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1995年年会综述_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1995年年会综述_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1995年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会论文,中国教育论文,教育实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实验研究会1995年学术年会于12月4—8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代表们就本届学术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内容综述如下:

一、关于我国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探讨

(一)教育实验方法论倾向之争

教育实验的方法论问题是本届年会的中心议题。研究这一问题是为了在教育实验活动中排除认识的偏差和失误,确立教育实验研究的科学规范,找到有效途径,使人们的认识逐步逼近真理。在这一问题上讨论热烈,方法论倾向的差异明显。

十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实验成绩卓著,对教育理论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少实验的成果还难以作出准确鉴定,实验的方法、规范受到了诸多的批评。本届年会上,针对现状,有代表认为:“教育实验”的落脚点在“实验”上,应该注重教育活动的“实验化”,而不是实验活动的“教育化”。在实验目的上,应注意求真,先求真,再求善。在实验方法上,应注重分析,致力于微观机理的揭示,进行教育系统要素不同组合方式的比较,筛选与择优。在实验过程中,应注重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另有代表则对教育实验“控制不严、缺乏科学性”的批评提出了反批评,认为以控制为判断准则的实验观,大致处于传统科学观水平,未包括对科学更为复杂的当代看法。当代科学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关于科学方法的多种看法,如“证伪主义科学观”,“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科学范式说”等等。当代教育实验工作者应从这些理论中汲取合理的方法论因素,应据此重新检讨我们的实验观,要为现实中的教改实验科学性作出公正的辩护。又有代表认为,即使以当代科学哲学的规范来衡量当代中国的教育实验,也不能将教育实验等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必须加强教育实验的求真意识,提高实验的理论建树水平。应该承认,所谓“学院派”的批评确有积极意义。当代科学哲学应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现实问题,而不是维护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上的陈旧和肤浅。

有代表指出,在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由孔德的逻辑实证到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再至拉卡托斯的“科学纲领方法论”,使我们明白,所谓“判决性实验”企求一次性证明或一次性证伪都是不可能的。教育实验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事物的两重性、多重性决定了在相互竞争的假说之间作出合理抉择是十分困难的。实验假说除了经过逻辑实证发展理论外,假说还有另一条理论演变之路,如:随教育思潮的发展而演变,更多的自我理论概括,在竞争中完善、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断调整等等。实验假说不断地由单薄至丰富,由幼稚至成熟,由偏执至合理。当然也有的假说随波逐流失却了自我理论核心,这是一种应防止的蜕化。因此,教育实验同样要加强实验的哲学思辨,要不断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并和逻辑实证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教育实验的科学水平。

大多数代表认为教育实验有着多样类型,应有不同的规范。例如,有代表认为综合性教育实验与其说是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研究类型。要重新审视教育经典实验法所建立的准则和规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仍然适用,要大胆地将那些“非实验方法和规范”引进来,重视分析整理翔实、生动的第一手观察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说明。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里正发生什么”,而不仅是“应该发生什么”。

还有代表认为,以往的教育实验大多强调研究的技术标准,现在应探讨教育研究的道德标准,如:不悖真相,不浮夸,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不剽窃,不损害被试者,要消除追名逐利的坏影响,要努力从事对社会有贡献的研究等等。为此,有必要制定教育实验研究的道德规范,增强实验工作者的道德修养。

(二)教育实验的科学化、规范化问题

与会代表认为,教育实验应该科学化和规范化。有代表提出了若干寻求教育实验规范的原则,如: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选用适当的实验设计;对实验有通盘考虑,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要兼用质的描述与观察方法,以合理解释实验研究结果,充分理解教育现象的事实与意义;实验研究的课题应审慎选择,结果解释必须审慎详实;统计方法与实验设计模式相结合。有代表提出教育实验是以实验法为主导的教育研究活动,教育实验要突出实验法的特点:有理论假设、有控制、变革对象,要充分发挥各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为实验提供事实依据,为实验结果的解释和理论服务。要把教育实验当做理性活动来把握。

(三)当前教育实验方法及方法论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代表们认为当前我国教育实验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研究上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缺乏一套科学、全面、连贯,能成为理论工作者实验教师共识的研究规范;落后的思想惯性势力相当顽强;力量分散,缺乏实验的宏观管理和指导,集团式的合作性项目少。代表们认为要提高实验主体的求实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实验规范研究要提倡多种方法的互补,诸如实验方法中的综合与分析、整体与部分、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这种研究既应有深入的哲学思辨、翔实的历史考察,还应以广泛客观的调查与不同模式的实验方法的实施为佐证。我们不能总在方法论问题上“空而论道”,要吸收现代科学方法论和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育实验方法及方法论上有所突破。

二、关于活动课程及其实验

(一)活动课程的概念、类型、特点与来源

关于活动课程的概念,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活动课程是一门专门培养学生通过自我组织活动去获取信息、发展自我的能力与培养素质的课程;另一种认为活动课程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直接经验,在这个意义上的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

关于活动课程的类型,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活动课程有三种类型,即前活动、后活动与边活动。前活动与学科课程结合在一起,把一些基本概念活动化,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不可分的;后活动是指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后开展的活动;边活动指课堂内的实践环节。持这一观点的代表认为边活动非常重要。但要把握好时间度,一般一堂课2/3的时间用于“传播符号”。另一种观点认为活动课程有四种类型,即智能型活动课程、科技型活动课程、思品型活动课程和娱乐型活动课程。根据活动课程类型不同的划分标准,形成了不同的课程特点。有代表从课程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确立了三个主要的特点:(1)综合性。活动课程的教学从活动内容形式到所产生的教育影响都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2)实践性。实践性既是活动课程形式和内容,也是它追求的实践的教育功能。(3)自主性。活动课程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兴趣确定活动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选用活动的形式,并允许学生对所参加的内容与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较大的选择权。

关于活动课程的来源,有代表认为活动课程有三大来源:第一,来自教育史上的活动主义。卢梭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主张自然后果法,让学生回到自然中去,这就是注重实践活动。第二,来自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通过大量的实践,对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验作了探讨,主张教育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对现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有中国特色的活动课程,虽然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活动课程离不开课外活动,前者直接来源于后者。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这是近年来一直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也是本次年会讨论的热点之一。有代表认为活动课程是一个下位概念,它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有代表则认为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非单向补充,而是双向补充,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例如,知识学习,既是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前者侧重于间接知识的学习。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很难说孰重孰轻,如果说是“补充”,也是双向补充。还有代表认为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个并列的课程,它们与潜在课程一起形成课程系统。

(三)活动课程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活动课程实验的科学化问题

尽管活动课程实验的科学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实验从理论假说的提出到实验方法的应用,都日趋成熟,但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活动课程实验的理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活动课程实验的设计、实施、评价需进一步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活动课程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活动课程实验成果的交流与筛选问题

近几年来,本项研究十分活跃,但是力量分散,成果交流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缺乏较有权威的评估,不同地区也应有不同的课程标准和内容;理论与实践的成果都待通过筛选达到科学、系统与完善。应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组织力量制订具体的、不同要求的课程标准,设计几套较好的实验教材,并以此来培训教师。

三、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实验选题及办学新思路

教育实验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反映,也从某一层面推动时代的进步。因此,应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趋势探讨我国教育实验研究策略。教育实验选题离不开当代教育思潮的演进,教育主体性问题,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的融合等都说明教育实验的选题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新兴起的许多实验选题正体现了这一精神。

有的代表认为,对培养目标的重新认识决定了实验选题的目标追求,素质教育的提出是这一认识的新进展,而具体的素质标准构建仍然存在进步与落后、完整与片面、理想与现实等各种矛盾。以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论构建教育实验的假说至为重要。

有代表认为,主体性是人的身心素质组合的核心灵魂,在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同时,必须把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主体能力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必要就主体性教育实验假说和评价指标的制定开展协作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是一个持续发展过程,在确定面向21世纪实验选题时,离不开原有实验的改进与发展。一些重大的改革实验,如愉快教育、目标教育、整体改革、超常实验、各学科教材教法改革实验等,应该深入总结,以理性的批判促其发展,用新的思维注入活力。

还有代表提出,前一阶段,中国教育多次呼吁教育的转变,但转变的目标不甚明确,转变的口号变换频繁,是不是过于热衷教育的突变,而忽略了教育的渐变?因此认为教育实验,不要仅在词语上变变花样,不要贪大求全,而要追求一点一滴的实在进步。

当代中国的教育实验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课程的改革实验,课程现代化、多样化是实验的追求目标。我国教材的编写太多,为经济利益所驱动。课程理论的研究落后,也阻碍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今后应加强现行义务教材的评价比较研究,要组织力量开展课程实验。有学者认为应该集合学科专家提炼典范的学科内容改革现行教材。

大家还就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展开了讨论。一些代表认为,新的办学模式的出现,将增大学校的自主权,学校教育实验更应该具有创造性,应符合自己的实际,学校的特色将更明显。因此长期的、完备的实验学校改革实验方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经理事会协商,在1996年里,教育实验研究会将主要围绕下列专题开展学术研究,并将由各专题召集人制订具体的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的、内容、组织人员、确定时间、地点。请每位会员主动联系参加并提交研究成果。

1.中、小学活动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上海)召集人:恽昭世、田慧生、吴惠青

2.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河南安阳)召集人:裴娣娜 杨小微

3.“合作教育、小组教学、协同教育”实验研究(山东)召集人:王坦 盛群力 郑和钧

4.民办(私立)学校教育实验研究(武汉)召集人:雷实 郭元祥 李承龙

5.贫困地区教育实验研究(待定)召集人:张铁道 景民 陈敬朴

热诚希望各位理事、全体会员和有志于教育实验的同仁积极支持,踊跃参与。1996年学术研究年会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实验发展,初拟于11月上旬在山东济南举行。

标签:;  ;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1995年年会综述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