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自然低年级“三阶段五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初探_磁铁论文

小学自然低年级“三阶段五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初探_磁铁论文

小学自然低年级“三段五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三段论文,五步论文,自然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为落实《大纲》精神,进一步深化自然教学改革,更好地实施义务教育教材,在现代教学论指导下,我市自1992年秋季开始进行自然课堂结构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在借鉴人教社及各地成功的经验和总结我市实践经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突出学科特点,规范学科教学,使理论更好地结合实践,给我市小学自然教师提供一个操作性较强的课堂教学结构,我们构建了小学自然低年级“三段五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初步框架。

一、小学自然低年级“三段五步”教学基本模式的框架

第一阶段:激兴导入。这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目的在于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1]激兴导入就是针对低年级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以引起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为儿童智力活动的展开形成良好的心态。

自然课的导入,必须从教材内容的实际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一般可采用观察、实验、谜语、故事、儿歌、谈话、游戏、录音、录像、创设悬念等方法,展现客观事实,从实践中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导入新课时,要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儿童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如教学《影子》一课,一上课教师打开投影仪,引导学生表演小狗、小兔、小鸭子等手影游戏,儿童们跃跃欲试,争相表演,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的时候,教师突然切断电源,影屏上的手影立刻消失了,此时学生兴趣正浓,教师趁机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为什么关上灯,影子就不见了?影子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学习新知识上。又如教学《磁铁游戏》一课,可通过演示“听话的小乒乓球”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师问:“如果把小乒乓球放在立着的纸板上会不会滚下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马上做出回答:“小乒乓球会滚下来。”教师边演示边说:“这里有一个听话的小乒乓球,我把它放在立着的纸板上不但滚不下来,而且它还能上上下下地移动。”学生对观察到的这种现象感到很惊奇,于是探究知识的愿望油然而生。借此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导入新课。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导入,都要紧紧围绕教学要求,以激发探究兴趣和引出要探究的问题为目的,既不能使导入不到位,又不能搞得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拖泥带水,要恰到好处。

第二阶段:学习新课。学习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获得科学的结论。这一阶段要由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观察、实验。《大纲》指出:“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可见,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和科学结论的推断主要依赖于观察和实验。由于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抽象思维仍依赖于生动直观、具体现象的感性材料,因此要精心设计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同时还可培养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的情操。指导观察、实验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准备观察、实验材料。准备好具有直观性、科学性、典型性、可操作性的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是保证儿童有意观察、实验以及主动探究自然事物的关键。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果实》一课,要选择好各种颜色、形状、大小、气味、味道不同的果实。再如,教学《磁铁游戏》一课,要准备好有代表性的各种形状的磁铁、玻璃杯、水槽、吹塑纸等材料,同时还要准备一组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如曲别针、大头针、小铁钉等)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如小木片、纸片、玻璃片、布条、硬币等)。观察实验材料的准备数量要充足,在分组实验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2.明确观察、实验目的。观察、实验是在引出问题的前提下进行的。要解决什么问题,即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实验的目的任务越明确,学生的感知就越清晰,观察、实验的效果就越好。例如,认识磁铁能吸铁的性质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哪些材料能被磁铁吸引,哪些材料不能被磁铁吸引,能被磁铁吸引的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各是用什么做的。

3.提出观察、实验要求。观察、实验前,教师一定要讲清观察、实验的方法、步骤,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强调观察、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要按照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例如,观察金鱼时,要先从整体感知金鱼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再观察金鱼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对各部分进行观察时,要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观察。又如,指导学生做磁铁能吸铁的实验前,要讲清怎样拿磁铁,怎样放磁铁,怎样去吸物体,并注意把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放在一堆,把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放在一堆,以便从中发现规律。

4.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生物学家达尔文说:“科学就是积累事实,以便从中发现规律。”[2]要想使儿童对自然事物获得清晰的印象,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能力,就必须引导他们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要探究的问题,自己观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让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下一步思考质疑打下基础。例如,教学《小电珠》一课,在学生观察认识了导线、电池、小电珠三种材料后,教师提出如下启发性的问题:看谁能想出办法把导线、电池、小电珠连接起来使小电珠发亮,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连接的?试试看有几种连接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点拨,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很快就发现和掌握了三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再如,指导学生认识磁铁的性质时,可做“给磁铁找朋友”的游戏。做法是:用磁铁接近桌上的各种材料,凡是能被磁铁吸引的就能做磁铁的朋友,把它们放在一堆,不能被磁铁吸引的就不能做磁铁的朋友,把它们放在另一堆。学生通过做磁铁游戏发现曲别针、大头针、铁钉等材料能被磁铁吸引,都能做磁铁的朋友,而小木片、玻璃片等材料都不能被磁铁吸引,也就都不能做磁铁的朋友。这一步主要使学生获得比较多的信息和事实,为下一步思考质疑打下基础。

第二步:思考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疑问能激发儿童的思维,促进思维活动的展开,从而去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因此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思考、质疑。这一过程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儿童借助观察、实验,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处理,为下一步形成科学结论作辅垫。例如,教学《青蛙》一课,在指导学生观察青蛙身体的外形时,学生对青蛙身体分几部分可能有争议,多数学生能按头、躯干、四肢三部分分,少数学生按四部分、五部分分,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再一次进行观察、思考、讨论:看一看青蛙的头是不是也能像人那样左右转动?再仔细观察青蛙的头部,它是和身体的哪一部分紧紧连在一起的?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统一认识,找出正确的分法。再如,教学《磁铁游戏》一课,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曲别针、大头针、小铁钉等材料都能被磁铁吸引,而小木片、纸片、玻璃片等材料都不能被磁铁吸引呢?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都是用什么制作的?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秘密?学生经过思考质疑,发现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都是用铁做的。在观察中学生提出新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质疑:为什么磁铁不吸引硬币呢?教师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深入探讨,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硬币不是用铁制作的,所以不能被磁铁吸引。继而让学生带着磁铁能吸引的材料都是用铁制作的这一问题,再进一步去发现、解决新问题,为下一步科学结论的形成打下基础。

学生经历思考、质疑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当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分歧时,正是学生的求知欲最强烈、引起学习动机的最佳时机,也正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思考质疑的过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三步:获得结论。这一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判断、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归纳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例如,学生在思考质疑后,发现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都是用铁做的,此时教师提出:谁能根据实验中发现的问题,用一句话说出磁铁有什么本领?这时磁铁能吸铁这一结论的获得也就水到渠成了。

要注意,结论的获得必须在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切忌教师包办代替,简缩过程。

第三阶段:巩固应用。对任何一个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形成的结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应用,这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巩固应用阶段,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对所获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可设计一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作业、操作等练习,以巩固、完善学到的知识及检验学生用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可采用举例、判断、实验、制作、设计等方法。例如,认识了水的性质以后,为加深学生对水的性质的理解,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六个玻璃杯中装有六种不同的液体,让学生判断几号杯子里装的是水,并说出是怎么知道的。又如,学生认识了磁铁的性质后,应用磁铁能吸铁的性质找一找教室里哪些东西是用铁做的,并指导学生做“巧取曲别针”的游戏,还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磁控小帆船,开展比赛游戏,看谁制作的磁控小帆船在水槽中游的趟数多,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轻松愉快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二、小学自然低年级“三段五步”教学基本模式的特点

(一)体现了自然学科的特点。自然学科的认识对象是学生周围的各种自然事物,而认识这些自然事物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正如《大纲》所指出的:“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由此可见,观察、实验在教学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模式的构建,注重了观察、实验,充分体现了自然学科的特点。

(二)基本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自然低年级教材结构的特点。义务教育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是按“问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一般都是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认识活动获得问题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应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教学《水》一课,首先通过启发谈话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一看、二闻、三尝)、思考、讨论等活动认识水的性质,然后应用水的性质区分水与其他液体,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与课文结构的编写思路基本是一致的。

(三)遵循认识规律。人们认识自然事物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即要经历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模式中的“三段”遵循了这一认识规律。

(四)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大纲》提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取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学基本模式的设计自始至终是在探究——研讨的过程中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

总之,小学自然低年级“三段五步”教学基本模式体现了学科性、实践性、简约性和操作性等特点。我们对这一教学基本模式的探讨,仅仅是初步的,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不断完善。作为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形式”,一种结构,在应用模式的过程中,要本着有模式,但不模式化,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注释:

[1] 转引自《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6期第14页。

[2] 转引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一册教案(人教版)第68页。

标签:;  ;  ;  

小学自然低年级“三阶段五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初探_磁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