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有效融合论文_罗宽勤

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有效融合论文_罗宽勤

罗宽勤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黄丹小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了小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做与思”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积极性,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类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做与思;有效融合;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2-160-01

引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提升学生思考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相比于实践与思考分割的教学模式,“做与思”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文针对“做与思”有效融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有效策略,结合教学实例展开说明。

1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时期,老师们必须要注重师生互动,将“做与思”较好的融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更为轻松且舒适的教学环境,激发出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大部分的小学生都会忽视科学的学习,对科学的学习保持着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在往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得到知识的渠道变得越发的丰富,学生们可以利用电脑,轻松的在网上搜集较多的生活现象以及其现象出现的原理内容等,这就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错误观念认知,所以,老师们必须要注重构建科学学习氛围,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带动学生。举例来说,在讲解“自然”这一章节知识时期,老师可以采取游戏法的形式进行教学,和学生们进行友好的互动,进一步的活跃整体科学教学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们的自身学习能力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合理的划分好学习小组,可以将学生们划分成为10~12个小组,依照顺序,一一的带领学生们在规定的地点上。老师给学生们戴上眼罩,让学生们紧紧的抓住前面同学的衣角,形成一列火车。第一个学生先抱着学生缓慢的行走,老师要提前设定好问题,让学生们聆听其周围的声音,回答问题的同时,还要点评问题的答案。在旅行结束之后,让所有的学生们摘下眼罩,观察其中是否有人猜到了活动的路线。利用该种游戏教学互动形式,学生们可以在感受花香的同时,聆听周围的声音,进而知道我们除了眼睛,其它的五官也可以帮助我们较好的感受外界,调动学生们学习各类知识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的效率。

2强化学生们实践和思考

“做与思”有效融合的难度会比较高,所以,老师们自身必须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要积极自主的参与到继续教育工作当中,科学合理化的安排并设计好教学方案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流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实际的科学教学课堂上,老师不能拘束在教材上,其需要对学生们的身心特征进行探究,结合其特征编制出和其特征相符合的教学方案,将其教学效果较好的发挥出来,站在学生们的立场以及角度上出发,尽可能的提升学生们自身的教学能力,让其可以及时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同时还需要保障科学教学的合理性,增加实践操作环节。在探索大自然的教学章节中,老师应当安排学生开展户外观察活动,在分析材料的吸水性时期,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准备好各类工具材料,学生们要亲自动手进行对比试验。除此之外,老师也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不断的扩展学生们的思考空间,保障学生们思考的充裕程度。做好情境的导入,使得学生们的注意力可以尽快的集中在一起,这时老师要及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该问题,鼓励学生,让学生勇敢的将自身的想法表述出来,发表其自身的间接,引发并激起学生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让学生们大胆的观察、操作并实践,自主的去探究科学知识。例如,在《鱼儿生活的好吗》这一课中,教师先展示各种各样的鱼生活的图片,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些鱼儿生活得好吗?”学生集体回答,不好!教师就可以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该面对鱼儿生活的困境,我们该如何帮助它们呢?”这时就有很多学生回答,我们应该保护环境,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才能帮助水中的鱼。要尊重和关注幼儿的个性活动方式,发现和肯定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观察分析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时给予适宜的启发与合作。

3鼓励敢于学生思考和实践

小学生对于自然环境往往充满了好奇心,经常会有疑问。例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海水是咸的?为什么树叶在春天是绿色,在秋天就是黄色?教师重视学生对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疑问,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提问,对这些疑问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践从而解答这些疑问。这样学生就会在科学的学习中养成自主思考和实践来学习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科学水平。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重视,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继续提问,更没有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解答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考和实践的鼓励,从而实现“做与思”的有效融合。例如,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磁铁有时候可以相吸,有时候却互相排斥。这就与《有趣的磁铁》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拿磁铁进行观察,学生很快就发现磁铁的“S极”、“N极”,然后在让学生随意的将磁铁相碰,观察它们然后相吸,引导学生发现磁铁两级与磁铁相吸的规律,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自行思考和总结。若是学生无法得出结论,教师就可以让另一位同学拿另一块磁铁的N极、S极分别去接近第一块磁铁的N极、S极,再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思考解开疑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瓶颈,又不可太过直白减少学生的思考。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做与思”的有效融合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深入实践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教学开展[A].肖雪生.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二——教学探究[C].2018

[2]基于科学素养培养的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研究[A].徐法宪.教师教育论坛(第三辑)[C].2019

[3]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策略分析[A].彭德松.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9

论文作者:罗宽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  ;  ;  ;  ;  ;  ;  ;  

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有效融合论文_罗宽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