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研究&基于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研究——基于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命题的开放主要是指作文的写作内容、题材确定、立意范围、体裁要求等选择自由度的扩大。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冲破了高考作文命题单一、禁锢、非选择性的传统命题思路。此后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度又有了新的突破,“但比较深入地把近三年的作文题进行分析,就会发现,除了文体的开放比较彻底而且呈渐进趋势以外,这个改革是不彻底的,而且发展的方向是不明确的”[1]。2004年高考自主命题范围扩大后,命题者从不同角度对作文命题的开放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综观2006年高考的17份试题,无论从开放范围,还是从开放度而言,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自主立意及多样化的开放手段。

一、自主立意

高考作文的立意是指考生(作答者)对命题者所提供的题目、话题或材料进行思考并内聚成一个表达的核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确立中心”。自主立意是指命题者所提供的作文试题,对考生(作答者)的写作立意不加任何规定、限制、暗示,由考生依据个人的认知基础,结合试题内容自主选择并确定写作中心或写作主旨的构思过程。2006年的17套高考语文试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着高考作文命题中,考生可以自主立意的渐变趋势。

(一)试题表述追求客观

客观、公平是试卷命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作文试题的命制极容易暗含命题者的主观倾向,因此命题者应尽量选用客观性比较强的语句、语调呈现所提供的作文材料,尽力避免或排斥材料叙述过程中所隐含的主观判断及主观情感,否则,考生的立意与命题者的倾向一旦产生冲突,形成对立而不一致时,考生将会牺牲自己的想法去迎合命题者的观点,从而影响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2005年的浙江卷,命题者在叙述时就流露出了比较明显的主观倾向性。其提示语——“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呢?”运用否定句和反问句,强调了“生活、学习、事业、人生”都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且不说这样的认识是否合理,这种把个人的认识强加于人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综观2006年的17份试题,这种强加于人的做法有了很大改观。17套试题均采用了比较客观的叙述方式,尽量让材料自己说话,去除了以往材料叙述中所有的明显倾向性的阐释或评价。从外在形式来看,将原来的表述模式“材料——命题者阐释或评价——写作要求”,简化为“材料——写作要求”的表述模式。这种处理方法,能比较有效地避免流露命题者的主观倾向,因此逐渐受到各省作文命题者的青睐。2006年这种集体一致的做法,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二)给定范围自主话题

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仅立意方面高度自主化,自主选择话题的权限也逐渐放宽,表现为范围作文① 的增多及其覆盖范围的拓展。2005年高考有3套试卷以范围作文的形式命题,分别为上海卷、湖北卷和福建卷,覆盖的地域为2省1市;2006年有4套试卷,分别为全国卷Ⅰ、全国卷Ⅱ、湖北卷和山东卷,涉及14个省5个自治区。单从试卷的数量来看,增加并不明显,但就其试卷覆盖的地域范围及参考人数而言却有了显著的增加。

众所周知,话题作文是一种比较开放的命题形式,但仔细分析便可得知,所谓话题作文的“话题”依旧还是既定的,是由命题者提供的,考生并没有真正选择话题的权利。而范围作文则不同,它虽然也给定命题材料,却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规定话题,而是让考生在命题材料范围内,依据材料内容及所表现的主题,自主寻找写作的话题。也就是说,话题作文是一则材料一个话题,而范围作文是一则材料多个话题。相比较而言,范围作文无疑具有更高的开放度,考生也拥有更大的自主立意权。

(三)价值取向尊重多元

2006年的试题还有一个令人惊喜的变化,就是有些作文命题反映出多元的价值观念。如全国卷Ⅰ: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材料源自伊索寓言②,命题者增加了孩子这一视角。如此变动,改变了原文讽刺的用意,形成褒贬均有的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价值判断,旨在考查学生多元化的思辨能力。

这种设置的深层意义在于彰显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不同主体从自我的价值观出发,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对牧羊人来说,乌鸦“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而孩子看到的却是乌鸦“也很可爱啊!”两者判断所得结论的不同,缘于两人的价值观念建立的基础不同。

从教育的价值来看,修改后的寓言淡化了文本的原生价值,凸显了教育成长中的价值——打破了成人本位所束缚的价值观念,关注儿童视野中的生活世界。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中,成人是儿童成长、发展、需要的代言人,他们习惯于为儿童包办一切,忽视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主体性,儿童的价值观念常常被简单、粗暴地否定。命题材料有意添置孩子的视角,将儿童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凸显出来,可以说是对传统社会成人本位价值观念的一次纠正。另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材料中孩子的观点比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更接近于考生的心理,有利于考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达成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命题目标。

二、多样化的开放手段

作文命题要做到开而不漫、放而不散,应该设置一些多样化的开放手段,以保障学生的思维在所给材料的范围内驰骋,而不是做漫无边际的遐想。2006年17套试题所运用的保障性开放手段归纳起来有六种:多题选一、概念具化、寓意扩展、单字辐射、词义列举、直接提示。

(一)多题选一

多题选一是指命题者为考生(作答者)设置两个或两则个以上的作文题目、作文话题,提供两则或两以上的作文材料,由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作答能力自主选择其中的某一个题目(话题),按要求构思成篇、完成作文的一种开放手段。就2006年的作文命题来看,这种手段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提供几个不相关的题目(福建卷);另一种是提供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规定“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化为三个题目(浙江卷)。

多题选一相对于单一命题来说,更多地关注到作答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考生感受生活、接触生活的情况不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用一个题目或范围来考查所有的考生,对没有此种生活经验的考生而言客观潜伏着命题的不公平,作答时就很难避免不受该命题的干扰,从而影响到已有写作水平的发挥。多题选一可以扩大命题的范围,尽可能照顾考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多题选一可以组合不同思维类型的题目或话题,命题时为了照顾考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将形象思维的命题与抽象思维的命题组配。为了照顾考生不同层次的写作水平,可以将难度层次不同的题目或话题进行组配。无论如何组配作文命题,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参考的学生均有话说,都能在考试中充分展现个人的写作水平。

但是这种方式目前也存在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如何把握公正的评判标准。多题选一涉及不同评分标准的制定、阅卷老师的思维转换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评分的公正性。其次,如何处理搭配问题。2006年的福建卷,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专家组成员、特级教师许更生老师评价说:“主要欠缺就是话题内容过偏、审题限制过大。不管怎么说,叫考生当堂无中生有并且是‘反其意’地编造古典名著故事,或对比较冷僻的外国荒诞派戏剧加以生发议论,都是比较深奥和富有挑战性的吧。[2]”言下之意也就是说前两个题目难度过高。因此,“据不完全统计,考生写‘戈多’的约百分之四五,写‘诸葛亮’的百分之十几,写‘留一点空白’的约占百分之七十”[3]。这些数据说明一个问题,即多个命题如果难度不一,或者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思维空间的话,就可能使卷面上的多题,变成实际作答中的一题,大大降低了试卷命制时试题多向性的开放意图。

(二)概念具化

概念具化是指命题者精心选择并列举试题核心概念所包含的若干个别事物,帮助考生(作答者)对试题的核心概念有详细、具体的了解,拓展写作思路的开放手段。这种类型的手段多见于核心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题目中。如北京卷试题: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北京卷首先给出了核心概念“城市符号”的定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然后列举了各种能代表北京的典型“符号”:

从上表所列可以看出,北京卷题目列举的符号,既有物质性的,又有非物质性的;既有旧的,又有新的。两个方面形成多纬度的交叉,可以产生旧的物质性的符号、旧的非物质性的符号、新的物质性的符号、新的非物质性的符号。北京卷试题通过这种手段,从多个角度列举了核心概念所包含的个别事物,有效地帮助考生拓展了写作的空间。

这种类型的开放手段,近两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中经常采用。2005年的上海卷所提供作文材料,与2006年的北京卷相比,两者呈反向思维。上海卷先列举了大量的“当今文化生活”现象,如武侠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古典音乐、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时装表演等等,然后才点出了题目的核心概念“当今的文化生活”(图1)。

现AI写作作心理学研究认为,“由于个体总是处于主客观的交互作用过程之中,为了围绕某一命题进行选材和构思,首先必须心理定向,使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指向与当前命题有关的事物,而抛开无关的事物”[4]。这种开放手段的意义,正在于给考生提供了与当前命题有关的一些事物,帮助考生开阔思路,并完成写作的心理定向。

(三)寓意扩展

寓意扩展是指命题者通过设置含有多重寓意的题目或材料,给考生(作答者)尽可能提供多向立意的选择性,从而达到扩展命题范围的开放手段。这种手段表现形式为题目寓意扩展和材料寓意扩展两种陈述形式。

题目寓意扩展,即通过设置含有多层寓意的题目而保障开放的手段。这种手段常见于标题作文和独字型话题作文,如上海卷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充分利用了题目寓意的多义性达到了开放的目的。比如其中的“你”一词,“可实可虚,可远可近。这个对象也许是实实在在的同学、父母、邻居、师长,也许是古今中外政治、文化名人或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你’还可以虚化为个体或群体,失学儿童、灾难受害者、空巢老人、外来务工者、边防战士……”[5]“他们甚至还可以是与自己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动物、忠诚的狗、流浪的猫、悠闲的小鱼,或者是‘我’所敬仰的一棵树、‘我’所欣赏的一朵花。”[6] 一个“想”字,将时空凝滞在设想层面,保证了“你”的虚化的实现,总体来说,题目发挥的空间很大。

高考近几年的作文试题中,这种类型的开放手段比较常见,如2004年上海卷的“忙”、2005年江西卷的“脸”、天津卷的“留给明天”、辽宁卷的“今年花胜去年红”,都采用了这一手段。当然,这一手段也因其寓意多义性,对考生审题立意、驾驭语言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材料寓意扩展,即通过设置含有多层寓意的材料实现开放的手段。2006年选用这种手段的省份比较多,包括山东卷、广东卷和江西卷。山东卷试题的材料选用了一首现代诗歌——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的《星星》。诗歌的寓意虽然比较明显,但诗歌的寓意却不是唯一的。它的所指是多向的,可以指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反差,也可以指近观和远观之间的反差。而江西和广东卷的题目则都选取了一则寓言故事作为材料。这两则材料的解读也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向的、发散的。比如江西卷的“雨燕减肥”,“雨燕”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而“减肥”可以指减压、减负、独立自主等等。同样,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天使”可理解为成功、完美、理想、信念等,“雕琢”可以理解为行动、完善、要求、逐步实现等,“雕琢心中的天使”可以理解为用行动逐步实现理想、心存理想、追求完美等。材料寓意的多义性带来了写作角度的多向性。

总体来看,材料寓意扩展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其所选取的材料往往是一则寓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常见这种开放类型。如2004年全国卷Ⅳ的“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天津卷的“材与非材”、广东卷的“语言与沟通”,2005年全国卷Ⅱ的“位置与价值”、全国卷Ⅲ“铭记与忘记”、山东卷“双赢的智慧”等都可纳入这种类型。

寓意扩展手段充分利用了题目或材料的多义性,给考生提供了立意的多向性。不过,运用这种手段时,一定要保证题目或材料的寓意通俗易懂、浅显明了,否则就会增加审题的难度,不利于体现考生的写作水平。

(四)单字辐射

单字辐射是指命题者以某个单字为中心,运用发散、关联等思维形式,列举含有该字的相关词语,并规定考生(作答者)就某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选择写作方向的开放手段。这种开放手段,关心的主要是构词,即凡属于所规定的单字所构成的词语都可拿来当作写作的题目或话题。如湖北卷试题: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试题首先给定“三”这个字,然后列举了五个与“三”有关的词语:“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些与“三”有关的词语,既有选自正史典籍中的,也有来源于民间集体创作、广为流传的;既有成语,也有谚语;既有“三”开头的词语,也有“三”字结尾的词语。其开放的程度是比较高的,再加上试题又允许可以组合几个带“三”的词语思考并写作,更增强了试题的开放度。

这种手段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将一个单字所构成的词语用一个非等级的网络展示出来,激活考生的词汇储备,诱发考生的生活积累,聚集并选择个性化的写作思路。

(五)词义列举

词义列举是指命题者将一个词语的若干义项列举出来,考生(作答者)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作为写作题目或话题的一种开放手段。

这种手段常见的两种形式:一是字典释义,常见形式为“××词《××词典(字典)》有这样几个义项”,如湖南卷试题: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

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湖南卷用字典释义的方式列出了“意气”的三个义项,这些义项对应了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直指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面貌”“交友”“处事”三个重要方面。每个义项中还列举一个比较常见的成语,与学生的已知搭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义项,从而避免有的学生因对词语理解的偏差而影响写作。湖南卷试题通过这种手段将抽象的词语解释得形象具体,同时又将试题写作思路扩展开来。

另一种是比喻释义,常见形式为“××是……”,如安徽卷试题: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安徽卷题目给出了核心词语“读”和“书”的多个比喻义项,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开拓思路:

图2表明,通过这种比喻义项的列举,“读”和“书”可以构成无限个组合的话题或题目,学生的选择达到自由的状态。当然,这种手段也有弊端,即其宽泛的命题容易造成雷同和抄袭,比如其中的“沟通”“同学”组合,从中学阶段到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中,类似的题目非常多。因此,怎样避免这一点,保证测试的信度,是值得引起重视的。

现代阅读心理学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人们要具有一个相应的心理词典并能从中获得书写词的意义[7]。也就是说,要理解一个词,词在心理词典中的存储状态及从心理词典获取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手段的意义,正在于将一个词的重要意义全面地展示出来,帮助考生缩短获取意义的时间,改善一部分考生心理词典中词的存储状态,从而对这个词有一个全面、迅速的了解。

(六)直接提示

直接提示是指命题者直接通过提示语提示考生(作答者)写作范围和角度的一种开放手段。如四川卷试题: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试题对核心词“问”从“态度和志趣”“水平和技巧”“对象和范围”等维度,多方面提醒和开拓学生的思路。并且每个维度都包含一对对立概念,提示考生辩证地思考问题。

再如重庆卷试题,也是一种采用直接提示手段开放的方式:

“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题目自拟;③立意自定;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不得抄袭。

试题的提示语“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从“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示,体现了题目的开放姿态。但是与上述四川卷比较而言,这种开放的方式略显笼统。这种类型的开放也是高考近几年作文试题中常见的,如2004年、2005年的湖北卷。

直接提示的手段,简洁明了,可以很好地提示考生立意的方向。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提示过于烦琐或流露出的主观倾向太过明显,就会束缚考生的思维。如果提示过于笼统,又不能有效地帮助考生。所以,在运用这种手段时,怎样掌握好度,是一个主要问题。

综观2006年的作文命题,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命题者虽然依旧掌握着考生写作的基本方向,但命题理念却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开始承认并尊重多元价值;命题者虽然依旧规定写作范围,但在范围内考生却拥有高度自主的立意权,并且越来越多地拥有自主选择写作话题的权利。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开放不再是笼统的,而是逐渐走向细化。这些开放手段既有从先前的写作命题中学习借鉴的,也有后来命题中摸索创新的。虽然这些保障作文命题的开放性手段还不时呈现出一些问题,但它已经萌芽,也将会在以后的研究与探讨中逐渐走向成熟。

注释:

①这种题型自问世以来,存在多种名称,如“后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话料作文”“材料型话题作文”“题意作文”等。本文称为“范围作文”,命名原因另文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②鹰与乌鸦 鹰从高岩上直飞而下,把一只羊羔抓走了。一只乌鸦见到后,非常羡慕,很想效仿。于是,它呼啦啦地猛扑到一只公羊背上,狠命地想把它带走,然而它的脚爪却被羊毛缠住了,拔也拔不出来。尽管它不断地使劲拍打着翅膀,但仍飞不起来。

牧羊人见到后,跑过去一把将它抓住,剪去它翅膀上的羽毛。傍晚,他带着乌鸦回家,交给了他的孩子们。孩子们问这是什么鸟,他回答说:“这确确实实是乌鸦,可它自己硬要充当老鹰。”

这故事是说,效仿别人却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不仅得不到什么益处,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幸,并受世人的嘲笑(《伊索寓言》)。

标签:;  ;  ;  ;  

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研究&基于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