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研究

中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研究

李淑丽[1]2003年在《中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国际竞争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其程度也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课题。钢铁工业因其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及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强大支撑,使其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钢铁工业本身发展的日趋饱和,特别是随着钢铁产品替代行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全球范围内钢铁工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对于我国作为一个后发的钢铁工业大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分析和研究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力,特别是研究在WTO提供的公平竞争环境下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基础竞争力、市场环境、结构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全文共分叁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构建了我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我国钢铁工业基础竞争力分析主要从“要素供给”实力方面展开,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叁个方面,在人力资源的数量上表现为高层次人才短缺,结构上表现为不合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财力资源方面,表现为资本市场发育不全,产业融资渠道较窄,对现代投融资管理办法研究和使用不够,融资体制缺陷和融资环境恶化导致盈利能力低下。物力资源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短缺,对交通运输构成压力等。 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分析主要从市场需求容量及其潜力角度展开,全球钢铁未来需求看好,但呈缓慢增长态势;中国钢材市场容量较大,但不应盲目乐观。 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结构环境分析主要从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角度展开,表现为产品结构雷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技术环境分析主要从现有技术状况比较分析和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两方面来展开,现有技术状况表现为工艺、设备落后,产品品种存在“两低一缺”,质量无法与浦项、新日铁、澳钢联等世界级大企业相比。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表现为研究开发人员与经费强度小,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和人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水平无法得到长足的进步。 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制度环境分析主要从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和企业微观制度环境方面展开。国家宏观政策表现在建设指导思想上,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数量、速度扩张,忽视质量、成本、效益;地方政府政策行为存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现象;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存在企业留利过少、上缴过多、折旧率偏低现象;钢铁产品长期国家垄断贸易等。企业微观制度上存在管理混乱、产权不清等问题。 第叁部分,在对我国钢铁行业比较竞争力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的主要思路: 第一,提高我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的总体战略应以“成本领先”战略为突破口,以产品开发创新和质量提高为两翼。 第二,降低钢铁工业生产成本,实现“成本领先”竞争战略的具体对策,一是通过精干主体,剥离辅助,减员增效,降低人工成本和加强在岗员工培训,提高工人生产作业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使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二是节能降耗,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物耗成本;叁是调整钢铁工业空间布局,降低运输成本;四是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落后企业,降低行业平均成本;五是加快技术改造与进步,利用新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叁,优化钢铁产品品种结构,改进钢铁产品质量,提高钢铁产品实物水平: 在优化产品品种结构上,一是加强市场调研,把握世界钢铁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确定钢铁工业产品开发的重点方向;二是围绕产品开发,大力开展现有生产能力和新增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叁是围绕产品开发,组织技术改造和创新。 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一是围绕产品质量提高,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创新;二是实行生产工艺改造,全面推行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通过计算机控制保证产品质量;叁是加强对职工的生产技术培训,严格操作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产品质量。 第四,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竞争战略的配套措施 一是加大钢铁工业人才开发和培养力度,形成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二是拓宽钢铁工业融资渠道,加大钢铁工业资本投入; 叁是加大钢铁工业体制改革力度,保证钢铁工业竞争力; 四是探索在WTO环境下,改善政府政策扶持的力度和办法,包括完善钢铁产品贸易立法,保证钢铁工业公平的竞争环境。 总之,通过对我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进行的实证分析,为提高我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

王蓓[2]2008年在《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项产业发展与国际经济规则逐步接轨,中国钢铁业正投入一场严峻而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虽然目前中国钢铁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也暴露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与世界钢铁强国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生产布局及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行业,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不仅关系到钢铁工业的发展前景,而且关乎中国能否成功培育一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撑性产业,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为主线,首先对中国钢铁工业的特点以及生产、对外贸易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随后本文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钢铁工业的特点,对影响钢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构建了影响因素的双对数模型,选取中国钢铁工业1990至2004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和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大小。然后在借鉴国内外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对钢铁工业影响因素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构建了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钢铁工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且选择了美国、日本、韩国等6个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大国和地区与中国钢铁产业进行了实证比较研究,分析出该行业的竞争力状况。从定性评估和定量测度两个角度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为钢铁产业的竞争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为钢铁产业政策制定以及该产业内的企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本文对如何提升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对策建议,对中国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将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韩珍堂[3]2014年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叁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叁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黄志高[4]2009年在《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的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上的竞争,而经济的竞争,具体地说,就是各国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进行,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在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可以在更广阔的世界市场上发展,但同时,行业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在国内了,而是在各国各行业或企业之间。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处在主要地位,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得到国家的重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完整的成熟的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我国钢铁工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当前,我国钢铁工业,钢厂数量众多,产能巨大,研发能力增强,品种丰富,规格齐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自1996年粗钢产量超过1亿吨后,到2007年已连续12年居于世界第一钢铁产量大国的位置,从2002年起取代美国成为第一钢材进口国。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19亿吨,生产的钢铁材料包括各种功能材料、结构钢铁材料、高温合金和精密合金等共有1000多个品种,40000多个规格,大多数钢材品种在质量上已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这些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突飞猛进,但其国际竞争力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和发展瓶颈;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该如何进一步提高等都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概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论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在分析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和钢铁业的特征,选择具体指标,通过与国际主要产钢国的综合评价和比较,研究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正确认识我国钢铁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然后以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钢铁工业实际发展情况,通过深入分析影响我国钢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作用机理和现状,剖析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本文根据前面的理论和分析结论,对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陈晓伟[5]2007年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在国内外产业竞争力模型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力模型和评价体系,并采用历年国内钢铁工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相应对策建议。

陈刚[6]2011年在《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河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大省,在国内国际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趋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升地区制造业竞争力,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找出河北省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进一步针对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更快的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地。文章首先从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出发,以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来源、内涵以及应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了六种经典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接着文章从规模因素、效益因素、产业集中度、营运因素以及综合竞争力五个方面出发,分别对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又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理论出发,分别构建了决定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若干指标和影响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水平的若干指标,并运用有关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来分析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在现阶段发展中所具有的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得出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河北省制造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河北省制造业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两个角度提出了提升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周松兰[7]2005年在《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产业,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和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中国、日本、韩国是东亚经济圈中制造业实力最强的叁个国家,其制造业发展态势集中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制造业竞争关系,叁国间制造业竞争力的梯度层次透视出世界制造业总体分工体系的缩影。通过对叁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尤其是现实比较,更清楚地看到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差距和应向日韩学习借鉴的经验,研究后进国家发挥后发优势以学习效应缩短与先进国家差距的规律性,不仅对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的比较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还可正确把握与日韩的竞争关系,加速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 本文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作用的基本观点,以比较优势论和竞争优势论为理论基石,运用产业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尤其是世界经济理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采用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制造业具体行业分析与制造业总体分析相结合、国别分析与叁国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并做出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总结所得到的启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叁方面: 一是研究的立场角度创新。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中日韩叁国制造业竞争力综合研究的文献,而日韩的相关研究都是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应对中国崛起的分析和对策,本文则立足中国视角,专门针对中日韩叁国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分行业和整体综合实证分析。 二是研究的分析方法创新。已有的涉及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大都限于现实静态竞争力的比较,而且多数是局部行业尤其是本国的一些支柱产业竞争力的比较,而本文从叁国各自制造业历史演进的纵向动态比较出发,与横向静态比较相结合,既分行业也有制造业整体分析。 叁是研究的内容观点创新。第一,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进行制造业竞争力比较时,动态竞争力应重于静态竞争力,所以在中日韩叁国制造业竞争力比较中,对我国来说更重要的是动态竞争力。第二,本文认为,造成中日韩叁国制造业现实竞争力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某种层次上决定于叁国的学习效应不同。第叁,本文认为,日韩制造业增长减缓的重要原因在于脱工业化的阶段性,而不是所谓由于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中国过度投资造成的“产业空洞化”。第四,本文认为,一国制造业总体竞争力实质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决定的,而高度集中体现为制造业结构层次的高低。在中日韩制造业分工体系中,日本定位于资本物品、韩国定位于中间物品、中国定位于最终消费物品的制造业结构层次限定了其现实竞争力的强弱。

蔡春[8]2006年在《湖北省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部崛起战略已正式进入启动实施阶段,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湖北作为中部六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省份,要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推动湖北经济的高速增长,首先就要研究清楚湖北的综合竞争实力。而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企业,要保持长盛不衰的竞争力,都离不开产业的推动作用。产业是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它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核心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湖北“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工业兴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湖北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对湖北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挑战意义和深远发展意义的重大课题。通过本文研究,揭示湖北省产业(主要是工业)在全国以及在中部的发展优势,探索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途径,从而更好的为湖北经济发展服务。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湖北产业竞争力的背景和意义。中部崛起战略已进入启动实施阶段,而促进中部崛起、加快中部经济发展,实现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意味着要提升湖北地区的竞争力。根据“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的观点,提升湖北产业竞争力,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关键环节。 (2)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产业竞争力及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介绍,简要概括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地区产业竞争力成长的阶段、影响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因素。 (3)分析湖北产业发展现状。湖北产业结构呈现出二叁一的规模顺序,叁元经济结构初步显现,重化工业趋势明显。但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经济效益差,多数产业内缺乏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及产品。 (4)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湖北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建立比较全面的评价体系。主要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偏离——份额分析、因子分析叁种方法,从全国到中部,由外到内对湖北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 (5)提出提高湖北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对策建议。 (6)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了有创新意义的工作,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黄永强[9]2007年在《江西钢铁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的基础行业。我国钢铁产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之后,钢铁产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6年已突破4亿吨。钢铁产业是江西省的支柱产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其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江西钢铁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大。钢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江西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竞争力分析是经济分析理论中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具有综合性强、适用价值大等特征。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历史不长,但发展非常迅速,是当前产业经济学科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分支之一。因子分析法是多元统计分析理论的重要工具,为产业竞争力量化分析的指标赋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采用因子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对江西钢铁工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充分和深入的研究,可为其发展提供思路、方法和具体对策措施等方面的支持。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作为产业竞争力评估的定量分析工具。论文共分7章。第1章,导论,提出了论文的整体分析框架;第2章,产业竞争力一般理论,介绍并评价国内外各种产业竞争力理论,重点介绍了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第3章,总体上论述世界和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第4章,论述了江西钢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第5章,建立本文的钢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第6章,江西钢铁工业竞争力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包括江西在内的全国24省、市的钢铁工业竞争力作了定量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江西钢铁工业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等的水平;第7章,结合江西钢铁产业竞争优劣势,提出进一步提升江西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包括规模增长策略、产品结构调整策略,国际化经营策略、高新技术改造策略等,最后进行了总结。

陈晓伟[10]2007年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开放市场条件下,面对国际钢铁产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我国钢铁产业大而不强的形势,本文在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和建立了系统的开放市场条件下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据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评价,以期对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提供有益参考。本文界定了产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分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在已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本文的分析模式,并分析了产业竞争环境、产业竞争资质和产业竞争能力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方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从产业竞争环境、产业竞争实力、产业竞争潜力、产业国际化四个方面,选择了20个指标,来设计开放市场条件下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对指标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后,通过对30位企业、政府和高校钢铁研究领域的专家的问卷调查,结合叁角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的权重。在分析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加权综合法对我国1985—2005年的钢铁产业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分五个阶段呈阶段性不断上升的趋势。最后,从政策法制、产业集中度、铁矿石、高级要素和钢铁物流五个方面就如何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研究[D]. 李淑丽. 武汉科技大学. 2003

[2]. 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王蓓. 江南大学. 2008

[3]. 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

[4]. 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黄志高.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5]. 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陈晓伟. 企业技术开发. 2007

[6].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分析研究[D]. 陈刚. 河北经贸大学. 2011

[7]. 中日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周松兰. 武汉大学. 2005

[8]. 湖北省产业竞争力研究[D]. 蔡春. 武汉理工大学. 2006

[9]. 江西钢铁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黄永强. 南昌大学. 2007

[10]. 开放市场条件下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陈晓伟. 中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钢铁工业比较竞争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