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_市场经济论文

论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_市场经济论文

论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渊源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思想上的大解放,在认识上的新飞跃,在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这种解放、飞跃和突破,无不得益于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因此,研究和认识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从实践基础来看,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是他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认真总结的结晶。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只能在实践中形成。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的邓小平,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文革”中的个别年份除外),都参与了中央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在领导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毛泽东一样,感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①“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②因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

邓小平立足现实,以无产阶级战略家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依据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冲破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束缚,领导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理论。这一伟大实践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第一个方面,在农村,首先集中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摒弃“大锅饭”,在全国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形成集体经济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使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把农民推向市场;在计划体制尚未打破的情况下,给农民放宽政策,让农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抓住机遇,自主地发展乡镇企业,建立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机制,使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发展、壮大,成为市场主体和我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逐步放开农副产品价格,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和力度。80年代初国家控制的100多种农副产品,到现在除了棉花、蚕茧、烟草等少数关系国计民生不宜放开的外,其余的都已放开,实行市场自由调节。第二个方面,创办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国家基本上只给政策,不给财物,不包产供销。它们基本上依靠市场解决所必需的科技、人才、资金和物资,实际上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即率先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具体来看,在投资体制上,改财政拔款为多渠道集资,变“统包统配”为招标承包责任制,走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在企业管理上,根据两权分离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试行股份制和企业破产制度,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在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上,改革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努力开拓劳动力市场,实行招聘任期制;在建设市场体系上,积极培育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体系。第三个方面,在城市改革上,加大城市改革的范围和力度,逐步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推向市场,使其成为市场主体。城市改革的模式大体是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逐步推进的,从而在全局上整体上把握了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在中国社会主义这块土地上萌芽、生根、开花、结果。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基础。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深入和发展又以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和先导。

从思想渊源上看,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中,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继承、发展和突破。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基本点。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毛泽东在建国前夕提出,全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由革命战争转到建设与革命并举,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建国后又提出,我党要着重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多种类型的合作经济,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7年毛泽东提出,党在新时期的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④可惜,后来毛泽东在认识上发生了严重偏差,在实践中没有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可贵思想,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强调发展生产力,从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规范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并进而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⑤“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⑥“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⑦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⑧解决这些矛盾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改革,一是要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⑨二是要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⑩毛泽东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改革思想。三是要在保证国家计划的基础上,以市场的形式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建立必要的商品关系,建立农副产品和某些消费品市场。邓小平继承、发展和运用毛泽东的上述改革思想,形成了以市场为取向,按照市场经济模式循序进行改革的理论,指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11)“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12)并强调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认为“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13)其关键在于坚持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邓小平在毛泽东改革思想萌芽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途径,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发展。

3、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认为:历来是商品生产,现在加一种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普遍存在商品,既包括消费品,也包括生产资料;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最主要的前提,但商品生产最终与生产力有关,因此,即使完全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某些地方仍要通过商品交换;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等现在是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还起作用。毛泽东把价值规律看作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认为应该学会运用价值规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不是资本主义,就出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形成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愈越的阶段的思想;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思想;“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14)的思想;对企业进行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主体的思想,等等。

4、关于生产力标准的思想。毛泽东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判我党工作状况的标准,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5)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邓小平把这一思想运用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判断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不争论,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从而在实践上坚持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5、关于允许资本主义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党的八大确定“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改革设想后,自由市场非常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多,甚至出现了“地下工厂”。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指出:“地下工厂,因为社会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只要有市场、有原料,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夫妻店,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大厂。私人投资开厂,定息也有出路。华侨投资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16)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还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自由市场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和国家统一市场的必要补充。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的上述思想,依托市场把它变成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目前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营企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我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的有益的补充。

正是依据上述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邓小平逐渐提出并形成了其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在于,讲清了计划和市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属性,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方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不存在根本矛盾,能够与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相结合、相统一,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思想、认识和理论障碍。它的实践意义在于,直接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伟大实践,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而且它正在指导我们以敏锐的眼光,紧紧盯住并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阶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即国有大中型企业解困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宏观调控、确定今后发展思路等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对策和办法。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必将指引和带动社会主义中国胜利地跨入21世纪。

注释:

①②③⑤⑦(1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237、370、148-149、373、17、364页。

④⑧⑨⑩《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75、374、275、273页。

⑥(13)(1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236、196页。

(15)《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

(16)参见《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350页。

WW晓之

标签:;  ;  ;  ;  ;  ;  ;  ;  ;  ;  ;  ;  

论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