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芬难题及其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启示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特里芬难题及其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启示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特里芬难题”及其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里论文,其对论文,国际货币论文,启示论文,难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是指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一般包括国际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汇率机制等内容,但其核心乃是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基础的国际本位货币问题。国际货币体系既可以是自然缓慢发展的结果,也可以是在短期内通过国际会议确定的制度。近一百多年来,国际货币体系风云变幻,历经了金本位、美元本位和多元储备等几个问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那种由某种货币独霸天下、支配国际货币秩序的局面已不存在,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多种货币都已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战国”时期,这是客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储备的出现和发展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但在这一体系下所形成的主要储备货币之间经常性的矛盾冲突、汇率的长期波动、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调等问题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动荡、经济秩序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多元储备体系实质上是一种混乱的、Nonsystem的体系。因此,建立一种能消除汇率波动、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有效化解各方矛盾,进而促进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国际金融界探讨的重大课题。国际货币体系向何处去?本文从剖析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入手,试图提出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方向性启示。

一 “特里芬难题”的提出及意义

19世纪末第一次正式形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性货币体系,由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突出地位,所以该体系实际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英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支配地位。金本位制在保持汇率稳定、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促进国际资本流动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但又因为其发挥作用的一些前提条件或称“金本位制的比赛规则”(Rules of the Cold Standard Game)在现实中受到破坏,不能适应战争时期增加通货的需要及英国在操纵国际货币秩序时所引起的严重的利益冲突的矛盾,使金本位制在一战前就已面临崩溃。金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演变为一种金汇兑本位制或黄金本位制,形成了一种不受单一货币统治的货币体系,但这种在狭小的黄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过渡性的脆弱的国际货币制度,在1929~1933年那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暴风雨袭击下,显得不堪一击,终至土崩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在战争期间遭受了巨大创伤,经济实力大为下降,而美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为建立美元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创造了必要条件。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会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与联盟国家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建立起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中心货币的新型的国际货币制度,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布体系的建立和运转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弥补了国际收支清偿力的不足,并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这种以一国货币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体系有一种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国以外的成员国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逆差,不断输出美元来增加它们的国际清偿能力(即国际储备),这势必会危及美元信用从而动摇美元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反之,美国若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其他成员国国际储备增长又成问题,从而会发生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增长。美元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被著名的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R.Triffin)所提出,成为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他并且据此预言布雷顿森林体系会由于这一内在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溃,这已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特里芬难题”的本质含义概括起来就是:国际清偿能力的需求不可能长久地依靠国际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这一难题实际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就已存在,只不过在布体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典型罢了。

布体系崩溃后,仍以由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特征的牙买加体系开始建立。由于该体系实现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已不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及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但这一体系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呢?从多元储备体系的现实情况看,美元仍占有很大优势,能在国际储备中占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日元、马克等极少数国家的货币。这种多元储备制,不论其币种和内部结构如何变化,但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仍要靠这些国家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实质上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说,多元储备体系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特里芬难题”,因而也终将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特里芬难题”告诫我们: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会陷入“特里芬难题”而走向崩溃。不论这种货币能否兑换黄金,不论是哪一国货币,不论是一国货币还是几国货币,也不论是以一国货币为主还是平均的几国货币,其实质道理是一样的,因而其结果也会一样。“特里芬难题”揭示的意义正在于此。这对于我们分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之发展方向

如前所言,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乃是作为国际储备基础的本位币问题,所以构造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关键就是对本位货币的选择。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选择上,国际金融界存在着恢复美元本位制、恢复金本位制、建立商品储备本位制、以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储备基础等几种主要建议。

恢复美元本位制的建议明显是不可取的。尽管美元仍是当今世界的国际货币,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所形成的美元作为定值标准、清算货币、储备货币和干预货币体系霸主地位,皆由当时的美国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的工业生产能力、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贸易额、四分之三的黄金外汇储备,成为当时世界上无人可出其右的超级大国;而今的美国,早已从世界经济的绝对的霸主宝座上跌落下来,其国际经济地位趋于衰落,要恢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霸主地位,只能是一种梦想。最主要的是即使恢复了美元本位制,“特里芬难题”也将决定它必然蹈布雷顿森林体系之覆辙。

由于传统的金本位制具有自由兑换、自动调动、汇率固定等作用和优点,人们对它甚是怀恋,近年来主张恢复金本位制的人越来越多,但这种主张缺乏现实性。首先,自从1978年“牙买加协定”签订后,黄金的货币作用在法律上受到了限制,其现实货币作用也在减弱。其次,世界经济增长总是快于黄金产品的增长,如恢复金本位制、黄金会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有限的黄金存量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再次,研究一个准确的黄金价格极为困难:高了,黄金持有者会将其大量售给政府,导致货币供应量猛增,必然造成通货膨胀;低了,人们会向政府大量购买,政府的黄金储备就会减少乃至枯竭,而且,新的黄金生产的不稳定也会迫使政府时而调高金价,时而调低金价。黄金货币作用的限制与减弱,特别是黄金产量供求失调、金价难以确定和不稳定,已成为恢复金本位制的难以克服的障碍。

另外一些人认为由于金本位制受到黄金产量等因素的限制而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所以考虑以其他商品作为通货兑换的基础,即以那些永久的、永远为人们所需求的、而且按标准等级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换的主要的初级产品为储备基础,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方案。遗憾的是,这些方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管理上是否有效、政治上是否可行等问题上常常作了不切实际的假设。为储存大量初级产品和保持商品篮的总价格的固定而要求各国政府采取无限制的财政承诺和在成百个国家之间达成协定也是很不现实的。

既然金本位制、商品储备本位制行不通,实行美元本位制或类似主权国家货币为本位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又摆脱不了“特里芬难题”的困扰,那么我们在构造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时只能把思路转向既非黄金或其他商品又非主权国家货币的新型本位货币上。因此,在笔者看来,特别提款权(SDR)的出现倒是启发了我们的思路。

在1969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24届年会上通过特别提款权方案后,SDR便于1970年1月开始正式发行。SDR初创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会员国上年年底缴纳份额的比例分配给各国会员国“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用来补充国际储备资产的手段,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它作为一种无条件的国际清偿能力,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基金组织会员国之间的交易和业务,其交易种类和功能也日渐扩大。但总的说来,SDR作为国际结算的信用资产,其实只是一种记账单位,不像黄金那样具有内在价值,它是由集体创造的、只能由中央银行持有,不像其他储备货币那样以一国政治经济权力作后盾的“有名无实”的储备资产,货币的形式和实体是相分离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求本位货币的实体与形式统一起来,否定货币形式,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障碍,而否定货币之实体,又会使货币体系缺乏内在的稳定性。因此,提出以这种虚拟货币作为未来国际储备基础的建议也是不可取的。

然而如前所述,SDR的出现为我们构造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SDR的诞生,是世界货币史上的重大发展,因为它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人类集体创造的一种新型的储备资产和特殊的“世界货币”:历史经验表明: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无论是一国还是几国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国际货币体系都将陷入“特里芬难题”而终至崩溃,而只有人类集体创造的全新储备货币不会受任何一国或几国经济实力变化的影响和控制,这也是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所要求的。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设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模型将是一种“国际通货本位制”。这一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或条件):

1.这一体系的本位货币应为“国际通货”,它是一种由世界各国集体创造,并为它们所普遍接受的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崭新货币,它不是一国或其他几个国家的货币,而是一系列国家货币所组成的“篮子”(Baskets)或“复合体”(Compersite)。

2.这种货币应与黄金相联系。“牙买加协定”虽然提出“黄金非货币化”,人为限制了黄金的作用,但由于黄金本身具有他物所无法比拟的内在价值,仍是世界上重要的价值贮藏手段,仍可行使着国际上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马克思提出:“每个国家,为了国内流通,需要有准备金。因此,货币贮藏的职能,一部分来源于货币作为国内流通手段和国内支付手段的职能,一部分来源于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在后一种职能上,始终需要实在的货币商品,真实的金和银。”在今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黄金的持有更为重要。虽然不可能恢复金本位制,但一个不与黄金相联系的国际通货本位制是缺乏生命力的。

3.建立一个世界银行,以发行并管理国际通货,同时作为最后的贷款者,以保证足够的和适当分配的国际清偿能力。世界各国在国际银行的统一监督和管理下能保证国际储备适当增长和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4.贯彻民主原则。国际货币体系的组织机构应让各国普遍参加,实行民主管理。领导机构的表决权不能单纯按资本份额来分配,以扩大发展中国家表决权和提高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国际金融制度混乱状态的保护性反应,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在欧共体成员国的推动下正式成立,它的成立为未来国际通货本位制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现实的模型。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为欧洲货币单位(ECU),它是一个“货币篮子”(Currency Basket),由欧洲经济共同体十二个成员国中的十一种货币组成。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内,它具有记账单位、清算手段和干预手段等职能。这实际上是由欧洲国家集体所创造的一种新的货币单位。这一体系运行以来对抑制欧共体各成员国的通货膨胀,减少欧洲金融市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促进欧共体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91年12月欧盟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确定在实行欧洲货币的统一。2002年元月1日,“欧元”已正式流通,这标志着欧洲货币统一的目标已经实现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可能存在诸多困难,但作为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着手改革而产生的欧洲货币体系毕竟成功地存在着而且已实现了统一的单一实体货币的目标,它为未来国际通货货币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方向性的基本构架。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发展和南北、东西差距的逐渐缩小,国际通货本位制终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但这一体系的建立也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标签:;  ;  ;  ;  ;  ;  ;  ;  

特里芬难题及其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启示_国际货币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