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丹霞地貌成因论文_周曦曦

简述中国丹霞地貌成因论文_周曦曦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肇庆 526100

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的概念以来,中国学者经历了初创、成型、发展直到成熟的四个阶段的研究,作为一个地貌学新领域的丹霞地貌研究已经日趋成熟。本文简要介绍了丹霞地貌的各个研究阶段并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地貌成因。

关键词:丹霞地貌;空间格局;旅游资源

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岩石、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天然森林广泛覆盖。典型景观可以用丹山、碧水、绿树、自云几个词概括。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丹霞地貌约有780多处,分布广泛共有九个省的十几家风景名胜区提出加入丹霞地貌捆绑申遗行列,最终入选的六个提名地是中国贬热带湿润区丹霞地貌的最佳代表。丹霞地貌是一种具有很高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现代地质地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考察研究,丹霞是一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特殊自然地理现象和红层地貌类型。

1.研究阶段

1.1 初创阶段(本世纪20年代——建国前)

丹霞地貌的创始阶段可以追述到20世纪20年代,冯景兰、朱翙声等人在1928年考察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破产时,曾命名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为“丹霞层“,1939年,陈国达、刘辉泗在《江西水流域地质》一文中(1937年冬投稿,,黄进注)正式应用了“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学学术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随后陈国达、冯景兰等人继续就华南的丹霞地貌研究。这一阶段是丹霞地貌的初创阶段,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期。此阶段,一些学者对红层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发育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论述。研究的范围主要在中国东南部。论证并界定了华南地区的丹霞层层位,开始了作为一种特殊地貌类型的学术研究。

1.2 成型阶段(建国后----70 年代末)

1954年以前,在中国,称地貌学为地形学,所以当时的丹霞地形就是今日的丹霞地貌。1954年,中国把地形学改称地貌学,因此丹霞地形也顺理成章的改称丹霞地貌。

1.3 发展阶段(80 年代——20世纪)

该阶段以黄进深入剖析丹霞地貌坡面发育机制开始,在考察了粤、湘、赣、闽等华南丹霞地貌以后,1981年在山西大同召开的一次构造地貌会议上,黄进在小组及大会上宣读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一文,并放映了一组质量较高的丹霞地貌彩色幻灯片,给了会代表较深的印象,因参加这次会议的科研部门及高等院校的代表较多,才使中国基本同意使用“丹霞地貌”这一学术名词。

1.4 成熟阶段(2004至今)

200年2月13日,丹霞山正式比准为世界首批地质公园成功。这是对包括冯景兰、陈国达、曾昭璇、黄进、彭华、刘尚仁等一大批学者们积累数十年研究成果的肯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丹霞山正在代表了一种特殊而独立的地貌类型,一步步走向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中国丹霞地貌不同分布区的景观成因

2.1 东南区丹霞地貌成因

本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东南地区山地的常年溪流众多,中小江河及溪流成为本区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动力。流水下切侵蚀,两岸岩体的崩塌倾覆,地面平均坡度小,溪流比降亦小,使本区的丹霞地貌呈现出险峻的景象。但由于本区山地抬升速度较慢,故在流水的相对稳定作用下易形成溪流贯穿的巷谷、蜿蜒曲折的峡谷、天生桥、一线天丹霞地貌形态,而河流下蚀所形成的赤壁丹崖规模相对较小,缺少大瀑布与多级瀑布。

另外,东南区还发育很多海岸丹霞,在外动力作用上较其他两区具有潮汐等海蚀作用,广东珠江口虎门的大虎山、小虎山;大鹏湾的深圳秤头角;惠阳的大亚湾澳头;浙江象山红岩等都是典型的海岸丹霞地貌,为该区特有的丹霞地貌类型。

2.2 西南区丹霞地貌成因

西南区丹霞地貌主要位于云贵高原、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马蹄状过渡带上,地跨四川、贵州、重庆等省(市)。以西起马边,东抵綦江,北至荣县,南达古蔺以北,西以赤水一带为中心的地区最为密集,呈一东西向而两端略向北弯曲的区域。本区森林覆盖率高,基岩裂隙中的水流能常年补给,使瀑布有稳定的水源,并且水量充足,所以易形成大型瀑布。尽管流水作用在东南区与西南区均表现强烈,丹霞地貌有着相似的特征,如峡谷、巷谷、峭壁、玦形围谷均比较发育。但西南区地壳抬升速度相对较快,因此内动力作用较东南区强,河溪比降更大,裂点更多,流水下蚀作用更强,崩塌更剧烈,故峡谷两侧多形成高大的丹崖峭壁,且急流、大型瀑布及多级瀑布群众多。而较少巨大的天生桥、一线天和蜿蜒曲折的溪流景观。

2.3 西北区丹霞地貌成因

西北区内气候分异明显,小气候现象突出,丹霞地貌在不同的气候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兰州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不充分的淋洗过程和钙质的堆积是形成类丹霞地貌的重要原因。在湿润的西南区和东南区这种地貌很难形成。此外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西北地区丹霞崖面没有像南方丹霞山体因附着很多的地衣、苔藓等植物而呈黑红相错的斑斓色彩,而是附被第四纪黄土,多呈枯黄色。

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差异性还表现在上覆黄土分布的差异性。兰州-河西走廊地区黄土覆盖层较厚,因此上覆于丹霞地貌的黄土层也相对较厚。黄土在西北区丹霞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本区的丹霞地貌呈现出与其他两小区不同的特色。由于砾石层上覆厚层黄土沉积,不充分的雨水下渗作用,将黄土中的钙质或硅质一起淋溶到下层砾石层,将砾石层胶结起来,形成了坚硬的盖层。由于此盖层的存在,下伏红层不易被侵蚀。雨水浸湿上覆黄土,泥浆顺陡崖滑下,形成含泥量较大的钙质柱乳,粘附于密布横向延伸的洞穴的崖面上形成西北区所特有的类丹霞地貌。

3.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

丹霞地貌分布区内往往沟壑纵横,起伏剧烈,风化壳较薄,土壤养分较少,生态平衡脆弱,一般不宜作为工、农、交通用地。而典型的丹霞地貌则山块离散,群峰成林;赤壁丹崖上色彩斑斓,洞穴累累;石堡、石墙、石柱、石桥造型丰富,变化万千,其雄险可比花岗岩大山,奇秀不让喀斯特峰林;红层盆地中又多有河溪流过,丹山碧水相辉映。因此丹霞地貌是构成风景名山的重要一支地貌类型。在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就有丹霞山、武夷山、龙虎山等20 多处名山由丹霞地貌构成。作为一种独特的风景地貌用于旅游开发,比较其他功能的开发更能实现资源价值,更有利于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加,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价值将得到更加充分显示。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以来,召开了五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除了推动中国丹霞地貌的研究之外,都为会议所在地的旅游开发作出大量的研究工作,促进了丹霞地貌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4.结语

丹霞地貌是地壳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特殊地貌类型,丹霞地貌及其相应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中生代以来的地壳演化特征,深化和丰富地貌学理论。丹霞地貌研究是在中国诞生、发展起来的一个地貌学分支学科,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对科学的一份贡献。丹霞地貌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类型多样,发育典型。研究丹霞地貌区域的资源保护、环境培育和开发利用方向,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尤其是作为一种优良的风景地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丹霞地貌风景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齐德利,于蓉,张忍顺等,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05

论文作者:周曦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简述中国丹霞地貌成因论文_周曦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