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神农族遗址与中华文明的起源_炎帝论文

非洲之神农族遗址与中华文明的起源_炎帝论文

玉蟾岩神农氏族遗址与中华文明起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氏族论文,神农论文,遗址论文,起源论文,中华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神农并非炎帝,而是炎黄之祖

人类文明起源离不开农业,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母体和本源。研究我国农业文明起 源,我们不能忽视“神农”的伟大首创地位。何为神农?一些人将神农与炎帝相并提, 言神农即炎帝,这其实是“张冠李戴”,在东汉之前,没有哪家史学家记载“神农即炎 帝”,也没有哪家民间传说和神话将神农与炎帝合为一人。提出“神农即炎帝”,是东 汉班固的一大“创新”。《汉书·律历志》:“易曰:‘砲栖氏(即伏羲氏)没,神农 氏作。’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叫曰神农氏。”根据班固所著《汉书 ·律历志》所记,“神氏即炎帝”的由来是“易曰”,其实,《易经》所有记述都没有 一处将“神农”与“炎帝”相并提,这只是班固的主观杜撰,是一种谬误。

《风俗通义》引《尚书大传》说:“燧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燧皇于天 。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蔬,故托农皇于地。”《史记 ·封禅书》引管子的话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管子所记得的12家为:“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牺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 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 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 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以《史记·封禅书》 这段文字来看,神农不是炎帝,而是炎帝和黄帝之先祖。再以班固和皇甫谧所引《易经 》来看,炎帝与神农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 下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 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经》所言的“神农”,根本就不是班固所言“以火承木, 故为炎帝”的神农。可见,“神农即炎帝”是东汉班固的误导。

那么,炎帝究竟是什么人?神农与炎帝、黄帝究竟是什么关系?实际上,在现存汉以前 的众多古籍中,炎帝就是与黄帝作战的蚩尤。《国语·晋语四》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神农氏(《水经注》引作炎 帝),姜姓也,母云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感生炎帝。人身 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蚩尤正是有蟜氏之后。《说文》 :“蟜,虫也”,“蚩,虫也”。《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与“蚩尤占于涿鹿”,蚩尤与炎帝看似两个人,实则为一人。《史记》载:“神农氏 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用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可 见,神农氏并非炎帝,而是黄帝、炎帝之先辈。《史记》所列蚩尤的罪名是“强暴”, 炎帝的罪名是“侵陵诸侯”,这结合在一起便是同一罪状。司马迁深谙记史之道,他在 以炎帝为本位时,则呼黄帝为轩辕,而后来黄帝“逐禽杀”炎帝,则书为“杀蚩尤”, 因为炎帝既为“帝”,岂可书写“轩辕杀炎帝”?如为“杀炎帝”岂不是犯了弑君之罪? 而且,如果写为黄帝“杀炎帝”,就造成了天下有“二帝”,黄帝乃“抚万民”的“天 子”地位的合法性就不能成立,黄帝尊为人文始祖的地位就不能树立,于是,司马迁绕 了一道弯,玩了一场文字游戏,时而称炎帝,时而称蚩尤,其实是一个人,如同黄帝又 称轩辕是一回事。而《归藏》、《新书》则明言:“黄帝与炎帝争于涿鹿之野”,这与 《史记》黄帝同蚩尤“战于涿鹿”是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即炎帝就是蚩尤而 不是神农。

三皇五帝是数千年来我国史书记载最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最多的中华人文始祖。 《白虎通义》曰:“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关于“帝”字 ,甲骨文见之诸多,而对其本义至今仍争论不休。三皇五帝之名始见《周礼·春官宗伯 》:“外史职掌三皇五帝之书”,但未确指为谁,古代文献中的主要说法有——关于“ 三皇”,有《风俗通义》所言“燧人以火纪,……伏羲以人事纪,……神农悉地力……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晚周以 来,诸子所构建的“三皇说”还有《春秋元命苞》所载的“伏羲、女娲、神农”;《白 虎通·号篇》所载的“伏羲、神农、祝融”;《通鉴外记·引》所载的“伏羲、神农、 共工”;《玉函山房》辑佚书引《礼稽命征》所载“伏羲、神农、黄帝”。关于“五帝 ”,《礼记·月令》、《淮南子·天文训》所载为“少皞、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易传》、《礼记》、《国语》、《史记》所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 舜”。《史记·历书》阐述了司马迁的观点:“神农以前上矣,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 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氏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司马迁明确表明了 黄帝之前有神农氏的观点。综上说明,神农是早于黄帝、炎帝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二 玉蟾岩遗址是神农氏族生息发展之源

1、大量史籍记载神农氏生活于中国南方的湖南永州玉蟾岩。摩尔根说:“在我们设想 氏族改为以人命名之后的长时期内,其命名的祖先也改换他人,前一位祖先的事迹逐渐 模糊了,消失在迷茫的历史印象中,于是在氏族历史上某位后出的名人便取而代之。”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神农氏不是某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是一段 特定的历史阶段,是“在氏族历史上某位后出的名人”而已。无论是《白虎通》所列的 “伏羲、神农、祝融”或“伏羲、神农、燧人”,还是《春秋元命苞》所列的“伏羲、 女娲、神农”,抑或是《庄子》所列的“有巢氏、神农氏”,都是“三皇”时代的氏族 代表。这一时期,是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神农氏族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 渡的时期。关于夏商周秦汉文明的起源,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云:“‘东方, 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说明 ,夏商周秦汉虽然在西方立国,其源头却在东南,而处于上古时期的神农氏族也正兴起 于南方。

神农是教人农耕的农皇,是我国农业文明的创始人,同时又是我国医药之祖。《绎史 》引《本草经》云:“神农稽首再拜,问于太一小子曰:‘凿井出泉,五叶煎煮,口别 生熟,后乃食咀,男女异利,子识其父。曾闻太古之时人寿过百,独何气使然?’太一 小子曰:‘天有九门,中道最良,日月行之。名曰国皇,字曰老人,出见南方,长生不 死,众耀同光,神农乃从其尝药以救人命。”从神农尝百草以救人命的地理环境来分析 ,地球从赤道(纬度为0)到南北两极纬度各为90°,这与“天有九门”极为吻合。那么 ,何方“中道最良,日月行之”呢?我们知道,除赤道附近一夜间可观测到全部星宿外 ,愈往两级,所见到的星星愈少,而两极地区的观测者甚至在长达半年之久的夜晚也只 能看到半个天空的星星,其他纬度地方,地理纬度越高的地方,看到的星数越少。而在 赤道附近观测并不太理想,因为此地所见北极星在地平线上,难以观测到,古人以天象 最重要的是观测北斗,并且二十八宿全在赤道南北40度的天域之内。若在黄河以北(北 纬35度以上)观察星宿,则老人、天社、南门等星宿(约在南纬55度以上的天空)无疑是 看不到的。可见,神农“出见南方,长生不死,众耀同光”的地点必然在北纬35度以南 ,否则无法看到老人星,同时,若偏东或偏西都不能很好的反映天时,而中南区的北纬 25度附近是最为理想的观测天时的地点。湖南永州玉蟾岩遗址地处北纬25°30′,东经 111°30′,正是神农出见南方尝百草的“中道”所在。

永州古称零陵,是我国夏代以前就出现的34处古地名之一。神农亦称神龙,古书《神 龙本草》又作《神农本草》,可见“龙”、“农”相通。由玉蟾岩沿潇水出都庞岭,便 是“泷泊”(今为双牌)之地。都庞岭之“庞”字,是“广”字下的一条“龙”,这与后 世中华民族以“龙”为图腾有着内在的联系,表明神农(神龙)氏是“龙”图腾的创始者 。再由玉蟾岩向东百余里,有神龙“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的今郴 州市耒阳县。这样,便可以大致划定神农以下玉蟾岩为圆心的中心活动地区。

据《拾遗记》所载:“神农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 者老而不死。”其九穗禾就是水稻。湖南省考古所近年在永州玉蟾岩发掘的12000年以 前的人工栽培水稻,正好证实了这些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再有《淮南子·诠言训》:“ 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太一”就是宇宙的本原。玉蟾, 古为月之称谓,日为阳,月为阴,日生天,月生地,日月乃生天地万物。玉蟾岩(岩即 洞)正是“洞同天地”的“太一”之地。

2、玉蟾岩考古发掘的古栽培稻种和陶器充分体现了神农在永州劳动创造的伟大成就。 《白虎通》有“神农教民而作”的记载,《易·系辞下》有神农“日中作市”的记载, 《新书》、《淮南子·修务》、《本草经》等有神农尝百草发展谷物和医药的记载,《 孝经命诀》、《说文》等有神农制作音乐的记载。此外,《吕氏春秋》、《文字》、《 管子》、《春秋元命苞》、《春秋命历序》等,都有关于神农事迹的记载,这些充分说 明神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

神农作为农皇,在永州生息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创新精神和辉煌劳动成就充分体现在人 类稻作起源和陶器发明两项重大事件上。长期以来,水稻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世 界各国学者非常关心并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玉蟾岩遗址最重大的发现是十分原始的陶 片和水稻谷壳的出土。北京大学14C实验室对1993年玉蟾岩出土的陶片进行质谱加速器1 4C年代测定,共测定了四个数据,结果为距今12320—14810年;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人 类学系在玉蟾岩遗址采集了木炭标本,非正式提供有关实验室测定的5个14C年代数据为 11870—12230年。北京大学张文绪教授对玉蟾岩出土的稻谷进行了电子显微镜分析鉴定 ,推定玉蟾岩出土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灿、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 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发现将栽培稻的起源地点圈定在湖南 南部的南岭北麓山间盆地,并将起源时间上溯到12000年前,比印度人工栽培水稻的历 史要早5000年。袁家荣先生在《玉蟾岩遗址的重大发现及其在考古学上的意义》一文中 指出:“玉蟾岩遗址是表现了人类第一次革命即农业革命发生之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 其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具体表现在:(1)玉蟾岩遗存文化单纯,内涵丰富,对于研究一 万年以前华南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阶段的文化特征、经济生活、演化规律具有 重要的资料价值。(2)玉蟾岩遗址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实物标本,对探索 稻作农业起源的时间、地点及水稻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3)玉蟾岩的陶片是中国目 前最原始的陶制品之一,其复原的釜形器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具有完整形态的陶器,对探 讨中国制陶工艺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要价值。(4)玉蟾岩遗址含有大量种类丰富的动、 植物标本,其中有些种类如猕猴桃、梅的果实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标本,不仅 反映了原始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对于研究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的生态、气候环境 和探索生物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玉蟾岩遗址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 的广泛关注,2001年玉蟾岩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中 国社会科学院评选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玉蟾岩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 反映了神农时代我国农业文明的伟大成就。

三 玉蟾岩神农氏族遗址的确定对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原始社会史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这一 标准,提出了新的分期方法,将原始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代,每一时代又分为 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摩尔根指出,蒙昧时代的特征,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食物 为主的时期。在低级阶段,人们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他们以果实、坚果、根茎 作为食物。中级阶段是从采用鱼类(虾类、贝壳类及其它水栖动物都包括在内)作为食物 和使用火开始,高级阶段则从弓箭的发现开始。野蛮时代的特征,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 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食物生产的方法时期。摩尔根指出:“野 蛮阶段随着伟大的野蛮人的成果而结束。……在一系列发明和发现之间存在着一种先后 关系,制度的发展也有着一种顺序。”近200多年来,一些西方学者肆意诋毁中华文明 ,炮制所谓“中华文明西来说”,文明时间三千年等各种荒谬论断。然而,假如把摩尔 根对蒙昧时代、野蛮时代的特征与我国历代史籍中对神农时代的描述和现代考古发掘的 玉蟾岩遗址实物相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启示人们:

1、中华文明绝非“上下五千年”,而是至少一万年。早在12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就 逐渐从渔猎、采集生活转入农耕生活,开始定居,进入母系社会,不仅食物有了保障, 而且不断发明创造,改进工具,发展生产,最先步入“农业文明时代”,为人类文明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神农时代不仅是传说,而且是历史事实。过去总认为神农只是传说,没有历史凭证 ,现在,我们不但有大量的史籍记载来说明,而且有充分的考古依据来证明:神农不是 “神”,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神农不是某个具体人物,而是玉蟾岩氏族的杰出代表。玉蟾岩俗称蛤蟆洞,位于湖 南南部与广东、广西交界的永州道县,地处南岭北麓山间盆地,西与广西桂林接壤,东 南毗邻广东连州。考古发掘的玉蟾岩遗址,前洞坐南朝北,洞口呈方扇形,岩内依次排 着三个大厅,前厅紧靠洞口,东侧分为两层,上层平坦,像个舞台,台中石凳,恰如宝 座,西南两侧,洞中套洞,中厅宽敞光明,可容数百人。在玉蟾岩的周围,还分布着数 个类似的岩洞(美国哈佛大学正在计划与湖南考古所共同发掘),神农氏族正是在这样的 良好环境中栖息繁衍,发展起来的。

4、以玉蟾岩神农氏族遗址为坐标圆点,可以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多元发生及其融聚的 历史轨迹。20世纪中叶以来,大批考古新发现打破了2000多年来司马迁《史记》确立的 中华文明源于黄帝时代和黄河流域“一元论”,随之兴起的“满天星斗论”、“红河流 域论”,“辽河流域论”等学说,都因其所据静态的古史观,均难以解释中华民族与中 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成因,采用大量古籍资料和现代考古史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界 定“神农”这一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所处的具体地点、历史环境、基本年代、主要事迹, 将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途径。

标签:;  ;  ;  ;  ;  ;  ;  ;  ;  ;  ;  

非洲之神农族遗址与中华文明的起源_炎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