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论文_朱静

(宁南县人民医院;四川宁南615400)

【摘要】目的:评价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方法:将98例艾滋病患者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用药依从率95.92%高于对照组用药依从率77.5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采取必要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状态;护理干预

艾滋病属于慢性传染性疾病,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具较强的传染性及较高的病死率[1]。艾滋病传播途径多,多见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近年来,艾滋病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成为全球重点关注性疾病。一直到现在,艾滋病依然未得到治愈,一旦发病就意味着死亡。对于艾滋病,人类普遍认为属于“不道德性行为”,对艾滋病患者抱有歧视、不尊重等看法。而每位艾滋病患者对艾滋病根深蒂固的恐惧心理,普遍产生愤怒、绝望、沮丧、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影响患者治疗效果[2]。本文就分析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并采取心理护理,对其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艾滋病患者98例,与《艾滋病诊疗指南》中艾滋病诊断标准符合;患者认知行为正常,精神正常;未合并抑郁症、躁狂症;未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知情研究,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男患者32例,女患者17例;年龄25-65岁,平均(38.93±5.72)岁;观察组49例,男患者30例,女患者19例;年龄25-65岁,平均(39.01±5.7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并不明显(P>0.05),可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向患者讲解艾滋病发生情况及传播途径,改变患者对艾滋病的错误认知。做好患者健康宣教,指导患者用药。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1)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应先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通常艾滋病患者对疾病缺乏准确认识,一旦诊断均会出现恐惧、焦虑、悲观绝望、怨恨、孤独、忏悔、逃避、被歧视等心理状态。而严重心理压力则会影响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治疗效果。(2)准确沟通。医护人员应与患者主动沟通,交流期间注意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了解患者需求,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给予患者肯定、鼓励与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经常鼓励、支持患者,传递积极向上的信念,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指导患者自我心理调节,鼓励患者积极诉说,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并提出有效建议,积极心理疏导,以此减轻患者心理负担。(3)同伴教育护理。建立艾滋病患者为同伴教育组,同伴教育者能与艾滋病患者有相同的心路历程,更加利于心理护理的实施。该患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技巧。由同伴教育者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协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准确用药,讲解用药注意事项、按时按量用药,鼓励患者继续接受治疗。(4)社会支持。重视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通过领导、同事、朋友、家人等社会人群支持,鼓励患者面对现实,积极投入到社会当中,建立交际圈,珍爱生命。

1.3 评价指标

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两个评价总分100分,以50分为分界线,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用药依从性:根据《随访及用药表》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完全依从:用药依从率超过95%;基本依从:用药依从率90%-95%;不依从:用药依从率<9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内数据。计量数据比较采取t,计数数据比较采取x2,当P<0.05时,代表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变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分)

2.2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用药依从率95.92%(47/49),即完全依从36例,基本依从11例,不依从2例;对照组用药依从率77.55%(38/49),即完全依从12例,基本依从26例,不依从11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676,P=0.017)。

3 讨论

艾滋病属于进行性致死慢性传染性疾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艾滋病患者普遍心理健康状况差,存在各种不良心理问题。艾滋病患者对疾病缺乏准确认识,一旦诊断,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状况较差,对预后质量十分担心,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3]。而艾滋病患者心理负担较重,致生理出现严重应激反应,影响患者免疫功能,加重患者病情。因此,对艾滋病患者,需准确认识到患者心理状态,采取必要心理干预,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评估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导干预,能够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

目前艾滋病缺乏特异性准确治疗,需终生使用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而患者终身用药情况,与患者自身依从性密切相关,患者依从性是抗病毒治疗成功关键[4]。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情绪则会影响患者用药情况,致患者用药依从性降低。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率95.92%高于对照组用药依从率77.55%,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后,患者对生活有足够的信心,对疾病有个准确的认知,明显提高了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能积极配合用药治疗。

在对艾滋病患者心理干预过程中,需先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医护人员必须要对艾滋病患者一视同仁,尊重、理解患者,无论艾滋病患者感染原因是什么,他们本身都是不幸的。医护人员必须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保护患者隐私,注意为患者保密[5]。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以向患者讲解疾病发生情况及治疗方法,尊重患者隐私,向患者解释清楚,鼓励亲戚朋友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综上所述,分析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采取必要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杨淑岭,李荣香,王彤丹,冯爱东.艾滋病患者/感染者不同心理状态分析与心理咨询[J].河北医药,2016,38(17):2685-2687.

[2]何志芳,武美红,王慧群.艾滋病患者亲属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干预对策[J].江苏医药,2016,42(11):1315-1316.

[3]麦肖兴,欧阳惠少.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0):1305-1306.

[4]周秀英.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6):67-68.

[5]张冉,张红梅.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J].校园心理,2010,8(02):109.

论文作者:朱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艾滋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论文_朱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