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梁沁苗1,2,袁 书1,2,3,李宏翰1,2

(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高校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3.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 要] 家庭状况是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本质差异。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大部分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和家庭环境等多种家庭因素的联合作用,以及家庭因素与留守类型等交互作用的影响,因而呈现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今后可考察和对比留守儿童多种家庭关系,或从留守儿童的主体视角出发,研究他们对家庭的理解、情绪情感和评价等家庭观念因素(即家庭自我概念)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因素;心理健康

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的未成年人。[1]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引发了大量探讨,目前,相关研究处于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阶段,也存在不够系统、缺乏深入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梳理相关的实证研究,分析家庭因素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并就目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提出建议,为深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与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2004年由于相关事件的爆出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因特殊的家庭状况,留守儿童无法正常享受父母的抚养和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处于不利情形。大部分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同时,也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的心理健康问题,只在部分维度上弱于非留守儿童。[2]

二、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相关的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从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功能和家庭环境几个方面阐述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往研究主要以亲子依恋、亲子亲合和亲子沟通为指标,评估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亲子依恋是指儿童与父母形成的长期且持续的情感联结。留守经历对儿童亲子依恋产生不利影响,且儿童留守年龄越小,亲子依恋水平越低。安全性依恋的形成时间具有关键性,如果儿童未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就面临长期亲子分离,将会难以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等心理品质,心理健康也受到更多不利影响。[3]母亲依恋与父亲依恋存在不同的重要性。相比于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对情绪性问题行为有更强的预测作用,[4]父亲依恋更能缓解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5]父母依恋还存在补偿效应和联合作用。安全性母亲依恋能降低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安全性父亲依恋既能降低双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也能调节安全性母亲依恋对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焦虑的影响。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联合作用于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5]

此外,社会层面开展的关爱活动对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具有保护作用。研究表明,社会关爱可以显著地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状况,与对照组留守儿童相比,关爱组留守儿童经过一系列团体辅导等社会关爱活动后,其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娱乐性等维度的得分上升,矛盾性维度的得分下降。[25]

氨基酸检测条件:4 mL样品与1 mL 15%的磺基水杨酸溶液混合沉淀样品中大分子的蛋白和多肽,4 ℃下反应1 h,4 ℃ 10000×g离心15 min。过滤,样品经过微滤膜(0.22 μmol)处理。用液相离子交换柱(分离柱TS263,membraPure)分离氨基酸,茚三酮显色,流速为60 μL/min,除脯氨酸检测波长为440 nm外,其余均在570 nm处检测。各氨基酸浓度采用外标定量。总氨基酸组成的测定:酶解产物经过5 mol/L盐酸水解,水解温度为110 ℃,水解时间为22 h,水解结束后进行总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亲子亲合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表现为亲子之间的积极互动行为和亲密的心理感受。亲子亲合对降低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情绪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能提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6]亲子亲合的影响因留守类别和父母角色而存在差异,母子亲合抵御歧视知觉消极影响的作用更强,父子亲合更能降低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6]相比父亲外出的儿童,父子亲合对双亲外出儿童的情绪适应具有更重要的作用。[7]亲子沟通是亲子双方的互动过程,亲子沟通越好的留守儿童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越小,亲社会行为更多,[8]性心理健康水平越高。[9]

通常情况下,情感温暖或支持温暖等积极的抚养行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拒绝等消极抚养行为则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关爱关怀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重要的保护因素,父亲冷漠拒绝和母亲过度保护是危险因素。[14]父母采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可以明显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各类健康危险行为,减少童年创伤对健康危险行为的消极影响,产生积极调节效应;而父母采用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教养方式会增加各类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风险,加剧童年创伤的消极影响而产生消极调节效应。[15]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监护人不同而存在差异,父亲干涉对祖辈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对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起消极作用。父亲惩罚和母亲偏爱的教养方式对父辈看护和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产生积极影响。[16]家庭教养方式还与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社会交往行为和日常生活行为、主观幸福感等存在相关,民主型家庭的留守儿童在以上几个方面发展最好,专制型家庭次之,放纵型家庭最差。[17]

Olson等提出的环状模式理论表明,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和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18]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家庭功能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数量和质量,与父母的长期分离易造成家庭亲密性降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属于平衡型家庭,家庭功能良好但弱于非留守儿童,且儿童留守时年龄越小、留守时间越长,家庭功能的得分越低。[19]

(二)家庭教养方式

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家庭功能越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好。家庭亲密度得分与心理症状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过敏倾向等维度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家庭适应性得分和儿童的对人焦虑及冲动倾向维度得分存在负相关。[20]良好的家庭功能可以有效缓解儿童早期亲子分离造成的不利影响,对母亲依恋起保护作用,[21]也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心理适应和亲社会倾向等产生积极影响。[14,22-23]

陶瓷艺术实用、观赏、功能已在各个领域充分显示着广阔的天地。但陶瓷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教育进行推动使陶瓷文化艺术升华为优秀的正能量陶瓷文化。当今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陶瓷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贡献,在新时代陶瓷文化会引领人们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

此外,研究者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的亲子交流,改善亲子关系,如开展绘画治疗、[10]移情训练、[11]产品设计等。[12]

(三)家庭功能

洗过了,她把身子擦干,衣服也不穿,坐在凳子上,就着灯光看书。这下我看清了,是《木易安诗集》。木易安,就是本朝人,诗人,女的,三十三岁那年,生了病,无钱医治,死了,人死了,诗却流传了下来。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中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留守对家庭教养方式产生消极影响,双亲外出和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温暖型教养方式低于非留守儿童,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的敌对型教养方式高于非留守儿童。[13]

(四)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总分,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和组织性等维度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而矛盾性得分较高。家庭环境因素能够预测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健康危险行为、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等。一般而言,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等对心理成长起保护性作用,家庭冲突性、独立性、控制性具有破坏作用。[24]

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多年来致力于我国食品香料研发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讨,开发了一系列肉香味食品香料制造技术,凝练出“味料同源”的中国特色肉香味香精制造理念,奠定了我国肉味香精制造技术基础。中国百姓现在吃到的很多食品,尤其是肉味食品,其“香味”多数来自于孙宝国的科研成果。他是我国食品科学领域仅有的4位院士之一,是我国食品香料研究领域的唯一院士。

家庭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应重视并承担相应的教养责任,采取有效方法关爱儿童,争取和家庭其他成员形成教养合力,维护家庭功能良好,共同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社会层面也应继续关注和关怀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减少家庭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发挥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

听力技巧的认知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摸索与积累的漫长过程。比起应用策略性的听力训练方法,在实际的听力理解过程中,部分学生侧重于已经形成的“救生艇”,致使其在更高层次,更长篇幅的听力材料的理解中运用不恰当的听力技巧,形成不良的听力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研究展望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家庭因素的联合作用,以及家庭因素与留守类型等留守情况交互作用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呈现不同特征。部分纵向研究还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会随留守状态或留守时间等的变化产生动态的发展。[26]因此,开展研究时应客观而全面地看待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不可标签化或问题化留守儿童。

研究表明,家庭关系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产生重要影响,除亲子关系外,兄弟姐妹关系和祖孙关系也产生重要作用,且不同家庭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多关注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或单独考察其中一种家庭关系,未来的研究可考察和对比留守儿童多种家庭关系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以及家庭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

同时,儿童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家庭、父母和社会的认识、理解、态度和期望也与心理健康有关。今后研究可从留守儿童的主体视角出发,研究他们对家庭的理解、情绪情感和评价等家庭观念因素(即家庭自我概念)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宏翰,袁书.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不足和若干建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7-122.

[2] 黄杰,朱丹,温子凤,等.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基于SCL-90问卷调查的元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3):61-64,84.

[3] 王玉龙,姚治红,姜金伟.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留守时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3):550-553.

[4] 卢茜,佘丽珍,李科生.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的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141-144.

[5] 赵金霞,李振.亲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关系:教师支持的保护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61-367.

[6] 赵景欣,杨萍,马金玲,等.歧视知觉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亲子亲合的保护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369-376.

[7] 赵景欣,栾斐斐,孙萍,等.亲子亲合、逆境信念与农村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4):441-448.

[8] 杨青松,周玲,胡义秋,等.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影响:希望感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6):1118-1120.

[9] 谢琴红,杨映萍,欧薇,等.黔北地区留守初中生亲子沟通及其与性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6):898-900.

[10] 胡毅.绘画治疗介入留守儿童亲子沟通问题的个案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

[11] 合露露.移情训练促进留守小学生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12] 石文.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产品设计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8.

[13] 刘子潇,陈斌斌.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教养方式比较[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8(3):19-25.

[14] 刘红升,靳小怡.教养方式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特征和关系——来自河南省叶县的调查证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1):222-229.

[15] 刘衔华.父母教养方式在农村留守儿童创伤经历与健康危险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7):712-716.

[16] 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17] 李翠英,刘志红.论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的影响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0-22,65.

[18] Olson D. H.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Assessing family functioning[C]//Walsh F. eds. Normal Family Process (2nd ed).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1993:109-133.

[19] 佘凌.缺失与弥补——关于家庭功能弱化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9):30-36.

[20] 陈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

[21] 彭运石,胡昆,王玉龙.亲子分离年龄对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影响:家庭功能的调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4):731-733,738.

[22] 袁宋云,陈锋菊,谢礼,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231-235.

[23] 魏欣,陈旭.农村留守初中生亲社会倾向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4):402-408.

[24] 赵可云,黄雪娇,杨鑫,等.家庭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影响:学习适应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3):65-71.

[25] 张孝义,闵思宇,杨琪.关爱对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2):49-53.

[26] 陈健.安徽省某农村地区留守儿童自尊发展纵向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08-0051-03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15XJC190004);2017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农村留守儿童道德自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YCSW2017067)。

[作者简介] 梁沁苗,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袁书,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李宏翰,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收稿日期] 2019-02-25

标签:;  ;  ;  ;  ;  ;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