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论文_廖祥勋

不再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论文_廖祥勋

廖祥勋

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教师精心预设的一个个问题,到了课堂上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顺畅、精彩。要么,启而不发,气氛沉闷;要么,七嘴八舌,热闹非凡;甚至,节外生枝,答非所问,与教师预设的情景完全两样。究其原因,除了教师提问要研究学生、吃透教材外,我们很少去思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是否也出了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初步探究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自问自读法,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予以指正。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自问自读法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局面:教师精心预设的一个个问题,到了课堂上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顺畅、精彩。要么,启而不发,气氛沉闷;要么,七嘴八舌,热闹非凡;甚至,节外生枝,答非所问,与教师预设的情景完全两样。究其原因,除了教师提问要研究学生、吃透教材外,我们很少去思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是否也出了问题。笔者要提出的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这种教学思维模式是否有问题?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牵着学生走。教师预设一个圈套,逼着学生去就范。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形成依赖思想,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不会读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个被动跟进的状态,思维得不到锻炼,智慧得不到开发,这种僵化状态显然不是教学的初衷。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将一个单元的课文分成教师导读课、学生自读课、师生分享课、专题探究课等课型。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提问、自主探究。以问题为主线,读自问始,以问助读,边读边问,问贯始终,读以问卒。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呢?以下是笔者的点滴尝试:

一、自问破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读书读皮,读报读题。读书亦同理。过去教一篇课文,解题,介绍作者,介绍背景,半节课过去了还没有进入正题,铺垫的多,而且大多数工作都是老师代劳了。对问题的处理也总是老师先入为主,教师备课时冥思苦想准备的问题,结果学生并不感兴趣,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学生怎么会不乏味呢!采取问题驱动法阅读一篇课文,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一个一个的问题开始他们的阅读之旅。或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或展开辩论,整个课堂就动起来了。教师呢?该干什么?当然不是袖手旁观,教师巡回教室,个别释疑;察言观色,调控场面;收集问题,点拨精讲。标题一出,学生的问题就会喷涌而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眼光,锻炼学生敏锐的大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烛之武是谁?2.为何要退秦师?“退”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3.文章出自何处?作者是谁?4.我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我将收获什么?我会有哪些启示?这些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大家跃跃欲试,摩拳擦掌,这节课就这样开始了。

二、寻找文眼法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找到了文眼,就找到了阅读文章的突破口。如何针对文眼提问呢?文眼往往是一篇文章里的一个关键句,或一个关键词,即文章的点睛之笔。找到文眼后,教学生多问为什么。例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学生找到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心里为何不宁静?2.是“这几天”才有的呢,还是持续了很长时间了?3.怎样才能让心情平静些呢?结果会怎样?4.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要写这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会对我产生哪些影响?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就一步步走向了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处。又如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学生找到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1)北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清”“静”“悲凉”吗?写得怎么样?一定很有文采吧?读后一定对我的写作有帮助吧?(2)如此充满“悲凉”感的秋,作者为什么还愿意折寿留秋呢?(3)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遭遇了什么?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4)他为何要写这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会对我产生哪些影响?这节课,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的探究,收获颇丰。

三、结语逆推法

结语,即诗文的总结句。针对结语提问可以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意思,再运用逆向思维,执果索因,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做较深层次的探究。例如,在阅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时,学生针对结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提出了如下问题:1.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如此有魅力?这“感”字都有哪些丰富内涵呢?2.作者是谁,竟如此自信?究竟写得怎么样?一定写得很棒吧?读后一定大有收益吧?结果,这节课学生学得很投入。他们就扣住一个“感”字进行质疑问难,展开热烈的讨论。又如,读到庄子的《逍遥游》一文时,学生们对末段的“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句话很感兴趣,提出耐人寻味的讨论题:(1)这三种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在庄子的时代有吗?在当今社会存在吗?我们能做到吗?做到了能得到社会认可吗?(2)庄子究竟是怎样的人?他在当时的社会被人认可吗?他提出的“逍遥游”他自己做到了吗?如果他自己都没能做到,那么他的学说有继承的必要吗?(3)老庄思想在当下有哪些积极影响?该怎样继承?(4)他的文章很受鲁迅推崇,我怎么就读不出它的好呢,我该怎样汲取其中的文学营养和思想精髓呢?说实话,这些问题看似幼稚的问题,的确出乎我的意料,以前的教学中这篇文章是很难教学的一篇课文,大多数学生读了没感觉、没兴趣,更不用说提出这么多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来。但看得出,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过的,无论有没有探讨价值,教师都该正面做出回应。为此,读完这篇文章,笔者提议搞一次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论会。话题是:人该怎样活在当下。辩题交给学生自己去拟定。他们最终选中的辩题是:甲方:人要积极做事,活出精彩;乙方:人要懂得自爱,活得潇洒。双方辩论的非常激烈。

当然,这些方法是笔者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 此外,笔者还尝试过咀嚼法、联想法、推理法、移觉法等提问方法,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当代青年如果不读书没出路,死读书无前程,读书死没希望。只有与时俱进,好读书,读好书,才能读书好。教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辨识,也就教给了学生一把博览群书、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有了这种本领,当代中学生的命运不再是只会考试不会读书的机器;有了这种本领,当代青年也不再是有学历没文化的书呆子;有了这种本领,习主席提出的“民族复兴、国家兴盛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有希望实现。

论文作者:廖祥勋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8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2

标签:;  ;  ;  ;  ;  ;  ;  ;  

不再让教师牵着鼻子走论文_廖祥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