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高标准农田的科学界定工作论文_朱智维

如何有效开展高标准农田的科学界定工作论文_朱智维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清溪分局 523660

摘要: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是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全新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措施。本文介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现存问题,深入分析了如何科学界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目的是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界定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概念界定;研究

现阶段耕地质量下降、耕地面积锐减问题越来越严重,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必须将基本农田作为口粮田的建设工作提上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日程。在“三农”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战略举措,它能够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能够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完全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和现实要求。

一、科学界定高标准农田概念

1、农田、耕地和农用地

第一,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土地划分方法,其中农用地是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了草地、耕地、园地、林地、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等,范围远远大于耕地。第二,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就是耕地,这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规定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三个地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基础条件。第三,农田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各类农耕生产用地就是广义农田,范围介于农用地和耕地之间;狭义农田指的就是耕地,也就是已经开垦耕种的土地。水分、地形、土壤、温度等因素是制约和影响农田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水分,所以农田大多分布在降水量充沛或者水源丰富的地区,很少分布在那些年降水量低于250毫米的地区。

2、一般农田与基本农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就是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最高产优质的耕地,是耕地的精华,其确定标准就是一定时期内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建设用地的预测。依法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改标或者占用,这是《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的。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就是一般农田,是农业使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以用作建设和其他用地。一般农田类型包括泄洪区内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但没有列入生态退耕范围以及其他劣质耕地等。

3、高标准基本农田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新划定的基本农田和整治后达标的原有基本农田,为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基本农田。除了与各省市地区的耕地质量等情况有关,高标准农田海域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相关,它属于基本农田范畴,有着旱涝保收的高产性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存问题

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可以从农业、农村、农民等几个角度加以概括,部分建成区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都有所改善,随着粮食产量的提升,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耕地保护工作开展相对有效,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明显。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依然存在规划参差不齐、建设标准不统一、重复建设、资金投入和耕地资源实际情况不匹配、权属关系复杂、田块过于零散、后期监管不力、重形式轻效果、劳动力缺乏等诸多问题。首先,造成规划和发展不协调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各部门缺乏一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须要进一步细化建设标准。其次,建设资金并没有充分发挥预期中的作用。再次,大规模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因为土地权属关系复杂、耕地零散而受到严重的阻碍。第四,很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继续建设过程中存在投资浪费、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等现象。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科学界定

科学界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有着特定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对新时期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形成客观反映,另一方面能对新时期下土地整治发展方向加以明确,这是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展准则。现阶段对于高标准农田的内涵行业有着不同形式和不同层面的理解,导致有些项目仅将土地平整冠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定义,实际上并未改变土地质量;有些项目建设内容流于表面形式。因此有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科学界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1、系统工程与动态发展过程

作为一项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其建设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有着紧密联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和建设的前提条件,充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全面满足现代农业高产高效的具体发展需求,实现优质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现阶段的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依托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科学完备的农田基础设施,该系统工程相对较为复杂。

2、核心目标

提高土壤综合质量和耕地地力是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传统土地管理模式仅关注耕地数量的增加,这一点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国耕地质量当前面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第一,耕地退化加剧,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耕地退化程度高达40%;其次,占国土面积15%、实际面积高达15330万hm2的土壤已经沙化或盐碱化,盐碱化的耕地已经占耕地面积的8%,实际盐碱化耕地面积高达763万hm2;再次,全国范围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并不均衡,23% 耕地缺钾,95%耕地缺磷、14%的耕地同时缺磷和钾。所以说提升耕地综合质量和提高农用地等别已经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目标。

3、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几大要点

建设高标准农田须坚持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实现农田建设的集中连片,充分发挥结构效益和实现土地利用布局的优化。第二,改善田间基础设施,以利于提高基本农田产量,从而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稳健的提升。第三,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第四,建设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持续利用高标准基本农田。第五,发挥高标准农田生产、景观、生态的综合功能,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4、创新推动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动力就是保持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领先,以此提高其建设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当中创新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主体创新和考评创新等,在此基础上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质量提升和效益增强。

5、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特征

第一,水资源使用效率高。通过对农田土壤肥力状况、排放物和废弃物情况进行监测,强化全面监控治理效果,从而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与自然和谐发展。采取有效措施防御风沙等自然灾害,防止水土流失,实现农田的景观建设以及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第三,节能高效。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得灌溉用水量大幅度降低,节省了生产成本,不会产生年度减产量的大幅波动,也不会因为提高复种指数而降低土地产出率。第四,保护土壤。农田土壤肥力符合农业稳产高产要求,发展秸秆还田、鼓励有机肥积造、鼓励绿肥和施用农家肥、确保土质肥沃、避免土壤沙化和土地盐碱化、避免耕地退化等。第五,旱涝保收。通过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绿化防护和土壤监测等基础设施,确保高标准农田较高的使用效率,确保能够便于集约经营、适宜机械耕作,也可以对旱涝灾害做到有效防御,确保旱涝保收。

结束语

总而言之,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首要任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效解决土地利用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加强不应该只是限于理论上对于农田建设内容的绩效评价,更应该从实际工作当中解决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毕芳英,闵捷,刘瑶,.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6(2)

[2]吴年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设计初探[D].江西农业大学,2012

论文作者:朱智维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0

标签:;  ;  ;  ;  ;  ;  ;  ;  

如何有效开展高标准农田的科学界定工作论文_朱智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