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处世思想与现代价值_文化论文

老子处世思想与现代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子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老子的处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目前老子研究中最重要最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其思想中较为完整的体系。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历史影响深远,其精华在现代社会中仍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老子处世思想的体系入手,把握其合理的、有生命力和时代需要的思想和公共道德,并谈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关键词 老子 处世思想 现代价值

一般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述,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是当时的哲学、政治和教育思想家。他曾做过周守藏史,掌管东周王朝的图书典籍,见闻广博。晚年过着隐居生活,著书言“道德”五千言,即今流传的《老子》一书,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用韵文写成的哲学诗。以后被称为《道德经》,该书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它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汉魏以后迄今,注释《老子》之多,仅次于《论语》。《老子》在国外也有很多译本,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是我们研究老子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老子所创办的道家学派,其处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目前老子研究中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问题。下面从老子处世思想这个角度,谈谈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一、从历史的回顾看老子思想的影响

在战国时代,《老子》便已受到社会的重视,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评述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是极惨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足见影响之大。

秦至汉,《吕氏春秋》、《淮南子》、《说苑》等巨著均有引用老子的篇章。东汉时期,老子被尊称为“太上老君”,到了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这一徽号已经被道教中的人所公认。

至唐代,唐太宗推崇《老子》,唐高宗乾封元年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已成为了圣典,被道教尊为《道德真经》。

宋、元、明、清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成为理学,也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有关“老君”的宗教性传说、传记、经书、艺术作品,一天比一天多,相互渲染夸饰,“老君”的“教主”及宇宙最高“天神”的地位,也俨然肯定无疑了。

中国至今仍留传着的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中唯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它皆外来宗教。老子思想早已走向世界,了解和研究老子思想最突出的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朝鲜的一些学术团体和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是相当丰硕的。老子思想以其独特的体系,不仅受到国内,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二、老子处世思想的体系和特点

作为春秋时代的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学说是针对当时社会弊端而发的。老子的处世思想有哪些特点呢,结合《老子》一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形成了他的处世思想体系。

(一)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

如何对待名利的问题,这是人生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有句谚语,叫做“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把“名垂千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先秦时期,儒家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列子·卷七》记载:人活着:“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说明了人活在世界上以追求功名利禄为其幸福的心态。

而老子以独特的角度,鄙视这种人生价值的取向,从两方面提出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从治理国家看。“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三章)在上者如崇尚贤名,在下者人人竞争,在上者不贵重珍品奇货,在下者不会去做盗贼。金银珠宝,人人追逐,盗贼的产生是为了抢夺这些难得之货,如果在上者不重视这些东西,不去搜刮民财,人人自然也就不会沦为盗贼了。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就不能崇尚功利主义。(2)从个人修养看。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九章)“金玉满堂”可能腐蚀人的灵魂,败坏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乱;“金玉满堂”也可能遭到别人的嫉妒抢夺,难以终生保持。人富贵以后,如不提高警惕,很容易滋长骄傲的情绪,从而招来各种祸患。

功名、财货、生命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三者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呢?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之孰病?甚爱必大贵,多藏必厚之。”(《老子》四十四章)这就是说,名利和生命相比,生命更重要。因为名利毕竟是身外之物,如果为了获得名与利而丧生,那就是舍本逐末了。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春秋战国的动乱时代,血与火的残酷现实,严重践踏了个人生命的价值,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老子力倡“重生轻物”,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唤起了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实在是一件惊世骇俗之论,是一件人生价值的转换,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也是老子思想较其他先秦学派最显著的特点。

(二)主张“少私寡欲”的处世原则

为了维持人的生命,欲望总是需要的,这是常理。如何对待欲望呢?老子反对纵欲,也反对禁欲,主张“圣人欲不欲,不贵难之货。”(《老子》六十四章 )“不欲”即是“无欲”。所谓无欲,就是“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老子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欲”。(《老子》八十章)即是“无欲”说的具体写照。

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海难填,总是无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这是毫无好处的。(1)就个人来说,老子认为,声色犬马,饮食男女,本是人的生理需要,但是人如果过分的追求,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狂。”(《老子》十二章)有些人本可以长寿,所以短命,是“以其生生之厚”即放纵嗜欲,为非作歹的结果。过分地追求名利财货,不但无益于贵生,反而会弄得行伤德坏,身败名裂。这是老子说的“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的意思。(2)从治国来说,老子认为,社会混乱,国家难治,是统治者贪得无厌的结果。他认为“朝甚除,田甚芜,仓其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盗竽非道也哉!”朝廷宫殿很整洁,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王侯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吃厌了山珍海味,财物富裕。这叫做强盗头子,强盗头子是不符合道的!所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这充分说明了老子思想的深刻和正确,也是老子思想的另一特点。

(三)提倡“柔弱胜刚强”的处世方法

在社会上,一般人都懂得“刚强胜柔弱”的道理,而老子不同于凡众,他以超群的智慧,深刻地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真谛。(1)“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他总结了自然和社会的胜衰之理。他说:“物壮则老、总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三十章)就是说,事物壮盛了就会走向衰老和死亡。所以他认为凡是刚强的东西都属于死一类,凡是柔弱的东西者属于生一类。从自然界来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老子》七十六章)人和万物活的时候,形体柔弱,死了之后则僵硬枯槁。婴儿是最为柔弱,不仅筋骨柔弱,而且无知无欲,毫无自卫能力,但却充满生机,最终战胜成人。“木强则兵”(同上)是说树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长大成材后,为工匠所需、反而遭到砍伐。这就是“林木茂而斧斤至”的意思。因此,他教育人们懂得,一个人想经常朝气勃勃,生命力旺盛,必须“贵柔”。从社会看,“兵强则灭”(《老子》七十六章),两军对战,兵力占优势的一方,往往恃强而骄,反而不能取胜,“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七十三章)说是勇敢的,自我逞强的,就会送命,敢于表现柔弱的,反而保全了生命。“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四十二章)强盗和暴虐的人,总是不得好死。他深有感触地说:“吾将以为学父”(《老子》四十二章)他将以此作为例子,向天下人进行“贵柔”的教育。(2)“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七十八章)老子认为“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如天上的风是最柔弱的,但却能穿过肌肤,拔树倒屋,再小的孔隙也能通过;“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七十八章)。水虽是地上最柔弱的东西,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它却能怀山襄陵,穿石销金,“攻坚强者莫之胜。”反而“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老子》九章)捶得尖而又尖的东西,会碰损踵至,恶运随之而来,怎能完整的保留长久呢?所以他认为人们应经常保持柔的姿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辨若讷”、“大巧若拙”、“大器晚成”。最圆满的好似残缺,最充实的好似空虚,最雄辨的好似口吃,最灵巧的好似笨拙,最大的器皿最后才完成。只有保持柔,才会充满活力,生机盎然,也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四)追求“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

常言道:“豁达大度”。为人处世应当宽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谅人,能包涵人。这样高贵的品德,历来为中国人所称赞。其实这种美德是由老子“上德若谷”(《老子》四十一章)的思想演化而来的。“上德若谷”即崇高的品德,好似卑下的溪谷。

在老子看来,人的心灵如同道一样,是空虚不实的,所以人的心灵应该是虚明宁静,无知、无欲的。但是,人们往往为私欲所蔽,昏昧紊乱,多有差错。必须尽心去掉私欲,使人心恢复到如水渊一样的虚静状态,他称这状态为“虚极”,只有达到了“虚极”,才能真正做到“旷兮其若谷。”(《老子》十五章)即为人处世胸襟宽广、豁达大度,就好像幽深的山谷一样,能包容人世间的一切,也就是“虚怀若谷”。这就是老子所追求的处世境界。

老子从“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出发,在待人接物上得出了一条重要的结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也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在人世间“善者吾善之”容易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则不容易做到。老子以宽阔的胸襟主张,善良的人,要善待他们;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们,这样就得到人们的好感。诚实的,要信任他们;不诚实的,也要信任他们,这样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这样就可以化不善为善,使虚伪者成为诚实的人。这种容人的风度,多为后人所赞同。本着“上德若谷”的胸怀,在处理恩怨问题上,老子主张“报怨以德”,“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六十三章)人家对我的恩德,小则视为大,少则视为多,即使是怨恨,我也要用“德”去报答。“以德报怨”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人与人之间调解仇怨的有效方法,所以也被历代所采纳。

综合上述老子思想的处世体系和特点来认识老子处世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就很清楚了。在纷乱复杂的社会中,人应当怎样生活?人与人怎样相处?老子处世思想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以谦虚、讲求正当追求为荣,以尔虞我诈,互相欺骗为耻做为处世的基本准则,所以不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阶级的人群中,也会有“起码的公共生活的准则”。(《列宁选集》3卷247页)老子所提出的思想,很多是超阶级的,在历史发展中有生命力的、合理的成份,当然,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其显著的价值。

三、老子处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辩证的看,在抛弃老子思想中保守、消极东西的基础上,老子的处世思想中有哪些现实的成份呢?

(一)淡泊名利的合理性和老子的价值观

从老子“身重于物”的价值观,人们悟出许多人生的真谛,特别是在对待名利上不仅对过去,对现代社会也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淡泊名利的合理性。

1.“不求身外之物”。所谓“身外之物”指名位、钱财,是身体以外的东西,认为这些东西,既不能随人生带来,也不能随人死而去,所以把它算为“身外之物”,表示轻视的意思。鲁迅先生在《智识即罪恶》的中也指出:“大的钱是身外之物,带不到阴间的,所以一死便成了“清白鬼”。在现实生活中,每当人们官场失意,在工作中受挫,或在竞争中失败,常常会听到一句劝导失败者的话;各利不过是身外之物,不求身外之物,应重生轻物。这句话常常会使失败者在心理上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得到调解和平衡。同时也社会上“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追求名利的人,起了缓解和淡化名利的作用。今天,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对待名利问题上,调解人与人的关系上,不也需要重生轻物,淡泊名利的思想吗?

2.淡化做官的心理。在古代“烈士殉名”比比皆是;在今天,这类事例也不乏其人,所以人们往往根据道家的人生哲学,主张淡化做官的心理,把人们从“名缰利索”中解脱出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每当居官之人解除公职之后,人们总是安慰地说:“无官一身轻”。宋代苏轼在《贺子由生第四孙》中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曾有过,在今天仍不乏其例。在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上,有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名利,对待自己的错误,对组织充满抵触情绪,使自己陷入苦恼和矛盾中,也不妨用道家的人生哲学来调整自己,使自己从名利的缰索中解脱出来,去服从组织安排,更好的投入工作,做一个利于社会的道德高尚的人。

3.增强生命的意识。“身重于物”就是强调生命是可贵的。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才能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为国家作贡献。如果为了追求身外之物,而自残生命,甚至轻生,那就是舍本求末了。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只有增强生命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体质,才能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力”的较量观已成为社会、民族较量的标志。

(二)社会的稳定和谐和老子的处世原则

在人类社会中,老子认为人与人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矛盾的根源是“私欲”,这是社会不稳定和谐的重要原因,所以老子,提出以“少私寡欲”的处世原则作为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这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证。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稳定和谐仍具有现代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崇俭”的思想。老子从“少私寡欲”出发,认为自己在道德修养上有三宝,其中一宝叫做“俭”。“俭”即“啬”即爱惜财物的意思。老子说:“治人事先莫若啬。”(《老子》五十九章)啬是“治人”的根本大道,又利于“事天”,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不管过去或现在,老子“崇俭”的思想,都是重要的,它早已凝固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成为了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败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语道出了“崇俭”无论国家或个人,都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和保证。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优良传统,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仍应当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提倡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勤俭建国,这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重要保证。“崇俭”也对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塑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子提倡俭,中国的知识分子多以俭为荣,他们对物质的占有欲,远不如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而以清贫廉正著称。

不断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就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得财物,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定,在这里谁是谁非是明显的。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我们党内,极少数人利欲薰心,利用手中的权力,搞权钱交易,挪用公款大吃大喝,追求个人享受,铺张浪费,有的人甚至视党纪国法不顾,侵吞国家财产,行贿受贿,生活堕落腐化,把党的优良传统置于脑后,难道我们不应当反思一下,体味一下老子的崇俭精神?这样下去,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的国家将会走向哪里?社会还会稳定和谐吗?所以老子的“崇俭”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就是现在,也是相当需要的,应加以提倡,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

2.“君子之交淡若水。”这句至理名言是老子的思想,是庄子依据老子的“少私寡欲”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出自《庄子.山木篇》。《山木篇》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这就是说,建立在纯洁道义之上的友谊,高雅纯洁,像水一样清淡。虽淡却最亲切,最长久,而那些建立在势力之上的小人之交,虽甘美像甜酒一样,一旦利害发生冲突,交情则马上断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交者,利尽则散的意思。”“君子之交淡若水”,一直是中国人向往的朋友之道。”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比邻”这是讴歌“君子之交”的名句,也是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和平共处的原则。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提倡“君子之交淡若水”的朋友之道和人际关系,俗话:“酒肉朋友易找,患难之交难逢。”社会上,一种不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正在滋生——“见利忘义”,金钱至上。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金钱之上,甚至说市场经济,就是钱与钱的经济,用钱开路,有钱就是爷,无钱则是孙子,有钱就是朋友,无钱则翻脸不认人。我们常说:“甘家知于口渴时,良友谅于患难日。”如果把人际关系建立在功利之上,一旦遭祸害,则亲友即会离,只有明道义为朋友之道,才能做到追祸患害相互也。在人与人相互的基本方式上,只有像老子所强调的谅解,真诚、友爱、谦让、朴实,以达到互利互惠,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才是人与人相处的正常方式。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在当今社会,也是需要的。

(三)谦下不争的美德和老子的处世方法

老子遵循他的辩证法,以独特的认识角度,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提倡人与人在相处的方法上应该以谦下不争为美德,他的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1.“不敢为天下先”。老子从柔弱胜刚强出发,辩证地提出在与人相处上要“不敢为天下先。”他以江海为例论证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从这些出发,本质上看,老子的“退”是为了“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提倡“敢为人先”、“不敢后人”的道理,勇于开拓,敢于进取,凡是利国利民之事,皆应奋勇向前,不甘落后,老子的思想似乎与现代观念有些背道而驰,但辩证的看,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在某些方面显示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历史上,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战争,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今天,商场如战场,在市场和激烈竞争中,就企业而言,在经营中自己若处于弱小的位置上,要看到光明,看到成绩;自己或处于强大的位置,要多想些不利的因素,保证企业长盛不衰。有时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同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就用人之道而言,也可贯彻“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老子提出“善用人者为之下”,主张以谦下礼让的态度待人。“礼贤下士”是中国人的优良品德。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需要“礼贤下士”。不仅如此,上升到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无论大国小国皆应持谦躬居下的态度,所以老子也着重强调“大国者下流。”小国谦下容易,而大国往往恃大而骄。中国作为世界的一个大国,老子的这一思想是有道理的,也符合我国现行的外交政策。在人与人的相处上,在现代社会,也应以老子的谦下礼让为准则。今天,我们党 不也提倡在人民内部要“谦下”、“让人”和“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美德吗?

2.“不争之德”。在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认识中是主要的内容,所谓“不争”即不争个人名利。他认为“不争”是一种美德。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不愿处的位置,不愿与人争地位、争功名、争利益。而老子不争的内容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的“不争之德”,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消极处世之道,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内涵。

在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一旦功成名就,往往会“以功臣自居”,争名誉,争私利,争地位。所以我们党一再告诫全党国同志务必随时随地“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选集》)古往今来,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这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就个人而言,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应不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什么都好,别人什么都不行,更应该宽厚待人。该争的要争,不该争的不要争。要争得光明,争在利国利民上,而不要争在个人私欲上。老子的“不争之德”虽然有混世和不讲原则的倾向,但提倡“功成不居”和戒骄戒躁,还是正确的,这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都具有启发意义。

(四)宽宏大量的气度和老子“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

为人要宽宏大量,胸罗百川的品德和行为,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中是长期存在,极为宝贵的。心胸狭窄不仅使自己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也使工作受到损失。所以宽宏大量,胸罗百川的胸襟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有普遍意义的美德。老子的“上德若谷”的思想中,虽然也有一些无原则的宽容成份,但是当我们自觉地克服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后,可以发现其思想中对现代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宠辱不惊”。这是老子“上德若谷”的思想在荣辱观的具体表现。宠即宠爱,辱即为屈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老子》十三章),所以一旦受到屈辱或宠爱都会感到意外的惊喜。老子认为一个人能够胸怀若谷,做到“无私”、“忘我”,置荣辱、祸福、生死于我之度外,那还有什么惊喜可言?这叫做“宠辱不惊”,这是老子所提倡的。这也是后来所称颂的一种美德,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要正确看待名利,达到“得官不欣,失位不恨。”(《论衡.自纪》)时时处处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职称、出国、住房等问题都是较为敏感的问题,也应保持“宠辱不惊”的态度,注意调整心态,正确对待,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作之中,这样的人才活得有价值。

2.“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也是从老子的“上德若谷”的思想引申出来的一种美德。中国有句谚语:“谦虚的人常思己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自私者,常道别人短;骄傲者,只见自己长。”一些人由于缺乏“上德若谷”的气度,往往缺乏自知之明,总不能正确的估价自己,常常自作聪明,自命不凡、盛气凌人。针对这种人的特点,老子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三十二章)意思是:善于识别他人的品行和才能是最明智的,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缺点,才是最聪明的人。中国人历来提倡这种“自知之明”的情操,认为这是前进的动力和阶梯。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应时时看清自己的短处,不要总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只有“见贤思齐贤,见不贤则反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应以“上德若谷”的气度去待人待事。

3.“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名言,是家喻户晓用来形容人的宽阔的胸襟的。其实这句名言是老子“上德若谷”思想的形象说明,这一思想已积淀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了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常言道:“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也是千姿百态,世俗之人说三道四,冤枉好人之事是常见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则会影响工作情绪和身心的健康,为此应有宽宏大量的气度,人言不足恤,只当耳边风罢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样就会减少我们的思想压力,愉快的投入工作和生活。作为中国人来说,人们感到压力最重的是人际关系的压力,我们何不以老子“上德若谷”的思想去容人待事呢?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误区,更好的与朋友同事相处,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标签:;  ;  ;  

老子的处世思想与现代价值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