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语小学藏文学习的几点思考_藏文论文

关于藏语小学藏文学习的几点思考_藏文论文

关于西藏小学藏文班汉语文课学语为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藏文论文,汉语论文,西藏论文,小学论文,文课学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西藏,小学中用藏语文授课的班级(简称藏文班)从三年级开始设置汉语文课,所使用的教材,是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西藏教材编译局1992年制定的《小学藏文班汉语文教材编写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编写的。这套名为《九年义务教育西藏自治区小学课本汉语文》的教材(以下简称为《汉语文教材》)的编写,与过去相比,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笔者认为,为了使这套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有必要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继续摸索、总结经验,使汉语文课程进一步得到完善。这里,笔者抛砖引玉,谈几点想法,谨供有关专家参考。

一、学语为主,学语为先

《汉语文教材》遵循的编写原则是“学语为主,学文为辅”,力求“培养民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重点是听和说的能力”。“小学藏文班汉语文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说汉话,以打下学汉语文的基础”。根据《提纲》的要求,《汉语文教材》采用“三对照句型教材”的编写形式,“即在集中教学汉语拼音的基础上,以常用汉语句型为主干,并辅以图画、藏文和多样化的练习内容,以打下听话说话的基础,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汉语文和其它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大纲》在教学目的中特别指出:“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文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第二语文教学。其教学目的和要求,与民族学校的民族语文、汉语学校的语文以及外语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应有所不同。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少数民族学生具有初步运用现代汉语文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生产和工作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重要性在这里无需赘言,需要探究的是《大纲》中提到的“不同”。笔者认为,在西藏,尤其要强调这个“不同”。

首先,这个“不同”产生的原因,是藏族学生的母语是藏语而不是汉语。由于西藏是全国唯一的仅一个少数民族(藏族)占总人口95%以上的省区,全区绝大多数人都讲藏话;又由于西藏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在西藏120万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只有230万人口,而且西藏又是全国唯一没有铁路运输的省区,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也在西藏,西藏内河航运也还处在木船和牛皮筏运输的状态。交通的不便带来交流的不便,因而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加之西藏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从而造成了信息闭塞,使得西藏的汉语文环境根本无法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这无疑给作为非母语的汉语文教学带来相当的困难。以学习母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语文课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在学校学习开始之前,无论是跟着父母、亲戚朋友及电视等媒介,还是在幼儿园,已经有意无意地进行了5年多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实践; 在学校学习开始之后,无论是在校内、校外,还是回到家里,都有良好的语言应用环境,时时处处都在进行着复习、巩固、强化。目前,这些条件,是学习汉语文的藏文班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

其次,藏文班学生学习汉语文课,不仅和学习母语的学生一样要学“文”,还要学“语”。这使本来就已经很困难的汉语文学习难上加难。基于此,对于不会说汉话又缺乏汉语文环境的藏文班学生学习汉语文与内地学生学习语文课,如果规定同样的教学目的、采用同样的教材和同样的教学方法,无疑,在学习效果上,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为了弥补由于这个“不同”所带来的不足,“学语为主,学文为辅”,重点培养“听和说的能力”的编写原则,无疑是一条绝好的上策。也就是藏文班的学生学习汉语文,要先过语言关,即应先开设汉语说话课,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再开始学习汉语文。这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从语言发展而来的,也不仅仅因为文字就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更因为,先学语言,然后再学表达语言的文字,比起同时既学语言又学文字,效果要好得多。前者与后者相比,将所学内容分解开,把学习难点分散开,有利于分期、分阶段解决主要矛盾。另外,笔者认为,虽然汉语文可以用语法来解释,但是,汉语文还有一个语感的问题。如果不掌握甚至完全没有体验过汉语文的语感,那么,会给汉语文的入门和进一步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而语感只有通过多听多说才能够培养起来。

二、要认真研究过语言关的对策

为了落实“学语为主,学文为辅”的编写原则,《提纲》中提出了“从语言教学入手,培养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的要求,但在教材的具体编撰过程中,“学语”的力度似乎还不够。下面以“汉语文教材”前两册为例进行分析。

(一)从课时安排上看

第一册,首先用3节课的时间学习声母,再分别用1课学习单韵母、1课学习声调和拼音规则;之后,用2课学鼻韵母,用2课学介韵母。 从第6课开始,出现了由图画、汉语拼音、 藏文三对照形式的“看图拼音学词语”。从第16课开始,出现了上述三对照形式的“学说话”。在全册书的33课中,有5课是用来训练说话的。

第二册有21课,其中7课是说话训练。

从第一、二册对于说话课的安排来看,用来学说汉话的课时似乎少了些。

(二)从内容安排上看

第一册5课“说话”的内容用汉语表示出来分别是:第16课, “小学生来上课/我们尊敬老师/老师爱学生”;第17课,“工人做工/农民种地/牧民放牧/解放军保卫祖国”;第19课,“巴桑:卓玛,现在放学了,你回家后干什么?/卓玛:我回家后先做作业,然后帮妈妈干家务。/巴桑:今天的作业很难,我们一起做好吗?/卓玛:好,我们快做吗。”第20课,“扎西:旺久,她是谁?/旺久:她是我妹妹。她现在上小学一年级。/扎西:你们家有几口人?/旺久:我们家有5 口人。爸爸、妈妈、我、妹妹、还有奶奶。你们家呢?/扎西:我们家也是5口人(实际上是6口人——笔者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还有一个哥哥。/旺久: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进去吧。”第23课,“我们热爱学校/我们现在是三年级小学生。我们要学藏语文、汉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我们班有45位同学,其中有25位女同学,20位男同学。我们很团结,很守纪律,很爱学习。上课时用心听讲,下了课去操场玩。不吵架、不打架。/校长和老师都很关心我们,我们也热爱老师,热爱学校。”

第二册和说话有关系的7课分别是:第1课,对话;第14课,学习句型“……是……/……也是……/都是……”;第16课,学习句型“这是……,那是……/………是什么?……是……吗?”;第18课,学习句型“……有……,……也有……,……都有……/……没有……,……也没有……,……都没有……”;第19课,学习句型“……会……/……也会……”;第20课,学习句型“……在……,不在……”;第21课学习句型“……要……,还要……/……不要……,但要……”。

在形式上看,前两册教材安排的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宽,句型也很丰富,编者想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一些知识,以期及早赶上内地学生的汉语文水平。但由于在完全没有汉语听说能力作基础的前提下,用来学说话的课时较少,因而内容就显得过多,句型显得过于复杂,学习的梯度和难度显得过大;同时,在汉语环境非常差的情况下,由于所学内容缺乏生活气息,缺乏一些较生动的最常用、最普通的对话素材,甚至缺乏一些最必要的课堂用语,又由于编排形式上有些呆板、生硬,有些语句不是非常上口,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下降,减少了主动练习的时间,因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听话说话的能力”的要求。

(三)从具体安排上看

《汉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对于一个新的内容,一般是先讲清知识,然后再进行练习、复习。例如,对于汉语拼音,《汉语文教材》首先用了4节课的时间学习全部汉语拼音字母,在第5课直接用“三对照”形式开始讲声调和拼音规则。然后,才是根据这些概念进行具体练习和复习。特别是,该教材在第一册,专门用了4 课的时间来讲解汉语拼音规则(比如,用“三对照”形式讲:“大w和小u,小u跟后面,如有aoe,小u不能写。”);在第二册中又专门讲了4讲“汉语拼音基础知识”(第四讲用了近600个汉字,其中有口诀:声调标在韵母上,遇到a时不放过,没有a时找oe,i上标调去掉点,i、u并列标在后,单个元音不用说)。对于一个二三年级的藏文班学生,在缺乏最起码的汉语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完全不会说汉语的前提下(即使懂得一点点藏语文知识),不仅根本不可能看懂这么一大堆汉字到底都讲了些什么,即使是翻译过来的藏文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更不可能完全掌握。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论。”笔者以为,藏文班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应遵循这一实践论的认识过程。先学说汉话。学一些简单明了、好记好用、上口有趣的汉话,先通过一定量的听话训练的实践和积累,使学生先获得一些汉语的感性知识,能够听得懂、说得出,然后再不断地总结和提高。

因此,《汉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应该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从感性到理性”,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摸索出一套更细致、更具体、更切合实际的、更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尽快度过语言关。

三、过语言关,宜早不宜迟

为了使学生学好汉语文,应该尽早地帮助他们度过语言关。这里的“早”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在汉语文课之前要增设汉语说话课;一是汉语说话课从小学一年级就要开设。

目前,西藏小学藏文班的汉语文课是从三年级开始设置的,也有的学校提前到二年级开设。为了不影响藏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并为汉语文课的开设做好充分的准备,汉语文课还是要从三年级开始设置(当然,《汉语文教材》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可以从一年级开始设置为期2年的汉语说话课。

问题是,从一年级开始设置汉语说话课早不早?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笔者认为,一是不早,二是能够接受。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下一个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首先,他们是为了交流的需要而必须学习的;其次,他们是从最简单的、生存最必需的词汇开始,逐步向较复杂、能够表达情感的语言发展的。一般的情况下,一个婴儿首先学会说的汉语应该是“爸”、“妈”、“抱”、“拿”等发音简单、意思明确、解决当务之急的单字。再次,他们是在具备交流条件的环境中学习的。一个婴儿一定是日复一日地在倾听、观察“爸爸”“妈妈”的发音、动作和表情中逐步明白了爸妈是什么含义,并一定是在父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叫爸爸”“叫妈妈”的焦急的期待中,模仿着、纠正着第一个发音并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的。可见,问题的关键不是一年级开设汉语说话课早不早,而是所学语句和内容是否最简单明了、最直接地表达学生的某些意愿,是否能被用来进行最普通、最平常的会话;同时,课上课下是否具备一定的汉语会话条件(包括教材、师资)和环境。这也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四、要努力创造条件,强化语言环境

学说话,要立足于听和说。而听、说不是仅仅懂得了道理就能掌握的,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训练。在西藏,要想让学生学好汉语,不但要设法创造汉语环境,而且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汉语环境,为此,应采取以下四条措施。

(一)教材内容要简单实用,课文要朗朗上口,形式要生动活泼

汉语说话课的教材,除了必要的课堂用语和常用的生活用语外,还应注意选入一定量的可供学生说、学、逗、唱、玩的素材,以便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游戏、娱乐、表演以及表现自己的过程中,调动各种器官(如眼观、耳听、口说、手舞足蹈、面部表情甚至形体的语言等)帮助分辨、听说、记忆、掌握和运用汉语。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英语》中有这样几个栏目:“Learn to say”,“Learn to sing”,“Look,listen and say”,“let's play”,“Let's practise”等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比较典型的是“摸鼻子”的游戏。首先,这个游戏学习的词汇是有关离我们每个人最近、每个人都最熟悉的我们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其次,这个游戏,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会辨别和听说这些词汇的。又如,经过常年的积累,人们总结出来的一些比较精练、内含相当丰富的儿童游戏、儿童歌曲、儿歌、民谣等等也都是比较好的学习汉语的启蒙教材。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几个例子。

儿童游戏,拍手歌:“兵板,兵板,兵兵板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骨碌骨碌锤,骨碌骨碌叉,骨碌骨碌一个,骨碌骨碌仨。”是通过形体语言来帮助分辨、听说、记忆有关方位、动作、形状等词汇及其发音的。

儿童歌曲,上学歌:“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这是一支非常动听且常年来被广大内地学生所喜爱的歌曲。

儿歌就更多了,例如:“天上星,亮晶晶,一颗一颗数不清。”“小扎西,眨眼睛,对着地图找北京,不找西,不找东,指着一颗五角星。”“妈妈教我画图画,画完太阳画葵花,太阳就是共产党,葵花就是小娃娃。”这些儿歌既上口好记又有教育意义。另外还有讲卫生的:“小手绢,四四方,每天跟在我身旁。我脏了,它帮忙;它脏了,我帮忙。镜子一旁连声夸:你们两个真漂亮。”有学数字及练习读准字音的:“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只蓝子手中提。七种果子摆七样:苹果、桃子、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等等。

上述例子,句型结构简单,读来朗朗上口,思想健康,知识丰富,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如果在教材中再配以图画,教学时配上动作,不仅要求学生在课上能听懂、会背诵,会说,而且在课下还会据此做游戏,能表演或者能比赛,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定会被调动起来的。

(二)教材中不要用藏文、藏语来注解;教学中尽量要多用汉语

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汉语听说的环境。首先,要尽早学习课堂用语。前面学过了,后面就要用。要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起码要保证上汉语说话课的课内汉语听说的环境。这必然也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应尽量多讲汉语,少讲藏语。学生在课上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问题都应要求必须用汉语。其次,不要用藏文、藏语作为学习汉语的拐杖,这个拐杖的利少弊多。学习汉语的拐杖只能是作为学习工具之一的汉语拼音。汉语说话课教材形式上应类似于卡通,借助于绘画,用图画的形象以及画中的情节来启发学生听说汉话,发展想象力。在此基础上,适当点缀以必须的汉字及汉语拼音。这里的汉字不应要求学生会认,即使是汉语拼音,也只是在二年级开始学认,但不应要求学写。

另外,还应鼓励或组织学生课外主动接触汉语的语言环境,如听汉语广播等。

(三)要有文字教材,也要有音像教材

为了上述第(二)条措施能得以实行,音像教材就显得十分必要。如果条件具备,应编一套音像教材。

(四)要有配套的练习册

学习说汉话,教材再好,师资水平再高,但是仅仅依赖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没有一定量的课后训练是不行的。因此,编写一套相应的练习册与教材配套是必不可少的。

标签:;  ;  ;  

关于藏语小学藏文学习的几点思考_藏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