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棋局-21世纪中国的首要目标与地缘政治战略论文

新时代大棋局
——21世纪中国的首要目标与地缘政治战略

王 军

(河北师范大学 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确实拥有一个以实现现代化为核心指向的恒定大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则是在新时代贯彻落实这一大战略的集中体现。所不同的是,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倡议隐含着重大地缘政治布局的命题。21世纪中国的首要目标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中美的世纪竞赛,中国必须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危机忧患意识,做好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制定新时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以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地缘政治战略 ;中美关系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已经在迎接21世纪的曙光。十九大报告所描绘的中国新时代大棋局的宏伟轮廓已经日渐清晰,那就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但与此同时,“中美世纪竞赛”这一绕不开的课题也摆在了面前。中国能否与美国形成新的两极格局,继而在中美世纪竞赛中全面胜出,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等)。根据所谓的公认的评估结果,中国虽然是当前世界中心——美国——最有力的挑战者,但短期内并不具有取代美国中心地位的真正实力。① 温俊轩:《谁在世界中心》,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第23页。 那么,中国如何破局?何以能顺利破局?笔者不揣浅陋借题抛砖引玉,希冀学术界前辈和同仁不吝赐教。

一、幻 灭

1949年8-9月间,在短短的一个月零两天的时间里,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5篇评论文章,批评了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美帝国主义的幻想,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宣告了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② 5篇评论包括:《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和《唯心史观的破产》。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中国从此走上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道路。

在西方国家的眼中,1991年苏联的解体,更大程度上或许是其和平演变战略的胜利。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愈发坚定了和平演变中国的“自信”。① 1957年4月23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约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在纽约发表演说,明确提出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六项政策。两个月后,他又在旧金山发表演说,明确提出要将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或第四代身上。 这与其说是一种“自信”,倒不如说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幻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幻想着通过接纳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正式成员”,让中国成为分担美国国际责任的“利益攸关方”,② 张宇燕、冯维江:《从“接触”到“规锁”:美国对华战略意图及中美博弈的四种前景》,手机中美印象网:http://m.uscnpm.org/wap/index.aspx 。 幻想着通过充斥着西方价值观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军队国家化”、“多党制”以及“新闻自由化”等来主导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深怀敌意的西方人的眼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近乎病态的赶超西方的需要”,“中国对世界和平构成的威胁大于美国”,“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冲击力,不亚于德国在1870年以后的崛起对当时英国主导秩序的破坏性”。③ [英]克里斯托弗·科克尔:《大国冲突的逻辑——中美之间如何避免战争》,卿松竹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年,序言,第7-8页。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中国政策顾问、国防部前官员迈克尔·皮尔斯伯里(Michael Pillsbury)即白邦瑞更是恶毒地断言,中国长期对美国进行“战略欺诈”,中国的真实战略意图就是削弱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并且把美国赶出亚洲。④ Michael Pillsbury,The Hundred-Year Marathon: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Global Superpower,Henry Holt and Co.,November 11, 2014.

抛出“中国赢了”论调的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和《时代》周刊或许只是放了一颗烟幕弹。⑤ 2017年11月13日发行的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伊恩·布雷默“中国经济如何准备赢得未来”一文,除美国本土版外,杂志封面均首次使用了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中国赢了”(China Won)。 然而,中国的确赢了。赢就赢在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由此带来的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中华民族由此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赢就赢在中华民族拥有一个目标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赢就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要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要做负责任的大国,要做世界和平与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要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美国过去几十年旨在通过“接触”政策而促使中国实现“市场化+民主化”的战略已经失败。⑥ Wesley Clark, Getting Real about China,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0, 2014. “就在5年前,西方还一致认为,中国总有一天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政治改革来维护其合法性。但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甚至比主导二战后国际秩序的美国模式更加完备,更具有可持续性。”⑦ Ian Bremmer, How China’s Economy Is Poised to Win the Future, Time, November 2, 2017. 美国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幻灭中又透露着无奈,唯有寄希望于“中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因为某种突发原因变得糟糕”。⑧ [美]罗伯特·D·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涵朴译,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29页。 这种幻灭,究其根源,不仅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中期及短期对华战略的根本错误,更在于它们对中国的根深蒂固的误解。

二、两个“例外国家”

对于世界和中国而言,美国是“例外国家”。在立国至今240余年时间里,美国创造了太多的例外。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或许就是自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首次海外征服性战争——之后,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真正的全球性大国”①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页,第36-37页。 ,并连续保持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世界霸主地位。而新中国对美国的全方位了解和深度接触,即便从1972年2月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算起,也只有不到50年的历史。中国对美国最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是美国的全球战略以及支撑这一战略得以实施的“覆盖全球的同盟和联盟所组成的精细体系”②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页,第36-37页。 。

每一次繁花似锦的背后,都历经辛勤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2017年春季,她就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双膝时常作痛。那时,正是迎接国检的关键时期,她贴点膏药,吃点儿药,一直坚持到寒假。2018年开学初工作千头万绪,她又把自己的疾病置之脑后,常常工作到校园里只有她和门卫老师了,才拖着疲倦的身子步履蹒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春季,道路结冰,她艰难地走在路上,一不小心跌倒了,半月板严重受损,她只住了三天院,又一瘸一拐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对于世界和美国而言,中国同样是“例外国家”。“从公元前3世纪中国崛起为一个统一的强国,到1911年清王朝的覆亡,中国一直占据着历史悠久的东亚国际体系的中心地位……中国的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是文明的标志。”③ [美]亨利·基辛格:《论中国》,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前言,XIII。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百年国耻期间所积累的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心态,以及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历史性飞跃之后所拥有的强国目标和现实民族心理,还有,中国何以竟能在短短的40年时间里,以和平方式创造连续超越英国、德国、日本三国的经济奇迹……所有这些,对于美国来说,都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开的中国谜题。

新中国与美国建交以来近40年的时间里,双方始终遵循着建设性接触的政策,中美关系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引发人们的深度思考。“美国稳坐霸主之位,中国也似乎习惯了与霸权并存。”④ 戴维·兰普顿:《中美关系的临界点已近在眼前》,在2015年5月6日亚特兰大举行的世界中国学论坛首届美国分坛上的演讲。戴维·兰普顿前引文,“中美关系的临界点已近在眼前”。 美国真正的有识之士,并不将中国视为敌人。正如“9·11”之后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桑迪·兰特(Sandy Randt)所言,“我们已经看到了敌人,但那个敌人不是中国。”⑤ 戴维·兰普顿:《中美关系的临界点已近在眼前》,在2015年5月6日亚特兰大举行的世界中国学论坛首届美国分坛上的演讲。戴维·兰普顿前引文,“中美关系的临界点已近在眼前”。 习近平也曾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88页。 然而,自特朗普2017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之后,一切似乎都变了。无论是“使美国再次强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还是“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其矛头都直指中国。⑦ 杨其静:《特朗普当选,中国面临巨大挑战》,2016年12月7日察网:http://www.cwzg.cn/politics/201612/32862.htinl。 中美之间的战略互疑骤然加深:美国主要政治精英越来越倾向于把中国看作美国主导权的威胁。“国强必霸”是美国人的惯性思维。美国特朗普政府挥舞着贸易大棒对中国的规锁(Confinement),就是要锁定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迫使中国在政治上妥协,从而把中国力量控制在无力威胁或挑战美国世界主导权的范围以内。⑧ 张宇燕、冯维江:《从“接触”到“规锁”:美国对华战略意图及中美博弈的四种前景》,手机中美印象网:http://m.uscnpm.org/wap/index.aspx 。 其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使中国永远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⑨ [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第297页。 。因为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只能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⑩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前言,第38-39页。

历史是无法预测的,30年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其间可能出现的变化难以预见。② [美]扎尔米·卡利扎德、伊安·O·莱斯:《21世纪的政治冲突》,张淑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例如前苏联,从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到1945年建成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和空军,还不到30年的时间。而最终以苏联解体而谢幕的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旷日持久的那场冷战,竟然足足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③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克罗卡特(Richard Crockatt)在1994年所著《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与苏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一书中,详细描述了50年间(1941-1991)美苏对抗的起因、发展及演变。 中美建交40年的实践表明,中美合作与冲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围绕中美核心战略利益而展开的这场世纪竞赛,则注定是一场全方位的“持久战”,同样不可能在短期见分晓。未来30年(2020-2050),中美两国的竞争将主要在战略层面、归根结底在文明层面全面铺开。(见表1)

在美国眼中,中国是个例外国家;在中国眼中,美国是个例外国家;在世界眼中,两国都是例外国家。冷战结束以来持续了近30年的“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如今面临着大洗牌。毫无疑问,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例外国家”,都是此次牌局重组过程中的主角。早在40多年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就曾预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⑪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年6月。 从历史上看,中美两国正式的官方交往原本就是从1844年的一纸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开始的。如今,我们还能对美国抱什么样的期望?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早在30年前就已指出:“展望21世纪,我们看到的是,土壤和气候都适于培育中美关系”。① [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王观声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275页。 看来,特朗普已将其前任的传世箴言彻底抛到了脑后。中美世纪竞赛的帷幕已经拉开,中国将何去何从?

三、“持久战”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强烈担心中国崛起至超级大国地位并成为美国的同等竞争者”,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② [英]巴里·布赞:《美国和诸大国——21世纪的世界政治》,刘永涛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中文版前言,V。 美国一些不负责任的人早就作出过“21世纪中美将爆发战争”的预言,而且有证据表明,美国五角大楼几乎在苏联解体之时,就已开始准备即将到来的中美竞赛。③ [美]布鲁斯·卡明思:《海洋上的美国霸权——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胡敏杰、霍忆湄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8年,第717-718页。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也提到,“中美双方许多重要的战略思想家根据行为模式和历史经验都预言两国必有一战”,见《世界秩序》第297页。 更加危言耸听的是,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甚至断言,中美“冲突的所有典型条件都已经具备,只是在等待一系列合适的事件来提供导火线。中美的对抗决不是误解或错误的产物……它是两个强大国家雄心的碰撞、世界观冲突的必然结果”。④ 罗伯特·卡根:“雄心和焦虑:中美之争”,见[美]加里·J·斯密特主编:《中国的崛起——美国未来的竞争与挑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年,第11-12页。

自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2014年就任总理以来,美印关系得到迅猛发展。2015年2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参加印度国庆日庆典,成为美印关系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事件。四个月后,双方正式签署新版《美印防务合作框架协议》。与此同时,再次访美的莫迪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宣布印度要成为美国的“主要防务伙伴”。特朗普上台后,更加重视印度在印度洋的重要地位,寻求与印度建立“有弹性的地区架构”。双方自2004年开始的“准备战争”(Yudh Abhyas)联合军演,也在2017年8月突然升级为“更为复杂的多兵种联合演习”。更有甚者,2018年8月初,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一项法案,使印度获得了《通过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案》(The Countering America’s Adversaries Through Sanctions Act, CAATSA)的豁免权,为印度提供了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系统而不受美国制裁的可能。⑪ 不过,美印之间并非铁板一块。从历史上看,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美印之间的互动就充满着相互利用与高度的“互不信任”。在冷战后大多数时间里,由于印度和苏联1971年签订《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以及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支持,特别是1971年印巴战争期间尼克松政府对巴基斯坦的支持,美印关系始终处于冷淡状态。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印度才逐渐接受“单极世界”的现实,美印关系逐渐缓和。从现实来看,在美国人的眼中,印度只是美国印太战略中的一枚重要棋子,但绝不是一枚好棋子。① 林民旺:《美印关系发展迅猛,却依然貌合神离》,《新京报》2017年8月23日。 因此,美国的贸易制裁大棒也可以随时砸向印度。2019年5月底,特朗普政府宣布取消印度的“普惠制待遇”就是很好的明证。

或许,美国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历史机遇。腐败、堕落、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以及价值体系的坍塌,首先预示着美国的大衰败。⑧ [美]托尼·博萨:《美国大衰落——腐败、堕落和价值体系的坍塌》,赵文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 而美国社会发展的另一个极端——政府濒临崩溃,领导人们无能为力、两党许下的空头支票、国会面临信任危机,⑨ [美]劳伦·斯莱斯格:《什么可以打败美国》,余丽娜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8年。 才是真正打败美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在深刻剖析了美国存在的九大问题后得出结论,美国“内部矛盾不息,外部战争不止,……需要一场彻底的革命,才能摆脱体制困境和深刻的社会危机。”⑩ [美]伯尼·桑德斯:《我们的革命——西方的体制困境和美国的社会危机》,钟舒婷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 难怪布鲁斯·费恩(Bruce Fein)早在2010年就严重警告说,美国“倘若不能收起全球野心,是不可能仙寿恒昌的”⑪ [美]布鲁斯·费恩:《衰败前的美利坚帝国》,牟舣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1页。“印度获得赴美国‘伟大的外交胜利’”,《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2018年8月3日。 。80多年前,中国战胜了日本这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一流、居世界前五、六位的帝国主义国家”,①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抗日战争10个月的经验时,针对“中国必亡论”、“中国速胜论”以及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39-518页。 如果从“九一八”事变算起,用了整整14年时间才最终取得胜利。80年后的今天,时空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综合国力虽然有了质的飞跃,但却面对着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异常强大的世界头号霸权国家。

为了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实现8K直播,12月1日,日本正式启动了16个4K频道和1个8K频道信号的电视广播,成为世界上铺开4K卫星电视频道最多的国家和第一个开通8K免费卫视的国家。

妻子如此态度,令尹爱群更加羞愧难当,下定决心不辜负妻子。可是,当他铁了心踏入那个温馨的小窝时,看着扬扬梨花带雨的悲戚神情,心又软了下来。

表1 未来30年中美“持久战”竞争领域

表2 中美综合国力部分要素比较

从表1和表2不难看出,在硬实力方面中国处于劣势和落后的一方。即使中国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领袖意志、文明特质等软实力要素方面占有优势,在所谓的巧实力运用方面不输给美国,但要想最终打赢这场持久战,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运筹。

目前国际局势各方面的发展均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崛起进程中最艰难的时刻,也面临着最艰难的战略选择”,“中国能否继续完成现代化进程、和平崛起,最终走上国际领导舞台,不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而是政治精英们冷静而理性选择的结果”。④ 郑永年、杨丽君:《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内政、外交十大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与应对之策》,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第388-389页。 中国要想打赢这场“持久战”,“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⑤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48页。 。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必须避免出现不可承受之错,其中包括对美国衰落作出错误判断,致使“新型大国关系”被迫中断。① 郑永年、杨丽君:《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内政、外交十大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与应对之策》,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第179-194页。 自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大国的兴衰》开始,关于美利坚帝国衰落的话题,已经争辩了半个世纪之久。不管美国本身是否在衰落,“美国的世界秩序”(American World Order)都正在走向终结。② [加]阿米塔·阿查亚:《美国世界秩序的终结》,袁正清、肖莹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004页。 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无奈地承认,中国将最终引导世界,为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建设一种“既非纯粹东方的,也不是全盘西化”的新文明。③ 转引自[美]罗伯特·D·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第202-203页。

四、占据地缘政治制高点

与美印两国相比,中国在印度洋并无地缘优势。如果想在印度洋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借助“一带一路”和强大的海军实力进行地缘政治布局。为此,中国应当首先提升中印关系的战略级别,将其视为仅次于中美关系的一对双边关系,妥善解决有争议的领土问题,尽快磋商划定两国边界,从而解决有可能引发双方地缘政治冲突的最大最难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14个陆地邻国和6个海上邻国),长期以来,地缘政治环境复杂而多变。如今,尽管中国已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地缘政治巨人”⑥ 罗伯特·卡根前引文,见[美]加里·J·斯密特:《中国的崛起——美国未来的竞争与挑战》,第13页。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并未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而同步向好,从某种程度上看,反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40年来,甚至从新中国成立时算起,中国的确存在一个恒定的大战略,⑦ [美]加里·J·斯密特:《中国的崛起——美国未来的竞争与挑战》,第46页。 但却从未提出过明确的地缘政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不但填补了这一空白,而且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提出的最好的大国战略,当然也是新时代中国提出的重大地缘政治战略。⑧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从深入展开全方位外交布局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方面,将“一带一路”倡议提升至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

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在2000多年前开辟的“丝绸之路”为历史起点,将整个欧亚大陆以及“东海—南海—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自东向西一线的广大海域连接为一体。随着这一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和互利共赢”原则,本着“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并造福沿线人民”的指导思想,⑨ 习近平在2014-2017年间发表的四篇文章清晰地阐释了这一问题:“‘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拓展改革发展空间”、“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和“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97-517页。 通过国际合作深度嵌入欧亚大陆腹地和印度洋海域,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美国作为时下欧亚大陆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操盘手,它所担心的恰恰是,在这个全球最重要的竞技场上,像中国这样的潜在对手会在某一天突然崛起。⑩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第53页。

治疗12个月,阿德福韦酯组AL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的C/E低于恩替卡韦组,而HBeAg转阴率的C/E高于恩替卡韦组。将阿德福韦酯组作为参照,恩替卡韦组HBV‐DNA转阴率及HBeAg转阴率的△C/△E分别为129.7、182.1。见表4。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已成为美国观察中国外交和对美政策走向的新焦点。实际上,美国对“丝绸之路”的觊觎由来已久。早在20多年前,美国国会就通过了《丝绸之路战略法案》(Silk Road Strategy Act)。近年来更是连续推出了“新丝绸之路”、“印太经济走廊”、“亚太全面能源伙伴计划”、“湄公河下游倡议”、“美国-东盟联通倡议”等一系列地区经济一体化方案。美国虽然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沿线有20多个国家有美国驻军或与美国存在军事同盟关系,美国的16个“非北约盟国”中有10个以上位于该区域,北约28个成员国中约有13个位于该区域。① 盘古智库:《“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中美新型关系报告》,2017年11月6日新华丝路网:http://silkroad.news.cn/zhiku/mfbg/68018.shtml 。 在美国看来,“一带一路”如果得以顺利撬动欧亚板块,将势必与美国争夺陆权和海权,从而威胁到美国的全球战略。② 周方舟:《特朗普联俄绞杀中国的“反尼克松战略”已经成形》,360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 nt/17/0103/09/14589112_619682703.shtml 。 基辛格也曾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转移世界重心的追求”,③ Opening statement by Henry A. Kissinger before the 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25 January 2018; accessed at: https://www.armed-services.senate.gov/imo/media/doc/Kissinger_01-25-18.pdf, p.6. 暗示中国试图将世界重心从太平洋和大西洋彼岸转向亚洲和中国。④ Rethinking Security: China and the age of strategic rivalry, 加拿大安全情报局(CSIS)网站:https://www.canada.ca/content/dam/csis-scrs/documents/publications/CSIS-Academic-Outreach-China-report-May-2018-en.pdf.

US-FANC技术的核心是病理结果判定。病理科细胞学诊断经验不足一直是制约该项技术开展的主要原因,故US-FANC结果需病理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共同判断、解读,共同积累诊断经验[12]。

现代海权理论的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马汉(Alfred Mahan)曾预言,“谁掌握了印度洋,谁就掌握了亚洲……21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④ 转引自[美]A.J.科特雷尔、[美]R.M.伯勒尔编:《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08页。 美国占据着完美的“三洋之国”地位,本土军力虽然难以直接投送到印度洋,但凭借在租借英国的迪戈加西亚岛上所建的稳定军事基地,也算得上占据了印度洋的中心位置。⑤ 温俊轩:《谁在世界中心》,第238页。 与此同时,“印太战略”框架也必然意味着印度将被置于印度洋的轴心位置。⑥ Alyssa Ayres,The U.S. Indo-Pacif i c Strategy Needs More Indian Ocean,见2018 年5月25日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FR)网站:https://www.cfr.org/expert-brief/us-indo-pacif i c-strategy-needs-more-indian-ocean 。 在冷战期间大部分时间里扮演美国亚洲政策局外人角色的印度,⑦ [美]亨利·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胡利平、凌建伟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第143页。 将从此走到前台。有人甚至预测,21世纪中叶将出现一个“美中印”三极世界。⑧ [美]约瑟夫·奈:《美国世纪结束了吗?》,邵杜罔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第49页。 而印度位于印度洋沿岸中心,是中东和中国向海洋渗透的关键。可以说,印度洋是其地缘政治的核心。印度当然希望在控制整个印度洋的基础上,逐步将战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湾、东至南海、南抵非洲的广大海域。⑨ 葛晨、杨定都:《新闻分析:美印军事“牵手”貌合神离》,新华社北京2017年10月15日电。 索尔·科恩(Saul Cohen)在展望21世纪前25年世界地缘政治形势时也预言,“印度将成为大国俱乐部的正式成员”,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新的印度洋辖区有可能形成”,⑩ [美]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第439页。 并终将成为中国影响力的抵消力量。

真的到了深圳,才发现学中文的我,简直就跟没专业差不了多少。大学是别想进去了,就连去中学当老师,人家都七关八证地要,倒是工科的伟翔很快在公司做得顺风顺水。

五、实现海洋强国目标

由表3可知,由于上述MDEA溶液吸收能力的预测值与现场值较为接近,其平均相对误差仅为2.10%,完全满足实际生产中相对误差应不大于10%的考核要求,故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MDEA溶液吸收能力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成功实现对天然气脱硫装置MDEA溶液吸收能力的准确预测。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孙中山也曾警觉地意识到,“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然而,“几千年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国家历史及文化态度,造就了中国是‘中央之国’、世界的中心”这一观念,⑨ [美]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严春松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283页,第275页。 致使中国在“有文字记载的4000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地缘政治导向都是大陆性的”⑩ [美]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严春松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283页,第275页。 。中国拥有3.2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大陆海岸线有1.8万多公里,岛屿海岸线近1.4万公里。地理决定了中国的重要地位,使得“这个国家的地域和文明从欧亚的心脏地带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的温暖水域”① [美]罗伯特·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第121页,第221页。 。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中心性的视角已经在一个新的地缘政治秩序中演绎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地缘战略辖区的核心,拥有处在心脏地带辖区和海洋辖区之间中心位置的地位”② 索尔·科恩认为,当今世界已形成三个地缘战略辖区:大西洋与太平洋贸易依赖海洋辖区、欧亚大陆俄罗斯心脏地带、混合型大陆兼海洋的东亚辖区。见[美]索尔·科恩:《地缘政治学——国际关系的地理学》,第41页、第285页。 。

面对即将到来的地缘政治较量,中国要想顺利实现21世纪的首要目标,首要的便是进行海洋战略布局。按照2012年“十八大”业已提出、2017年“十九大”再次强调的“建设海洋强国”这一战略目标,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步伐。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海权,中国必须设定一条海洋防御基线,由此来确定中国海军建设的目标,即中国海军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实力。美国人曾经提出遏制中国的“岛链战略”(Island Chain Strategy),③ 岛链战略(Island Chain Strategy)最早由时任美国外交政策评论员的约翰·杜勒斯(John Dulles)于1951年朝鲜战争期间提出。 其中包括三条岛链:第一岛链(First Island Chain)起点为千岛群岛,经琉球群岛至台湾,终点为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北部,核心节点为中国台湾;第二岛链(Second Island Chain)由小笠原群岛、硫磺群岛以及马里亚纳群岛之间的连线构成,核心支点为关岛;第三岛链(Third Island Chain)始于阿留申群岛,止于大洋洲,夏威夷(Hawaii)为其核心支点。④ Island Chain Strategy, 见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Island_Chain_Strategy. 由于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第三岛链对于中国而言实际意义不大。如果真的拥有了威慑甚至突破第三岛链的实力,也就意味着中国海军已成为真正的“全球海军”了。因此,中国海军建设的目标可分两个层次来进行:一是拥有维护第一岛链内中国海权的实力,可称之为基础实力。在中国海军实力所覆盖的第一岛链海域,黄海、东海以及深入东南亚地区的南海,均为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之所在。⑤ People’s Liberation Navy-Offshore Defense,见《全球安全网》:https://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china/plan-doctrine-offshore.htm 。 二是拥有突破第二岛链的实力,可称之为威慑实力。而在中国海军实力所能威慑到的第二岛链海域,可称之为战略海域,包括日本海、菲律宾海和印尼南北两线海域等,可以对日本、菲律宾甚至澳大利亚等国形成有效震慑。⑥ People’s Liberation Navy-Offshore Defense,见《全球安全网》:https://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world/china/plan-doctrine-offshore.htm 。

21世纪中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必将是一个海洋大国,归根结底是一个海洋强国。中国的海洋强国时代即将来临,彼时,中国将一劳永逸地解决中美博弈中的台湾问题和南海困局。正如罗伯特·卡普兰并不情愿地作出的预测:中国将彻底改变“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致使美军在未来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才能打入第一岛链和中国沿海之间。……中国通过海军、空军、导弹采购,显示出明确的领土观,海洋意义上的大中国因此得以实现。”⑦ [美]罗伯特·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第121页,第221页。 世界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表明,率先获得制海权或控制了海上要冲的国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掌握历史的主动权。⑧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58页。 21世纪的中国海军必将成为中国海洋强国的坚强基石,筑起一道“海上长城”,⑨ Bernard D. Cole, The Great Wall at Sea: China's Navy Enter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val Inst Pr, September 1, 2001. 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六、博弈印度洋

如果我们在地图上标出中国“一带一路”与美国 “印太地区”覆盖的范围,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所覆盖的“从东海到中国南海再到印度洋”广褒海域大部分是重叠的。由是观之,新时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与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地区战略之间,的确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和冲突。美国特朗普政府《2017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地区战略部分,已经将印太地区提升为地区最优先级别,之后的排序是这样的:欧洲、中东、南亚和中亚、西半球、非洲。① 2017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见美国政府网: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1.pdf 。 从该报告指责中国“利用经济诱惑和惩罚、施加影响力、暗示军事威胁等手段,威逼利诱其他国家接受其政治和安全议程”等内容不难看出,② 2017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见美国政府网: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1.pdf 。 美国特朗普政府出台“印太战略”(Indo-Pacific Strategy)的主要目标,毫无疑问就是应对中国的崛起。③ Josh Rogin, Trump’s Indo-Pacif i c strategy: Where’s the beef ?,见2018年6月6日《华盛顿邮报》网站: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josh-rogin/wp/2018/06/06/trumps-indo-pacific-strategy-wheres-the-beef/?noredirect=on&utm_term=.8cd7d21e8098 。

“丝绸之路”是2000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⑤ [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邵旭东、孙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前言,XI。 它曾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对于中国来讲,“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地缘政治意义就在于,为中国掌控该战略所覆盖的区域内对陆权和海权有重要影响的地缘政治各个支点,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新时代,中国作为欧亚大陆最大的陆权国家,海岸线兼跨热带和温带,将因此而占据全球最有利位置。⑥ [美]罗伯特·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第202页。 “一带一路”也将再次占据世界地缘政治的制高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披荆斩棘。

如图2所示,我们把转轴-轴承-机座构成的机械回路看作一个线圈,由于环形磁通的存在,穿过该线圈的总磁通不再等于零。同时由于电机内部为交变磁场,产生的上述环形磁通也随时间交变,穿过转轴-轴承-机座“线圈”的总磁通为Φring(t)。根据磁通的变化ΔΦ,在转轴两端感应出交变的轴电压。如果轴电压经过轴承、机座或者大地形成导通回路,则会产生循环轴电流icirc。

在21世纪初,中美两国都还“没有找到一种预测相互意图”的方法,⑤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第508页,第543-544页。 但是,在美国所谓的战略家和知识精英们的意识里,中国将比以往美国所面临的任何一个潜在霸权国——威廉德国、日本帝国主义、纳粹德国,还有苏联——都更强大、更危险,美国将“难以阻止中国成为一个相匹敌的竞争者……中国可能成为一个比美国还强大的超级大国”。⑥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第508页,第543-544页。 因而,美国战略家们达成的一个普遍共识就是,在未来几十年里,美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中国的崛起。⑦ [美]加里·J·斯密特主编:《中国的崛起——美国未来的竞争与挑战》,韩凝、黄娟、代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年。

而中印两国之间,目前也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印巴关系、领土争端、西藏问题、美日印关系、双方在非洲和中东的互动以及近60年来始终骚动不安的复仇心态等等。印度除了具有天然的版图位置优势外,从地缘战略层面看,在其控制下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恰似卡住马六甲海峡的两道天然闸门,“注定会成为中国向印度洋渗透实力的一只拦路虎”。② 温俊轩:《谁在世界中心》,第235页。

无论形势如何演变,“位于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秩序概念交叉处”的印度,都将是21世纪世界秩序的一个支点。③ [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第269页。 按照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Spykman)的边缘地带理论,印度是一个典型的大陆边缘国家,它正在成为最终的枢纽国家。“印度向哪一边倾斜,可以决定21世纪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进程”。④ [美]罗伯特·卡普兰:《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第232页。 因此,争取印度已成为中美两国在印太地区战略博弈的焦点,中印关系的特殊性也由此而日益彰显。

地理与历史、政治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线。④ [英]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胡坚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45页。 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早在1904年即已指出,在平衡世界政治力量的众要素中,地理的数量在计算时更容易测量,也更为稳定。⑤ [英]哈尔福德·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见[美]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胡坚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43页。

目前,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布局,已经被美国和印度视为“珍珠链战略”(String of Pearls Strategy)。⑤ 珍珠链理论(The String of pearls)是美国专门针对中国在印度洋的潜在企图而出台的一套理论。中国官方从未使用过珍珠链一词,而印度媒体却是经常使用的。String of Pearls (Indian Ocean),见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ring_of_Pearls_(Indian_Ocean) 。 该战略途经17个国家,⑥ 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阿曼、也门、苏丹、沙特、阿联酋、索马里和肯尼亚等。 共15个战略支点,⑦ 15个战略支点依次为:香港、三亚、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西哈努克城(柬埔寨)、克拉地峡(泰国)、可可岛(缅甸)、实兑(缅甸)、吉大港(孟加拉)、汉班托塔(斯里兰卡)、马络(马尔代夫)、瓜达尔港(巴基斯坦)、苏丹港(苏丹)、艾赫达布(伊拉克)、拉穆港(肯尼亚)。 覆盖十大海域。⑧ 自东向西分别为:南海、泰国湾、缅甸海、孟加拉湾、拉克代夫海、阿拉伯海、波斯湾、阿曼海、亚丁湾以及红海。 在不怀好意的西方人眼中,中国历经改革开放40余年精心打造的“海上交通线”(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成了争霸世界的“珍珠链战略”,沿线各支点成了中国打造的军事基地或战略支撑点。既然如此,中国何不借此进行战略规划,做大做实这一战略?此外,充分利用“金砖+”合作、南南合作以及环印度洋联盟(IORA)⑨ “环印度洋联盟”(The 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IORA),前身为1997年成立的“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The 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IOR-ARC),2013年更为现名。中国和美国均为这一组织的对话伙伴国。 等平台,再将支点向南、向东再延伸至南非和毛里求斯等国,建成一个半封闭状链条,从而形成一种战略震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战略毕竟是一个辅助性战略,其缺陷是远离中国本土,必须将其纳入“一带一路”总的战略框架之中加以考虑。

不管怎样,印度洋上的博弈已经开始,它注定是一种战略碰撞。

七、分化美国的“两翼”

打开世界地图不难看到,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和东北亚分别有两个岛国:英国和日本。板块的运动为美国在欧洲和亚太地区造就了这两个天然盟友——英国和日本,如果说美国位于“新世界岛”① 温俊轩认为麦金德的欧洲大陆“心脏地带说”有局限性,因而将全球范围内以美国为中心的组合称为“新世界岛”,见温俊轩:《谁在世界中心》,第025页。 的中心地区,英国和日本就像美国的两翼,处于这个“新世界岛”的外围地区:前者用来控制欧亚大陆西部边缘地区,即西欧;而后者则用以压制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区,即中国。

长期以来,从美国地缘政治的战略布局来看,美国主要依靠“英美特殊关系”以及对日本的扶持和帮助,来主导欧洲和亚太事务,才能在欧洲大陆和亚太地区进行“离岸制衡”(offshore balancing)。② 离岸制衡,另译为离岸平衡手,是进攻性现实主义(offensive realism)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获得地区霸权的国家,本质上在其他地区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首先是推卸责任,让某个地区大国来制衡追逐霸权的国家;当推卸责任不起作用时,直接插手以平衡崛起中的国家。 毫无疑问,英、日两国之于美国显然有着重要意义:英国是“美国的重要支持者、一个十分忠实的盟国、一个不可或缺的军事基地和极为重要情报活动中的亲密伙伴。……日本虽然也不属于地缘战略棋手,但它具有在短期内成为这种棋手的能力,……一个民主的、经济上成功的日本,是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主要伙伴和全球事务中的重要伙伴。”③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第57-58页、第60页、第271页,第57页。

英国曾经是美国的手下败将,为期八年的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为一个多世纪后英国丧失全球海上霸权并最终被美国所取代埋下了伏笔。对于大英帝国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耻辱?而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英美两国曾经是不共戴天的对手:④ [美]查尔斯·库普乾:《化敌为友——持久和平之道》,宋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67页。 1814年英军曾攻占首都华盛顿并“火烧白宫”、1845年英美俄勒冈争端、1895-1896年间因美国介入委内瑞拉与英属圭亚那之间的边界冲突而导致英美危机。这对美国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屈辱?现如今,英国只是一个退了休的地缘战略棋手:它在欧洲统一问题上立场含糊,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日益淡化,在事关欧洲前途这一重要选择上正逐渐成为一个局外人。⑤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第57-58页、第60页、第271页,第57页。 英国将由于脱欧而逐渐丧失美国与欧盟之间的桥梁作用,不但如此,“在欧洲与美国之间摇摆不定,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又问题重重”,⑥ [法]埃曼纽·托德:《美帝国的衰落》,李旦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71页。 是英国面临的窘境的现实写照。⑦ 2019年7月10日,英国驻美国大使金·达罗克致信英国外交部,宣布辞职,引发英美外交风波。

如今的我们处于利于思想复杂多变、利益纵横交错、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各种诱惑、激战层出不穷,高校党建工作者只有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才可以信得过、靠得住、顶得住、稳得住。加强政治修养,必须高度自觉遵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必须高度自觉遵循党章,遵守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的政治纪律。努力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迈入新的台阶。

弗里德里希·黑格尔(Friedrich Hegel)曾经认为,中国人缺乏海上探险的胆量,与海不发生积极关系。此言谬也。实际上,自唐宋航海技术大发展以来,中国一直是西太平洋区域最重要的海上势力。早在1405-1433年间,郑和就曾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造访亚洲出海的门户以及出入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唯一东方先驱。但是,在1840-1949年间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几乎所有的重要港口,还有港湾岛屿,更是屡遭外强蹂躏。”⑦ 张远方:《失海500年:中国海洋大国的没落与崛起》,2018年2月21日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23352887_744103 。 据统计,此间中国曾遭受479次海上入侵,其中规模较大的84次,迫使清政府签订50个不平等条约。⑧ 金一南、乔良等著:《大国战略——世界视野下中国决策的历史依据、现实抉择及未来去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7年,第45页。 而所有这一切,均与中国长期丧失海权有着重大关联。

英国虽然长期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并希望在安全与防务上继续与美国保持合作,以应对“后脱欧”时代。⑧ 桂涛:《“特殊关系”难加强,英美热情不对等》,2018年7月13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7/14/c_1123126270.htm 。 但是,英国对“英美特殊关系”的依赖,毕竟是有限度的。⑨ [美]亨利·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第37页。 历史上,英国虽然曾利用坚船利炮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它也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近十年来,中英两国关系日趋成熟,政治互信增强,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日益深入。进入新时代,中英决定共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从而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⑩ 《中英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2015年10月22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0/22/c_1116911370.htm 。 提升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战略性、务实性、全球性和包容性,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互利合作。① 《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特雷莎·梅》,2018年2月1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8-02/01/c_1122355932.htm 。

分化瓦解美国的日本一翼,或者说使其疏远美国,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1853-1854年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马休·佩里(Matthew Perry)曾率领黑船打开日本国门,并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大约一个世纪之后,美国又单独占领日本并对其进行民主化改造(1945-1951)。上述事件,对于日本来说,无论如何也是难以忘却的屈辱记忆。实际上,日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面临着“要么反对中国、要么舍弃美国与中国结盟”这一带有根本性的两难处境。②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第240页。 布鲁斯·卡明思(Bruce Cumings)甚至假想未来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日本认为华盛顿不可靠,于是‘追随’中国”,在太平洋,“日本海军冲撞美国海军”。③ [美]布鲁斯·卡明思:《海洋上的美国霸权——全球化背景下太平洋支配地位的形成》,第719-720页。 这简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日海战的翻版。只不过那个时候,日本站在了邪恶的一方。

当然,美日同盟毕竟是冷战的产物,从今日美国所面临的“同盟负担”的角度来看,美国不但深受“日本困境”的困扰,④ 郑永年、杨丽君:《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内政、外交十大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与应对之策》,第200页,第206页,第196页。 对日本文化的理解也存在诸多困惑。⑤ [美]亨利·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第108页。 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法则下,日本难以看到弥合美日之间因经济和安全利益而产生的裂隙的希望,日美关系迎来新的不确定时期,日美同盟也面临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⑥ 王键:《日美关系难掩“貌合神离”》,《环球时报》2018年5月16日。 日本的政治家心里应该非常清楚,美国所需要的日本,并不是一个平等的“盟友”,而是一个从属的“奴仆”。⑦ 郑永年、杨丽君:《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内政、外交十大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与应对之策》,第200页,第206页,第196页。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首次在同一时刻都是世界大国”⑧ [美]加里·J·斯密特:《中国的崛起——美国未来的竞争与挑战》,第81页。 ,这一现象对中日两国乃至亚太地缘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自1972年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一方面,中日两国在保持密切经贸关系的同时,始终存在着由政治和安全领域重大分歧而构成的潜在不和谐。另一方面,由于中日之间存在着争夺地区主导权之争,双方的合作具有内在不稳定性,致使中日关系走向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因此而不得不时刻警惕“日本与东盟、印度以及俄罗斯结成海上联盟”⑨ [美]扎尔米·卡利扎德、伊安·O·莱斯:《21世纪的政治冲突》,第85页。 。不管怎样,处理中日关系,最重要的还是理性。中日之间的历史恩怨中国是断然不会忘记的,但绝不能“老是停留在情绪阶段……一定要避免中国的现代化再次被日本所中断”⑩ 郑永年、杨丽君:《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内政、外交十大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与应对之策》,第200页,第206页,第196页。 。日本为了强化其安全,“会根据自己对现实的判断而非传统盟友关系”,在三个选项之中做出选择:“一是继续依赖与美国的盟国关系;二是适应中国的崛起;三是采取更加自主的外交政策”。⑪ [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第244-245页。 纯粹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最有可能向中国靠拢的“世界岛外围地区”就是日本,中日若结盟,便足以抗衡美国的亚洲存在。⑫ 温俊轩:《谁在世界中心》,第41页。

傅高义(Ezra F.Vogel)在分析中国领袖人物的战略思想时曾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袖人物的战略分析起点是一致的:即“分清主要敌人,广结盟友与之对抗;分化敌人的盟友,使其疏远敌人。”⑬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3年,第267页。 阎学通早在8年前业已指出,“没有一个主导力量能够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保持友好关系,因此,中美之间的核心竞争将是看谁将拥有更多高品质的朋友。”① Yan Xuetong,“How China can defeat America”,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21, 2011. 国际政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不是无懈可击的;日本不仅是美国在亚洲的最大盟友,更是其“最大的潜在对手”。② [美]理查德·尼克松:《超越和平》,范建民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新时代,中国应抓住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充分利用英美、美日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美国的两翼,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同时谱写“黄金时代”中英关系的新篇章。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经济模式,是通过对碳排放量的有效控制来达到全球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以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完善、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从最大程度上降低碳排放量[1]。低碳经济的具体表现措施是,要求不同类型企业在进行生产时,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达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的。

八、防范美国“联俄制华”

毫不奇怪,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早就预先决定了其政治精英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彼得大帝、叶卡特琳娜女皇再到普京,无一不重视地缘政治。③ 乔良:《帝国之弧——抛物线两端的美国与中国》,武汉:长江出版传媒,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第198-199页。 冷战后初期俄罗斯奉行亲西方外交政策时,其国内曾有人主张优先考虑与美国建立“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而这实际上将成为美俄共同统治全球的代名词。④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第129页,第132页。 但是,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却认为,这一名词虽然好听却不中用,美国并“不愿意也不能够与俄罗斯分享全球力量,甚至即使它愿意也做不到。”⑤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第129页,第132页。

看来,特朗普受了基辛格“联俄制华”思路的蛊惑而完全将布热津斯基的忠告当成了耳旁风,时下的美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2018年7月16日,特朗普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举行首次正式会晤。就在会晤前几小时,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说,美俄关系恶化,要归咎于美国的“愚蠢和糊涂”,并预测两国未来将拥有“超乎寻常的关系”。⑥ 新华社专特稿:《首次正式会晤,特朗普与普京谈得咋样?》,见2018年7月17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7/17/c_129915020.htm 。

尽管美俄双方存在结构性矛盾,在国际秩序观、安全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根本性对立,双方利益碰撞点也较多:如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问题、克里米亚问题、乌克兰的北约成员国身份问题、北约东扩和中东欧军事部署问题、人权问题、叙利亚问题以及伊朗核问题等等。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俄美两国在200余年的外交关系史上,也曾有过友好交往的回忆:200多年前两国曾经分享过共同的陆地边界——加利福尼亚的罗斯堡(Fort Ross);19世纪俄罗斯对美国内战的援助以及1867年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1921-1923年苏联大饥荒期间,曾经得到美国的粮食援助;二战期间美苏曾经联合抵抗共同的敌人;1975年,美苏两国宇航员太空握手,共同完成“阿波罗”号和“联盟”号飞船的首次太空对接试验(Apollo-Soyuz mission)……⑦ 200 Years of U.S.-Russia Relations,见美国国务院网站:https://www.state.gov/p/eur/ci/rs/200years/ 。

在美苏之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竞赛中,美国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其战略意图并逐渐胜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与中国恢复了邦交。基辛格甚至认为,“抵制苏联试图打破全球或亚洲均势的企图,同时也是美中两国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应采取的战略上达成的默契。”⑧ [美]亨利·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第129页,第129页。 问题的严重性似乎就在这里:当前中国似乎面临着与当年苏联一样的处境,美俄一改常态的不断接近与交好,将会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基辛格在论及美俄关系时曾断言,美俄关系“就像1972年后的中美关系,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象征。”⑨ [美]亨利·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第129页,第129页。 基辛格这个曾经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正嬗变成“俄国人民的好朋友”。① 凤凰国际智库:“联俄制华:基辛格正嬗变成‘俄国人民的老朋友’?”,见2018年8月1日凤凰网:https://inews.ifeng.com/59549603/news.shtml?&back 。 不由得让人毛骨悚然,浑身惊出冷汗。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曾经是侵略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中俄、中苏之间也曾发生过令人难以接受的不愉快。但从当前现实来看,中俄两国4300公里边界线业已全部勘定,双方没有核心战略利益上的冲突。习近平指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关系在21世纪长久发展奠定了坚实法律基础”,中俄应该在“涉及彼此和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建立起高度政治互信”,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快速向前发展。②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2卷),第466-467页。 2017年7月,中俄两国还共同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单从地缘战略层面来看,如果“俄罗斯能够在北冰洋一线吸引北美、欧洲两大地缘板块的注意力”,③ 温俊轩:《谁在世界中心》,第261页。 会迫使美国去参加北冰洋的竞争,从而减轻中国的压力。

如果说中俄双方将来会发生重大矛盾和冲突的话,极有可能是在“一带一路”所涵盖的中东范围内。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已经引起俄罗斯媒体的高度关注。俄罗斯《真理报》甚至发表了一篇题为“北京威胁了俄美利益”的文章,直接将中国置于美俄的对立面。④ “俄媒:《中国威胁美俄利益》,见《通往思想之路》(tongwangsixiangzhilu)微信公众号,2018年7月18日。 这样一种负面情绪和舆论导向,应该引起中国的高度警觉。美国特朗普政府或许有可能以在中东的部分利益妥协,来换取俄罗斯对美国打压、遏制甚至绞杀中国政策的支持。因此,中国如何减少和消除“西进”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⑤ 郑永年、杨丽君:《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内政、外交十大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与应对之策》,第245页。 避免在中东与俄罗斯交恶从而将俄罗斯推入美国的怀抱,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软件教学的问题上,学生很多留言没用用的课程太多,而相关数据课程少(见图4)。其中对GIS空间信息数据需求量最高(占73%),但也提出现有GIS分析对规划决策作用性不强的问题;其次对网络数据的知识求知若可(占69%),但之前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的课程(直到主持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入简单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学习),对专业的计量分析软件SPSS的教学需求也很高(占51%),这样笔者很惊讶,因为知道这类软件名称的同学比预料的高,也就说明他们并不是之前对数据分析毫无了解的。

当然,在所有大国关系中,“最令人担忧的是美国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在各方面都难以界定、预测和管理。”⑥ [美]理查德·哈斯:《失序时代——全球旧秩序的崩溃与新秩序的重塑》,黄锦桂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第217页。 在美国人眼中,中国与俄罗斯结成“反霸”大联盟是“最大的潜在危险”。⑦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第72页。 2019年6月5日,中俄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俄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国在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时刻警惕并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美俄联合制华。

此次采取对照研究形式,最终数据经SPSS21.0软件处理,依据数据的类型采用不同性质的表述方式和检验方法,其中计量资料(±s)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n、%)以卡方检验。组间检验后可得出P值,统计学有意义的界定标准为<0.05。

结 语

进入新时代,中国迎来了“一个战略构想的时代……大战略是对历史的总结、当前的把握、未来的选择。”⑧ [美]查尔斯·库普乾:《化敌为友——持久和平之道》,总序。 21世纪前1/5的时间即将逝去,随后两个十五年,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和国际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

新时代,处于极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核心国家利益仍将深受中美关系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必将面对“如何处理好与世界上头号强国——美国——的关系问题”。① Baohui Zhang, American Hegemony and China’s U.S. Policy, Asian Perspective, Vol. 28, No. 3, 2004, pp. 87-113, see http://www.jstor.org/stable/42704468. 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如果掌控不当,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冲突,从而扰乱世界秩序”。② [美]约瑟夫·奈:《美国世纪结束了吗?》,中文版序,IX。 2018年6月爆发的中美贸易冲突至今尚未尘埃落定,促使中国更加冷静而理性地思考中美关系,“协调、合作、稳定”成为未来发展中美关系的基调。

毕竟,当前美国的衰落只是相对意义上的衰落。美国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否被中国或其他任一竞争者所取代,而是它将面对众多极具权势的挑战者的同时兴起”③ [美]约瑟夫·奈:《美国世纪结束了吗?》,第138页。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与此类似:从周边国家来看,没有哪一个国家(无论是陆地邻国还是海上邻国)具备单独挑战中国的实力,但是,如果出现“各类风险挑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④ 新华社北京电,《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8年4月17日新华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4/17/content_5283445.htm 。 ,甚至多点共振,那才是最危险的安全困境。对于中国而言,“地缘政治的挑战不一定意味着征服四周的邻国,而是防止它们结成一伙对付自己”⑤ [美]亨利·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第136页,第127页。 。

活动引导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不能完全排斥传统教学模式,而应该将活动引导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借鉴其优势,结合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特点灵活使用,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在其绵延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曾饱经动荡和苦难,在世界旧秩序面临崩溃、新秩序面临重塑之际,中国绝不会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美国及其领导人个人的善意上。⑥ [美]亨利·基辛格:《美国的全球战略》,第136页,第127页。 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想也从未想过与任何国家为敌。中国所想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征程必须保持持久的连续性。这注定是一条充满艰辛之路,但却是新时代的大棋局。

The Grand Chessboard in the New Era: China’s Primary Aim and Its Geopolitical Strategy in 21st Century

WANG Jun
(School of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indeed possessed a constant strategy with modernization as its core orienta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one belt and one way”initiative i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one belt and one road”initiative in the new era implies a major geopolitical layout proposition. The first goal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has been very clear, that is, to build a stro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In the face of the century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must maintain sufficient sense of rationality and crisis, make full preparations for the“protracted war”,and formulate China’s geopolitical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geopolitical strategy;Sino-American relations

中图分类号: D518;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217(2019)05-0027-15

收稿日期: 2019-07-07

作者简介: 王 军(1968-),男,河北磁县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 常伟]

标签:;  ;  ;  ;  

新时代大棋局-21世纪中国的首要目标与地缘政治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