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_生态危机论文

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_生态危机论文

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1-0008-04

面对全球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兴起了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为主题的群众性社会运动,并很快形成了一股以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倡导建立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社会为核心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经过80年代的发展,到90年代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流派。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

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趋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它对当代资本主义采取了彻底批判的态度。它的生态批判理论不仅是其全部理论的核心和立足点,而且也是其理论最为闪光之处。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长期以来,西方生态主义者总是把全球性生态危机归因于科学技术和工业化,过分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片面地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把工业制度作为批判的直接对象,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并未触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而生态社会主义则认为,现代环境问题绝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观念落后或工业主义造成的,关键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因而,生态社会主义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以私有制为基础并且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这决定了资本家对自然采取敌视的态度,将自然看做是掠夺并获取利润的对象,从而必然导致破坏自然和环境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高兹指出:“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首要关注的并不是如何使劳动变得更加愉快,使生产与自然相平衡以及人的生活相协调,或者确保它的产品仅仅服务于公共所选择的目标,它首要关注的是花最少的成本而生产出最大的交换价值”[1]。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为了确保利润最大化,一方面资本家不断最大限度地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使用。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会不断吞噬它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另一方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本来因生产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是应计入生产成本的,但没有一个资本家愿意这样做,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这部分成本推向企业外部,或者转嫁给社会,将废气排入大气层,让废水流入江河;或者转嫁给子孙后代,让后代去支付这笔费用。虽然在引起民众公愤和社会舆论严厉谴责的情况下,某些资本家也会投资治理污染,但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利润持续增长;二是治理环境能提高企业利润。生态社会主义强调,在市场法规支配下,资本家不可能牺牲企业利润去保护环境。即便是治理环境的行为,归根到底也要服从于追求利润的目的。对于资本家来说,只要有利可图,有钱可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都无关紧要。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佩珀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而不考虑后果,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趋势。外在化的成本被转移给后代去支付了”[2]。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认为在过去几百年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对大自然的统治与掠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超过了人类以往几千年、上万年对自然的破坏。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蕴含的生态矛盾是无法克服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拯救人类生存环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创建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苏联东欧模式的社会主义,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异化消费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生态社会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阿格尔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异化消费”的产物。所谓“异化消费”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为了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3]。生态社会主义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高度协调和集中化的生产过程使人感到缺乏自我表现和自由劳动的意义,于是就逃避到以广告为中心的商品消费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在消费中去实现自我价值,以补偿和抚慰依附于强大的经济体系、单调乏味而又非创造性的劳动所带来的痛苦。这就产生了“消费异化”。生态社会主义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消费异化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资产阶级为了满足某种特殊的社会利益,通过文化工业的先进手段,控制社会的消费,铺天盖地的商品广告,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被强加的需要或虚假的需要,从而推动了“过度生产”。它表现为以追求利润为动机,推动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为延缓经济危机而力图歪曲满足需要的本质,诱导人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把追求消费当作真正的满足,从而导致“过度消费”。它表现为人们往往根据消费的多少来作为衡量自己幸福程度的标准,其结果是人们在商品广告的全面操纵下疯狂地追求高消费,成为被物质欲望所控制的奴隶。这种“异化消费”又反过来刺激“异化劳动”,这样就形成了从工业无限生产到“异化消费”,从“异化消费”再到无限增长的恶性循环。在这一循环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被大量浪费,污染物被大量排放,最终超过了自然界所能负荷的程度,从而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生态危机。

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资本主义倡导以消费为荣,诱导人们贪得无厌地追求高消费和物质享受,就要不断地开发自然,毁灭性地使用自然资源,这实质上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使自然屈从于商业组织,为资本主义剥削服务。据此他们得出结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异化消费的产物。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消除异化消费,进行人的需求革命。

3.生态殖民主义是生态犯罪。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但造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本国的生态危机,也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驱动资本家不断地扩大市场范围,进行全球化的资源配置。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掠夺”,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危机,从而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生态社会主义深刻揭露了生态殖民主义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掠夺行径。认为生态殖民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掠夺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的掠夺。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利用其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有限的、稀缺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和使用,并将一些有害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和高消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原料库和垃圾场,直接掠夺那里的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源。生态社会主义指出,如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发达”的基础上一样,今天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同样是建立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被污染的基础之上的。佩珀在谴责生态殖民主义时指出:“环境的质量与一个社会物质财富的丰裕或缺乏是紧密相关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掠夺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环境,使之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2]95。二是间接的掠夺。发达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制定各种经济、政治、社会政策,对农民施加“结构性暴力”,迫使农村大量公有土地被私有化并被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民为了在所剩不多的土地上求生存,不得不过度耕作,导致土地贫瘠甚至沙化。同时,在市场开放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受到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巨大挑战,迫使发展中国家为降低农产品成本而对有限的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间接生态掠夺,造成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资源急剧恶化与衰竭。生态社会主义严厉谴责了发达国家的生态殖民主义行为。此外,佩珀还认为,生态殖民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生态掠夺是一种新的“生态犯罪”,同十六、十七世纪的贩卖黑奴、十八、十九世纪对落后国家的商品输出那样,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资本主义唯利是图、不计后果的本性在新的世界形势下的反映。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强调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坚决反对并消除生态殖民主义,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符合生态要求的“非剥夺”的社会,才能真正拯救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把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揭露了全球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强烈谴责了资本主义制度给人类带来的生态灾难。虽然生态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却切中时弊,从生态视角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寻求生态危机的社会主义解决途径,其生态批判理论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

1.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增添了新维度。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尚不发达,社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很有限,因而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严重,生态环境对工业生产的制约作用也不明显。虽然马克思敏锐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人与自然的矛盾,但由于资本主义早期的生态矛盾还处在潜伏状态,并没有凸显出来而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社会问题,因此,马克思将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还是主要放在生产领域,其剩余价值理论揭露出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充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人与社会的矛盾。此外,他还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生态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在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困境,以新的资本主义批判视角——生态视角,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全球性的生态失衡,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深蒂固并无法解决的生态矛盾,谴责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社会主义不仅从生产领域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严厉的生态批判,而且还把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重点转移到消费领域,认为资本家控制社会消费,误导人们把追求高消费当作真正的幸福,因此造成的“异化消费”不仅“盘剥自然”,浪费自然的生命,而且摧残人的精神,把人变成商品的奴隶、科技的附属品,使人在无休止的消费追求中成为“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物化的人,扼杀了人的个性和自由全面发展。资本主义对消费的操纵成为控制人和社会,延缓经济危机的新手段。应该承认,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扩充了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维度与视角,加深了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和弊端的认识。

2.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国际支持。1989-1991年,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相继垮台,作为一种实践的社会主义运动随之陷入低潮。在这样的形势下,生态社会主义从寻找全球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入手,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生态矛盾,严厉谴责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才是造成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拯救人类的生存环境。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明,资本主义无法完成它整体的、永续的发展,必须进行一场全面的社会改造,创造新型的社会制度模式。这种新型模式就是生态社会主义所憧憬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苏联东欧的演变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灭亡,而只是宣告了某种特殊形式的社会主义形态的终结。因而生态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的追求,而是把社会主义同生态问题联系起来,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正当西方资产阶级利用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而为资本主义高唱赞歌之际,生态社会主义却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展开猛烈的批判,并仍然坚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无疑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国际支持。

3.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启迪。生态社会主义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费异化以及生态殖民主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呼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这对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克服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弊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资本主义发展不仅牺牲了生态环境,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对立,而且忽视了人的价值和意义,使人成为物质主义的奴隶。这也警示我们:必须转变对发展本质的认识,真正的发展绝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我们必须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做是包括经济增长、自然生态协调、人的全面发展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的全面发展等各方面有机协调起来。始终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宗旨,紧密围绕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搞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其次,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人口又多,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表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不仅达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毫不动摇地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生态经济付诸实践,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这既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再次,促进社会消费生态化。生态社会主义把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看做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它对资本主义过度消费的批判提醒我们:任何社会消费都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社会消费的增长超过了生态环境可能提供的资源数量和承受垃圾的容量,必然导致生态失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我们一定要合理、科学地组织社会消费,对消费过程进行必要的规范、限制和协调,使人们的消费活动与资源的供应能力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以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明、健康消费方式的同时,引导人们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使人们懂得适度的消费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必要条件,高消费并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从而自觉抵制以消费为荣、相互攀比的风气,防止人们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潭,使我国社会消费走上生态化的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条件。第四,警惕发达国家的生态转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深受生态殖民主义的危害,国家的环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据资料显示,“1991年,外商在中国投资建立的企业共11515家,属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企业高达3353家,占总数的29%”[4]227。更为严重的是,“仅1995年6月至8月,中国海关就查处各种洋垃圾事件九起”[4]228。长此以往,必定会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国必须对生态殖民主义采取高度警惕的态度,不能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使生态殖民主义有机可乘。当务之急是要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管理制度,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环境法治意识,坚决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转嫁,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捍卫国家的环境主权。

标签:;  ;  ;  ;  ;  ;  ;  ;  ;  ;  ;  ;  ;  ;  

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_生态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