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常规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对比论文_朱峰明

朱峰明 黑龙江省富锦市中心医院体检科 1561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中发挥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3月~9月诊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00例进行护理研究,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评分明显对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生活质量,相比常规护理有着更好的效果,可以在临床护理中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常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急性缺氧、缺血导致的冠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心肌缺血性坏死,患者发病时会存在剧烈的胸前后疼痛,甚至有“疼死”的感觉,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后要进行尽快的治疗,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疼痛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伴有恶心、呕吐、肩胛疼痛等症状,采用硝酸脂类药物难以发挥很好的效果,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存在着巨大的恐惧、抑郁、绝望等强烈负面心理情绪[1],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本文分析了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发挥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3月~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本次护理研究对象,并且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患者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其中前壁梗死35例,侧壁梗死42例,下壁梗死23例,患者均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绝望等负面心理情绪。观察组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在42~60岁,平均(56.3±1.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在43~63岁,平均(55.7±1.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种类等一般计数资料不进行数据分析,并且P>0.05不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临床一般性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首先是恐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突然,剧烈的疼痛让患者难以忍受,患者在剧痛下会认为自己快要死亡,进而导致心里出现恐惧,因此对于恐惧心理严重的患者要采取适量的镇静药物,稳定情绪,降低心肌耗氧量。护理人员需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当患者突发疾病时要镇定,安抚患者,缓解患者心里的恐惧。护理人员要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但是不能在患者面前表示出来,并且鼓励患者面对治疗[2]。焦虑护理:临床研究发现,焦虑心理会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亢进,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扩大心肌梗死的面积,甚至导致休克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发现患者有焦虑情绪时一定要予以重视。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将心中的焦虑讲出来,从而降低焦躁的情绪。耐心的讲解患者提出的问题,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安慰。当患者焦虑严重时,可以在病房中播放一些轻柔的音乐,指导患者放松肌肉和深呼吸等,从而让患者保持平静的心理。抑郁护理:抑郁心理是患者容易出现的第三种重要负面情绪,表现为心理脆弱、绝望等,针对患者这样的负面心理情绪,护理人员要拉住患者双手,注视患者的目光,安慰、鼓励患者,并且让患者家属保持镇静,不要慌乱,不要影响患者[3]。护理人员要让患者相信治疗的效果,只要配合一定会恢复健康,多给患者积极的暗示,进而消除心中的抑郁状态。患者病房要保持安静,避免强光、强声刺激,让患者有足够的休息。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疾病治疗、药物护理等,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急诊期的治疗和临床一般性护理[4]。

1.3护理效果评价

在护理2周后评估患者的负面情绪,主要有恐惧评分、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百分制,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负面情绪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护理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且对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差异检验,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数据的统计上看,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护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一。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严重性冠心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患者治疗预后差,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病人群年轻化,因此临床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护理至关重要。患者发病急、恶化快,带有多种并发症,这些因素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负面心理情绪,比如恐惧、焦虑和抑郁等,并且治疗疾病采用的肝素、硝酸甘油等也会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因此针对治疗中出现的恐惧等情绪,要积极的进行护理,从而保证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分析了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取得的效果,从数据的统计上看,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中发挥了更好的效果。心理护理能够针对性的护理患者负面心理情绪,缓解患者的压力,树立乐观的治疗心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有着较高的护理应用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生活质量,临床护理意义积极。

【参考文献】

[1]初春.心理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6(05):340-341.

[2]杨顺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1(02):143-144.

[3]陶功杏.心理和常规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2,30(18):119.

[4]李素玲.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15(05):186-187.

论文作者:朱峰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6

标签:;  ;  ;  ;  ;  ;  ;  ;  

心理和常规护理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效果对比论文_朱峰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