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体化与政党政治_政治论文

欧洲一体化与政党政治_政治论文

欧洲一体化与政党政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洲论文,政党论文,化与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后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纵览所见,多国际关系分析,少国内政治经济透视;多宏观和大势把握,少微观考察和小处着眼;多定性描述,少定量佐证。以笔者一孔之见,从政党政治的角度入手,采用系统科学方法对欧洲一体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不失为可供尝试的选择,限于篇幅,本文仅就欧洲一体化与政党政治的关系做一粗线条的勾勒。

战后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演变和最终成型具有相当的同步性和关联性,欧洲一体化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趋于完善和定型的外部环境。欧洲一体化作为战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典型代表,对西欧主要国家政党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了一些国家政党分化组合定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党和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也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及其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但是,政党制度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党产生于近代(英、美等国),成熟于现代,至今仍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纵观政党的产生发展历史,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政党的建立,大体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19 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这一时期,德国、法国、意大利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第二次是在20世纪的前40年。在这一时期除了原有的政党处于发展、完善和变化之中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独成体系和法西斯政党的建立和泛滥。与此同时,政党已出现全球化特征。第三次浪潮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一时期,西方各国的政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英、美等国的政党,由于形成时间较早,相对比较稳定,大的格局没有变化;相比之下,大多数西方国家,尤其是德、日法西斯战败国以及战争期间被占领的法国,出现了政党创建、恢复和重新组合的高潮。经过前后20年的动荡、分化和组合,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些国家的政党格局才逐步稳定下来,形成当今政党格局的基本框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政党建立的第三阶段恰恰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奠基时期。这不能不对正处于演变过程中的西欧主要政党产生影响。以作为欧洲一体化主要推动力的德国政党为例,欧洲一体化与德国政党制度的演变形成相互影响和彼此关联的互动关系。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现存的德国政党制度是二战以后在欧洲一体化的环境中形成的。各政党在斗争过程中自然形成以社民党为一方和以基民盟—基社盟为另一方的左右两大阵营。战后欧洲一体化之所以能顺利启动,是与基民盟—基社盟积极推动分不开的,该党在政治上提出了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政策,实施以“社会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国内政策和以“西方一体化”为核心的外交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推进欧洲一体化使德国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并实现经济复兴。正是由于该党将欧洲一体化作为战后德国和欧洲发展的战略问题,才将一些持相似观点的其他政党集结在自己的旗帜之下,并成为右翼阵线的集大成者;相比之下,以舒马赫为领袖的社民党对西方一体化不以为然,态度消极,提出了既不投入苏联怀抱又不愿与西方结盟的中间路线,因此成为团结广大“中左”社会势力的一面旗帜。从一定意义上说,欧洲一体化是德国几个主要政党在战后初期面临的主要选择,它使德国各政党逐步以此为据实现集中化,欧洲联合的目标和方式以及德国与欧洲的关系遂成为其分化组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1949年进入第一届联邦议院的有11个政党,1953年进入第二届联邦议院的有6个政党,1957 年进入第三届联邦议院的政党减少到4个,1961年又进一步减少到3个政党。之后,由于阿登纳外交政策的失利(指1957年11月开始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和1961年8月的“柏林墙”事件), 基民盟—基社盟在1957年达到政治顶峰后开始由盛转衰,社民党则开始由衰转盛,自民党开始则从基民盟—基社盟一边倒向社民党一边。到1966年12月成立了基民盟—基社盟与社民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这表明经过17年的反复较量,基民盟—基社盟终于承认了社民党的平等政治地位和执政能力,确立了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二元体制。1969年10月,经过总统选举和联邦议院选举,以及与自民党讨价还价,终于组成了以社民党为主与自民党联合的政府。这次的执政联盟经历了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议会立法期,直至1982年10月,连续执政达13年之久。社民党—自民党执政联盟的建立,标志着联邦德国以社民党和基民盟—基社盟轮流执政,自民党形成牵制为特点的二元制的政党体制的基本形成。从联邦德国政党体制的演变的情况来看,欧洲一体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不只是德国的政党,战后其他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政党体制也是在欧洲一体化这个大的背景中演变的,研究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应当是不无裨益的。

欧洲一体化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不仅表现在欧洲一体化作为背景对西欧国家政党制度的塑造上,同时还表现在各政党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现实影响上。这与政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有关。

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在形式上虽然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国家组织,许多国家的宪法甚至对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未作过具体规定。但实际上,统治阶级正是通过其政党执政来控制整个国家的政权结构和全国的政治生活,通过政党来制定国家的对内外政策。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起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政党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至少取决于两点,一是看它处于什么样的国家体制和政党制度中;一是看它是执政,还是在野。例如,德国是一个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即为执政党,而执政党的领袖通常出任政府首脑并组成内阁。也就是说,政党对国家利益的确定过程和利益的实现过程的控制是一致和统一的。在这种体制下,执政党几乎可以不受阻碍地将本党的意志直接上升为国家意志并通过担任政府首脑或议员的党员直接把本党的纲领转化为国家政策。尽管在野党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影响政府的政治决策,但毕竟不能起主导作用。在德国的民主制中,没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决定是不经过政党讨论、由政党起草并最后由政党采用的。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这个政党的对内对外政策和基本纲领对于把握一个国家的政局和政策走向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要研究德国与欧洲一体化的关系,不研究各个政党尤其是执政党关于欧洲一体化的政策主张和分歧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深入。英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即便是法国这种国家体制有点特殊的国家,政策的政党色彩仍然是相当浓厚的。作为法国主要执政党的保卫共和联盟和社会党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上就出现了明显的分歧。戴高乐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奠基人,也是保卫共和联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欧洲问题上,戴高乐的观点是相当独特和有代表性的。在他看来,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世界第三种势力”,“在必要时,使欧洲成为苏联和盎格鲁—撒克逊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从1940年开始,戴高乐将军及其领导的党就致力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1958年最后形成以法德合作推动欧洲联合的明确方针。戴高乐搞欧洲联合的目的,是谋求法国的大国地位,在任何欧洲国家联合体中,法国都应居于领导地位,由此出发,他坚持只能搞主权国家间的联合,走国家联盟和欧洲邦联的道路,坚决反对搞联邦式的“超国家的欧洲”。所以当酝酿成立煤钢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时,他都进行过激烈的反对。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后,虽然接受了共同体成立的既成事实,但他决意按照自己的思想改造欧共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65年下半年他制造的著名的“空椅子危机”,迫使欧共体各国达成所谓“卢森堡妥协”,全体一致表决制代替多数表决制成为以后共同体议事决策的通常原则,从而从根本上削弱了欧共体超国家性质。但法国社会党的主张与戴高乐的政策有所不同。尤其是1981年社会党领导人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法国在欧洲政策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明显的“联邦主义”的倾向。密特朗在1985年卢森堡首脑会议期间提出了一系列更新欧共体的主张,一是在欧共体内实行多数表决制;二是积极主张欧共体经济货币政策一体化;三是倡议建设欧洲政治联盟,实际上就是“欧洲联邦”,要求加强欧共体理事会的作用,扩大欧洲议会的权限,全面扩大和深化欧共体各机构职能,从而增强欧共体各组织机构的权限和突出欧共体的超国家性质。所有这些显然与戴高乐有关欧洲建设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以上说的是执政党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说要忽视对反对党或在野党各项政策的研究,相反,我们应给于必要的关注。首先,在西方的政治体制中,所谓执政和在野的区分是相对的,长期执政、一朝下野在西方政坛上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一般来说,一个执政党的政策是其在野时政策的继续,起码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其实,这是由反对党在西方国家政策体制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在西方国家,反对党是享有一定权利的政治实体,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宪法和法律的保障,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制约和平衡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一般说来,反对党形成的模式不同,他们在政治体制中法律地位和作用也各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处于内阁制下的反对党的影响较之总统制下的更为明显,更有必要认真加以研究。在这方面英国的反对党模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英国的反对党被社会舆论看做是与政府享有相同法律权利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机构,其活动建立在两党制的基础之上,工党与保守党的竞争相当激烈和尖锐。反对党的基本作用是对政府的方针政策提出有理有据的、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或提出替代性的行动计划。为此,反对党通常组成影子内阁,一旦执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败北,或议会下院对政府投不信任票,那么影子内阁成员就要出任相应机构的领导职务,执行在野时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对整个国家的政策走向产生根本性影响。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其他西欧国家,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的界线虽没有英国那么明显,但反对党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其政策主张反映了国内部分选民的倾向,执政党不能加以忽视。在国家政治实践中,常常发生一些事件,这些事件的产生仅仅用国家利益是很难解释得清的,必须借助于对政党利益的考察,政党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政党对政党利益的关注要超过对国家利益的关注。

欧洲一体化与政党政治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欧洲一体化对战后西欧国家政党体制演变和政党自身发展变化的影响上,也不仅体现在各政党不尽相同的欧洲政策对欧洲未来的塑造上,而且欧洲一体化本身也深深地打上了政党政治的烙印,这在欧洲议会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欧洲联盟(前称欧洲共同体或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组织体制是相当独特的。它既不同于历来的传统的国际组织,也有别于政治学中通常所说的联邦制或邦联制。它是成员国中各种欧洲联合思想概念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产物,是国家体制和国际体制错综复杂的结合,从政治上讲,它是主权国家的联合体,但是它的超国家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从一开始就拥有一套类似国家政权机构的三权分立的组织体制,能够行使其授权范围内的一切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的权限。正是通过这套组织体系,欧洲一体化进程才不断地得以深化,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这套组织体制中,有执行决策职能的欧洲理事会和部长理事会,有对欧盟(共同体)事务负有实际责任的独立于各成员国的主要机构——欧洲委员会,有对委员会和理事会的工作实行监督并起咨询作用的欧洲议会,还有作为欧盟司法仲裁机构的欧洲法院等。其中,欧洲会议带有显著的政党政治色彩。

西方近代政党产生于议会,议会是西方政党的摇篮,议会是政党政治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各国公民普选产生的跨国代表机构的欧洲议会也不例外。欧洲议会是最早建立的欧共体机构之一,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欧洲议会也逐渐从缺乏权力的所谓民主机构发展成为欧盟主要权力机构中的一个,并成为欧洲联合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与来自各国政党的议会议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欧洲议会的议员最初是由各国议会推举的,直到1979年才实现了议员的直接选举。欧洲议会的政党色彩体现在,一是每个议员来自成员国的各个党派,这些议员在议会内部组成了各个不同的党团,跨国党团成为议会的一级决策组织,成为议会的主要活动单位,打破了国际代表机构以国家代表团为基本活动单位的惯例;二是每5 年一次的欧洲议会换届选举即通常所说的欧洲选举,选举结果成为检阅欧洲各政党力量的重要标志。

跨国党团这一级组织不是根据欧共体条约的任何条款建立起来的,而是多党合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1952年底,为了影响共同大会的决策,意识形态相同或相近的党派开始打破国界形成自己的政治团体。共同大会因势利导,于1953年6月制定了《共同大会程序条例》, 对建立跨国党团作出具体规定。之后不久,在共同大会内部就成立了基督教民主党团、社会党党团和自由党及其联盟党团三个党团。1987年的《欧洲议会程序条例》又对党团的组成作了一些新的规定。欧洲议会现有9 个党团,分别是欧洲社会主义者党团、欧洲人民党党团、欧洲自由民主改良党党团、欧洲民主联盟党团、欧洲议会绿党党团、欧洲联合左翼联盟党团、欧洲力量党党团、欧洲激进联盟党团、民族欧洲党团。在欧洲联合问题上,这些党团的看法不尽一致,有的还相左。一般来说基督教民主党团、自由党及其联盟党表现得十分积极,而社会党党团由于受到政治倾向的影响开始时对联合持保留态度,后来改变了看法,和前两个党团一起成为欧洲议会中支持欧洲联合和深化的三大主要党团。欧洲激进联盟党团在联合方面显示出更强的较为激进的联邦倾向;而民族欧洲党团则对欧洲一体化持激烈的反对态度,这两个党团都是以推进或反对欧洲联合为目的的而专门建立的党团,比较引人注目。总之,这些党团围绕欧洲联合问题存在这样那样的斗争,随着欧洲议会权力的扩大,这种斗争会变得益发激烈。不过,议会内部主张欧洲联合的党团或党派目前仍然占了多数,欧洲议会作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原动力机构这一点暂不会改变。党团是议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层次,议会人事安排方面,在各机构和在议会最高决策机关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党团目前在议会组织方面占主导地位,在推动联合方面起了某些主导作用,但在不少具体政策领域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各国党派。无论怎样,政党因素在欧洲议会的决策中明显增强,党团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使其越来越成为议会政治活动的主导,它打破了党派的国家界限,激发了联合意识和内部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超国家因素的增长,使议会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欧洲议会的选举可以看出欧洲一体化与政党政治的关系。欧洲选举是欧洲议会经过长达27年的努力争取到的一项重要权力,是获得民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也是议会进一步获得其他一系列权力,从而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基本前提和基础。随着欧洲议会权力的增加,欧洲选举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党的重视。由此,欧洲选举历来被视为欧洲政治(联盟政治和成员国政治)的“晴雨表”,也是各政党力量的一次大检阅。就后者而言,一般地说,成员国各党派对欧洲选举是非常重视的,在选举中为获得议席所进行的角逐通常十分激烈。这些竞争表明,成员国中支持和反对欧洲联合的党派无不希望通过增加自己在欧洲议会中的席位对欧洲未来的发展方向施加强有力的影响。此外,欧洲选举结果不仅可以告诉我们在欧洲议会中支持和反对欧洲联合的党派和党团所占的比例的变化,进而把握欧洲联合的可能发展趋势,而且还可以从中看出各政党在国内的地位和处境。在1994年的欧洲选举中,长期执政的党派失分较多,而大成员国的长期执政党失分最多。其中失分最多的是在英国连续执政多年的保守党。它仅获得18 席, 比上届减少了14席,得票率为27.8%,比上届的欧洲选举减少了6.3%。相反, 工党共获得44.2%的选票和62席,比上届净增16席,这个结果和保守党近几年形成的颓势是一脉相承的。其他如西班牙的工人社会党、法国社会党和意大利的天主教民主党在这次选举中均受挫,只有德国的基督教民主党和基督教社会党联盟在选举中获胜。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选举中右翼党派得分增加。这些结果的出现均与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有关,欧洲选举由之成为观察成员国政局发展动向,尤其政党地位的一个窗口。

标签:;  ;  ;  ;  ;  ;  ;  

欧洲一体化与政党政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