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学习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_政治论文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学习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_政治论文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学习邓小平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体制改革论文,理论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20年来,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改善党的领导、完善民主集中制、改革人事制度和干部制度、整顿机构、下放权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已经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对我们决心建立的高度民主的、法制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来说,还只是开了头。而且,这方面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子也极不相适应,在许多重要环节上,都没有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和其它方面的改革要顺利进行下去,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同步进行,必须以新的姿态出台。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十五大报告又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使我国改革取得全面胜利。

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同志这方面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早在1941年发表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的文章,在论述“三三制政权”的内容、性质等问题时,他就表现出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对党内缺乏民主习惯以及“以党治国”等错误观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党对政权的正确的领导原则,是指导与监督,而不是包办,不是党权高于一切。1956年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更表现了小平同志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报告中对健全党和国家民主生活的问题,对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的问题,对民主集中制的问题,都作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最精辟、最深刻的论述。

但是,邓小平同志的政治民主化思想,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思想,还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并逐渐形成发展为一个理论系统的。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他以新的角度提出了民主问题,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这样提出问题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经过去了两年多时间。但由于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推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以及“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路线、方针、政策所造成的影响还没有消除,中国政治局面没有多大改观,人们对现状极为不满,却徒有改变的愿望,而没有改变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是否解放,就成为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问题,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点问题,小平同志在分析造成这种“僵化或半僵化”状态的原因时发现,除了其它原因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党内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由此,邓小平同志提出一系列的政治民主化的思想和理论,小平同志提出的政治民主化思想起点是很高的,一下子就抓住了民主问题的实质。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可以说,这是邓小平政治民主化思想中提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小平同志民主化思想同其它思想一样,完全从实际需要出发,把民主与解放思想联系起来。从解放思想角度提出民主问题,既高屋建瓴,又朴实无华,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收到而且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娴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智慧和求实精神。

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邓小平政治民主化思想发展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篇章。这篇讲话针对当时刚冒头的从右的方面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论证中,小平同志对政治民主化的性质、内容和意义作了明确的规定。他的政治民主化思想,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一个大致轮廓了。在这里,小平同志把民主的意义和民主的内涵大大地深化了。把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是第一次,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提出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它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这是邓小平政治民主化思想发展过程中第三个重要篇章。这篇讲话,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发展的前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国际国内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十年浩劫的深刻教训,尖锐地揭露了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分析了出现这些弊端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指出了改革的目标、步骤和改革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篇讲话,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构想,确实带有纲领的性质。从理论角度来看,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像这样全面、深刻而又大胆直率地论述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还不多见。“讲话”理论上最大贡献,就是直接了当地提出了体制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讲话”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明确地提出了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长期封建传统的国家来说,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几乎渗透到了我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如不彻底清除,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很难前进。

至此,邓小平政治民主化思想已经基本上形成为一个系统。但作为最终形成的标志,还数他在1982年9月1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这个开幕词在政治上和理论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确定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个提法中可以看出,小平政治民主化思想已经从思想、理论变为国家建设的纲领:“高度民主”与“现代化、高度文明”一起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邓小平全部政治民主化思想的总结,既是它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结论。

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同志政治民主化思想及政治体制改革思想,随着实践发展,继续在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

总上所述,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政治体制的深刻分析,有以下一些基本点:

第一,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作了区别,同时又指出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坚持,这关系到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性质。但具体制度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具体制度的改革必须反映基本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第二,指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极端重要性。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部分,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邓小平同志指出:毛泽东同志“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它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的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还指出: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关系全局的问题。

第三,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这种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而是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

第四,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互关系。这两个改革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因此必须同步进行。实践经验证明,经济体制改革总要以某种程度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先导,没有一定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任务本身就不可能提出来,更不用说取得成功了。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当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成功,反过来也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正是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要求。

第五,指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为了“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2、336页)

第六,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好坏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所以,党和国家的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条来检验。”(同上书第322-323页)

第七,指出了我国现行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主要弊端及其根源。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同上书第327页)

第八,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小平同志指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同上书第3卷第177页)

第九,明确提出了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基本方针,邓小平同志说:“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又说:对待封建主义遗毒,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不能搞一阵风、不加分析地把什么都说成封建主义。同时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说来,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他还指出:“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反革命分子的打击和对反动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同上书第2卷第335、336页)

第十,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依靠国家和社会稳定。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我们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搞西方那一套更不行。”“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同上书第3卷第284-285页)

邓小平同志对于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尤其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的分析,都是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和当时政治思想战线上的形势紧密相联系的。这些论点在当时都有尖锐的针对性,并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但是,这些论点一经提出,它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就不只是一时一事起作用,而是且有长远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作如此深刻的分析,对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进行如此深刻的解剖,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完全是独创性的。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的上述突破性的论断,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指导方针。

标签:;  ;  ;  ;  ;  ;  ;  ;  ;  ;  ;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学习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理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