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的动因及主要手段分析_关联公司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的动因及主要手段分析_关联公司论文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的动机与主要手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机论文,上市公司论文,手段论文,利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各种手段对其盈利水平进行人为包装,是公司财务报表披露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并已构成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隐患。去除隐患,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找出动机及手段。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利润包装的动机及其常用的主要手段。

一、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的动机

目前,上市公司拥有诸如国家政策倾斜、税收优惠、广告效应、资金募集功能等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对于各地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诱惑,但是,国家政策法律对企业上市又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企业盈利方面,《公司法》第137条、第2款规定:“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因此,企业为取得上市资格,达到法律要求的盈利标准,便在上市过程中对公司利润进行包装。其利润包装的目的、动机如下:

第一,1994年1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配股的通知》,文中规定“须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公司净资产税后利润率三年平均在10%以上”的配股要求;随后,中国证监会又在1996年1月24 日下达了《关于一九九六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将原申请配股的必要条件修改为“最近三年内净资产税后利润率每年都在10%以上”。也就是说,最近三年内只要有一年的净资产税后利润率(又称股东权益报酬率,以下用其英文缩写ROE表示)低于10%就前功尽弃。因此, 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就必须对其年报利润进行包装,提高每股盈利,获得配股权,通过配股从市场上募集更多的资金。据统计,1995年上市公司中10%≤ROE<11%的就有27家;1996年10%≤ROE<11%的上市公司有104家;1997年10%≤ROE<11%的上市公司有211家, 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通过统计数据,我们至少可以推论:在1995年度至1997年度ROE在10%左右的上市公司存在着操纵ROE的现象,这种操纵行为的动机显然是为了达到ROE10%的配股资格线。

第二,由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很不成熟,上市过程中采用“额度管理,限报家数”的原则,这使壳公司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而壳公司往往为经营不善、经济效益很差的上市公司,随时面临停牌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壳公司的原股东为了套取更多的现金,便向壳公司注入利润,以便在壳公司股权转让中获利。对于买壳公司来说,收购壳公司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利用壳资源,为今后通过配股从市场上募集所需的资金以增加自己的货币收益等等,同时,买壳公司的经营者通过买壳上市以提高经营者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增加其心理的满足程度。因此,买壳公司也希望通过壳公司的利润包装来改变壳公司的形象。

第三,《公司法》第157 条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换而言之,即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就要面临着被摘牌的厄运。在目前状况下,企业上市已经可谓“过五关,斩六将”了,壳资源如此稀缺,企业好不容易刚上市,就要被摘牌,这是谁也不会甘心的。另外,深沪两个交易所也规定,凡最近两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一律要被“ST”处理。被“ST”处理的上市公司,也就意味着公司股票从此步入“垃圾股”行列,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将会很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形象。因此,许多上市公司为保全壳资源或不被“ST”处理,一般都会在第三年,甚至第二年,无论如何也要将会计报表作成盈利。

第四,庄家与上市公司联手,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包装在二级市场上操纵股价,从中渔利。

二、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的手段

(一)在上市过程中的利润包装手段

前面已提到上市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包装利润的目的与动机,那么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包装利润的手段有哪些呢?其实,公司在上市过程中都要进行上市公司重组,公司为了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本结构、避免同业竞争等,对不属于上市公司经济技术范畴的事项进行适度合理的剥离是说得过去的。然而,有的上市公司存在上述不良的动机和目的,在对有关经济技术事项剥离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剥离的现象,这些过度剥离的现象也集中反映在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的过度剥离中。

1.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过度剥离以达到减少净资产,提高每股收益的目的,即放大利润,减少净资产

(1)对流动资产的剥离。 例如:许多准上市公司为优化资产结构把本应属于其负担的三年以上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剥离给母公司,同时将母公司部分账龄时间短的应收账款置换到准上市公司报表之中。

(2)对固定资产的剥离。 许多准上市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将公司非必备的固定资产剥离出去。目前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先剥离、再租用”,然后用租金来调节的例子,不胜枚举。

(3)对长期投资的剥离。在上市重组过程中, 准上市公司对长期投资的剥离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把不赚钱或经营业绩差的长期投资剥离掉(因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公司持有股权比例超过20%的长期投资的核算必须采用权益法,这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把盈利能力强的留下;第二,把与准上市公司的经济技术关系的长期投资剥离掉,需要时,通过关联交易向剥离出去的企业购买所需的经济技术资源。

(4)准上市公司利用待摊费用、 递延资产等科目将历年潜亏挂账,然后,将其调至其他往来款,最后再在资产重组过程中把其他往来款剥离给母公司或集团公司,以达到减少净资产,增加净利润的目的。

(5)根据我国有关规定, 公司公开上市其净资产与资产总额比例必须在30%以上,即:负债占资产总额比例不得高于70%。因此,许多公司在重组过程中有意将公司借款剥离给母公司或集团公司。

2.通过对利润表的过度剥离以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

(1)在收入方面, 准上市公司可采取把关联公司的收入划入股份公司的做法。例如采取委托经营的方式。

(2)在成本方面, 把主要成本剥离给母公司或集团公司等关联企业,使得准上市公司轻装上阵,账面非常好看。

(3)期间费用方面,或者费用资本化,然后再剥离到集团公司; 或者直接剥离到集团的其他控股公司。总之,包袱是甩定了。

(4)所得税方面, 哪个上市公司对当地政府来说都是政绩的一大体现,地方政府降低税率或采取财政补贴、或减免税的方式优惠处理。

(二)公司上市后,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的利润包装手段

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年报(中报)中的利润包装已成为上市公司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上市公司最常用的法宝有三个。第一,是关联交易,比例高达55.56%;第二,是“巧用”会计政策, 比例高达44.44%;第三,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比例为33.33%。

1.关联交易行为

关联交易行为中“关联购销”和“资产置换”是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实施利润包装的主要手段,二者比例相同,高达60%;其次是“转让和出售资产”,占比达44.44%; 居于第三的是“转嫁费用负担”,比例达40%;此外,“资产租赁”、“托管经营”、“合作投资”以及“计收资金占用费用”也是企业进行利润包装的方法,比例分别为17.78%、13.33%、11.11%和2.22%。

(1)关联购销。由于企业上市前资产“剥离”的不彻底, 股份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同业竞争现象,在原材料采购、资产销售业务中存在着大量的关联购销业务。在关联购销中交易价格的定位是实现交易目的的关键。在我国,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为了扶植上市公司,集团公司往往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向股份公司提供原材料,而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股份公司的产品,利用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向股份公司转移价差,实现利润转移。甚至,可以按照协议价设计虚假购销合同,将销售收入作为应收账款而非实际资金流动,作出账面利润。同时,利用上市公司对关联购销的信息披露的漏洞,大部分上市公司只披露交易数额,不披露定价原则和方法,也不披露关联购销占同类购销量的比例。

(2)资产置换。目前在我国常见的资产置换形式有两种。第一, 当上市公司出现业绩滑坡时,为了避免不良资产经营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将不良资产与等额债务剥离给关联公司,以达到账面上止损的目的。较为常见的是将不良的长期投资转卖给集团公司。特别是在按照市价难以收回投资的情况下,为提升股份公司业绩,按操纵价格与关联公司进行交易,这样上市公司不仅完全收回投资成本,甚至还可能因买卖价差获取一定数额投资收益。第二,控股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与上市公司拥有的不良资产进行置换,通过实质上的不等价交易,实现改善股份公司资产质量的目的。

在实际运作中往往通过下面几个关键环节来达到操作的目的。 (1)买卖价格的确定。在目前大多数此类交易中,对集团公司的优质资产的评估定价基本上仅考虑成本因素,而对资产的用途、质量、获利能力等方面则不予考虑。(2)被收购资产的利润确认。 按国际惯例应从接管日起,将被收购资产盈利纳入收购公司。但目前我国有些上市公司,为改善业绩将利润计算日提前,以增加上市公司当期利润。(3 )上市公司购入关联公司的优质资产所需支付的资金通过挂于往来账(其他应收款),使上市公司无成本地获取优质资产效益。

(3)转嫁费用负担。股份公司改制上市时, 一般都将企业办社会的非生产性资产剥离出来,但股份公司上市后仍需要关联公司提供有关方面的服务,因此上市前各方都会签订有关费用的支付和分摊标准的协议。这些项目涵盖面较广,引起的资金往来是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项服务收费的具体数量和摊销原则因外界无法准确判断其是否合理,操作弹性较大。目前通常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集团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

(4)资产租赁。由于非整体上市, 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的租赁和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租赁。由于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租赁已成为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等关联公司之间转移费用、利润的非常方便的手段。土地使用费,同等使用面积的价格可能有天壤之别,有关信息即使披露,投资者也无法作出准确判断。而无形资产如商标等的价格弹性则更大。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理想时,集团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或上市公司以远高于市场价格的租金水平将资产租赁给集团公司使用;有的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以更高的租金再转租给关联同属公司,形成股份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实现向股份公司转移利润。

(5)托管经营。 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进行的资产托管经营目前已成为资本运营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至今尚无对资产托管经营的成文法规或操作规范。它的运作实质上是指在资产所有权不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委托方的资产实现有效经营,受托方相应获取一定比例的托管费。目前多数上市公司利用托管实现短期经营目标,或者是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关联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使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反映,又获取一块利润;或者是关联公司将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由上市公司托管,只收取较低的费用,从而把大部分的盈利转入上市公司。

(6)合作投资。 通常指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就某一具体项目联合出资,并按事前确定的比例分利。这种投资方式因关联关系的存在,达成的机率较高,但操作的透明度较低,特别是分利比例的确定。在实际运作中,合作投资常常是在紧急时刻为解决利润缺口而启用的。当年末利润难以达到承诺或预测目标时,上市公司就与关联方签订一个投资合同,并按利润缺口分取一块收益。

(7)计收资金使用费。按照有关法规规定, 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但实际上上市公司与其关联公司普遍存在着资金往来现象,大有变相拆借之嫌。上市公司以收取资金占用费形式为集团公司或同属公司垫付部分资金,一方面可增加股份公司的盈利,另一方面又使集团公司获得了所需的资金。某些上市公司甚至出现向以下两类被投资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的情况,一是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企业失去了控股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二是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在被投资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股份公司的投资实质上已损失的情况下,通过收取资金占用费在账面上作出利润。关联资金往来的资金占用费可按照协议利率、定额利率和同期银行利率收取,加之资金往来相对敏感,披露欠完整,投资者难以获得确切的信息。

2.“巧用”会计政策行为

会计政策,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并最终产生会计报表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企业选用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导致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差异,一般来说,部分会计政策都有统一的制度规定,但有些则有一定的灵活性,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选用,因此,它自然而然就成为上市公司包装利润的手段之一。在“巧用”会计政策行为中最普遍采用的手段是“改变折旧方式”,其比例高达44.44%; 其次是“潜亏挂账”,比例达28.89%; 接下来是“改变坏账损失核算方法”,比例为22.22%;“利息资本化”比例为20%,除此以外, 上市公司也采用了诸如“改变存货计价方式”、“巨额冲销”等“巧用”会计政策的手段,来达到包装利润的目的。

(1)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式。 如前所论及的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的动机,我国上市公司很少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上市公司恨不得本年摊销的折旧越少越好,因此在普遍采用直线法折旧的情况下,上市公司通常采取大幅度延长折旧年限的作法来包装当年利润。

(2)潜亏挂账方式。许多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当期的利润水平, 不愿处理不良资产账户余额,让其长期挂在账上,形成一种虚假利润。这种做法往往又与关联交易有联系,长期挂账的不良资产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东西,上市公司往往又通过关联交易将其剥离给关联公司,以此达到利润包装的目的。

(3)改变坏账核算的方法。 坏账制度是会计稳健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必须按照会计期间,按规定的坏账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同时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应作坏账处理。这就对上市公司利润水平构成很大影响,新的会计制度中,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又增加了“账龄分析法”和“赊销百分比法”,这对上市公司利润水平影响更大,而目前有的上市公司为达到利润包装目的,甚至连坏账准备都没有计提,据统计1998年中报有187 家上市公司中四项准备金一项都没提,占当时上市公司总数的22%。

(4)利息资本化。 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长期借款费用,在该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予以资本化,而交付使用并已办理竣工决算后所发生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在利息资本化的界定时间上打“擦边球”,对已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迟迟不办理竣工结算手续,一直挂在“在建工程”当中。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上市公司在“巧用会计政策”实现利润包装时,还不同程度采用了其他一些方法,如“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巨额冲销”等。这些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目前的会计政策,在不断变化的现实面前,略显乏力。

3.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由于受发行方式的制约,目前我国公司上市难度仍很大,因此,上市公司自然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尤其是,上市公司在筹集资金方面,具有其他非上市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地方政府也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发展当地经济,故一般不愿意让本地已上市的公司轻易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所以,一旦上市公司出现危难,政府便伸出“看不见的手”,拉它一把。

而在政府扶植中最常用的手段是“降低税赋”,比例高达68.89 %;其次是“地方财政补贴”,比例为33.33%; 另外还包括“给予资产价格方面的优惠”、“减免利息”等等。以下着重介绍前两种采用比例最高的包装手段。

(1)降低税赋。 这是上市公司借助地方政府进行利润包装的主要手段。据对我国上市公司1998年上半年所获得的补贴收入分析,增值税退税所占比重最大,主要是出口产品退税、进口设备原材料退税、经济特区地产地销部分减免征收、增值税地方财政25%分成部分返还等几类。另外还有个别企业享受所在行业的税收优惠。所得税计入补贴收入的公司也为数不少。许多脱胎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上市公司享受这种补贴较多。

(2)地方财政补贴。出于种种原因, 地方政府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的现象也不少,且个别案例补贴数额相当大。

综上所述,在利润可以人为操纵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不依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自身素质来实现也就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最终将失去投资人的有力支持,证券市场也会出现较大的动荡,这些都是投资人、上市公司及证券市场的相关管理部门不愿看到的。过度的利润包装为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留下了相当的隐患,甚至可能对金融市场造成相当大的冲击,过度的利润包装危害巨大!

标签:;  ;  ;  ;  ;  ;  ;  ;  ;  ;  

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的动因及主要手段分析_关联公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