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对网络信息交换的影响_网络模型论文

Web2.0对网络信息交流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交流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350

1 Web2.0概述

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模式的统称。现在被业界比较认可的概念[1] 是:Web2.0是以Flickr,Tribes,Friendster,Del.icio.us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长尾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那么Web2.0是以人为核心,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Web2.0有个性化,去中心,共享性,以微内容为基础4个特点。

首先是个性化:以个人为中心,个人深度参与到互联网中,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个人可以任意的自组织个人信息和知识。并且网站也变的有了明确分工,服务也更加个性化。

其次是去中心化:Web2.0不需要像新浪网那样,每个频道都有大量的专业编辑存在,它的内容主要是自组织的。并且P2P对传统的“Server/Client”模式产生了挑战,Web2.0更关注散落在个人机中的信息,P2P技术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

再次是共享性:包括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共享等。

最后是以微内容[2] 为基础:Web2.0中的所有概念,微内容尤其重要。微内容的定义很简单,用户所产生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篇Blog,评论,图片,书签,QQ个性签名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重要性不亚于那些正统的文章,论文,书籍。这些微内容都可以考虑用CMS(内容管理系统)来管理。

2 Web2.0交流理论研究和模式应用

1.1 Web2.0交流理论基础

1.1.1 六度分隔理论[3] 1967年,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提出来。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弱纽带”,它发挥了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就能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1.1.2 长尾理论[4] 长尾是2004年Chris Anderson在《连线》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词汇,用以描述某种经济模式,如亚马逊网络公司通过销售大量的不畅销书籍使得其销售总额可以和畅销书相当。长尾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1.2 Web2.0交流模式的主流应用

Web2.0交流模式的主流应用主要有Blog、RSS、Wiki,SNS和Tag,下面对以上应用做简单的介绍:

·“博客”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个人微内容生产地与展示地。它提供了一种简易的傻瓜化个人信息发布技术和发布平台,让任何人书写和摘取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流传,博客鼓励创造个人微内容,并着力经营这些内容。

·RSS是一种站点与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简易方式,现在通常被用于订阅Blog。一旦使用上RSS,用户就会发现,不但可以节省很多微内容的查找时间,甚至连自己在互联网上阅读习惯都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Wiki是一种超文本系统,主要是通过提供“协同创作(collaborative)”环境的网站来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如著名的维基百科,就提供了一个开发、交互、大型的百科全书平台。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都是基于这一理念建立起来的知识共享平台。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服务,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这是一种可以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的网络交往方式。它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能通过认识的人结识朋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Tag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Blog分类方式。用户可以为每篇Blog添加一个或多个Tag,然后可以看到网站上所有和读者使用了相同Tag的Blog,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网络微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

3 Web2.0对信息交流的影响

3.1 Web2.0对传统信息交流理论的影响

3.1.1 打破了正式非正式交流模型以及米哈依诺夫科学交流模型的藩篱。

·门泽尔认为信息交流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5]。正式交流是以正规的科学文献为媒介进行交流。非正式交流利用科学研究者间的对话,书信以及出版物的交换来交流。在Web2.0的网络环境中通过“Internet”的非正式交流变得更加普遍。人们用BT,IM,Blog频繁的进行着信息交换。并且其中一些形式已经具备了正式交流的元素。如现在以某一学科领域建成的Blog集已经很好的实现了信息交流所提倡的“跨时空,跨地域”的知识的共享。

·改变了卢泰宏的SCU模型[6]。S代表信息源,C代表代理,U为信息的使用者,卢泰宏认为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从信息源开始通过信息代理,最终到达信息使用者的过程。而在Web2.0环境中,信息的发送者和使用者的界限已经模糊,信息的发送者和使用者可以是一个人,并且信息代理的作用已经逐渐弱化了。

·转变5W模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型[7] 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而在现如今的网络情况下,5W模型应该改为:whoever whenever wherever whatever whomever,即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地点任何人都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成功实现了社会传播传染病模型[8]。哥夫曼认为信息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细菌对应知识,病人对应拥有有益思想的作者,易感人群对应读者及潜在读者。在Web2.0的环境下,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信息的感染性和受众的被感染性理应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我们:首先使用关键人物法则,集中与可能对信息感兴趣的人交流,这样的信息交流更有成效;其次,人们大多只对自己熟悉和能理解的事物感兴趣,所以越贴近用户习惯的信息,亲切度就越高,人们推广他的兴趣也就越大。

3.1.2 主动与被动的连通,单向与多向交流 信息交流理论中,传递模式分为:多向主动,单向主动,多向被动,单向被动。但是这些模式都是静态的。在Web2.0网络中,信息源可以通过反馈,实现对信息用户需求的有向拉动,接受者可以自己决定接受信息内容和方式并可以自己发布信息参与到信息交流系统中,实现了双响交互传播。

3.1.3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相互融合[9] 传播交流分为信息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符号交流进行相互交换信息。大众传播:媒体有目的的向许多人传播信息。大众传播方式只注重信息的提供,各种服务是分散的,更缺少用户的参与性和创造性。Web2.0形式的信息传播特别重视个性化用户,而不是笼统的用户概念,同时,通过技术手段是web服务可以被互相集成,从而诞生更多的服务,可以说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表现。

3.1.4 长尾理论对传统信息交流中“二八定律”的颠覆 每一个用户每天都产生大量的微内容,这些微内容根据长尾理论(见图1)聚集起来就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微内容来源非常广泛,来自论坛的内容,来自内容上传体系的内容,来自Blog或个人主页的内容,来自Wiki的内容和来自数据库的内容,这些微内容通过CMS(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内容管理系统)统一管理,从而产生的知识财富将比传统认识的核心网站及信息源取得的更多。长尾理论的提出证明了在互联网世界中,任何微内容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各种微小的需要汇聚在一起,就会产生无穷大的价值。

图1 “长尾理论”模型

3.1.5 六度空间理论模糊了传统的零栈交流以及栈交流[10] 无论人际网络,还是万维网的超文本架构都有完全相似组织结构,人人之间都可以构成弱纽带。在互联网上聚合的弱纽带是虚拟的。通过六度空间将栈交流和人际交流融合起来产生一个网上的可信任网络。这就是最近SNS兴起的重要原因。

3.2 Web2.0对信息交流体系的影响

3.2.1 信息载体 由传统网络的网页载体变为了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Web2.0环境下载体的特征表现为:传递成本和传递速度都远优于传统网络载体;海量信息,并且变化很快;信息更加个性化,获取范围更加广。

3.2.2 传统的交流模式的变化 首先,传统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的界限被打破。直接交流:基本上由人自己来完成的,如人之间的直接交谈、参观实验室、参加会议、交换书信等;直接交流传递快,反馈迅速,可以了解通常不写进文章中的细节。但存在明显的缺点如传播利用范围有限,缺乏有效的监督。间接交流:以文献为基础来完成的,如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信息的收集、加工、检索等。间接交流可以广泛散布,长期流传,便于随时使用。但存在传递速度慢,反馈不及时等缺点(见图2)。

在Web2.0网络环境下,网络既可以实现直接交流传递快,跨时空,地域的特点,又可以综合间接交流信息可以广泛分布,长期使用,便于随时使用的特点。如MSN和QQ都有一项功能是“个人签名”,用户写入一些消息,他(她)的朋友直接就可以看到。笔者曾经帮一个朋友找兼职的翻译工作,就在“个人签名”中写入了“谁要找兼职的翻译……”。这个方式比起文字的对话来,显得更间接。笔者并没有去对某一个特定的好友说这些话,但是,好友们却都知道了。

图2 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

其次,交流模式由单一模式传递发展为多模式传递。由传统的栈交流,点对点交流发展为点对面,多点对多点,面对面的交流。如BT下载就由传统的客户端从服务器端下载转变为由用户各保存数据的一部分,利用P2P协议,进行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了数据下载速率,均衡了网络负载。

3.3 交流效果

3.3.1 信息的离散分布不再成为障碍 信息分布在千千万万个网络单元中,这些单元再通过P2P耦合起来,如果从个体来看,Web2.0是“去中心化的”、个性化的、独立的、无序的。如果从整体来看,恰恰相反,Web2.0构架的互联网是高度整合的、高度有序的、信息高度共享的。整个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和谐整齐的网络体系。

3.3.2 形成领域知识的共享平台 通过SNS网络以及Tag,学习者可找到有共同兴趣的人,从而形成领域知识的生态圈[11],更好的共享思想。SNS使得人和人之间建立基于共同人际关系的信任连接。如Myspace依靠“博客+SNS”获得了大量高黏度的用户。而Myspace中实行的部分实名制更使得用户在互信的基础上增加使用,并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这样使用户体系呈滚雪球一样的增长。有共同兴趣的人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共享领域知识,并且这样的个人信息平台也必然可能变成“微中心”既这一领域的核心。

3.4 对信息交流控制的影响

虽然Web2.0为网络真正去中心化奠定了基础,而且更加注重个性化,用户可以随意获取并发布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是随之而产生的风险也接踵而至:

·服务同质风险。Web2.0从技术上来说是很容易模仿的,如何进行服务对象的细分、服务载体的演化和服务内容的升华是每个Web2.0企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政策监管风险。Web2.0提供给用户的是自由的信息交互空间,基本或者很少有内容的审核和控制。因此必须面对政策监管的风险,而且需要给予用户正确的引导。

·知识产权风险。Web2.0的一些应用及技术,典型的如P2P软件等,因为缺乏监控的人员和机制,无法有效的控制盗版软件、书籍、音乐、电影等的发布及下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权威性。因为是普通网络用户产生内容,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性就大打折扣。网站也忙于解决各种肆意破坏和对于不实条目的指责。如WIKI百科就常常受此困扰,其开发者只能以“维基百科总是在不断变化中”这样的理由为其产品进行辩护。

·版权风险。猫扑网是目前国内著名的WEB2.0站点,每天的访问量和更新内容都非常巨大。尽管在网站相关地方都有免责声明,并对用户有相关要求,但在目前技术环境下,海量的信息不可能都被一一审核。假如进行严格审核,就会对访问量产生不良影响。于是,猫扑也就基本不做仔细的过滤,只是对一些色情内容进行管理,而版权问题则相对被忽视。猫扑网所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所有Web2.0站点的通病!其实,如果某个版权所有人稍微注意一下,这类网站就会遇到许多版权诉讼。我国最近颁布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条例》会对此类的问题进行一定的规范。

4 Web2.0对未来信息交流的影响

4.1 交流方法的一体化

一批网络大公司都在不断探索此路。新浪和搜狐依靠大资金和大用户群介入博客,构成了即时通讯、博客、搜索、邮件等多种服务方式融合的门户模式。微软使用的也是这种模式,其在上海的合资公司美斯恩搭建MSN门户,又在MSN平台上推出博客服务空间,还推出MSN搜索,在内容上与北青网、猫扑社区等合作,搭建起集聊天软件、新闻、游戏、拍卖、Blog于一体的MSN门户,它旨在打造一体化的个人网络知识管理系统。

4.2 Web2.0的服务更加细化[12]

Web2.0时代下的网络服务更加细化了,如del.icio.us用于共享书签,P2P用于分享电影,Blog用于文字共享,WIKI用于思想交流和观点共享等。另外还有图片共享、音乐共享等符合Web2.0标准的信息服务细分的类型。正是着眼于用户个体,Web2.0提供给用户一个用于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

4.3 微中心变为中心

长尾中将诞生许许多多的微中心,甚至不排除一些微中心成长为新的中心,Google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Google是一个最典型的“长尾”公司,其成长历程就是把广告商和出版商的“长尾”商业化的过程。Google的AdSense把做广告的门槛降下来了:广告不再高不可攀,它是自助的,价廉的,谁都可以做的;另一方面,对成千上万的Blog站点和小规模的商业网站来说,在自己的站点放上广告已经相当简单。Google目前有一半的生意来自这些小网站而不是在搜索结果中放置的广告。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代表了一个巨大的长尾广告市场。没有人能准确预知这条长尾有多长。

5 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型

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型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①信息的使用者和发布者一体;②整个互联网中的杂乱无章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以及内容管理系统使之变的有序;③个人信息发布平台,也就是Blog和SNS,Tag,Rss及其他技术组成的平台成为知识组织尤其是隐性知识组织的中心,成为知识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从图3中我们能看到微内容管理的重要性,微内容是互联网所独有的内容产品,正是Web2.0的创新技术使互联网微内容凸现出来,并日益呈现出作为互联网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潜力。对于微内容的研究也将成为互联网内容研究的一个全新角度;⑤网络信息交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随着Web2.0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网络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会逐渐倾向于在网络中交流信息,平日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书信交流及其他交流方式将会逐渐弱化。

新的信息交流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Web2.0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模型

从图3可以看出在Web2.0环境中,信息交流的主体已经逐渐转变为网络,人们生活中的口头交流以及其他交流方式已逐渐被网络交流所替代,所以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方式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传统的网络信息交流中,面对着大量无序的网上信息人们只能使用搜索引擎这单一平台来简单的获取所需信息,这些信息是有限的并且大部分是公共媒体发布的,隐性知识这一重要信息源被忽略了。所以我们提出使用内容管理器这又一平台来获取和管理充斥在网络中的隐性知识。有了搜索引擎对大量主流内容的整合以及内容管理器对论坛中,Blog中,Wiki,RSS等交流方式中微内容的管理,可以使网络信息的获取更加全面,更好的为人们所使用。内容管理器与搜索引擎之间是需要交互的,两者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有逐渐成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的趋势。由Google,Baidu等主流搜索引擎逐渐将Blog搜索,论坛搜索,“贴吧”,“知道”等含有大量隐形知识的交流平台整合到一起这一趋势就可以看出在Web2.0环境下,信息共享平台是以搜索引擎为主,微内容管理器为辅的统一体。

从这一模型还可以看出Web2.0环境下更注重人的作用,注意发掘隐形知识。Web2.0环境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个人深度的参与到互联网的组织之中,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这样有两点好处:首先人人都参与到互联网的信息组织之中,只要使用统一的标准如XML,大量无序的信息就不必再由专业人员来整理,而是从产生之时起就由作者标引组织好了。这样无疑节约了大量社会成本。并且由于有大量的人工标引,还改善了由于机器标引带来的抽词不准确,语义模糊等问题。其次,信息使用者发布者一体化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出大量微内容,这些微内容汇聚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6 结语

本文着重论述了Web2.0对传统信息交流理论的影响以及对信息交流体系和未来网络信息交流的影响。通过对微内容的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新的信息交流模型。

虽然web2.0的交流模式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甚至还存在某些争论,Web2.0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交流模式,人们对它寄予极大的希望。我们相信,Web2.0时代的技术储备已经基本成熟,一旦时机成熟,调动Blog、RSS、六度空间、WIKI等技术,充分利用微内容管理,以营造高效的创新环境为目标,对传统信息服务平台进行重组与再造,其结果是创造出一个个可以被称之为“共享、重组、再造”的新型信息交流平台。

收稿日期:2007—04—16 修回日期:2007—06—03

标签:;  ;  ;  ;  ;  ;  

Web2.0对网络信息交换的影响_网络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