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牟效勇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牟效勇

牟效勇 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亭口小学 266728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步阶段,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将使他们长大后能更好地发挥其创造性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贡献。而语文学科是其他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础。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其中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适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便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能抓住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描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原因是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有描写爸爸的思考,认为再思考是进入“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再说后面爸爸的嘴角上又马上浮起了一丝微笑,从人物心理角度推进,在表情上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和谐宽容的课堂教学中,在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新的环境中,才会充分投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1.要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每个人对不同事物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我认为”、“我可以这样”、“我还可以这样”等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即是创新的“闪光点”。课堂中的“自由度”高一些,让学生敢于发言、学会发言、善于发言,最高境界应是情不自禁地即兴表现出来,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教师的读中之错、讲中之误,就给予高度表扬。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甚至“犯错”,要通过孩子们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如在教《长征》一课时,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出示了三个讨论题:(1)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2)您想到了什么?(3)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学习的机遇,在课堂上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质疑。

3.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善于发现。如《林海》一课,问学生本文到底是学“林”还是学“海”?学生当时没留意,可一些学生马上意识到因为大兴安岭的林很多,像海一样,故称为林海,因此是学“林”,我紧追问:“日常生活中,还把什么比作海?……”“人海、花海、草海、欢乐的海洋、笑声的海洋……”思维的种子一下发散了。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呈现出多元态势,形成了纵横思考的习惯。

四、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塑造创新个性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教师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爸爸与灯光》、《红领巾与救灾》、《吃药与批评》……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有跳跃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

五、培养并发展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事实证明:教师寻找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问题,不管是学生讨论作答,还是教师归纳总结,都是对学生进行了超常规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式多样,但要用得巧,用得妙,更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恰如其分,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营造追求真知、不断思索的氛围;保护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火花,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有利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论文作者:牟效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论文_牟效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