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_社会矛盾论文

论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_社会矛盾论文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对突发事件的介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突发事件论文,浅谈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各种矛盾会更加突出,群体性突发事件会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其它自然和社会重大事件也时有发生。因为突发事件大多具有广泛的影响、强烈的破坏性、冲击的连续性,如果不及时、认真地加以解决,可能会由一种矛盾引发出多种矛盾,由显现问题诱发潜在问题,产生一连串的反应,还可能从一个地区波及到另一个地区,由一个领域波及到另一个领域,甚至会从一个国家波及到另一个国家,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如何介入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突发事件的产生及其影响

社会突发事件简单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区和范围、一定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产生一定社会后果的重大事件。这种事件因其来得突然,往往使有关部门乃至整个政府都措手不及,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它的影响力和破坏性极大。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突发事件长相伴随,往往对统治阶级的有效统治和社会稳定形成威胁。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多样,社会突发事件也会更加频繁。同时,由于政府政策的不及时、不透明,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不强,因此,造成的破坏力也更大。20世纪80年代巴西的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的动荡。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也还在各国政府的记忆中历历在目,使亚洲经济一蹶不振,导致个别国家政府更迭,对社会的影响和破坏力不可谓不大。新世纪伊始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使超级大国的美国也措手不及。突发事件是对文明社会的重大威胁和考验。当前我国的“非典”事件从表面上看是给医疗卫生行业提出的难题和考验,是重大的自然灾害,实际上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也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同其它社会问题以及社会矛盾相联系,从而演变成为影响社会全局的重大政治事件。

当前,从总体上说,由于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有了抑制和克服突发事件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会更加复杂多样,表现在:首先,利益分配的不均会导致或已经导致一部分人的心理的不平衡;贪污腐败长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政治领域的民主政治建设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未能完全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特别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还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一部分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工作方式粗暴,脱离群众,对群众没有感情,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文化方面,在面对外来文化“入侵”的时候,未能结合自身的实际对外来文化思想进行有效的吸收,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也做得很不够,致使人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较好的满足,黄、赌、毒等破坏人们身心健康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清除……。上述诸方面的因素既可能是社会突发事件的诱因又可能对社会突发事件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不得不对此加以高度的重视。从突发事件的产生来看,通常都有偶然性,比如,某地政府因为在处理出租车顶灯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导致全城的出租车业主罢工。从表面看,这是一起偶发事件,但是因为人们不信任政府,不相信通过其它正常的渠道能够解决问题。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并非突发事件都同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有必然的联系。比如这次的“非典”事件,就完全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蔓延的结果,是自然灾害,没有直接的经济或政治的原因。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也并非全是负面的,它往往也为我们加强和改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建立起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的应急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做到对突发事件的早预防、早处理,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突发事件的有效介入

突发事件因其来得突然,往往防不胜防,对社会稳定和建设的大局有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要从根本上杜绝突发事件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做好平时的工作来减少突发事件的产生或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上看,减少或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在健全和完善应急机制,加强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同时,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化解矛盾,调适社会心理。我们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清道夫”和调适社会心理的“润滑剂”,从而缓冲或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从当前的社会实际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突发事件的介入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预测功能.防范和削减突发事件爆发的可能性。

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总是这样或那样地、直接或间接地受人们的物质生活利益的制约并为之所决定,人们的一切思想动机之最根本的动因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利益。因此,“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1](P249)只要我们真正掌握了对思想动机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就能够预测思想发展的趋势。列宁曾经说过:“神奇的预言是童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2](P441)思想预测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人的思想的形成发展都有非常复杂的过程,各个人的思想都各不相同,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自己必须具备综合的素质,具备认识合乎思想发展的规律,具有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运用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手段的能力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等等。第二,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思想预测决不是凭空想象。毛泽东同志曾告诫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社会生活是变化多端的,人的思想发展变化也非常迅速,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物质利益多样化和组织形式多样化,使得人们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增多,思想发展变化更加迅速。我们只有深入社会生活的实际,了解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掌握第一手资料,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想预测。第三,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思想预测既要注重思想教育自身的规律的把握,也要高度重视人们的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在充分掌握二者规律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分析、综合,从现象中寻找到本质和规律,进行有效的预测。第四,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收集系统,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分析预测的方法。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有一套完备的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思想预测提供了技术和方法的支撑。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电脑网络等技术手段,运用多学科的综合的方法,才能正确把握思想发展的轨迹,预测思想的动态变化。

(二)化解矛盾,协助解决具体问题。

按其性质的不同,我们通常可以把突发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身由一定的社会矛盾作为诱因而引起的政治性事件;另一类是本身与社会矛盾无关,但可能在社会矛盾的作用下演变成政治性的事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与社会矛盾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这二者,认真分析这两类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及时有效的介入,化解矛盾,协助有关部门解决具体的问题。对社会矛盾而言,首先要在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基础上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特别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原理,切中矛盾的要害,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对症下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钝化和化解矛盾。其次,要从大局出发,向当事者讲清楚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讲清楚事情的利害关系,讲明白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同个人生活改善的关系,既要讲大道理,也要从“小”处着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最后,要配合有关部门切实解决相关问题,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它不仅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贯彻到突发事件的解决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软”工作,它的作用的发挥必须有“硬”的手段和措施作为保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理清关系,化解矛盾的的同时,必须配合相关部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三)调适社会心理,协调人际关系。

对社会心理而言,它本身是同化解社会矛盾相伴随的,化解社会矛盾本身也是调适心理的必要步骤。但是,社会心理作为反映社会问题的“晴雨表”,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当前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变化更加迅捷,人们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多样,调适社会心理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成为经常性的工作,它不仅发生在社会突发事件之中,而且发生在之前和之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心理是一种低层次的、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体对客体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社会心理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积极的社会心理是社会变革、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巨大动力;消极的社会心理则常常带有一定的冲击性和破坏性,成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阻力。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社会心理是积极和消极成分并存的,消极心理多余积极心理,它往往通过个人的心理体现出来。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关注社会群体思想动态的同时,密切注视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想办法化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这就是调适社会心理的过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来看,对社会心理的调适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要引导公众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社会公众心理问题一般是通过个体心理表现出来的,个人心理问题通常又是自我适应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因此要引导公众进行自我调适,提高公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公众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引导公众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加强自我的个性修养。第二,要重视组织内部的调适。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18)人是社会中的人,组织对社会个体的影响非常巨大。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组织形成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群体的合力。第三,要重视加强社会总体调适。公众心理调适是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说更为广泛和深刻。社会突发事件又往往同公众的心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公众心理,特别是在社会突发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更要进行公众心理的疏导,调适公众的情绪,帮助人们处理好人际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处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处理好集中统一领导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件原则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需要方针政策的协调性。党的方针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国家的法律法规更不能随意解释和改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很强的政策水平,应该自觉遵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但是,由于突发事件是来去匆匆,通常都来不及提前准备。这就致使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突发事件往往比突发事件慢半拍,主要原因是组织力量跟不上,往往是在事件发生后才逐级开会讨论研究,逐级上报,而后才根据事件的大小、影响的程度,逐级通知下来,然后再相应成立诸如应对事件的办公室、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有关政策和应对措施也是这样逐级明确细化,这样就很难保证同突发事件的发展保持同步运行。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过分地等政策、等方针,必然会殆误“战机”,成为事后诸葛亮。但是,怎样做到既坚持原则和方针政策,又能创造性地及时介入事件的处理,这就是一个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能力水平的问题,当然,也需要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准备。在当前来说,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决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二)注意工作手段和方法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对突发事件处理的介入是十分必要的。但必须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理中一定要注意工作的手段、方式和方法,要平心静气,不能用过去的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就工作的手段而言,要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包括运用互联网等先进的工具,在第一时间向公众传达可靠的信息,宣传党和政府处理事件的方针政策,以此稳定人心,抵制小道消息的传播,完全掌握宣传舆论的主动权。实践证明,信息越透明,党的方针政策越透明,人心越易于稳定,越利于官方和大众的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和保持。就工作的方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彻底抛弃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转变简单的“一支笔、一个本”的工作方式,真正在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基础上正确地引导群众,启发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做到群众的思想深处。

标签:;  ;  ;  ;  ;  

论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_社会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