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_绥化论文

县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_绥化论文

县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理论的实证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实证论文,县域经济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县域虽属于基层性行政区域单元,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区域作为地域单元组织经济活动,在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长期摩合下使其也具有了基层性经济区域含义。这为探讨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在县域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前提,本文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为例进行县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实证性研究,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区位论与县域地理位置的界定

区位理论基本思想中位置概念包涵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研究实体区域在区际中位置问题,即区际间的区位问题,包括自然、经济的区位等;二是区域地域结构问题,实际上属于研究区域内的各组成实体的位置关系问题;三是在前二者认识基础上研究实体空间位置选择及众多实体空间位置体系的设计问题。绥化市区位表现为:

1.绥化市位于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山脉丘陵过渡地带上,南部属于松嫩平原,东北部属于小兴安岭低缓丘陵,松花江支流呼兰河横贯全境,另外还有呼兰河支流泥河、泥尔根河及克音河、诺敏河等流经市内,冲积平原及河漫滩面积占全市面积90%左右。土壤以肥沃的黑土为主,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自然肥力高,既不受相邻西部低洼松嫩平原地区的洪涝盐碱之害,又不受北部地区丘陵山区水土流失、土壤贫瘠之苦,自然地理位置优越。全市年降水量大于500mm,年积温2560℃,生长期140天,无霜期128天,水热资源充足,可以满足一年一熟制作物生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黑龙江省产粮大县,同时也是烤烟、大豆、亚麻、甜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中亚麻、甜菜、大豆是全国性生产基地县。

2.绥化市处于绥化地区10个县市的核心地区,特别是北部6个县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城市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处于哈尔滨——佳木斯及绥化——北安二条铁路的交点上,哈尔滨——黑河、哈尔滨——伊春二条省级公路贯通全域,对内对外联系便利;工业生产发展由于矿产资源贫乏,故属于以食品、轻纺、化工、农机、电子、木材加工等行业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是松嫩平原东北部的一个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和区域性的商贸中心。同时由于其位居绥化地区的绥棱、庆安、兰西、望奎、海伦及哈尔滨市的巴彦等县份的中心区位上,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位置优越,并可成为区域性内外贸,集散及产品加工中心。

3.绥化市位于哈尔滨、北安、佳木斯、伊春四个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间,虽然在区位上稍偏离四个城市围成区域的重心地位,而与哈尔滨较近,特别是哈绥高速公路的修建,被吸摄进入哈尔滨大城市经济圈内,发展受到大城市聚合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灯下暗”现象,但是由于其城关镇距哈尔滨仍有100Km之遥,且又处于四个城市横纵相交的铁路枢纽区位上,与四个城市联系最为便捷,四个城市之间联系也把绥化市作为中转站,绥化市是四个城市中间发展再次一级区域经济中心的最佳区位;同时绥化市也大致处于全省地域的中心区位,对全省各地联系便利,且区位适中,城市发展条件优越,正因如此,有些专家学者曾动议将黑龙江省省会迁至绥化市。绥化市对周围四个城市的公路联系也十分便捷,这为承接四城市辐射及传输四大城市之间联系,组织区域经济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因此绥化市仍存在着易于独立发展的可能,并表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趋势,且随着哈尔滨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对腹地经济辐射能力的增强,绥化市承受辐射将获得更快发展。

二、距离衰减原理与城关镇的腹地划分

距离衰减原理是区位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它指的是地理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强度随着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距离越大,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强度就越弱,直到外缘的引力消失地带,再往外就是另一个地理客体的引力范围了。绥化市城关镇为绥化市(区),其腹地范围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圈层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

1.城区圈层:指的是城市建成区范围,目前建成区面积为29km[2,],人口为22.8万人,是全市行政机构、商业服务、交通运输机构集聚地,除居住区和商业区外,市内还形成几大工业厂区,诸如:纺织、食品、医药、建材、电机、化工、饲料、轻工等工业部门。它是全市的核心圈层,是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增长极所在。

2.城郊圈层:指的是与城区相连,在城关镇行政管辖的村屯及邻近城区的东富、新华等乡与城区相连的村屯,这里属城区的商品蔬菜及畜禽的供应基地,一些市属的大的工业部门、企业等也布局在这一圈层内,诸如:医药、建材、食品工业等布局其中,它与城区圈层二者合计布局有市属工业的80%以上。这一个圈层是最易于利用城、乡二方面优势条件,是发展经济的优良地带,有城乡之优,而又缺少城市之劣的城乡结合部地位,故其经济发展迅速。这一圈层在进行城市(区)总体规划布局时应充分考虑进来。

3.县城圈层:全市行政管辖的范围包括12个镇、13个乡。这个范围内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农业是这个圈层的主业。工业则以乡镇企业为主,它为城市工业及外贸提供农副产品原料,从城市购进生产资料和日常生活用品,这里集中全市大多数的人口和劳动力,是县域的主体空间所在,这一个圈层地带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问题,只有这一圈层农村富裕,才可谓全市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4.县外圈层:指的与绥化市相连的一些县、市、区,包括庆安、绥棱、海伦、巴彦、望奎等县份,这部分地区已不属绥化市行政管辖,但一方面由于绥化地区行署驻寨绥化,行政联系密切;另一方面绥化是一个较大的交通枢纽城市,交通联系及物资集散能力强,同时绥化市区又在周围县份中处于核心地位,且属规模最大的一个城市,人口达22万,已开始进入中等城市范围。其规模大都是周围县份城关镇的2—3倍,这导致其也成为了周围县份的一个商业中心城市,现绥化市与这个圈层之间的联系吸引及辐射作用,即物质信息联系交流仍然十分密切,绥化市在长远发展中要下大气力扩大对这个圈层范围的吸引和影响,以期扩大城市发展的腹地范围,扩大城市发展的支持力,推进绥化市向更高层次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三、中心地理论与城镇体系优化

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二个基本点,一是城市是周围地区的中心地,城市与区域之间彼此通过提供物资和各种形式的服务保持联系和依存关系,一是城市向周围地区提供物质或服务的能力各不相同,有大小之别,多少之分,范围差别等,这样相应地形成了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各自相应的服务区域(腹地),这些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一定的规律相互结合,构成城市等级结构体系,即一个大城镇统辖一定数量中级城镇和更多数量的小城镇,大一级别城市服务和影响通过这些中小级别城镇逐级传输到全地区。绥化市的城镇体系可以进行如下划分:

1.首位城市一个:城关镇,它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人口数量,工业产值,基础设置建设都远远超过其它所有镇,同时又对绥化地区另外一些市县产生吸引和辐射作用,故其建设应该向更高一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

2.一级镇三个:四方台、永安和利民,三镇分别处在城关镇东、北、南三个方位上,扼守北行、东行铁路干线和南下的公路干线上,是绥化市东、北、南三大区域的次级中心,呈三足鼎立之势,对周围乡镇具有较强的吸引辐射能力。三个镇人口规模较大,四方台镇内常住人口万余人,永安、利民镇人口也超过5000人,镇驻地工、商、交通行业较为发达,是市域重点建设的城镇,四方台和永安镇被评为黑龙江省1994年百强乡镇,其中四方台镇驻守铁路沿线,不但承担绥化市北部中心城镇的工业、商业、交通中心作用,且承担望奎县的对外铁路客货运输周转业务,因其是距望奎县最近铁路站点,交通方便,望奎县曾多次试图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四方台划入板图,现四方台镇布有大量的望奎县客货运输量大的企事业单位驻寨,一些望奎县属企业干脆完全在四方台扎根发展,四方台应利用好这个有利的地缘优势,发展自己,并可望历经10余年时间发展成为仅次于绥化市级别并具有相当程度分中心意义的城镇。

3.二级镇六个:张维、双河、秦家、西长发、三河、津河,六个二级城镇都扼守着绥化市对外联系的各大干道上,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并都属于设置建制镇,其位置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虽分别低于上述三个区域性中心城镇,但是其发展基础仍是比较好的,如秦家和张维镇非农业人口虽大大低于四方台镇的8550多人。但其统计非农业人口仍然分别高达4687人和2204人,西长发作为南下哈尔滨的哈伊公路在绥化境内的南大门城镇,津河则处在东行铁路和公路的交汇点,双河和三河则为既承接绥化四方台辐射,又带动绥化北部区东半部经济发展的中心城镇,可见它们发展的区位条件优良,六个镇乡镇企业发达,秦家、双河、西长发被评为黑龙江省1994年综合实力百强乡镇。

4.三级镇16个:包括宝山、太平川、绥胜三镇和兴和、兴福、东津、隆太、民吉、新生、联合、三井、新华、连岗、红旗、五营、东富12个乡政府驻地。其中东富、宝山、兴福被评为1994年黑龙江省百强乡镇,经济发展由于受邻近绥化市影响发展水平较高,其它城镇及乡政府驻地也都为各乡镇的中心所在。

综上分析,绥化市的城镇体系结构现状为1:3:6:16,体系结构比较完整,从优化及发展角度而言,四方台镇可望升级为介于首位与一级城镇间城镇,二者可在一些方面分别统领绥化市南北二部分。随着发展,除永安和利民二镇外,双河、秦家、张维、三河、西长发可望升级为一级城镇,而其它三级城镇则相应地升格为二级城镇,从而使绥化市城镇体系结构转变为三个级别的2:7:17结构状况。从目前来看设制镇基本上趋于饱和,不宜再设新建制镇。

四、地域空间结构构成理论与县城空间结构的设计

地域空间结构构成理论模式较多,诸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扩散理论及圈层结构理论等。针就绥化市经济地域空间结构而言大致可进行如下分析设计。

1.增长极理论与重点城镇的建设。增长极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增长并不是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影响。从绥化市经济发展水平阶段而言,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就是以极化效应为主,扩散效应为辅,经济的布局,生产要素的流向组合还继续向极核区域中心城镇聚集,增长极理论对其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市域内各级区域的中心城镇是重点建设发展的对象。这一点对绥化市而言则主要是加强城关镇及规划一级城镇四方台、张维、秦家、永安、三河、双河、利民镇等的建设,靠它们的集中建设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县属企业的布局及各乡镇发展企业的布局,要有计划地向高级别的中心集中,使这些中心成为绥化市域的核心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扩大人口规模,使其在辐合聚集为主过程中能够对区域腹地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推进极化进程,提高经济社会效益,这也有利于长远的扩散效应的发挥。

2.点轴理论与发展轴线的选取:点轴理论的基本思想指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首先依托各级中心城镇发展,而这些城镇又往往以主干交通线等为轴相联系构成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发达的经济轴线。绥化市的一级轴线有二条,现已初步形成雏形。一为纵贯南北的绥化铁路轴线,绥化是四大城镇:城关镇、四方台、秦家、张维都分布在这条线上,经济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巨大。二为横贯东西的哈尔滨——伊春公路,其核心为城关镇,穿经西长发、宝山、东富、兴福、津河、利民等乡镇,现以规划为绥化市沿线经济带,多个农业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布在公路沿线。二级轴线还没有形成,但已有端倪的大致有四条:一是津河——双河——三河轴线,二是四方台——民吉——新生——联合轴线,三是绥化——新华——太平川轴线,四是绥化——永安——红旗轴线,它们可做为远期目标考虑。

3.圈层结构理论与城镇郊区圈层划分。圈层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指以城市中心商业区为核心向外扩在土地利用方式,建筑密度和式样,人口密度、土地地租、劳动力职业构成、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生产方式等都大至呈有规律的圈层式结构演替变化。绥化市城关镇和城郊区可以划分内外三个圈层。城关镇内部为商业区及混杂的居住区核心区,外围是行政、管理、工业单位与居住区混合区,最外围为工业、居民区和少量农业分布混杂区,三个圈层范围与城关镇辖区范围一致。城郊区从内向外依次为:郊区农业、市属工业、城郊居民居住混杂区,大致范围与建城区相邻乡镇邻近市区一个村的范围一致;郊区蔬菜瓜果农业生产区,扩展到距城关镇二个村的范围;一般农业地区,扩展到与城关镇相连的乡镇范围,距市中心距离可达15Km左右。认识这种圈层结构对于合理城镇发展规划布局意义重大。当然这种圈层结构可能因城市及时间不同而不同,故结构划分要具体城镇具体分析。

标签:;  ;  ;  ;  ;  ;  ;  ;  

县域经济空间结构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_绥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