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战争与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_德国论文

意大利战争与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_德国论文

意大利战争与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大利论文,欧洲国家论文,初步形成论文,体系论文,战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2)11-0047-07

1494-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争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 它直接导致了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注:关于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参见拙文: 《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特征及其影响》,载《世界历史》1999年第1期,第70-77页; 计秋枫:《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及其影响》,载朱瀛泉主编:《国际关系评论》(2001 年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53页。),而且在于它揭开了近代欧洲第一轮 霸权战争的序幕,标志着此后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和奥地利之间长达300年之 久的争斗的开始。围绕着意大利战争所发生的政治和外交表明,法国和西班牙争夺意大 利、进而问鼎欧洲霸权的努力,使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相继卷入这场欧洲范围的争夺,在 客观上促成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欧洲国家体 系初步形成,为1648年最终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494年,米兰大公乔万·加利佐·斯福查(Giovan Galeazo Sforza)对他的摄政叔父、 米兰的实际独裁者洛德维科·斯福查(Ludovico Sforza)的专权和篡位意图忧心忡忡(洛 德维科不愿交权,不愿让乔万·加利佐亲政),便向其岳父、那不勒斯国王小阿尔方索 求助,米兰与那不勒斯之间的关系由此恶化。面对那不勒斯(其后盾是西班牙的阿拉贡 王室)的压力,洛德维科·斯福查“引狮捕鼠”,请求法王查理八世(Charles Ⅷ,1483 -1498)出兵,助其对抗那不勒斯,以期通过一场混斗来实现他的政治野心。[1](P118) 这样,平静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意大利半岛又一次因城邦国家之间的勾心斗角而陷入一 场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

这场战争之所以发生,有着深刻的内外背景。首先是意大利的分崩离析。意大利各国 彼此之间为争夺政治、经济和领土利益,不惜引入外部力量以谋取私利,半岛北部的萨 伏衣(与法国为邻)、米兰(莱茵河谷的南端)和威尼斯(奥地利的门户)都推行这种政策。 教皇为了其家族、宗教和政治利益,则在更大的范围内大搞国际阴谋。佛罗伦萨、那不 勒斯、教皇国等地的公民憎恨意大利的专制独裁甚于害怕外国统治,因此他们欢迎法军 的到来,企盼法国能带来民主;意大利人还试图借法军之手抵挡向着亚得里亚海步步进 逼的土耳其。[2](P28)与此同时,聚集在法国宫廷周围的各色各样的意大利梦想家和阴 谋家们,更是唆使法国对半岛事务进行干涉,从而让法国为其火中取栗——热那亚流亡 者要让该城邦归依法国,米兰流亡者认为法国的奥尔兰公爵是米兰大公的最佳继承人, 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和教皇国博几亚家族的敌人则要改变意大利政治现状,为发起一次 新的十字军远征打开绿灯。[1](P116)

从欧洲范围来看,在意大利城邦国家纷争再起之时,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以外的欧洲 诸国已经具备了干涉半岛事务的充分条件。同意大利半岛的分崩离析所不同的是,欧洲 国家特别是西班牙和法国,已成为强大而统一的近代国家,它们急于对外扩张,以开拓 国家疆土,攫取物质财富,扩大王朝声誉。意大利半岛经济富足但内部分裂,自然成为 大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

战争的导火索是米兰公国内部的权力之争,但其实际发动者却是半岛以外的法国。法 国国王查理八世试图通过涉足意大利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获取法国统治家族瓦卢瓦 王朝对那不勒斯的王位继承权。这是法国干涉意大利事务的主要借口。1481年,法王路 易十一(Louis Ⅺ,1461-1483)从梅恩(Maine)的查理那里获得了对那不勒斯王位的继承 权,但路易没有认真对待,故未采取任何措施以实现该继承权。现在,路易十一的继承 人查理八世旧事重提,欲将继承权问题作为谋取法国利益的工具。(2)实现对米兰的“ 保护”,进而占领意大利北部地区,控制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陆上通道,进行新的十字军 远征,将土耳其势力赶出欧洲,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领土,使法国成为基督教世界 的保护者。(3)通过对外征服转移国内矛盾。查理八世统治下的法国,固然是国库充盈 ,军备强大,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内部隐患,如王公大贵族的篡位阴谋、不同教派间的纠 纷等。[3](P137-141)此外,查理八世崇尚冒险、好大喜功的个性,对他做出入侵意大 利的决定也不无影响。

意大利北部历来是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三国的必争之地,一国的觊觎之心或领土兼 并行为,势必引起其他国家的猜疑乃至干涉。因此,当查理八世的大军长驱直入亚平宁 半岛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迅即卷入。

从1494年到1559年,意大利战争前后共持续66年,按照汤普逊等历史学家的描述,这 场战争可分为五个阶段。[2](ch.3-4)第一阶段从1494年到1498年。法王查理八世入侵 意大利并迅速占领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和那不勒斯;为遏制法国,西班牙、奥地利、 教皇、威尼斯和米兰在1495年4月签订《威尼斯条约》,建成反法神圣同盟,英国在一 年后加入。在同年的福尔诺沃(Fornovo)战役后,法军开始撤退,并于1497年完全退出 意大利。次年,查理八世驾崩。1499年,查理八世的继承人路易十二(Louis Ⅻ,1498 -1515)远征意大利,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法国在纳瓦拉(Novara)取胜后,俘获米兰独裁 者洛德维科·斯福查,进入罗马和那不勒斯,1500年与西班牙签订《格拉纳达条约》, 瓜分了南意大利。不久,法、西就分赃条款产生矛盾,1504年,法国被赶出意大利。第 三阶段始于1508年。为打击商业强国威尼斯,教皇组成包括奥地利、西班牙和法国在内 的康布雷同盟。法军应邀进入半岛并成为战争主力。1509年,法国击败威尼斯。1511年 ,教皇同瑞士、英国等组成第二次反法神圣同盟,法军在拉文纳(Ravenna)取胜但败于 纳瓦拉。1512年,法国退出意大利。1515年,路易十二去世,第三阶段告终。1515年到 1546年是第四阶段,史称“佛朗西斯一世(FrancisⅠ,1515-1547)和查理五世(Charles Ⅴ,1519-1556)之间的战争”,得名于法、西两国的国王。这是意大利战争最重要的 阶段。佛朗西斯一世继承前两任法国国王的既定国策,为争夺意大利主导权和欧洲大陆 霸权同西班牙进行着殊死较量。1525年,法军大败于帕维亚(Pavia),佛朗西斯一世本 人被俘,1526年被迫签订《马德里条约》,将西勃艮第和佛兰德斯割给西班牙。佛朗西 斯一世获释后,撕毁条约,并发动一系列战争,迫使西班牙在1529年签订《康布雷条约 》,法国收回西勃艮第;1538年,法国得到了萨伏衣。1544年,法、西通过《克雷比条 约》确认上述各项条款。1552年,意大利战争进入第五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法王 亨利二世(Henry Ⅱ,1547-1559)继续反对查理五世,但在《沃塞尔和约》中失去了东 部洛林地区的三个主教区梅茨、图尔和凡尔登。查理五世于1556年退位后,战争在亨利 二世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Ⅱ,1556-1598)之间进行,最终于1559年通过《卡 托—康布雷西和约》罢兵言和:法国收复了东部的三个主教区,获得加莱和布洛涅(Bou longne,位于大西洋沿岸),但放弃除萨伏衣和庇蒙特以外的所有意大利领土;西班牙 得到米兰和那不勒斯。

上述五个阶段表明,意大利战争的主角是法国和西班牙。在前三个阶段,法国是欧洲 现状的挑战者,其目标是获取意大利事务的主导权,并企图在欧洲建立起法国的优势; 西班牙则精心编织着反对法国的外交防范体系。实际上,自法国国王、伟大的“国土聚 合者”路易十一世发动国土统一战争以来,西班牙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巴黎的威胁,因 此它从1477年起就开始采用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外交使节制度,向外派出了一批又一 批的外交特使,冀图建立一个囊括奥地利、英国和德意志诸侯国的反法大同盟。法国入 侵意大利后,西班牙多年来的外交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此即1495年的反法神圣同盟。这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范围广泛的同盟阵线,它首次将欧洲主要国家纳入一个“单一权势 体系”[1](P124)。在此后的战争岁月中,结盟外交始终是交战双方取胜的一大主要手 段。在后两个阶段,法国和西班牙互换角色,即西班牙成为霸权觊觎者,而法国则处于 反击地位,并先后几次组建起反对统领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同盟,“异 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甚至也被纳入其中。[4](ch.3)

法国和西班牙的角色互换,在于1519年西班牙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一世当选为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并称为查理五世。正如历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查理一世兼任德意 志皇帝后,欧洲的战争就具有了争霸的特征。[5](P36-42)因为在此以后,哈布斯堡家 族统治着欧洲最为庞大的疆土和海外帝国,欧洲均势一朝倾覆,法国等欧洲国家若不加 以反击,国家生存便会出现危机。

意大利战争的后两个阶段,即近代欧洲的第一轮霸权战争,是哈布斯堡西班牙与法国 激烈争夺的时期。分析这两个阶段交战双方的政策目标以及与此相关的外交折冲,有助 于说明意大利战争对于促进欧洲国家体系之初步形成的重大作用。

1519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统治着一个规模空前的帝国,其所辖领土包括 :(1)西班牙及其海外殖民地佛罗里达、古巴、墨西哥、秘鲁、智利和哥伦比亚;(2)西 班牙的地中海属地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岛和巴利阿里克群岛;(3)奥地利及其属地 尼德兰地区以及因与哈布斯堡联姻而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一部分的佛朗什—孔泰。1526年 ,查理五世凭着其王弟、奥地利大公费迪南与匈牙利王室的联姻关系,将他的权势扩展 到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可以说,查理五世此时统治着世界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仅其 欧洲部分就超过了中世纪以来的任何欧洲国家的国土。在这种情况下,查理五世试图建 立一个万民统一的天主教君主国家,一个以哈布斯堡王室为中心的世界性帝国。[6](P1 66-169)

查理五世的欧洲霸权计划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复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将分散 的德国诸邦统一在皇帝之下。查理五世当选为皇帝时,德意志帝国实际上只是一个极为 松散的联邦,400多个大大小小的邦、省、王国、诸侯领土、主教领地和所谓的帝国特 权城市各自为政。皇帝名义上是神圣的,但他只是经选举产生的,帝国虽然拥有议会, 但没有邦国诸侯的同意,皇帝无权征收一文钱,无权维持哪怕一个人的军队。各个邦国 所关心的只是自身的利益,不愿陷入与己无关的争吵、冲突和战争,因此普遍希望保持 现状,不允许破坏其传统的政治地位。但查理五世想改变这一切。他试图通过赋予议会 以实权、改革天主教会来削弱各邦诸侯的权力,从而加强帝国在财政、军事上的力量, 因为他需要一个强大的帝国去对付外部的敌人。[7](P308)

第二,与统一德意志的企图相联系的是,查理五世期望纯洁基督教会,维护天主教的 绝对正统地位,进而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欧洲帝国。[6](P162)为达到这一目标,他必 须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消除新教徒即路德教派的影响,二是领导基督教国家反对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个欧洲最大的“异端”的威胁。查理五世不能容忍宗教改革运动和 德意志新教各邦势力的持续扩大,他试图使天主教成为所有德意志人的惟一宗教信仰。 他声称:“朕决心用朕之王国和领土,朕之朋友,朕之身躯,朕之鲜血,朕之生命及朕 之心灵来捍卫它(天主教信仰)。”[8](P178)至于欧洲之外的“异教徒”,查理五世也 认为他负有反对土耳其人的神圣使命,只有他能团结并领导基督教世界将土耳其的势力 逐出欧洲,从而实现基督教国家的内外和平。当然,查理五世不过是打着宗教旗号,利 用哈布斯堡帝国内部普通民众的宗教感情,去实现西班牙在两个方面的利益——统一德 意志帝国并向欧洲之外的地区扩张,因此所谓“维护基督教徒的和平”、“保卫基督教 国家的利益”、“为了基督教世界而反对异教徒”等等,不过是他发动战争的借口罢了 。[1](P142-143)

第三,维护哈布斯堡帝国的完整,不允许丢失任何一块领土或属地,在此基础上完善 并扩大哈布斯堡帝国的版图。在查理五世看来,帝国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地区是意大利和 尼德兰,前者是当时欧洲最为富庶的地区,后者则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工商业中心,尤 以其中的佛兰德斯最为繁荣。由于查理五世本人出生并长于尼德兰,因此他凭借该地区 民众对其无懈可击的忠诚,凭借该地区的财政支持,并通过常年驻跸尼德兰而统治着庞 大的帝国(注:查理五世很少住在西班牙的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哈布斯堡宫廷,因此历史 学家们所说的查理五世帝国的中心在佛兰德斯,指出了16世纪前半期哈布斯堡帝国的非 西班牙性质。参见汤普逊:《1494-1789年外国史讲义》,第41页。)。颇令查理五世担 忧的是意大利。该地区长期以来是欧洲各大力量的交汇处,1494年意大利战争爆发后, 法国对哈布斯堡在意大利的统治提出了挑战。因此,查理五世上台伊始,即确定其对外 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同法国争夺意大利。他的宠臣马可里诺·加提纳拉(Mercurino Gatti nara,1465-1530)说,谁控制了意大利,谁就控制了欧洲,因而就拥有了控制全世界的 地位。为了把法国赶出意大利,他建议查理五世同英国及勃艮第公爵国结盟,对法国构 成东西夹击之势。[8](P180,181)

查理五世帝国计划的核心是在欧洲大陆建立起一种霸权地位。在法国、英国、丹麦等 正在兴起的欧洲民族国家看来,哈布斯堡的企图是对其安全与独立的威胁。事实上,查 理五世一成为德意志皇帝,就将一个庞大的帝国摆在其他欧洲国家面前,因此,即使查 理五世不采取任何主动的扩张行动,欧洲国家也会起来反对他。法国对此特别敏感。查 理五世成为德意志皇帝后,法国同时在南方、东方和北方感受到哈布斯堡帝国的威胁, 因此,法王佛朗西斯一世准备采取任何手段去反对查理五世。就此,他简明扼要地指出 :“你们知道他的(查理五世)帝国边境离这儿有多远吗?只有40英里!”[7](P338)因此 ,佛朗西斯一世在外交上积极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并由此确立了此后两百年间法国对 外政策的传统。

佛朗西斯一世的目标有三:争夺对意大利的控制权,确保法国东部和北部边界的安全 ,构筑有利于法国的欧洲大陆均势。[1](P150-153);[2](P41)从1520年起,法国首先 为争夺意大利而对哈布斯堡开战。1525年佛朗西斯一世在帕维亚兵败被俘后,法国开始 采取新的反哈布斯堡的策略和手段。如果说此前法国主要是试图通过在战场上一比高低 来钳制哈布斯堡的话,那么它在此后就转而利用战争和外交的两手来对付查理五世,其 范围所及已不仅仅限于意大利,而是开始具有全欧洲的目光了。佛朗西斯一世开始组建 针对查理五世的欧洲同盟体系。

首先,法国寻求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以开辟一个迫使哈布斯堡分散兵力的“欧洲第二 战场”。自1525年始,佛朗西斯一世不断遣使君士坦丁堡,和土耳其苏丹通过磋商确定 ,土耳其派遣海军舰队进攻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并破坏查理五世的海上供给线。1525年 后,土耳其同时从大陆和海上两个方向对哈布斯堡发动进攻。1526年8月,土军在莫哈 奇大败查理五世的帝国军队。1529年土军出现在维也纳城外。在海上,法国、土耳其和 热那亚的舰队于1528年对西班牙舰队及那不勒斯和西西里采取了联合行动,迫使查理五 世不得不全力关注地中海。查理五世于1535年夺取突尼斯后,法国和土耳其的同盟关系 出现重大变化。法国大使代表法王同苏丹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含有“特惠条例”的商务 条约,规定法土两国商人彼此享有对方国的国民待遇。[4](P121,122)一些历史学家认 为,1536年条约肯定包含着秘密的军事条款,因为就在条约签订后不久,法国与土耳其 的舰队就在地中海采取了联合行动。[9](P325)1537年,土耳其舰队停靠马赛;1538年 法土舰队进攻威尼斯,同年,普雷维沙海战后,奥斯曼帝国开始享有地中海的海上优势 ,查理五世受到遏制。1542年,法土两国又一次采取海上联合行动,进攻那不勒斯、西 西里和尼斯。在行动过程中,土耳其舰队停靠土伦港,并设立了海军前线指挥所,以至 当时该港被称为“君士坦丁堡第二”[4](P127)。亨利二世继承王位后,继续执行其父 佛朗西斯一世的政策,仍保持与土耳其的同盟关系,同时在欧洲大陆和地中海打击哈布 斯堡。因此,法土同盟的重要意义在于:法国把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引入欧洲国际关系, 将整个欧洲大陆的敌人引入欧洲大陆的权力政治之中,迫使哈布斯堡陷于两线作战的窘 境,从而最终得以在欧洲恢复并维持着一种政治均势,维护了法国以及其他正在兴起的 、反抗查理五世霸权企图的国家的独立和自由。[5](P32,40)

其次,法国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支持反对皇帝扩大权力的德意志新教诸侯。这是佛朗西斯一世所确立的反哈布斯堡外交政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教诸侯来说,皇帝和天 主教诸侯的势力若得到加强,它们传统的自由、权利甚至生存都会受到致命的威胁。因 此,当皇帝于1520-1521年连续三次颁布敕令禁止传播新教后,帝国内部的反抗就不仅 仅是宗教的,而且是政治的了。于是,法国开始利用德意志内部的宗教和政治斗争来打 击查理五世。1526年,新教诸侯国黑森、萨克森、普鲁士、吕恩堡以及一些信奉新教的 特权城市组成托高同盟,法国则与教皇国、威尼斯、佛罗伦萨等组成反哈布斯堡的考格 奈克同盟,使查理五世感受到来自南北两个方面的威胁。[7](P340,343)考格奈克同盟 和托高同盟的组成标志着在欧洲形成了分别以法国和哈布斯堡为中心的两大阵营,法国 也由此形成了其在欧洲的外交同盟体系,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东方体系,包括土耳其、 波兰和特兰西瓦尼亚;中欧体系,包括瑞士和德意志新教诸侯国;南方体系,包括威尼 斯、教皇国和亲法国的其他意大利城邦国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欧洲自1526年起就 已自觉地感受并实践着均势的原则和政策,当欧洲的权力天平向哈布斯堡倾斜时,欧洲 其他国家就组成同盟来反对它。此外,法国还争取英国加入反对查理五世的同盟体系。 1531年,托高同盟扩大成施马尔卡尔登同盟,各成员国宣布在受到皇帝攻击时给予最快 的和最充分的援助。1537年,该同盟进一步扩大,佛朗西斯一世不仅在政治上予以支持 ,还开始向新教诸侯提供津贴。查理五世于1547年重创新教同盟后,法国国王亨利二世 开始联合英国等欧洲新教国家,不仅通过金钱资助,而且派遣军队同德意志诸侯一同作 战。[8](P185-187)

由于法国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查理五世四面受敌:在东方,是土耳其;在西方,是法 国;在地中海,是法国和土耳其的双重威胁;在德意志,是新教诸侯国。可以说,他刚 刚同一个敌人斗完,马上就必须转过去对付另一个敌人,开辟新的战场。今天刚同法国 讲和,明天又要去和土耳其打仗;地中海和意大利停战后,又要背过身去应付帝国内部 的反抗。到16世纪四五十年代,法国与哈布斯堡的争夺浓缩成德意志内部的宗教战争, 而正是在这里,查理五世遭到了最大的失败。1547年,他在击败新教诸侯后,决定在帝 国内部推行一系列加强帝国议会和哈布斯堡王室权力的决定。“他认为,不需要太久, 他就会使德意志的全体诸侯彻底臣服在他的政权之下。”[9](P320)然而,查理五世的 每一次胜利不仅不会结束战争,反而会使战场进一步扩大,因为不仅新教诸侯害怕他就 此统一德国,而且法国等欧洲国家不允许他进一步增强哈布斯堡的权势。德意志新教诸 侯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他们与法国的合作也就越来越紧密。不仅如此,教皇和天主 教诸侯也起来反对查理五世。1555年,新教诸侯终于迫使查理五世签订《奥格斯堡宗教 和约》,它赋予新教徒的路德教派以合法地位,并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即德意 志诸侯有权选择宗教信仰,臣民则信仰其国君的宗教。《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标志着查 理五世的帝国梦想最终破灭,德意志不是统一了,而是进一步分裂了;天主教会不仅没 有能在帝国一统天下,反而因新教的崛起而缩减了势力范围。1556年,查理五世决定逊 位,并将哈布斯堡帝国一分为二:西班牙、佛朗什—孔泰、尼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 海外殖民地由他的儿子腓力二世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及哈布斯堡的其他领地则传给他的 弟弟费迪南。

在反对查理五世称霸欧洲的过程中,法国始终是最主要也是最持久的力量,其中法国 国王佛朗西斯一世的决心和行动最为显著。亨利二世继承并发展了佛朗西斯一世的政策 ,逐渐把保卫法国安全的重点放在东部边界上。1552年,法军进入洛林地区,并占领了 梅兹、图尔和凡尔登三个主教区,从而使法国边境向东大大推进,使巴黎得到了更大的 地理防御纵深,并由此改变了法国此前半个世纪内将战争和外交重点集中于意大利的做 法。[2](P42-43)《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签订后,法国仍然继续推行同哈布斯堡西班牙 进行战争的政策,以尽量消除后者在南、东、北三个方面对法国安全的威胁。1559年, 两国终于在《卡托—康布雷西和约》中罢兵言和,法国的安全与独立得到保障,法西两 大欧洲强国之间确立了一种大体上的均势。

如果说欧洲在1519年处于哈布斯堡西班牙的霸权之下的话,那么1559年《卡托—康布 雷西和约》则标志着欧洲回复到一种主要大国之间的均势状态。和约是历史上第一个由 西、英、法等大国共同签订的国际条约,它标志着查理五世的哈布斯堡霸权企图因其他 大国的反对而流产,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以均势为基础的欧洲国家体系开始显露其雏 形。[10](P151-152)和约所确定的领土现状维持了近一个世纪之久,从这个意义上说, 约束意大利战争的《卡托—康布雷西和约》是16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意大利战争最直接的后果,是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在此后三百多年里,意大 利城邦国家中的大多数成为欧洲大国的附庸,少数虽保持独立,但不过是徒有虚名。尽 管一些个别的意大利城邦国家如威尼斯仍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一个独立的 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不复存在了。[11](P85)由于欧洲大国对意大利事务的干涉,意大 利城邦国家体系汇入了正在形成中的规模更大的欧洲国家体系。

意大利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在于它为正在兴起的欧洲近代民族国家提供 了一个竞技场,促使它们间逐渐形成了一个多边交往网络,此即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 成。

首先,查理五世的欧洲霸权计划失败了,正在兴起的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如法国、英国 等国的主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查理五世的七零八落的帝国所面临的是法国这样的领 土和政治基本统一的民族国家与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国家的社会各组成部分已围绕经济 、政治和民族利益而基本团结起来,初步形成了民族意识,反对外来威胁,并在此过程 中进一步增强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德意志新教诸侯反对皇帝的斗争已 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感情,这种民族感情与法、英等国的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互相影响 ,促使欧洲国家独立和主权地位的逐渐增强,推动欧洲国家间关系进一步朝着多极化方 向发展,而不再是走向统一或帝国的方向,西欧大国间开始形成一种政治均势。[12](P 226)法国等欧洲国家和新教诸侯意识到,欧洲大陆不能是一个只有一个大国居于主宰地 位的政治结构,虽然佛朗西斯一世及其同时代的君主并没有在理论上阐述均势的原则, 在但却在反对查理五世的战争中大力推行并实践着这种政策,这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 深远的。欧洲国家在意大利战争期间和战后所展开的外交折冲表明,欧洲国家已日益从 本国立场出发考虑对外关系,均势以及在其基础上的结盟外交成为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一大重要手段。

其次,战争推广了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那种常设外交代表制度,从而开始将欧洲各 国纳入一种多边国际政治结构。随着意大利战争的展开,欧洲各国间逐渐采纳意大利城 邦国家体系的常设外交代表制度,意大利城邦与欧洲国家之间、欧洲主要国家之间通过 常驻外交代表进行经常性联系的做法普遍化了。到战争的第二年,威尼斯向欧洲大国全 都派遣了大使,佛罗伦萨在法国和西班牙有它的常驻代表,连一向惟我独尊的教皇国也 先后向奥地利、西班牙、法国和威尼斯派遣了大使。就欧洲主要国家而言,1495年《威 尼斯条约》后,西班牙率先扩大外交机构,相继向威尼斯、米兰、英国、奥地利派遣了 常驻大使;奥地利先后在罗马、威尼斯、米兰、马德里、伦敦有了常驻代表;法国向教 皇国、威尼斯和米兰派遣了大使,它对其他国家兴趣不大,如英王亨利八世(Henry Ⅷ ,1509-1547)曾在1514年建议英法互换大使,但直到1518年法王佛朗西斯一世才予同意 ,因为此时的法国需要借助英国来抗衡西班牙和奥地利;[1](P137-138)英国从1505年 起先后向奥地利、佛罗伦萨、米兰、尼德兰、法国和教皇国派遣了常驻大使。欧洲各国 互派常驻外交代表,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与联系,加深了相互了解,促成了许多谈判, 缩短了一些战争的过程,促使其相互关系开始成为一种多边的国际政治联系。

再次,意大利战争所展现的政治和外交表明,欧洲政治经济中心正日渐由地中海向大 西洋沿岸转移着,欧洲国家逐渐在近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战争的 持续、蔓延和展开,欧洲其他主要国家英国、瑞士、德意志诸侯国、土耳其等相继卷入 ,交战场所从意大利半岛向着欧洲大陆扩展并转移,逐渐卷入了大西洋沿岸的英吉利海 峡与莱茵河流域、中欧地区的多瑙河流域以及地中海东部和北非沿岸等广大地区,意大 利战争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大战。大西洋沿岸各国愈益成为欧洲外交舞台的主角 ,决定意大利战争进程及其后的欧洲政治平衡的,不再是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城邦国家 和土耳其以及中欧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诸侯国,而主要是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 、法国和英国。这说明,到战争结束之时,西欧已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另一 方面,随着航海技术的出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削弱,西欧各国在 商业和贸易领域的优势地位逐步确立,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史家所说的世 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也在向北大西洋沿岸的尼德兰地 区和英国转移着。[12](第二、五章);[13](ch.2)因此,意大利战争还在客观上促成了 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转移,从而为建立以西欧为中心的欧洲国家体系准备 了一个多边经济交往框架。

总之,意大利战争促成了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尽管在意大利战争结束后,查理 五世在西班牙的继承人腓力二世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的统治者们,违背国际关系多元化发 展的历史潮流,再次企图建立欧洲大陆霸权,然而,欧洲各国作出共同安排建立欧洲国 家体系,以维护彼此独立和安全,保持欧洲的整体稳定和秩序,已成为一项迫切而普遍 的要求。腓力二世的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的奥地利只能推迟而不能阻挡欧洲国家体系的最 终建立。

标签:;  ;  ;  ;  ;  ;  ;  ;  ;  

意大利战争与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_德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