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害虫危害特征及防治药剂选择

花卉害虫危害特征及防治药剂选择

一、花卉害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治药剂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杨涓,李鹏[1](2021)在《室内球兰常见虫害及防控》文中研究指明以提高北方地区温室及家庭球兰种植水平为目的,介绍了球兰室内常见的盔蚧、粉蚧、蚜虫、蚂蚁、白粉虱和蛞蝓等害虫的简单形态、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总结了适用于不同环境的防控技术,对温室及家庭养护球兰有一定借鉴意义。

苟玉萍[2](2021)在《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异迟眼蕈蚊Bradysia impatiens Johannsen食性广,在国外因为害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而被首次记录,我国最早发现于食用菌和药用菌种植大棚。最近的调查发现,异迟眼蕈蚊对设施蔬菜(韭菜Allium tuberosum、葱Allium fistulosum和蒜A.sativum等),以及设施瓜果和花卉造成严重危害,在高温高湿的温室环境周年发生,世代重叠。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以化学农药灌根或直接喷药为主,但长期频繁用药,使异迟眼蕈蚊的抗药性显着增强,用药量进一步增加,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而且蔬菜、瓜果等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因此,生产上对新的绿色防控技术需求很大。新近发现的十字花科植物提取物—异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AITC)因绿色、安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已广泛用于多种仓储害虫的熏蒸防治,对地下害虫、杂草、线虫和病原菌也具有很好的作用活性。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2)是调节昆虫呼吸作用的重要气体,浓度升高(?10%)会促进昆虫呼吸,使气门保持永久开放。温室大棚设施内生态环境密闭性较好,能为AITC室内熏蒸和土壤熏蒸防控异迟眼蕈蚊提供良好环境。此外,生产中人们常采取措施对设施作物进行CO2富集,以增强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CO2浓度适当升高对设施作物有利,基于高CO2浓度可以使昆虫气孔保持永久开放,我们将AITC与高CO2混用,以期增强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吸收,达到提高防治效果的目的。本论文从毒理学、生态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层面研究了异迟眼蕈蚊对AITC的响应机制;测定了AITC熏蒸剂与高CO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从生态学和生理学上探讨了异迟眼蕈蚊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方式。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异硫氰酸烯丙酯(AITC)对异迟眼蕈蚊卵、幼虫、蛹、雌虫和雄虫均有良好的熏蒸活性,尤其对雌、雄成虫效果更明显;AITC对3龄幼虫熏蒸法测得的LC50为10.400μL/L,浸叶胃毒法测得的LC50为13.632μL/L;两种生测法亚致死浓度处理异迟眼蕈蚊3龄幼虫后,幼虫期和蛹期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减小,蛹的重量下降,雌虫繁殖力显着受到抑制,且熏蒸亚致死比浸叶胃毒亚致死对繁殖力的抑制作用更显着。2.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雌虫体内共出现480个差异表达基因,雄虫体内共出现14856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KEGG数据库的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异迟眼蕈雌虫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昆虫激素生物合成通路上显着富集,该通路中保幼激素酯酶(hormone esterase,JHE)基因被诱导上调表达;(2)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通路、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代谢通路和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上也显着富集,而且这些通路出现了一个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3)通过对JHE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验证,得到的值与转录组数据FPKM值保持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可靠。以上结果表明,AITC引起异迟眼蕈蚊激素、产卵和解毒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相关基因表达,其中JHE基因是调控AITC抑制异迟眼蕈蚊产卵的关键基因;GST基因在异迟眼蕈蚊对AITC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应答作用。3.AITC处理异迟眼蕈蚊后产生了大量的差异代谢物;采用层次聚类法鉴定共筛选出22种表达量显着上升的代谢物;对这些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有15条通路影响较显着;最终鉴定得到的关键代谢产物主要包括:L-丝氨酸、L-蛋氨酸、L-亮氨酸、L-天冬酰胺、DL-丝氨酸和牛磺酸等氨基酸类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与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致病或致死机理具有重要作用,为异迟眼蕈蚊的防控提供新思路。4.增加CO2浓度可以提高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毒力,致死率显着提高,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致死率高达100%;高CO2浓度胁迫后,异迟眼蕈蚊体内三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均被显着诱导;AITC熏蒸处理后,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 E)活力被显着诱导;AITC与高CO2双重胁迫之后,SOD、GST和Car E活力显着提高。5.CO2浓度升高,异迟眼蕈蚊成虫前期和总产卵前期先缩短后延长,在正常CO2浓度(NC=400 ppm)下分别为19.01和20.43 d,中等CO2浓度(MC=600 ppm)条件下最短(分别为14.48和15.59 d),高CO2浓度(HC=800 ppm)条件下最长(分别为19.98和21.41 d);雌成虫寿命随CO2浓度升高而逐渐缩短;产卵量先增加后减少,在NC浓度时为92.50粒,MC浓度增高到99.33粒,但HC浓度时产卵量较低(75.50粒)。异迟眼蕈蚊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在MC浓度下均最高,而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陪时间均最短;HC浓度时各种群参数值与之相反。6.CO2浓度升高影响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进而间接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生化指标。韭菜叶片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随CO2浓度升高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下降,对游离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异迟眼蕈蚊体内糖原、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逐渐被诱导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出现持续下降趋势,海藻糖和总脂肪含量则出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异迟眼蕈蚊体内生理指标含量与韭菜叶片营养物质含量相关,且这种相关性随CO2浓度升高而发生变化。研究结果为异迟眼蕈蚊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植物源农药AITC的开发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CO2浓度升高后异迟眼蕈蚊的适生性提供参考依据。

邱晔[3](2021)在《江苏地区西甜瓜重要害虫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甜瓜是西瓜和甜瓜的统称。随着江苏地区西甜瓜产业设施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新品种推陈出新,产业稳步提升。但西甜瓜在其生长季节,经常遭受病虫的为害,为害轻者减产10%~30%,重者减产可达50%左右,严重影响西甜瓜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影响到西甜瓜的经济效益,制约西甜瓜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因此,开展西甜瓜病虫害的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江苏地区西甜瓜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进行了调查,针对重要害虫瓜绢螟和截形叶螨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并开展了瓜蚜、瓜绢螟和截形叶螨的防治试验。现将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江苏地区西甜瓜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调查2019-2020年在江苏主要产区的西甜瓜上调查收集到的害虫隶属6目12科20种,其中螨类1科3种。在田间为害严重的有8种,分别是半翅目的瓜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烟粉虱Bemisia(Gennadius);双翅目的三叶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Burges)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鳞翅目的瓜绢螟Diaphania indica(Saunders)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ubner);蜱螨目的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 Ehara和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2、瓜绢螟的外部形态、龄期划分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观察描述了瓜绢螟卵、幼虫、雌雄蛹及雌雄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拍摄了各虫态的形态照片;通过测量统计瓜绢螟幼虫的头壳宽度,明确了瓜绢螟幼虫共分为5个龄期。越冬调查发现,江苏地区瓜绢螟主要以蛹越冬。过冷却点测定表明,瓜绢螟卵的过冷却点最低,为-22.86℃,其次为雌雄成虫,分别为-14.95℃和-12.03℃,雌雄蛹的为-13.01℃和-12.08℃,低龄和高龄幼虫过冷却点最高,分别为-12.19℃和-5.38℃。在21-33℃范围内,瓜绢螟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3℃条件下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速率λ最高,分别为0.1792和1.1963,但在30℃条件下净增值率最大(R0=84.2123);世代平均周期从 21℃到 33℃逐渐缩短,分别为 43.0271、36.2189、28.0968、27.6177 和 20.5319;总生殖率GRR在27℃条件下最大,为94.4864,而在33℃下雌虫产卵量开始降低,此温度不利于瓜绢螟繁衍;瓜绢螟卵、幼虫、蛹、成虫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54℃、9.90℃、14.28℃、15.00℃和 13.49℃,有效积温分别为 38.00 日度、287.00 日度、77.72 日度、277.60日度和362.90日度。3、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截形叶螨取食5个不同西甜瓜品种(西瓜早佳8424、西瓜美都、西瓜嘉美和甜瓜金玉红2号、甜瓜玉菇)对其发育历期、产卵量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早佳8424是最适宜截形叶螨生长和繁殖的品种,而西瓜嘉美具有较高的抗虫性。4、西甜瓜主要害虫的防治试验应用银色膜覆盖对田间瓜蚜的趋避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银色膜覆盖具有较明显趋避蚜虫的作用。采用叶片浸渍法和喷施法,用7种药剂对蚜虫进行了毒力试验,结果表明施药3d后10%溴氰虫酰胺水分散粒剂防效最高,为88.89%,其它药剂的防效均低于70%,因此10%溴氰虫酰胺可作为防治瓜蚜的推广药剂。通过玻片浸渍法和喷施法,测定了 6种药剂对截形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73%炔螨特乳油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优,其防效达95.67%,其次是5%唑螨酯悬浮剂,防效为88.00%。此外,对瓜绢螟幼虫也进行了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防效为91.11%,对瓜绢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董丽娜[4](2020)在《两种蓟马的田间监测及TSWV对西花蓟马生殖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和烟蓟马Thrips tabaci(Lindeman)是世界性的蔬菜和观赏作物害虫,其除直接取食造成危害外,还能传播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等多种植物病毒,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为明确西花蓟马和TSWV在田间的发生和流行规律以及TSWV对西花蓟马生殖力的影响,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本研究采用常规PCR检测了不同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带毒率;系统调查了温室辣椒上西花蓟马和TSWV的发生动态规律;研究了TSWV对西花蓟马子代生殖力的影响,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价了不同药剂对烟蓟马的毒力和田间药效。主要结果如下:1.检测了不同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带毒率采用常规PCR检测9个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带毒率。结果显示,云南元谋、河北张家口和北京延庆地区温室辣椒上西花蓟马的带毒率分别为85%、10%和5%;在山东昌乐县温室辣椒、北京昌平区温室辣椒、新疆乌鲁木齐温室黄瓜、北京怀柔区温室黄瓜、云南嵩明县露地苕子和云南上蒜县露地白菜上采集的西花蓟马带毒率均为0%。2.调查了温室辣椒上西花蓟马和TSWV的动态规律对日光温室种植的辣椒上西花蓟马和TSWV的动态变化规律调查发现,TSWV的发生与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关系密切。春秋季初始辣椒发病率均为20%,春季辣椒在5月初左右发病率达到高峰期,为90%以上,此时辣椒上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和带毒率也达到高峰,种群密度为1.4头/株,带毒率为100%。秋季辣椒发病率增长缓慢,最高峰发病率为45%,此时辣椒上西花蓟马种群密度为3.1头/株,带毒率为27.8%。结果表明,春季日光温室辣椒的发病率显着高于秋季。3.检测了辣椒不同器官TSWV发生情况采集发病辣椒的叶片、花瓣、花蕊、果实和种子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辣椒的叶片带毒率为100%,花瓣带毒率为90%,花蕊带毒率为70%,果实带毒率为100%,种子带毒率为86.7%。将带毒种子室温放置60 d,随机抽样检测其带毒率为88.6%,播种至子叶长出检测其带毒率为0%,待初始开花时检测其带毒率为0%。结果表明,辣椒发病后,其不同器官均带毒,为系统侵染,但种子不能传毒。4.明确了 TSWV对西花蓟马生殖力的影响收集6 h内孵化的西花蓟马1龄若虫,在感染TSWV的曼陀罗叶片上取食3 h,转移至豆角上饲养至成虫后配对,记录每对成虫子代数量及雌雄比例。根据亲代成虫的带毒情况,分为四个处理,即处理一:雌虫和雄虫都不带毒F(-)× M(-);处理二:雌虫不带毒而雄虫带毒F(-)× M(+);处理三:雌虫和雄虫都带毒F(+)× M(+);处理四:雌虫带毒而雄虫不带毒F(+)× M(-)。结果表明,西花蓟马获毒3 h带毒率为61.1 1%,其病毒含量最高级别为3,所占比例为6.02%,病毒含量最低级别为1,所占比例为49.62%。TSWV对西花蓟马F1代总数量无显着影响,但亲代雌虫感染TSWV,无论与其配对的雄虫是否带毒,其子代雄虫数量均显着高于雌虫,子代性比由2.10~2.68/1变为0.53~0.55/1。雌虫的病毒含量对子代的总数量无显着影响,但病毒含量级别为3的雌虫子代雄虫数量显着高于1和2。5.筛选出了对烟蓟马防效较高的药剂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测定了 8种药剂对烟蓟马成虫、若虫的致死浓度(LC50)和9种药剂药对烟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成虫活性较高的药剂为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和虫螨腈,其LC50值均小于1 mg/L;多杀菌素的LC50值为2.11 mg/L;吡丙醚对2龄若虫表现较高毒力。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对烟蓟马表现出较强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14d防效均达90%以上;阿维菌素、溴虫氟本双酰胺和甲维盐的速效性较强,药后3d防效均达92%以上,但持效性逐渐降低,药后14d防效分别为88.51%、87.60%和82.31%;多杀菌素和噻虫嗪的速效性较低,但防效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药后14 d的防效均达到88%以上;吡丙醚防治烟蓟马若虫的速效性较好,药后3d防效分别为86.83%,但持效性较差,药后14 d防效为58.51%。因此,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和乙基多杀菌素可作为防治烟蓟马的生产推广药剂,应交替轮换使用。

何凤梅[5](2020)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橘小实蝇的亚致死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是全球性害虫,可为害多种水果品种,造成各寄主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化学防治是防控橘小实蝇的主要措施之一,药剂的大量使用易引起“3R”问题。明确药剂对橘小实蝇的亚致死效应,对合理使用药剂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优点,在橘小实蝇综合防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能,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甲维盐对橘小实蝇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报道。本文测定了甲维盐对橘小实蝇的触杀和胃毒毒力,并考察了亚致死剂量甲维盐处理对其繁殖和生长发育和解毒酶活性等的作用,初步明确了甲维盐对橘小实蝇亚致死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为明确橘小实蝇对甲维盐的敏感性,分别采用饲喂法和药膜法测定了甲维盐对橘小实蝇的胃毒和触杀毒力。结果显示,在24 h、48 h和72 h甲维盐对橘小实蝇的胃毒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178 mg/L、0.125 mg/L、0.085mg/L,触杀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702 mg/L、0.234 mg/L、0.059 mg/L,表明甲维盐在胃毒和触杀方式下均对橘小实蝇有较强的致死作用。通过测定广西橘小实蝇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敏感性,发现了甲维盐对各地区橘小实蝇的触杀致死中浓度仅为敏感品系的2.5~4.5倍,表明目前尚处于敏感阶段。2.分别采用饲喂法和药膜法测定了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在胃毒和触杀不同处理下,对橘小实蝇交配行为、首次产卵日龄和产卵量的变化规律。胃毒作用下,雌雄虫均暴露于LC10剂量的甲维盐,成虫交配总次数增加,均暴露于LC25剂量的甲维盐,首次产卵日龄推迟,产卵量和交配行为无明显变化。雌或雄虫单独暴露在甲维盐亚致死剂量下,橘小实蝇的交配行为和繁殖力无显着变化;触杀作用下,雌雄虫均暴露于LC25剂量的甲维盐时,交配前期和产卵前期均延长,交配次数下降。雄虫暴露于LC25剂量的甲维盐,不利于雌雄虫的交配,但暴露于甲维盐的LC10和LC25剂量时产卵量均显着增加。雌虫暴露于LC25剂量的甲维盐其首次产卵日龄推迟,产卵量无显着变化。结果表明,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在胃毒作用下可促进橘小实蝇交配,不影响产卵量,触杀作用下抑制橘小实蝇交配行为,但促进橘小实蝇的产卵量。3.亚致死剂量的甲维盐分别通过胃毒和触杀作用处理成虫后,雌雄虫的寿命均缩短,对雄虫的寿命历期影响更大,LC25剂量下雄虫寿命在触杀处理中比胃毒处理的缩短更明显。其后代的卵孵化率、蛹历期、蛹重、化蛹率羽化率及性别比等生长发育均无显着的变化。结果表明,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分别在胃毒和触杀不同处理下,对橘小实蝇成虫的发育不利,但对后代的繁殖无显着影响。4.采用饲喂法测定了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对不同时间段橘小实蝇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 E)、多功能氧化酶(MFO)和乙酰胆碱酯酶(ACh E)的活性或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24 h至72 h时间内,亚致死剂量的甲维盐可显着抑制橘小实蝇的羧酸酯酶(Car E)活性,低剂量促进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高剂量下橘小实蝇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表现为先促进再抑制后趋于稳定,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浓度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高剂量下,乙酰胆碱酯酶(ACh E)先受抑制后趋于稳定,LC25处理下活性显着上升。综上所述,甲维盐对橘小实蝇有较高的毒力,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可抑制体内的羧酸酯酶的活性,缩短成虫寿命,但可能会对橘小实蝇种群的繁殖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研究结果为应用甲维盐科学合理防治橘小实蝇提供参考。

周智颖[6](2020)在《葡萄园白星花金龟发生规律与诱杀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4月-2018年8月在吐鲁番和陕西不同品种葡萄园中对白星花金龟的发生规律和诱杀技术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在不同品种葡萄园发生规律的调查结果表明:5月初白星花金龟在不同品种葡萄园发生,发生的基本规律为先缓慢增加,达到最大数量后先缓慢减少,再迅速减少。根据不同葡萄品种的不同成熟期,7月或者8月在葡萄成熟时为害数量达到最大值,葡萄采摘完后,白星花金龟开始迅速迁飞到别的地方。2.白星花金龟在不同品种葡萄植株为害部位和数量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上均对果实为害最严重,在葡萄芽上次之,为害最轻的为葡萄幼叶,同时,白星花金龟对葡萄花也存在为害现象。3.白星花金龟在同一品种不同土壤葡萄园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白星花金龟在3种不同土壤中的葡萄园中发生时间及数量无明显差异,都发生在5月初,7月中旬数量达到最大,为普遍发生。4.尝试一种新的操作简单诱杀葡萄园白星花金龟的技术,提出的诱杀配方为不同含量的毒死蜱均匀撒至切开的西瓜果肉中,因不喷施而对环境无污染。田间测试结果表明,西瓜毒饵诱杀与过去常用的糖醋液诱杀效果一致,可作为辅助诱杀白星花金龟手段,在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性价比最高的方法即西瓜中撒放含量为26%的毒死蜱防治该虫。5.本研究首次利用高效低毒杀虫剂和微生物杀虫剂联用,利用诱饵法控制蛀果甲虫的一种新方法。利用绿僵菌和苦参碱作为生物杀虫剂,用诱饵诱集蛀果甲虫白星花金龟,在用药量极少的情况下可以控制果园内白星花金龟的发生,在果实成熟期有效预防葡萄等多汁水果被甲虫蛀食。有望将该技术推广到其它蛀果害虫的防治中,在一定条件下以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对蛀果害虫的绿色防控。

常芸[7](2020)在《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斑叶螨是一种寄主广泛、耐药性强、繁殖速度快的世界性害螨,防治极为困难,使得农业生产经济损失严重。化学防治仍是治理二斑叶螨最有效的手段,而害螨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有助于筛选对螨类高效安全的药剂,并为其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本文选用两种新型杀螨剂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分别对二斑叶螨种群的室内毒力和亚致死效应进行了探讨,旨在全面评价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种群数量的影响,阐释二斑叶螨对两种药剂的代谢抗性机理,为其科学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采用叶片浸渍法,用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不同浓度梯度分别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测定毒力,拟合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出各亚致死浓度。结果表明,乙唑螨腈处理48 h后,毒力回归方程为y=0.99+1.11x,R2=0.991,致死中浓度LC50为0.127 mg/L,计算得到LC40、LC30、LC20和LC10分别为0.075、0.043、0.022和0.009;联苯肼酯处理48 h后,毒力回归方程为y=-0.71+0.99x,R2=0.992,致死中浓度LC50为5.251 mg/L,计算得到LC40、LC30、LC20和LC10分别为2.897、1.533、0.728、和0.259 mg/L。2.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F0代种群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通过叶碟法进行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对二斑叶螨F0代种群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乙唑螨腈(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后,其寿命和产卵期分别为20.29d、19.42d和8.95d、8.05d,比对照分别缩短13.40%、17.11%和21.90%、29.76%,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和日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52.58、46.26粒和5.89、5.65粒,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0.93%、39.24%和11.69%、16.64%;联苯肼酯(LC10和LC30)处理后,其寿命和产卵期分别为19.47d、18.42d和8.59d、7.92d,比对照分别缩短16.9%、21.38%和25.04%、30.89%,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和日均每雌产卵量分别为51.29、47.17粒和6.04、5.75粒,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2.63%、38.04%和9.45%、13.79%;两种药剂处理后F1代的卵孵化率和雌雄比均明显降低。表明亚致死剂量的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生长发育、繁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强。3.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研究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F1代的影响。结果显示:乙唑螨腈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后,与对照相比,F1代种群的幼螨期、成螨期、雌成螨平均寿命和产卵期显着缩短(P<0.05),LC10和LC30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37.98、30.37和0.84、0.77,而对照分别为55.13和1.00。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和LC30处理雌成螨后,幼螨期显着长于对照(P<0.05),第一若螨期、LC30处理的第二若螨期、成螨期、雌成螨平均寿命和产卵期则显着短于对照(P<0.05),LC10和LC30处理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38.91、30.15和0.80和0.75。两种药剂处理后,每雌产卵量均显着减少(P<0.05),种群趋势指数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小于对照,由此推测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后,将会使下一代的种群数量减少,抑制种群发展。同时分别组建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LC10和LC30胁迫下二斑叶螨的种群生命表,结果显示,两种药剂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的F1代种群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小于对照,平均世代周期明显缩短,且浓度越高减少程度越大。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处理种群的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2.9903、3.2466和3.0006、3.2866,均长于对照种群的2.7660。表明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能够降低二斑叶螨种群的发育和繁殖速率,对F1代种群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体内解毒酶活性和酶动力学常数的影响测定了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LC10和LC30处理二斑叶螨后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比活力、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率Vmax。结果显示,二斑叶螨经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LC10、LC30)处理后,其体内CarE和MFO的比活力在6、12、24、36、48和60 h均不同程度地升高,表现为激活作用,GSTs的比活力除乙唑螨腈LC10处理在12h和24h、联苯肼酯LC10处理在24h表现为抑制作用外,其余时间点均高于对照,表现为激活作用。二斑叶螨经乙唑螨腈LC30处理后,其体内GSTs(除36h和48h)、CarE、MFO(除24h和60h)均显着高于LC10处理,联苯肼酯LC30处理的GSTs(除48h)、CarE、MFO(除36h)的比活力也显着高于LC10处理。说明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体内的解毒酶均有诱导作用,且药剂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大,诱导作用的大小在不同时间也存在差异。酶动力学研究中,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后,与对照相比,CarE的Km值均减小,Vmax值均增大,而GSTs和MFOs的Km值均增大,Vmax均减小。表明CarE与底物的亲和力最强,反应速率最快,即CarE在二斑叶螨代谢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时起主导作用。

鲁冰瑜[8](2020)在《三种大豆害虫绿色防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进行了不同生物杀虫剂和化学杀虫剂对三种大豆田害虫药效试验、化学杀虫剂与增效剂混用减量增效试验、吡虫啉种衣剂防治大豆蚜试验、不同施药方法对溴氰菊酯药效影响试验和物理防治方法黄色诱虫板防治大豆蚜试验,筛选出对几种大豆田害虫防效好的杀虫剂、杀虫剂与增效剂混用配方,明确了不同施药方法对溴氰菊酯防效的影响,明确了吡虫啉种衣剂、黄色诱虫板对大豆蚜防效。结果如下:(1)吡虫啉、溴氰菊酯、阿维菌素和球孢白僵菌可用于防治大豆蚜盆栽试验中,化学杀虫剂吡虫啉、溴氰菊酯,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球孢白僵菌可防治大豆蚜,印楝素和苦参碱防效较差。田间试验中,吡虫啉15000倍液、溴氰菊酯1500倍液、阿维菌素3000倍液能有效防治大豆蚜,药后8 d防效高于95%,极显着高于球孢白僵菌300倍液(89.54%),球孢白僵菌有一定防效,但杀虫作用较慢,建议在大豆蚜发生轻时使用。(2)哒螨灵、阿维菌素和印楝素可用于防治大豆上叶螨化学杀虫剂哒螨灵2500倍液、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3000倍液、印楝素1200倍液能有效防治叶螨,药后7 d防效均达90%以上,极显着高于苦参碱600倍液的防效(53.32%)。苦参碱防效较差,不建议使用。(3)溴氰菊酯、阿维菌素和印楝素可用于防治黏虫化学杀虫剂溴氰菊酯1500倍液、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1000倍液和印楝素300倍液能有效防治黏虫,药后7 d校正虫口减退率为100%,极显着高于苦参碱250倍液(45.30%)。苦参碱防效较差,不建议使用。(4)施倍丰和激健对吡虫啉和溴氰菊酯防治大豆蚜有增效作用防治大豆蚜时,吡虫啉与施倍丰3000倍液混用时可减量40%,大豆蚜发生较轻时可减量60%。吡虫啉减量20%、40%并与施倍丰混用处理与正常用量(15000倍液)处理防效无显着差异,减量60%处理在仅药后1 d时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溴氰菊酯与施倍丰3000倍液混用防治大豆蚜可减量40%。溴氰菊酯减量20%、40%处理的防效与正常用量处理(1500倍液)无显着差异,减量60%处理防效在调查中均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不建议使用。防治大豆蚜时,与激健2000倍液混用可使吡虫啉减量60%。吡虫啉减量20%、40%和减量60%处理防效均与吡虫啉正常用量(15000倍液)处理无显着差异。防治大豆蚜时,与激健2000倍液混用可使溴氰菊酯减量40%。溴氰菊酯减量20%、40%处理防效与正常用量处理(1500倍液)差异不显着,减量60%处理防效药后均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防效低,不宜使用。(5)施倍丰对哒螨灵防治叶螨有增效作用防治叶螨时,哒螨灵与施倍丰3000倍液混用可减量40%,叶螨发生较轻时可减量至60%。哒螨灵减量20%处理药后1 d、3 d防效显着高于正常用量处理(2500倍液),减量40%处理防效与正常用量处理防效无显着差异,减量60%处理的防效在药后1 d、3 d极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但7 d时差异不显着,在叶螨发生轻时可使用。(6)施倍丰和激健对溴氰菊酯防治黏虫有增效作用防治黏虫时,溴氰菊酯与施倍丰3000倍液混用可减量40%,黏虫发生较轻时可减量至60%使用。溴氰菊酯减量20%、40%处理与正常用量(1500倍液)处理的防效无显着差异,减量60%处理的防效药后1 d、3 d极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7 d时上升至与正常用量处理差异不显着,可在黏虫发生轻时使用。防治黏虫时,溴氰菊酯与激健2000倍液混用可减量20%,黏虫发生较轻时可减量至60%。溴氰菊酯减量20%并与增效剂混用处理与正常用量(1500倍液)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着。减量40%处理与正常用量处理的防效仅3 d时差异显着,减量60%处理施药后1 d、3 d时防效极显着低于正常用量处理,但药后7 d时均与正常用量处理无显着差异。(7)叶背施药方式能提高溴氰菊酯对大豆蚜防效施药后1d、3d、8d溴氰菊酯叶背用药处理(1500倍液)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7.65%、87.66%、98.32%,正常施药处理(1500倍液)分别为72.62%、85.52%、98.16%,在三次调查中二者间无显着差异,但叶背用药处理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均高于正常用药处理。(8)吡虫啉种衣剂能有效防治大豆蚜吡虫啉种衣剂能有效防治大豆蚜,2018年吡虫啉种衣剂处理的平均防效为44.01%,2019年为38.32%。种衣剂处理大豆蚜发生量在大豆全生育期均低于CK,在大豆蚜发生高峰期能显着降低虫口数,且通过观察发现种衣剂对大豆生长无不良影响。2018年8月22日时虫口数和防效均最高,CK虫口数为11293.33头/百株,种衣剂处理虫口数为4360.00头/百株,极显着低于CK,防效达61.39%。2019年8月3日,大豆蚜发生量最大,CK虫口数为6568.89头/百株,种衣剂处理为4281.11头/百株,与CK差异显着,防效为34.83%。(9)黄色黏虫板可在大豆蚜发生高峰期防治大豆蚜,后期应停止使用黄板在大豆蚜发生高峰期对大豆蚜有一定防效,大豆蚜发生后期时防效低,且会误杀天敌,田间使用时应在高峰期结束后(试验中为8月下旬后)停止使用。2018年8月17日至9月21日在田间使用黄板,结果表明,黄板处理大豆蚜发生量高于未使用黄板处理,虫口减退率低于未使用黄板处理。2019年7月2日至9月22日在田间使用黄板,大豆蚜发生高峰期(试验中为7月末至8月下旬)黄板处理大豆蚜发生量和增长速度低于未使用黄板处理,发生后期大豆蚜发生量较高,虫口减退率低于未使用黄板处理。2019年使用黄板对大豆无显着的增产效果。

马映荣[9](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显着。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教育的优质输出是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中职教育的高质量输出又直接的反映在专业教学的每一堂课上,因此对于专业教材的充分挖掘分析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三版为研究对象,以众多教育学者研究成果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使用结构分析方法,并结合系统论教材分析模型的方法对教材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材整体分析、教材局部分析和教材使用建议三个方面,以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领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渗透,将教材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编排与中职生心理特点和智力类型相结合,提出了相应使用建议。在分析过程中也将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通过分析,认为教材在整体设计中始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目的,在编排上以植物保护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整体上分为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基于植物保护工作过程的基本内容学习,其次是基于植物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学习和训练,为学生系统学习植物保护工作流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提供了载体。局部分析发现,教材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了合理搭配,在每一项目编排了任务学习和技能训练,将植物保护工作细分为不同的片段,再将知识和技能渗透于其中,切实为提升学生植物保护工作能力奠定基础。对审美要素分析认为,教材趣味性的体现有待进一步改进,可以适当增设和植物保护工作或专业就业前景相关栏目,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拓展学生视野。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建议结合本地常见病虫害为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同时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以本地特色作物为对象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升专业能力。其次通过创设情景,并使用合作学习、汇报演讲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社会需求、自尊需求,从而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学而言,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研究教材内容编排规律,将教材内容与学生思维类型和真实需求相互结合。高效能的实施课堂教学,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促进中职教育质量的提升。

杨强强[10](2020)在《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捕食作用SCAR检测和定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是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害虫,两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化学农药对两者进行防治,由于害虫抗药性强同时化学防治也会造成植物和害虫的同时减少,常常导致农药污染和杀灭天敌等负作用,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利用捕食性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围绕捕食螨的田间防效实验中,不能直接研究其取食何种害虫以及对害虫捕食量的问题,本研究采用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分子标记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了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捕食作用的定性检测和定量评价技术体系。根据Gen Bank中已知的二斑叶螨序列设计1对二斑叶螨特异性引物TU220,其扩增片段大小为180 bp;检测结果显示,上述引物只对不同虫态和性别的二斑叶螨具有扩增作用。根据Gen Bank中已知的西花蓟马序列,采用周力兵等人设计的1对西花蓟马特异性引物,其扩增片段大小为434 bp;检测结果显示,上述引物只对不同虫态和性别的西花蓟马具有扩增作用。研究表明,SCAR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定性检测捕食螨取食何种叶螨和蓟马的研究。以多拷贝线粒体DNA为基础,根据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特有片段设计荧光定量PCR检测引物,利用质粒DNA标准曲线,测出不同龄期的DNA拷贝数分别为卵5.77×103、幼螨27.45×103、若螨34.63×103、成螨59.81×103。确定捕食数量和消化时间与捕食螨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捕食作用的定量检测的关系,捕食二斑叶螨的相关关系式分别为捕食数量:Y=0.3689X+4.002(R2=0.9346)和消化时间:Y=-0.21X+5.983(R2=0.9713)捕食西花蓟马的相关关系式分别是捕食量:Y=0.1827X+6.0405(R2=0.9477)和消化时间:Y=-0.0791X+7.2339(R2=0.9011)。本研究通过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捕食作用定性定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准确评价捕食螨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控制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充分开发利用天敌捕食螨控制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的发生与为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花卉害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治药剂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卉害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治药剂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室内球兰常见虫害及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蚧壳虫
    1.1 盔蚧
        1.1.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1.1.2 防治方法: 主要有:
    1.2 粉蚧
        1.2.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1.2.2 防治方法
2 蚜虫
    2.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2.2 防治方法
        (1)人工喷水去除虫体,操作时需注意水压控制,以防伤害球兰幼嫩部位。
        (2)药剂防治。
        (3)家庭防治。
3 蚂蚁
    3.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3.2 防治方法
4 白粉虱
    4.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4.2 防治方法
5 蛞蝓
    5.1 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5.2 防治方法
        (1)家庭防治。
        (2)温室防治。
        (3)药剂防治。
6 小结

(2)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异迟眼蕈蚊研究概况
        1.1.1 形态体征、生活习性及为害
        1.1.2 发生规律
        1.1.3 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1.4 防治策略
    1.2 植物源杀虫剂概况
        1.2.1 植物源杀虫剂简介
        1.2.2 杀虫植物资源及活性成分
    1.3 异硫氰酸烯丙酯概况
        1.3.1 异硫氰酸烯丙酯简介
        1.3.2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的提炼步骤简介
        1.3.3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菌活性
        1.3.4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除杂草活性
        1.3.5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杀虫活性
        1.3.6 异硫氰酸烯丙酯的作用机制概述
    1.4 转录组学概况
        1.4.1 转录组学简介
        1.4.2 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
        1.4.3 转录组学在调控昆虫生殖方面的应用
    1.5 代谢组学概况
        1.5.1 代谢组学简介
        1.5.2 非靶向代谢组学在昆虫领域的研究进展
    1.6 设施作物概况
        1.6.1 设施作物简介
        1.6.2 温室大棚环境条件及常见虫害
        1.6.3 防治策略
    1.7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及对昆虫的影响
        1.7.1 大气CO_2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1.7.2 CO_2浓度升高对昆虫的影响
        1.7.3 CO_2 对熏蒸剂的作用
    1.8 研究背景及意义
        1.8.1 研究背景
        1.8.2 研究意义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
        1.9.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的作用活性及亚致死效应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寄主植物
        2.1.2 供试昆虫
        2.1.3 试剂及仪器
        2.1.4 配药
        2.1.5 熏蒸法
        2.1.6 浸叶法
        2.1.7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3 龄幼虫后续发育的影响
        2.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AITC对异迟眼蕈蚊的生物活性分析
        2.2.2 AITC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存活率分析
        2.2.3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
        2.2.4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蛹期和蛹重的影响
        2.2.5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化蛹率和羽化率的影响
        2.2.6 AITC亚致死浓度对异迟眼蕈蚊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转录组学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寄主植物
        3.1.2 供试昆虫
        3.1.3 试剂及仪器
        3.1.4 测序样品准备
        3.1.5 c DNA文库构建
        3.1.6 转录组测序
        3.1.7 序列拼接和功能注释
        3.1.8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测序质量评估
        3.2.2 Unigene功能注释
        3.2.3 GO功能分类
        3.2.4 KEGG功能分类
        3.2.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6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与分类
        3.2.7 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2.8 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对异迟眼蕈蚊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寄主植物
        4.1.2 供试昆虫
        4.1.3 设备及试剂
        4.1.4 样品准备
        4.1.5 样本提取方法
        4.1.6 色谱-质谱分析
        4.1.7 数据分析流程
    4.2 结果
        4.2.1 样本质控分析
        4.2.2 代谢物化学分类归属统计
        4.2.3 组间PLS-DA分析
        4.2.4 组间差异显着的代谢物
        4.2.5 差异代谢物热图分析
        4.2.6 差异代谢物KEGG通路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的熏蒸效率及酶活力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韭菜
        5.1.2 供试昆虫
        5.1.3 试剂及仪器
        5.1.4 幼虫的高CO2 胁迫
        5.1.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幼虫的双重胁迫
        5.1.6 抗氧化酶、解毒酶和消化酶活力检测
        5.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
        5.2.1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致死率的影响
        5.2.2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死亡率影响的方差分析
        5.2.3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5.2.4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解毒酶活力的影响
        5.2.5 AITC与高CO_2联用对异迟眼蕈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5.2.6 AITC熏蒸、CO_2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异迟眼蕈蚊酶活力影响的方差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长繁殖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寄主植物
        6.1.2 供试昆虫
        6.1.3 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6.1.4 异迟眼蕈蚊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的建立
        6.1.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存活率的影响
        6.1.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繁殖力的影响
        6.1.7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寿命期望的影响
        6.1.8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6.1.9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6.1.10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6.2.2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存活率的影响
        6.2.3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存活率及繁殖力的影响
        6.2.4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寿命期望值的影响
        6.2.5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各虫态繁殖值的影响
        6.2.6 不同CO_2浓度对异迟眼蕈蚊种群参数的影响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CO_2浓度升高通过食物链对异迟眼蕈蚊生理特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寄主植物
        7.1.2 供试昆虫
        7.1.3 试剂及仪器
        7.1.4 样品收集
        7.1.5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7.1.6 数据分析
    7.2 结果
        7.2.1 CO_2浓度升高对韭菜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7.2.2 CO_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影响
        7.2.3 韭菜营养物质含量与异迟眼蕈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总体结论与展望
    8.1 总体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江苏地区西甜瓜重要害虫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江苏省西甜瓜概况
        1.1.1 西甜瓜种植概况
        1.1.2 江苏省西甜瓜种植品种概况
    1.2 江苏省西甜瓜主要害虫的种类、危害及发生
    1.3 江苏省西甜瓜主要害虫防治研究概述
        1.3.1 农业防治
        1.3.2 物理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4 化学防治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江苏地区西甜瓜害虫发生为害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查地点概况
        2.1.2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江苏地区西甜瓜害虫种类及为害
        2.2.2 江苏地区西甜瓜主要害虫发生为害特点
    2.3 讨论
第三章 西甜瓜重要害虫瓜绢螟的形态及龄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瓜绢螟的形态特征
        3.2.2 瓜绢螟的龄期划分研究
    3.3 讨论
第四章 西甜瓜重要害虫瓜绢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与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瓜绢螟不同虫态越冬调查
        4.2.2 瓜绢螟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
        4.2.3 不同温度条件对瓜绢螟发育历期的影响
        4.2.4 瓜绢螟不同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4.2.5 瓜绢螟不同温度下的特定时间存活生命表
        4.2.6 瓜绢螟不同温度下的特定时间存活生命表
        4.2.7 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繁殖力及生命表参数
    4.3 讨论
第五章 取食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发育历期的影响
        5.2.2 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孵化率及存活率
        5.2.3 不同西甜瓜品种对截形叶螨雌成螨历期和繁殖的影响
        5.2.4 截形叶螨在不同西甜瓜品种上的种群参数
    5.3 讨论
第六章 江苏地区西甜瓜主要害虫的防治试验
    6.1 瓜蚜的防治试验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2 截形叶螨的毒力试验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3 瓜绢螟的毒力试验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致谢

(4)两种蓟马的田间监测及TSWV对西花蓟马生殖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1.1 西花蓟马和烟蓟马概述
        1.1.1 西花蓟马和烟蓟马的分类地位
        1.1.2 西花蓟马和烟蓟马的生物学特性
        1.1.3 西花蓟马和烟蓟马的流行为害
        1.1.4 西花蓟马和烟蓟马的防治
    1.2 番茄斑萎病毒的研究概况
        1.2.1 番茄斑萎病毒简介
        1.2.2 番茄斑萎病毒流行与寄主危害
        1.2.3 番茄斑萎病毒的传播介体
        1.2.4 番茄斑萎病毒的检测方法
    1.3 西花蓟马—番茄斑萎病毒—植物三者互作关系的研究
        1.3.1 西花蓟马传播番茄斑萎病毒的途径
        1.3.2 西花蓟马-TSWV-植物互作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不同地理种群西花蓟马带毒率的检测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植物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西花蓟马与TSWV的田间动态规律
        2.2.1 供试植物
        2.2.2 试剂与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TSWV对西花蓟马子代生殖力的影响
        2.3.1 供试昆虫
        2.3.2 供试植物
        2.3.3 试剂与仪器
        2.3.4 试验方法
        2.3.5 数据统计分析
    2.4 不同杀虫剂对烟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
        2.4.1 供试昆虫
        2.4.2 供试药剂
        2.4.3 试验方法
        2.4.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带毒率
        3.1.1 TSWV的分子检测
        3.1.2 不同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带毒率
    3.2 西花蓟马和TSWV的田间动态规律
        3.2.1 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带毒率及辣椒发病率
        3.2.2 辣椒不同器官的TSWV发生率
    3.3 TSWV对西花蓟马生殖力的影响
        3.3.1 TSWV质粒标准扩增曲线
        3.3.2 西花蓟马获取TSWV的能力
        3.3.3 TSWV对西花蓟马生殖力的影响
    3.4 不同杀虫剂对烟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结果
        3.4.1 不同药剂对烟蓟马的毒力
        3.4.2 不同药剂对烟蓟马的田间药效评价
4 讨论
    4.1 不同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带毒率
    4.2 西花蓟马与TSWV的田间动态规律
    4.3 番茄斑萎病毒对西花蓟马子代生殖力的影响
    4.4 不同杀虫剂对烟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在读期间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橘小实蝇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橘小实蝇研究进展
        1.1.1 橘小实蝇的发生危害
        1.1.2 橘小实蝇化学防治研究现状
        1.1.3 橘小实蝇抗性研究进展
    1.2 甲维盐应用与研究进展
        1.2.1 甲维盐概述
        1.2.2 甲维盐的防治应用研究
        1.2.3 甲维盐的安全性研究
    1.3 杀虫剂对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1.3.1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虫的生物学特性影响
        1.3.2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虫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1.3.3 药剂对天敌昆虫的亚致死效应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虫源
        2.1.2 试验药剂
        2.1.3 材料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甲维盐对橘小实蝇的胃毒和触杀活性测定
        2.2.2 甲维盐对橘小实蝇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2.2.3 甲维盐对橘小实蝇三种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测定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甲维盐对橘小实蝇的胃毒和触杀活性
    3.2 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对橘小实蝇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3.2.1 甲维盐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3.2.2 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对橘小实蝇交配行为的影响
        3.2.3 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对橘小实蝇生殖力的影响
        3.2.4 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对橘小实蝇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
    3.3 甲维盐对橘小实蝇解毒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3.3.1 甲维盐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3.3.2 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对橘小实蝇体重的影响
        3.3.3 甲维盐对橘小实蝇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
        3.3.4 甲维盐对橘小实蝇的羧酸酯酶(Car E)活性的影响
        3.3.5 甲维盐对橘小实蝇的多功能氧化酶(MFO)浓度的影响
        3.3.6 甲维盐对橘小实蝇的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性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橘小实蝇敏感品系及田间种群对甲维盐的敏感性
        4.2.2 甲维盐亚致死剂量对橘小实蝇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2.3 甲维盐对橘小实蝇解毒代谢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葡萄园白星花金龟发生规律与诱杀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害虫种类变化和发生变异的原因
        1.1.1 生物因素
        1.1.2 人为因素
        1.1.3 种植区域
        1.1.4 气候变化
        1.1.5 作物栽培模式
        1.1.6 遗传变异
    2.1 白星花金龟的概述
        2.1.1 白星花金龟形态特征
        2.1.2 白星花金龟的生活史及习性
        2.1.3 白星花金龟在新疆各地区的发生规律
    3.1 白星花金龟在葡萄园的传统综合防治措施
        3.1.1 农业防治混搭化学防治
        3.1.2 物理防治
    4.1 试验葡萄的性状特点
        4.1.1 无核白
        4.1.2 无核白鸡心
        4.1.3 马奶子
        4.1.4 巨峰
    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白星花金龟在不同品种葡萄园、葡萄植株为害部位发生规律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白星花金龟在不同品种葡萄园发生规律
        2.3.2 白星花金龟在四种葡萄植株不同部位为害规律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白星花金龟在不同土质葡萄园发生规律研究
    3.1 前言
    3.2 调查方法
    3.3 结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西瓜毒饵诱杀白星花金龟的技术试验
    4.1 前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2.3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环境友好型及操作简单诱杀蛀果甲虫的新技术
    5.1 前言
    5.2 研究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分析
        5.3.1 防效分析
        5.3.2 死虫染菌率分析
        5.3.3 果实受害降低率与死虫染菌率相关性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二斑叶螨概况
        1.1.1 二斑叶螨生物学特性
        1.1.2 二斑叶螨的发生与为害
    1.2 二斑叶螨的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生物防治
        1.2.3 化学防治
    1.3 二斑叶螨抗药性研究现状
    1.4 二斑叶螨抗性机理研究
        1.4.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1.4.2 羧酸酯酶
        1.4.3 多功能氧化酶
    1.5 杀虫剂对害螨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1.5.1 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意义
        1.5.2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1.5.3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1.5.4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害螨抗药性的影响
        1.5.5 杀虫剂亚致死剂量的作用机制
    1.6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简介
第二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室内毒力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的毒力测定
        2.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的亚致死剂量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试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寿命和产卵期的影响
        3.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生殖力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发育历期的影响
        4.2.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4.2.3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F1代种群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4.2.3.1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雌成螨后F1代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
        4.2.3.2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后 F1代种群生殖力生命表
        4.2.3.3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处理二斑叶螨后对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乙唑螨腈和联苯肼酯亚致死浓度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供试药剂
        5.1.3 供试仪器
        5.1.4 试验方法
        5.1.4.1 亚致死剂量处理二斑叶螨
        5.1.4.2 酶源制备及蛋白含量测定
        5.1.4.3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制作
        5.1.4.4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比活力测定
        5.1.4.5 羧酸酯酶(Car E)比活力测定
        5.1.4.5.1 α-萘酚标准曲线制作
        5.1.4.5.2 比活力测定
        5.1.4.6 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测定
        5.1.4.6.1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制作
        5.1.4.6.2 比活力测定
        5.1.4.7 酶学动力常数测定
        5.1.4.8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
        5.2.2 α-萘酚标准曲线
        5.2.3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
        5.2.4 乙唑螨腈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5.2.4.1 解毒酶比活力测定
        5.2.4.1.1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GSTs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4.1.2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Car E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4.1.3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MFO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4.2 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5.2.4.2.1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GSTs动力学常数比较
        5.2.4.2.2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Car E动力学常数比较
        5.2.4.2.3 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MFO动力学常数比较
        5.2.5 联苯肼酯亚致死剂量对二斑叶螨解毒酶系的影响
        5.2.5.1 解毒酶比活力测定
        5.2.5.1.1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GSTs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5.1.2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Car E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5.1.3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MFO比活力的时间效应
        5.2.5.2 酶动力学常数测定
        5.2.5.2.1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GSTs动力学常数比较
        5.2.5.2.2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Car E动力学常数比较
        5.2.5.2.3 联苯肼酯对二斑叶螨MFO动力学常数比较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性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创新性
        6.2.1 存在的问题
        6.2.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8)三种大豆害虫绿色防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大豆害虫发生和防治方法
        1.1.1 大豆害虫发生情况
        1.1.2 大豆害虫防治措施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杀虫剂的特点和在大豆田的应用
        1.2.2 有机硅增效剂和激健增效剂的应用
        1.2.3 溴氰菊酯的特点及提高利用率的必要性
        1.2.4 种衣剂防治大豆害虫的应用
        1.2.5 黄色黏板防治大豆害虫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1.2 供试杀虫剂及增效剂
        2.1.3 供试昆虫及作物品种
        2.1.4 试验地点
    2.2 试验方法
        2.2.1 化学杀虫剂减量增效及生物杀虫剂的筛选试验
        2.2.2 种衣剂防治大豆蚜效果试验
        2.2.3 物理防治方法黄色黏板防治大豆蚜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化学杀虫剂减量增效及生物杀虫剂的筛选结果
        3.1.1 防治大豆蚜的杀虫剂药效和减量增效试验结果
        3.1.2 防治叶螨的杀虫剂药效和减量增效试验结果
        3.1.3 防治黏虫的杀虫剂药效和减量增效试验结果
    3.2 吡虫啉种衣剂防治大豆蚜的效果
        3.2.1 2018年吡虫啉种衣剂防治大豆蚜效果
        3.2.2 2019年吡虫啉种衣剂防治大豆蚜效果
    3.3 黄色黏板防治大豆蚜效果
        3.3.1 2018年黄板处理防治大豆蚜效果
        3.3.2 2019年黄板处理防治大豆蚜效果
4 讨论
    4.1 生物杀虫剂防治大豆害虫的效果
    4.2 增效剂对化学杀虫剂防治大豆害虫的增效作用
    4.3 溴氰菊酯叶背用药防治大豆蚜的增效作用
    4.4 吡虫啉种衣剂防治大豆蚜效果
    4.5 黄色黏板防治大豆蚜效果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二、教材
        三、教材分析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系统理论
    第二节 情景学习理论
    第三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第四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类型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结构分析法
        二、基于系统论的教材分析方法
        三、文献研究法
第四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整体分析
    第一节 教材编写背景和指导思想
    第二节 教材内部结构分析
    第三节 教材外部联系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初中生物学和化学知识的联系
        二、教材内容与农作物植保员中级工标准的联系
        三、教材与中职学校专业目标的联系
    第四节 教材整体功能分析
        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功能
        二、知识传递功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第五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局部分析
    第一节 项目一认知昆虫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二节 项目二认知植物病害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三节 项目三植物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统计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四节 项目四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五节 项目五农药的使用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六节 项目六至项目十一的局部分析
        一、知识要素分析
        二、技能要素分析
        三、审美要素分析
第六章 教材使用建议及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 教材使用建议
        一、结合本地特色,充分利用教材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二、创设真实情境,满足学生合理需求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节 教学设计案例
        一、昆虫的外部形态教学设计案例
        二、教学反思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捕食作用SCAR检测和定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2.3.1 实验试剂使用清单
        2.3.2 实验仪器使用清单
    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
        2.4.1 特异性引物设计
        2.4.2 基因组DNA模板制备
        2.4.3 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2.4.4 特异性片段扩增引物的设计
        2.4.5 不同虫态和性别的叶螨及蓟马的检测分析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体系的建立
        2.5.1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的获得
        2.5.2 基因克隆操作
        2.5.3 质粒DNA的抽提
    2.6 加州新小绥螨捕食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的定量检测
        2.6.1 捕食不同数量二斑叶螨的定量检测
        2.6.2 捕食二斑叶螨后消化不同时间的定量检测
        2.6.3 捕食不同数量西花蓟马的定量检测
        2.6.4 捕食西花蓟马后消化不同时间的定量检测
        2.6.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二斑叶螨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合成
    3.2 二斑叶螨引物特异性检测
    3.3 西花蓟马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合成
    3.4 西花蓟马引物特异性检验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体系
        3.5.1 标准曲线的建立
        3.5.2 二斑叶螨不同龄期的靶标DNA拷贝数
        3.5.3 西花蓟马不同龄期的靶标DNA拷贝数
    3.6 捕食数量和消化时间对定量检测效果的影响
        3.6.1 捕食不同数量二斑叶螨对定量检测效果的影响
        3.6.2 取食二斑叶螨后消化不同时间对定量检测效果的影响
        3.6.3 捕食不同数量西花蓟马对定量检测效果的影响
        3.6.4 取食西花蓟马后消化不同时间对定量检测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花卉害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治药剂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室内球兰常见虫害及防控[J]. 杨涓,李鹏. 陕西农业科学, 2021(12)
  • [2]异硫氰酸烯丙酯及CO2浓度升高对异迟眼蕈蚊的影响[D]. 苟玉萍.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3]江苏地区西甜瓜重要害虫生物学及防治技术研究[D]. 邱晔. 扬州大学, 2021(08)
  • [4]两种蓟马的田间监测及TSWV对西花蓟马生殖力的影响[D]. 董丽娜.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橘小实蝇的亚致死效应研究[D]. 何凤梅. 广西大学, 2020(07)
  • [6]葡萄园白星花金龟发生规律与诱杀技术研究[D]. 周智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7]二斑叶螨对亚致死浓度联苯肼酯和乙唑螨腈的响应及代谢的初步研究[D]. 常芸.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8]三种大豆害虫绿色防控的研究[D]. 鲁冰瑜.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植物保护技术》教材分析[D]. 马映荣.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加州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捕食作用SCAR检测和定量评价[D]. 杨强强.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花卉害虫危害特征及防治药剂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