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捐献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研究论文_周林枫,谢晓萍

周林枫 谢晓萍

(广州血液中心;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出血液中心在2015年9月-2018年10月采用常规护理的64例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将其作为A组,另选出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护理干预的64例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将其作为B组,观察比较其结果。结果:B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在护理后其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A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P<0.05)。结论:对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来说,在运用护理干预后,能够促进其护理最后的效果与质量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并减少各类不良反应的产生,可推广。

【关键词】护理干预;护理;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效果;不良反应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5-0179-01

现阶段,机采血小板因为其白细胞总污染率较小、各血液传播病症较少等许多优势,逐步在临床中得到了十分普遍的运用。但是,机采血小板所需采集的总时间较久,且其循环血量较多,同时,还要输注过多的抗凝剂,使得采血者较易产生献血方面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开展机采血小板期间,应对采血者实施相应的护理与干预,以减少各不良反应的产生[1]。本文主要就对比与分析了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对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作用与效果,并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对象、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出血液中心在2015年9月-2018年10月采用常规护理的64例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将其作为A组,另选出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护理干预的64例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将其作为B组。A组中,男性机采血小板捐献者49例、女性机采血小板捐献者15例;其年龄在20-51岁之间,年龄均值(35±8.88)岁。B组中,男性机采血小板捐献者50例、女性机采血小板捐献者14例;其年龄在21-52岁之间,年龄均值(36±9.09)岁。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P>0.05),可深入研究。

1.2方式

A组:对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施予常规的护理:在进行采集期间,辅助捐献者处于适宜的体位,并对其解释采集所需注重的各事项,引导其怎样进行握拳、松拳;同时,随时监测捐献者所处的状态与其表情等,增多与其进行交谈,以辅助转移其注意力,促进采集得到顺畅地实施;在采集结束后,告诉捐献者对针眼共实施5-10min的按压,并换置创可贴以维护针眼,接着,告诉捐献者在采血结束后所需注重的各事项。

B组:对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施予护理干预:

(1)认识方面的护理:在进行采血以前,医护人员要对捐献者解释献血有关的知识,加之健康人机体中血小板总量及其各功能等;另外,还应细致解释运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采集的各环节、功能设计的高效性与安全性、一次性运用各采血耗材所具有的安全性等。同时,对于捐献者进行捐献的行为应给予认定,实施适宜的激励与表扬,使得捐献者感悟到进行献血不但是自己健康的关键标识,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凸显出自己的社会价值。

(2)心理方面的开导:医护人员应全方位把握捐献者身心的状态,特别是首次进行献血,一般会由于外界的陌生,而产生焦躁感、惧怕感等,这时,医护人员要立即对捐献者实施心理方面的开导,依据其性格特征的不一致与其身心状态,更具针对性地借助温柔的言语与其进行交流,使得捐献者在心理方面能够接受与认定,进而清除其各类负性心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各不良反应的产生。

(3)行为方面的护理:医护人员应给捐献者给予舒适且适宜的采血环境与条件,让捐献者能够处于更为良好地气氛中,顺畅地进行献血。医护人员应适宜地调节室温,并放映各类轻音乐与具有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等,让捐献者能够随时维持十分放松的状态,以防范各不良反应产生。同时,医护人员还应热心地接待所有捐献者,细致问询其进食、休息等方面的情况,给捐献者在采血结束后给予牛奶、蛋糕等食品,防范捐献者由于空腹进行采血而引发低血糖。

1.3指标观察

估计对比两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在护理后其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在这其中,各不良反应主要就包括了轻度、中度、重度。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率(%)代表。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B组在护理后其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即为7.81%,低于A组即为21.88%(P<0.05);见表1。

3.讨论

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就是现阶段在进行无偿献血期间十分关键的构成,但是,因为机采血小板进行采集的相关方法具有其特殊性,加之对于捐献者也具有许多规定,如此,就使得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团队的平稳性变成了对血站带来影响与困扰的一大问题[2]。怎样激起捐献者所具有的主动性,构建出更为固定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团队已经变成了社会中十分注重的问题。为此,医护人员在对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实施干预与护理期间,就应借助科学且高效的护理干预,加之自己各专业的技能与十分良好的总体素质与责任意识,全程对其开展更为优质的护理,降低各不良反应的产生,增强捐献者所具有的舒适程度与安全感,保障血小板相关产品的质量与捐献者的安全性,增强总重复献血率,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团队更为固定与壮大[3]。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了以下的结论,B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在运用护理干预后,其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优于运用常规护理的A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P<0.05)。

总之,对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来说,在运用护理干预后,能够促进其护理最后的效果与质量最大限度地得到提升,并减少各类不良反应的产生,可推广。

参考文献

[1]罗圆圆,陈麟凤,冯倩,等.25 Gy60Co辐照对不同保存时间的机采血小板理化性质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5):1478-1482.

[2]顾亚军,鞠晓青.机采血小板对无偿献血者血细胞、血清FIB、D-二聚体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21):3089-3091.

[3]刘辉忠,杨葳,李晓帆.机采血小板献血前快速法筛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后血液检测结果对比分析[J].广东医学,2017,38(z2):40-41.

论文作者:周林枫,谢晓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3月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5

标签:;  ;  ;  ;  ;  ;  ;  ;  

机采血小板捐献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研究论文_周林枫,谢晓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