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胃镜用于120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氩气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_张改琴1 张凤萍2(兼通讯作者) 吕根发3 强望远4 马红京

(1 河南省洛阳市五三四医院内二科 副主任医师 471003;2青海省大通县96742部队卫生队 主治医师 8101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氩气刀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时运用无痛胃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氩气刀治疗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病例数共计为12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运用普通胃镜技术,观察组患者接受无痛胃镜技术。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总并发症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治疗上消化道息肉运用无痛胃镜以及氩气刀的治愈率更高,对患者造成的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氩气刀;无痛胃镜;上消化道息肉;效果;并发症

在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临床上大部分的胃息肉均已经可以在胃镜的辅助下获得完全的切除。氩气刀息肉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性高且疗效显著的手术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旧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作几率,通常在22%之内,一般主要表现为穿孔、透壁烧伤综合征、出血、狭窄、疼痛、慢性溃疡、胃肠胀气。其引起并发症的原因除了操作技术因素之外,与手术过程中患者的配合也存在有较大的关系[1]。为了降低运用氩气刀切除胃息肉手术后的并发症率,本次研究对比了无痛胃镜下手术以及普通胃镜手术两种情况下氩气刀切除胃息肉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接受氩气刀治疗的上消化道息肉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病例数共计为12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35例,女性患者有25例,年龄范围在24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67±10.24)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38例,女性患者有25例,年龄范围在26岁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44±9.34)岁。组间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手术中仪器分别为:国产玉华电气有限公司高频电刀(YH300A),为直喷型,工作长度为2.2m,孔径为2.2mm,功率50w,氩气流量为1.8L/min。胃镜采用奥林巴斯GIF-180胃镜[2]。观察组中患者接受静脉麻醉,在内镜下接受氩气刀胃息肉切除手术。在胃镜直视情况下探查到胃息肉,使用氩气刀探头在离息肉2-3mm位置通电灼烧,保持每次通电时间在2s内,当看到息肉完全脱水,颜色变白且凝固之后停止,之后查看是否存在有出血、穿孔或者黏膜下气肿等情况。在完成治疗后患者需要1天之内禁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静脉输注,同时观察组是否存在并发症[3]。对照组中的患者的不接受静脉麻醉,直接行胃镜下氩气刀切除息肉。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疗效。

1.4统计方法

SPSS21.0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治愈情况

全体患者均在手术之后的3个月接受复查胃镜,观察组中复查发现有1例患者尚存在息肉残留,对照组中复查发现有9例患者尚存在息肉残留。观察组中治愈率(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性内镜下电凝技术,氩离子凝固术(APC)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临床外科以及内镜治疗的疾病中。氩气刀在通电激活的时候,其探头不需要和患者的器官存在接触,通常探头和组织表面距离保持在4~8mm左右,电氩离子束被传递到器官组织表面的使得组织脱水并且凝固,而在手术中当目标组织发生脱水凝固现象,引发电阻局部的增大,从而氩离子束便会从电阻较高的组织转向为电阻低的组织,进而有效的对凝固深度限制,预防发生组织过度凝固引发的穿孔型并发症[4]。

通常情况下APC对胃息肉进行治疗后其并发症率较高,患者主要表现为术后的发热、腹胀、腹痛、穿孔和出血等,该情况在与手术医师的手术操作能力存在明显关系外,同时也和患者的手术中的配合情况存在密切关系,在胃镜下APC对胃息肉切除时,探头需要能够与病灶相应的距离下准确的对准,之后方可通电激活。但是该阶段中往往因为患者的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激反应或者大血管搏动、心脏跳动、胃肠蠕动等导致病灶始终处于位置变化状态,提升了手术操作的难度,引发通电激活状态下组织和探头发生接触而粘连,形成出血或者穿孔[5]。本次研究观察组中的并发症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P<0.05),提示无痛胃镜下患者并发症率更低。

相关研究显示APC对于胃息肉的治疗有着较高的有效率,在本次研究中无痛胃镜下氩气刀治疗胃息肉的治愈率为98.33%(59/60),而普通胃镜下的氩气刀治疗胃息肉治愈率为85.00%(51/60),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在无痛胃镜的辅助下其打嗝、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显著较少,对手术医师的影响干扰更少,显著了提升了手术水平,切除动作更加的精准。但是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无痛胃镜存在有相应的麻醉风险,具体有患者血压降低、心动过缓、血氧饱和度降低、舌后坠等现象,在通过良好的麻醉手段干预下,能够有效避免上述麻醉不良反应,提升无痛胃镜的安全性,也使得患者能够更加的舒适[6]。在对本次研究的结果分析中发现,在无痛胃镜下实施氩气刀息肉切除手术在有效的避免手术中患者额外肢体动作或者打嗝、恶心呕吐引发的不良影响,患者的呼吸节律、心跳均表现平稳,显著的提升了手术的治愈率、准确性以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上消化道息肉运用无痛胃镜以及氩气刀的治愈率更高,对患者造成的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匡大鹏.胃镜下不同止血方式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回顾性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3):346-348.

[2]陈保银,马竹芳,刘畅.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诊治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5).

[3]朱友.内镜下黏膜剥切术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价值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2):3168-3170.

[4]檀心广,胡志方,李福祥,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v.24(9):690-692.

[5]杨宪武,杨宏伟,李红玉,等.超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上消化道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7,30(5):64-67.

[6]潘良,张小平,赵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6,39(5):463-465.

通讯作者:张凤萍 青海省大通县96742部队卫生队 主治医师 810100

论文作者:张改琴1 张凤萍2(兼通讯作者) 吕根发3 强望远4 马红京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  ;  ;  ;  ;  ;  ;  ;  

无痛胃镜用于120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氩气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_张改琴1 张凤萍2(兼通讯作者) 吕根发3 强望远4 马红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