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业的缺陷与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我国流通业的缺陷与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流通业缺陷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出路论文,缺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经济本来是以商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最近30年,流通业更有了革命性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架构。然而直到目前,中国流通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改变,否则中国经济发展将会遭遇许多困难。所以,我们亟须对如何促进流通业的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加以讨论,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虽然产品的制造成本很低、但总成本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交易成本却很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把生产的总成本划分为转型成本(transformation costs,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变换成本,俗称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包括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订立合同的成本、执行合同的成本等等)两个部分。目前中国内地的情况是,制造成本(转型成本)很低,但是,由于市场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经济活动缺乏规范,经济行为人缺乏诚信等原因,而交易成本却很高。这样,如何降低交易成本,以便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加入WTO以前,由于有比较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境外的制度环境下运行,因而具有交易成本优势的境外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内地制造成本低的优势,交易成本较高的本土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加入WTO以后,内地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正在迅速降低,于是境外企业纷纷把它们的加工厂转移到中国内地,以便分享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因此中国内地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至于内地的本土企业,由于它们的交易成本比较高,总成本往往高于境外企业。这使它们与境外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这样,对一些本土企业而言,外资企业的大量移入和对原有合资企业的整合就对它们形成了“大军压境”的形势。弄得不好,就会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败北。这种情况在与交易密切相关从而对交易成本极为敏感的流通业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中国流通业存在两方面的缺陷:第一,数量上严重不足。流通及与其交易密切相关的行业是与市场经济相伴随发展的。正像理论经济学所说,随着分工的深化,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他们之间的交易关系愈益频繁,流通成本在国民经济活动总量中所占比重也会愈来愈大。根据诺斯对于1870-1970年美国经济中与交易有关部门规模的估量,20世纪后期美国经济中银行、保险、金融、批发、零售等与交易相关的行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1870年的25%左右提高到1970年的45%左右。目前我国相应行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只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个多世纪前的情况相似。强大流通业组织支撑下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产品价值链愈分愈细,而与此相反,我国流通业发展不足制约了分工的深化。而如同我们所知道的,分工的深化正是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强大的流通业的支持下,制造业企业愈来愈多地把非本企业核心业务的作业“外包”(Out Sourcing)出去。例如,工业企业愈来愈专注于自己核心能力(如某项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等)的发挥,而把订单管理、元器件采购、仓储、报关、运输等非核心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的流通业去处理。这种在流通业支持下的价值链(Value Chain)的细分,大大提高了整个经济的效率。

第二,流通企业的效率低,使本土流通企业产品成本高,缺乏竞争力。随着经济发展和流通成本在社会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提高,改善流通业的管理,提高流通业的效率就成为降低社会总成本的一个主攻方向。近年来这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技术的提高和供应链管理的加强,以致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把生产过程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分销直到最终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作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流通企业通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计划、控制、协调等经营活动,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和它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一体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精髓是实现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实现物流的快捷高效的配送和整个生产过程的整合,大大降低交易成本。这种管理思维,已经在许多企业中得到应用,收到巨大的效益。当前流通业由单个企业的物流管理到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的革命,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成为20世纪末期大规模产业重组的重要内容。美国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弗(Martin Christopher)指出:“21世纪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内地流通业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建立的,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和与时俱进的更新。在前些年的改革中又采取了某些不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做法,如“层层承包”、“出租柜台”等,以致愈来愈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甚至成为影响我国产业大规模重组的一个薄弱环节。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努力发展流通业和提高它的效率。为了提高流通业的效率,需要做以下工作:首先,要按照十六大精神去做。2001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十六大精神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人限制,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对外贸易等行业。第二,为流通业营造透明的法治环境,使企业的经营有平整的竞争场地。第三,要有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监管框架。第四,流通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快企业制度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经营流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当然,所有这些工作,需要由政府和民间通力合作地进行。

标签:;  ;  ;  

我国流通业的缺陷与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