及胆囊壁全层。

本组将胆囊癌原发灶的形态改变分为结节型、胆囊壁增厚型和肿块型,以前两者居多,占75%。局灶增厚的胆囊壁可以形成腔内结节,基底宽窄不一,以胆囊颈部和底部多见。结节在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等偏高信号,有强化,MRCP显示胆囊腔内充盈缺损影。有时少数胆囊炎所致的胆囊壁增厚亦呈结节样改变,与胆囊癌表现相似,需靠术后病理证实。一般认为,直径大于1cm的胆囊息肉样肿块高度怀疑恶性,病灶直径越大,恶性的可能性越高[3]。胆囊癌壁弥漫增厚的,往往胆囊内壁毛糙不光整,MRCP上胆囊腔形态不规则。早期的胆囊癌壁增厚且还没有周围侵犯时与慢性胆囊炎鉴别较难。胆囊壁正常厚度为1~2mm,大于3.5mm应视为异常,当囊壁增厚不对称、不规则时,更应想到癌变可能。肿块型胆囊癌,肿块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信号,强化信号不均匀。有时肿块中心会包裹低信号的结石,当肿块较大难确定其来源时,瘤体内结石的存在可作为确定肿瘤是胆囊起源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胆囊癌晚期,MRI上见不到胆囊影,应高度怀疑,进一步增强扫描以显示胆囊癌的特征性改变。有报道动态增强MRI对胆囊癌分期有帮助。

胆囊癌晚期的继发性征象表现在对周围脏器的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等。胆囊窝周围肝脏直接受侵犯最常见,表现为胆囊壁边缘模糊,周围脂肪消失,受侵的肝实质主要为方叶或右叶前段,呈片状或环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强化明显。MRI信号的敏感对这一征象发现有利。本组MRI显示周围肝脏浸润11例,占68.75%。有时要与原发性肝癌侵犯胆囊的情况鉴别,后者病变区域以肝实质为主,常伴肝硬化或门脉瘤栓等其他征象。胆囊癌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门腔间隙-胰后组、腹腔动脉干及其分支周围、肠系膜上动脉周围及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周围[4]。本组显示淋巴结转移6例,占37.5%。胆管阻塞主要是受肿块或肿大淋巴结压迫,或肿瘤直接侵犯造成,梗阻以上胆管扩张,梗阻以下胆管管径正常,MRCP能清晰显示肝内外胆管受累梗阻征象。结合MRI其他征象不难与胆管癌鉴别[5]。胆囊癌还会侵及十二指肠、结肠肝曲、胰头等其他周围脏器,亦有腹腔种植以及血行转移。本组中2例MRI显示肝内多发的血行转移病灶。

MRI不受胆囊功能的影响,平扫及必要增强检查能区别胆囊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病灶,准确描述病变范围和特征,配合MRCP、MRA等能更有利于显示肿瘤对周围脏器的侵犯和转移,为发现胆囊癌并做出正确诊断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皮执民.消化外科学[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92 .

[2] 卢延,张雪哲. 胰胆CT与MRI[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151-156.

[3] Yoshimitsu K,Honda H,Shinozaki,et al. Helical CT of the Local Spread of 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TNM System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ical Resection[J]. AJR,2002,179:423-426.

[4] 徐隽,宋彬,严志汗,等.胆囊癌腹部转移淋巴结分布特征的CT、MR表现探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10(1):64-68.

[5] 刘玉林,孔祥泉,徐海波,等. 肝门区胆管癌的MRI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3):222-225.

图片说明:

作者简介:徐根深(1981年6月-)男,汉族,云南保山人,本科,影像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诊断方面工作。

论文作者:徐根深,熊要兰,赵得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原发性胆囊癌的MRI诊断论文_徐根深,熊要兰,赵得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